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1-21 週四 從燃油車獨霸到蘋果車,電動車,代工車
  • 2021-01-20 週三 Poshmark 上市|社交電商的細節|逛街時間很長|無敵幸運兒
  • 2021-01-19 週二 音樂版權交易熱絡|金曲挖礦|作曲家出頭天
Ep. 130

2021-01-25 週一

音頻

[Podcast] 汽車業最刺激的 10 年|特別來賓陳鵬旭

科技業者有志一同一齊進攻汽車業。汽車業能夠靠傳統的優勢維持主導權?還是其產業結構將逐步鬆動,而車廠將退至代工業者的位置?

Ep. 129

2021-01-18 週一

音頻

[Podcast] 失去麥克風的川普,沒有責任的社群平台

Twitter 認定川普煽動暴力,永久封鎖川普帳號。當民主與自由風雨飄搖,應該優先保護哪一個價值?

#534

2021-01-12 週二

2021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Twitter 封鎖川普 — 言論自由、避風港與國會

閱讀時間 11 分鐘

美國國會入侵事件

上週美國政壇發生幾件大事。首先,喬治亞洲(Georgia)參議院決選結束,民主黨奪下兩席。民主黨將完全執政,重掌白宮、參議院與眾議院。

其次,美國國會正式認證拜登勝選。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無視川普的施壓,宣布拜登為下一任總統。

第三,當美國國會討論大選結果時,一批川普支持者闖入國會大廈,佔領主席台(中央社):

美國國會 6 日下午召開聯席會議,為大選結果做最後認證。

. . . . 但辯論開始不久,就有大批川普支持者闖入國會大廈,試圖阻擋大選認證;全體議員撤退前往安全地點避難,程序被迫停擺。根據華府警方,示威行動共有 4 人死亡(按:後更新為 5 人死亡),52 人遭捕。

警方傍晚順利驅離入侵示威者,確保安全無虞後,國會晚間 8 時恢復大選認證程序。

示威正合川普之意。一週前,川普推文表示「1 月 6 日華盛頓 DC 見!」(JANUARY SIXTH, SEE YOU IN DC!)。再往前一週,他說:「1 月 6 日將在 DC 有大示威。出現吧,會很瘋狂的!」(Big protest in D.C. on January 6th. Be there, will be wild!)

不過暴亂真的變得「很瘋狂」時,川普又不想要了。他一邊呼籲和平,另一邊支持侵入者的訴求,堅稱自己贏得大勝(世界日報):

「我感同身受你的痛苦,我們有一場選舉,但是被偷走了,這是一場壓倒性的大勝,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對手陣營,但你們現在必須回家。我們必須保持和平,維護法律與秩序。」

川普說,「不想看到任何人受傷,現在是很艱困的時期 . . . 這是一場詐欺性的選舉,但現在你必須平安回家,我們愛你,你是特別的,但是回家吧,安全回家。」

去年夏天川普也玩過同樣的兩面手法,在推文中暗藏訊息。當時他引用種族主義者的話,暗示警察對黑人示威者「開槍」。結果 Twitter 認定川普「讚揚暴力」,首次隱藏總統的推文。

這一次 Twitter 認定川普再次鼓吹暴力,以及「試圖推翻民主結果」,封鎖川普帳號 12 小時。Twitter 並警告「再犯就永久停權」。

川普當然再犯。1 月 8 日,川普發了兩則推文,引爆 Twitter 宣布永久封鎖川普帳戶。

兩則危險推文

Twitter 擔憂的兩則推文為:

「那 7,500 萬個投票給我、美國優先以及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美國愛國者們,未來將有巨大的聲音。未來他們不會被以任何方式、形式或方法歧視,或不公平的對待!!!」

「回答許多人的疑問:我不會參加 1 月 20 日的新總統就職典禮。」

Twitter 認為川普仍然在隱晦地號召暴力。Twitter 指出:

  • 這兩則推文與稍早前川普透過白宮發言人 Dan Scavino 的推文「會有和平轉移政權」自相衝突,顯示川普仍然是兩面手法。
  • 第二個推文可解讀為鼓勵支持者攻擊就職典禮,因為他不會參加。
  • 稱「美國愛國者」可解讀為支持攻入美國國會的暴力份子。
  • 說支持者將有「巨大的聲音」且「不會被歧視或不公平的對待」,可解讀為川普會維護支持者的行為。
  • Twitter 觀察到自家平台上已有發起第二波攻擊的討論。

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Twitter 永久封鎖川普帳號。臉書則是「無限期」。臉書 CEO 馬克佐伯格說:

過去幾年我們允許川普總統以合乎我們規則的方式使用我們的平台,並在他違背規範時移除或標籤其貼文。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相信公眾有權利有最開放的權限看到政治言論,即便是有爭議的言論。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川普利用我們的平台刺激針對民主選出的政府的暴動。

我們認為在這段時間繼續允許總統利用我們的服務,風險太大。因此我們將無限期地延長對於他的臉書與 Instagram 帳號的封鎖,至少等接下來兩週直到政權轉移完成為止。

除 Twitter 與臉書之外,Google、YouTube、蘋果、Snapchat、TikTok、Shopify、Pinterest 與 Stripe 都相繼封鎖川普帳號或暫停支持川普的服務。其中,川普最仰賴 Twitter,因此以下我以 Twitter 為討論的代表。

封鎖總統合法嗎

許多人首先質疑:平台可以封鎖總統嗎?許多川普支持者抨擊 Twitter 是言論審查、違反言論自由,或者主張應該撤除第 230 條「避風港條款」。然而在法律上,這些主張都不成立。

言論自由

Twitter 沒有言論審查川普,也沒有扼殺川普的言論自由。這是因為言論自由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保護。而整套美國憲法的出發點,是用來拘束政府的權力。只有政府的行為才會侵害言論自由,個人與企業無法。

相反的,我討論過川普曾在 Twitter 上封鎖在他帳號下發表反對意見的人。法院反而判定川普侵害人民的言論自由 — 因為川普是政府。

根據同一個精神,美國憲法也保障 Twitter 刪除言論或封鎖帳號,因為刪除本身也是一種言論。言論自由不僅保障你能說什麼,也保障你不用說什麼。如果政府規定 Twitter 必須傳遞總統的言論,那反而是侵害言論自由。

因此 Twitter 封鎖川普帳號並沒有任何言論自由的疑義。如果反過來,政府規定 Twitter 必須要散播總統的言論,那反而本身是違反了第一修正案。

避風港條款

還有一些人認為 Twitter 恣意妄為,是因為《通訊規範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第 230 條 — 俗稱「避風港」條款 — 給予平台免責權,讓平台可以不用為其行為負責。因此他們主張應撤除此一條款。

然而就算移除了此一條款,Twitter 仍可以合法的封鎖川普的帳號。甚至還會對 Twitter 有利。那是因為避風港條款的核心精神,是「資訊服務提供者」(Information Service Provider, ISP)— 如 Twitter — 只要有盡力管理平台,就無須為平台上的言論負責。例如 PTT 只要有盡力查處惡劣貼文;那麼就算 PTT 上出現了犯罪或色情貼文,PTT 也不會被視為是貼文的「出版者」,不必負責。

但避風港條款並沒有規範平台要如何管理言論。Twitter 與臉書主張川普「煽動暴力」,也的確是少數公認該受管制的言論類型之一。

反之,若移除了避風港條款,平台將更積極地封鎖與刪文 — 因為平台將必須為言論負上責任。如果別人在你家聊天你要負責,你自然會慎選客人。此舉不會開放平台,反而會讓言論更封閉。

移除避風港也對大平台有利。因為大平台有資源、技術,能更嚴密地監控言論。大平台也較能承受部分用戶流失。反而是小平台更辛苦:其用戶數少、資源少,賠錢風險大。

川普的影響力

事實上川普怎麼會沒有發聲管道?川普是過去四年最強勢的媒體。他有一整個媒體與競選機器圍繞著他運轉。就算沒有社群平台,還有電視台、報紙、廣播、眾多新聞網站等,等著轉播他的發言。他也可以繼續在支持者聚集的媒體如 Breitbart、FOX 新聞台上大發議論。

就算他在 Twitter 的官方帳號「啞」了,他在 Twitter 外說的每一句話,也會透過其支持者與反對者的討論,「流入」Twitter 之中。過去四年的最大問題不是聽不見川普,而是無法不聽見川普。

難道就不管平台

「這樣不對吧?」許多人還是無法釋懷:「平台可以就這樣封鎖總統的主要溝通管道嗎?」

照目前的美國法律,還真是這樣。美國憲法遠早於網路。當時的立法者擔憂的是國家擁有軍隊、警察與監獄,必須被約束力量,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並沒有預想到有朝一日,企業能大規模的捕捉、分派人們的注意力。

那麼是否該改變法律,又要如何改變呢?這可以拆成兩個面向討論:

  1. 平台可否封鎖總統的帳號?
  2. Twitter 掌握言論的權力是否太大?

前者落在自由主義(Liberalism)的討論範圍之中。是平台可以封鎖總統,還是總統可以要求平台傳遞訊息?

我個人支持平台應該有權封鎖總統。這是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政體的基石。社交平台來來去去,但失去的權力就很難再要回來。若為了控制平台而擴大政府權力,未來政府就很容易濫用權力。

而後者則落在壟斷的討論範圍之內。換言之,問題是 Twitter 可以分配過多的注意力。不過這一點我並不確定。Twitter 在美國並不是大眾媒體;有線電視的觸及率與總使用時間恐怕更高。另外報紙、廣播、臉書、TikTok 等都是 Twitter 的競爭者。就算把臉書與 Twitter 、Google、蘋果等一齊停止支持川普的作法視為一種聯合行為(很難證明),也還是有許多其他的媒體與網站存在,包括川普自己的白宮網站。

若 Twitter 沒有壟斷,則 Twitter 封鎖川普就跟中國時報拒絕蔡英文投稿一樣。蔡英文可以去投稿自由時報,也可以自己辦一家報紙。她的支持者也會跟著移向其他媒體,形成競爭。

若假設 Twitter 有壟斷,且實際傷害了民主政治,那麼有兩個修法的方向。一個是從外部削弱 Twitter 的壟斷,例如拆分、要求 Twitter 提出興趣圖譜等,讓競爭者能更快站穩腳跟。

另一個是從內部監管 Twitter 營運。壟斷最大的副作用是決策集中於少數人手中,未受全民的監督。因此必須納入更嚴格的管制,例如要求 Twitter 公布演算法、指派獨立的言論委員會,或是稽核言論審查的紀錄等。

以上必須靠國會立法。不過新政權是受矽谷支持,卻也崇尚「大政府」與「干涉市場」的民主黨,因此很難說會不會積極出手管制平台。Twitter 與臉書的作法雖然對民主黨有利,卻也會加深社會對平台力量的疑慮。矽谷快要甩掉愛鬧事的川普,卻要迎來愛管事的民主黨。

Ep. 128

2021-01-11 週一

音頻

[Podcast] 記錄每一顆原子的地圖

Google Maps 的壟斷實至名歸,用戶是最大贏家。然而壟斷的副作用 — 缺乏創新、忽略少數族群、反競爭手段 — 也逐漸浮現。其餘科技巨頭、新創與政府逐漸合攏,要撼動 Google Maps 的地位。

2020-12-29 週二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2020 科技島讀年終回顧

閱讀時間 8 分鐘

早安!

2020 年非比尋常。新冠肺炎、香港終結一國兩制、中美角力、全球封城、資產漲價,以及美國大選等動盪,舊秩序鬆動,新秩序尚未成形。如列寧曾說:「有時幾十年都沒事發生;有時幾週內就渡過了數十年」(There are decades where nothing happens; there are weeks where decades happen)。

紛亂的世界也是給島讀的考驗。為了讓會員能提綱挈領的掌握局勢,今年我的取材範圍更廣,探討的議題更多。從科技出發,延伸到社會、媒體、人文、金融、生物等領域。

除了二月休刊之外,2020 年島讀一共製作了 128 篇電子報,共約 45 萬字。Podcast 42 集,總聆聽時間約 24 小時。以下一起來回顧島讀陪伴你的 2020 年吧!


最熱門關鍵字

今年島讀網站上最多人搜尋的關鍵字為:

  1. Podcast:今年是台灣 podcast 元年。科技島讀 podcast 也水漲船高,首次收到廣告贊助!
  2. Tesla:島讀一路追蹤 Tesla,看著它走出谷底。今年 Tesla 股價衝上顛峰,在島讀的人氣持續不墜。
  3. 5G:5G 的短期與消費性需求不明,然而其帶動的投資是少數明確的題材。
  4. TikTok:TikTok 是美中拉鋸的縮影,也是新一代社群媒體的代表。
  5. 人工智慧:人工智慧進入成熟的部署期,進入越來越多軟體產品之中。

最多會員收藏

島讀會員可以在網站上收藏文章喔!

  1. 台灣的兩個平行世界:富裕與付不起:科技降低商品價格,擴大服務的從業人員,人們活在更兩極的世界。
  2. TikTok 演算法的真正價值:TikTok 真正的創新是圍繞人工智慧的需求,重新思考產品設計。
  3. 然後我們結束了 — 裁員考驗企業本色:Airbnb 裁員的處理方式,證明人才管理仍然有許多可創新之處。
  4. 掌握複雜系統的利器 — 抽象化思考:科技串連世界,系統更加複雜。掌握抽象思考能力也更重要。
  5. PC、網路、手機後,下一個 15 年的科技跳躍:科技將跟隨能源、金融、電信等「舊科技」的腳步,成為一種特許產業。

最多點擊(包含非會員)

注意此一排行榜較有利於早期的文章。

  1. 台灣的兩個平行世界:富裕與付不起
  2. 防疫需要的東西:物資、尊嚴與反脆弱:要檢驗生存能力,可以從身邊的必需品開始,一步步溯源供應鏈的韌性。
  3. 恭喜你,你不用進辦公室了:遠距辦公成為顯學。不僅影響薪水分配與家庭分際,也會創造新的組織型態與聚落。
  4. 科技巨頭不是問題,反壟斷不是答案:政府打擊科技巨頭,首先要理解巨頭各自的壟斷基礎與負面效應。
  5. 人類、病毒與科技:高度集中的風險:疫情重創經濟與醫療,挑戰社會集體應變的能力。集中化的系統有效率,但過度集中有風險。

聲音

聲音是今年最蓬勃的媒體領域。島讀恭逢其盛,結合第一手經驗,分析聲音經濟的起源與未來。

  • 媒體就是科技 — 聲音經濟的過去與未來:新媒體脫胎自新科技,現在輪到聲音接受科技的沖刷了。
  • Podcast 億萬富翁:podcast 是聲音經濟的第一步;但最賺錢的不一定是 podcaster。
  • 羅輯思維申請上市 — 從知識網紅到科技平台老闆之路:羅振宇靠著毅力、市場敏銳度,與中國對聲音的巨大需求,從網紅成功轉型老闆。

疫情

除了撼動國際情勢、重創人民健康之外,疫情更直接的刺激了生物科技業的發展。也讓我有機會發揮生物學的知識。

  • 隧道中的曙光 — 疫苗後的新世界:疫苗從開發到上市不到一年,創下紀錄。接下來是量產、遞送與分配的競爭。
  • 善用疫情危機:修復市場的不健康因子:疫情暴露了既有供應鏈的脆弱,聰明的組織趁此機會調整體質。

遊戲

今年也是串流遊戲元年。實體遊樂園受到疫情毀滅性的打擊,線上遊戲得利。大型遊戲平台開始挑戰科技巨頭。隨著各項基礎逐步成熟,虛構宇宙(Metaverse)的願景也日漸清晰。

  • 實體遊樂園的災難,虛擬遊樂園的轉捩點:迪士尼樂園關門,線上遊戲擴大服務,成為新一代的遊樂園平台。
  • 蘋果、Epic Games 與爭奪虛構宇宙入口:手機廠與遊戲商,誰擁有顧客?誰有權決定價格、審核內容?
  • Roblox 上市:開發遊戲的小孩不會變壞:遊戲不只是娛樂,也是商場、社群與教室。

金融科技

軟體與金融正在互相扶抬。站在兩大力量交口的金融科技,正是鋒頭最健的時刻。

  • Visa 53 億美金併購 Plaid — 高風險手段的高回報:為鞏固金融交換平台的地位,Visa 不惜併購潛在競爭者 Plaid。
  • 螞蟻集團上市 — 無法複製的中國超級平台:螞蟻是中國消費經濟的縮影。螞蟻集團上市,牽動整個中國金融科技的前景。
  • 螞蟻服了 — 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監管:看似是一席演講的風波,實際上是中國國家與平台的主權之爭。
  • Stripe 併購 Paystack — 世界越亂,它越賺:Stripe 埋頭串接資訊流,目標成為全球金融體系的「水管工」。

宏觀視野

科技改變商業,更改變了社會的運轉方式。

  • 少了頭版之後:虛擬世界的分歧,實體世界的失序:大眾媒體的崩塌,同時也帶走了社會的共同意識。重建共同體是穩定社會的第一步。
  • 台灣為何沒有獨角獸?獨角獸需要市場、資本與人才。台灣硬體的強盛,反而擠壓了軟體獨角獸的生存空間。
  • 數位身分證 — 完美是一種脫離現實:人化約為數字,方便政府規模化的管理。但過份規模化的系統使人充滿無力。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不僅是今年上市公司的熱門訴求(見下一節),更進入前沿研究領域,持續挑戰人類的想像力。

  • 機器學習 — 知識工作者的未來:GPT-3 寫出來的文章就像真人寫的,模糊了創作與模仿的界線,讓指揮電腦更像是養小孩。
  • 蛋白質的 50 年難題|AlphaFold 遙遙領先|諾貝爾獎在望:DeepMind 再次震撼世界,用人工智慧推算蛋白質的 3D 結構,改變了生物科技的黃金準則。

新創發表與上市

今年科技公司上市踴躍,島讀分析了以下的新創發表會與上市案。

  • Y Combinator 2020 冬季團隊分析 — 亂世出英雄
  • Y Combinator 2020 夏季班 — 精選討論 18 家新創
  • 線上床墊 Casper
  • 外送平台 DoorDash
  • 遊戲引擎 Unity
  • 保險公司 Lemonade
  • 資料雲 Snowflake
  • 國防情報 Palantir
  • 房地產平台 Opendoor
  • 韓國男團 BTS
  • 旅遊住宿 Airbnb
  • 分期付款 Affirm
  • 電商平台 91 App

併購

熱錢也催化併購活動。今年島讀分析了以下併購案。

  • 摩根史坦利併購 E*Trade:老牌資產管理公司要捕捉科技新貴與新興資產(認股權)。
  • 幣安併購 CoinMarketCap:最大的「賭場」併購了最大的「賭場指南」。
  • 臉書併購 Giphy:擅長從情緒變現的平台併購了表達情緒的工具。
  • 臉書併購 Mapillary:為了對抗 Google Maps,臉書必須拉抬開放地圖。
  • Uber 併購 Postmates:美國兩小外送平台合併,一起對抗兩大。
  • Lululemon 併購數位虛擬鏡 MIRROR:瑜珈時裝品牌切入未來最重要的瑜珈上課地點 — 家中。
  • SiriusXM 併購 Stitcher:podcast 與衛星廣播價值鏈合為一體。
  • NVIDIA 400 億美金併購 Arm:當運算重心由裝置移到雲上,CPU 與 GPU 必須更深度的整合。
  • AMD 併購 Xilinx:同上,只是 GPU 換成 FPGA。
  • Salesforce 併購 Slack:企業軟體綑綁成套裝,少不了訊息軟體。

專訪

今年島讀的專訪較少。希望明年疫情減緩,可以增加實體對話的機會。

  • 以小博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 專訪 Perpetual Protocol 共同創辦人馮彥文:連續創業家馮彥文挑戰用區塊鏈做高槓桿期貨交易。
  • 如何在疫情期間分配口罩 — 專訪台灣數位政委唐鳳(中文逐字稿):台灣的防疫成就全球矚目。為了讓外國人理解台灣的防疫成就,我以英文訪問唐鳳。

其他

最後是一些難以分類的題目:

  • Mac 改用 Arm 晶片 — 電腦的新未來:電腦讓位給手機,終於手機晶片開始擴散至電腦之中。
  • 餐廳的適者生存 — 外送平台、達美樂與 Alinea:餐廳持續分化,有些優化外送,有些專注實體體驗。
  • 哈佛大學 — 價格不變,全改線上:「用 Zoom 上學」凸顯了名牌大學真正的價值不在教室裡。
  • 從 Fitness+ 到 Apple One — 大綑綁策略開花結果:綑綁能降低交易成本,更收割原本破碎的需求。
  • Tesla:目標達成(不是股價):市值只是落後指標,Tesla 的里程碑是讓電動車成為主流。
  • 顛覆火箭產業不夠,SpaceX 要殖民火星:殖民火星聽起來荒謬;但荒謬沒有競爭者,反而能聚集狂熱份子。
Ep. 127

2020-12-28 週一

音頻

[Podcast] 誰在用我的數位身分證?

台灣內政部力推數位身分證,卻遇到重重反彈。資安風險嚴重但明確,更深層的疑慮是如何保障人民的隱私。人民真正的擔憂是當資料被捲入巨大的系統之中,同時也失去對自己的掌控。

  • 1
  • 2
  • 3
  • 4
  • 5
  • ...
  • 49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1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