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2019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網路時代的致富法則

閱讀時間 11 分鐘

工業時代遺跡

如何致富?每個人都想知道答案。可是市面上沒有詳細的答案,只有抽象的指導原則(guideline)。例如我還是學生時,主流的成功原則包括「好好唸書」、「成為專家」、「年輕時努力奮鬥,退休後享受生活」等。

這類原則有用,因此能一代又一代地傳遞,在無形中潛移默化所有人。原則必定無法太明確;否則大家一窩蜂照做,原本的「絕招」就會失去效果。但大方向的原則依然很有價值。

然而指導原則必須與時俱進。我學到的指導原則是奠基在工業時代的背景,在今日多半已經不合時宜。

例如當時的年輕人應該「進好學校、好科系,將來找好工作」。這在過去有道理。國民教育原本是仿效工廠的設計,依科目「分流」學生,依成績高低分配學生資源;就像工廠區分產線,並把資源分配給不同產品一般。過去的大學與職場有明確的對應關係,一個蘿蔔一個坑:醫學系畢業當醫生,社會系畢業當社工,物理系畢業當物理學家等。

今天新工作隨時迸出,大部分人也不想一生只做一種工作。十年前誰能想到最熱門的工作竟是臉書小編、YouTuber、遊戲玩家,以及評論遊戲的直播主?

另一個工業時代的遺跡是加班文化。其潛台詞是工時與成就呈正比關係。這適用工廠,因為工廠的產出的確與運轉時間呈正比;但無法套用於創意人士與知識工作者身上。周杰倫與郭台銘的工作時間肯定低於二線歌手或是產線上的作業員,但其身價卻遠遠超過。

網路時代需要新的致富指導原則。

Naval Ravikant 提出的致富法則

近年來我看到最完整的致富指導原則,是由 AngelList 創辦人 Naval Ravikant 所提出。AngelList 是一個媒合天使投資人與創業者的平台。而 Ravikant 是矽谷知名投資人,很早就投資了 Uber、Twitter 等企業。他博覽群書,表達能力也好。近年他開始在 Twitter 與 podcast 上發表探討致富與快樂的想法,非常受到矽谷的注目。

去年他在 Twitter 上發表「如何致富(不靠運氣)」(How to get rich(without getting lucky))的系列推文。當時我翻譯成中文放在臉書上。最近他把同一系列推文改成 podcast 形式。我覺得正好適合在畢業季討論。

首先,要理解致富不等於賺錢。

財富不等於金錢

人們要的是財富(wealth),財富不等於錢(money)。中文的「財富」就等於錢,但在英文中 wealth 跟 money 是不同概念。錢是一種媒介,能轉移時間或財富。比如說我花錢聘請打掃阿姨,就是從打掃阿姨身上轉移了時間。

而財富是一種資產,能在「睡夢中增值」。比如說軟體、工廠、房屋等,它們都能在主人睡覺時持續產出價值。唯有獲得財富,才能持續不斷地增值而致富。富二代繼承了很多錢;但如果沒有轉為財富,最終仍然會花光。

那麼要如何致富?不能靠出租時間。用時間換取薪水無法致富。因為人的時間有限,薪水也無法在睡夢中增值。

要致富必須取得「股份」(equity)。這裡的中文翻譯也有點詞不達意。英文的 equity 不僅指公司股票,而是指從任何生意中分到利益。要取得「股份」可以創業、買股票,製作產品或是取得智慧財產權。迪士尼擁有米老鼠的智慧財產權,就能從任何銷售迪士尼的周邊產品中分到利益。

創造財富並不是零和(zero-sum)遊戲。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財富。而且社會蘊藏的財富越多,就能再創造出更多財富。例如中本聰(化名)創造出比特幣,憑空創造了上百億的財富。但他並沒有從他人身上奪取價值。反而是提供了更多人創造更多財富的平台。

創造財富的人

當然財富不是一蹴可及。大部分人要累積財富,必須透過交易。最能累積財富的人是能夠「規模化地供給」「社會想要但尚不知該如何取得的東西」。

比如說 Google 創辦人開發了 Google,讓人們可以更快搜尋到答案。但他們不是做專業解題顧問,用工時換薪水;而是提供一套軟體工具,讓全球的人可以隨時查找。這就是「規模化地供給」。

要成為這樣的人,必須擁有三個東西:

  1. 具體知識(specific knowledge)
  2. 職責(accountability)
  3. 槓桿(leverage)

以下分別討論。

具體知識

具體知識(specific knowledge)是指「無法訓練的知識」— 學校不會教,書上也學不來的。注意這是一種反向定義 — 用它「不是」的東西來定義。因為如果是學校能教的知識,就表示社會已經知道如何解決,就可以用其他人或是機器人來取代,自然也無法讓人致富。

舉例來說,設計咖啡店需要具體知識。咖啡店不斷地推陳出新,從星巴克、LOUISA,到近年的藍瓶、蔦屋咖啡等,持續演化。要設計一個有特色的咖啡店,需要結合咖啡、零售、設計、商業等知識。這需要創意,不是機器能替代的工作。擁有「如何開咖啡店」的具體知識的人,就有很大的價值。

具體知識無法大規模量產,需要高度的技術,也需要創意。通常透過師徒制(mentor)傳授,或是靠多方的經驗累積。人最好是追隨自己的好奇心與熱情,像在玩樂一般地投入,反而更能獲得具體知識。

職責

職責(accountability)指的是為工作的產出付全責。職責可以想成是品牌。有品牌的人就有差異化,就更加不可替代。

沒有人知道鴻海的作業員的名字,因此他們沒有獨特的價值,可以隨時替代。但大家都知道 iPhone 是「蘋果設計」(Designed by Apple),因此蘋果這一家企業就具有獨特性。想要致富的人應該爭取機會,為工作負起全責。這也是創業老闆跟創業員工的差異 — 員工或許對產品的貢獻更高,但只有老闆是真正為成敗負全責,因此大部分的報酬都歸於老闆。

槓桿

槓桿(leverage)是一種工具,一種放大器。就像阿基米德所說:「給我一根槓桿、一個支點,我能夠舉起地球。」懂得利用槓桿的人能夠放大自己的價值。

槓桿有許多形式。最早的槓桿是勞力,例如奴隸或軍隊。君王指揮奴隸可以蓋金字塔與長城。

資本也是歷史悠久的槓桿。資本家用資本建造船隊與工廠,可以大規模地捕魚或是生產手機。

網路時代出現了新的槓桿。最重要的或許是軟體。工程師只要寫一次軟體,就能不斷地運行。雲端伺服器就是被軟體控制的奴隸,24 小時不間斷地為工程師服務。

媒體也是新的槓桿。我上傳這篇文章的瞬間,可以立即影響成千上萬的人。

軟體、媒體與傳統槓桿的最大差別,在於軟體與媒體不需要他人的同意(permissionless)。君王與資本家要運用勞力與資本,最終仍須說服(或逼使)其他人同意。但軟體與媒體能自動執行。當我把這一篇文章放上網站,雲端與郵件伺服器就會自動運轉。

當一個人有具體知識、責任與槓桿,就能發揮超出原本的影響力,取得非線性的產出。這衍生出一個推論,就是人的判斷(judgement)比努力更重要。

判斷比努力重要

在線性的世界,努力的多寡決定成就的高低。但在人人可以運用槓桿的時代,更重要的關鍵是在好的時機做正確的判斷。因此人應該花更多精力培養判斷,而不是盲目地向前奔跑。事實上太過努力 — 例如持續加班 — 反而可能有害,因為就沒有健全的心智抓住最重要的時機。

這不是說努力不重要。要努力才能創造具體知識,才能累積品牌,也才能學習運用槓桿。致富並不容易,努力的人有更多試錯的機會。但努力本身不是價值,努力所創造的差異化才是價值。「埋頭苦幹」是優點,但不是迴避現實、拒絕改變自己的藉口。

選擇合作對象與領域

Ravikant 認為有兩件事情務必要判斷正確。正確的判斷能帶來長期的回報。

第一個是選擇合作對象,不管是事業夥伴或是人生夥伴。選對人上天堂,選錯人萬劫不復。Ravikant 認為最好的事業夥伴是「聰明、有活力,以及最重要的是,誠實的人」。要避開「憤世嫉俗或是悲觀者」,因為他們會實現自己的悲觀。

選對合作對象能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帶來持續不斷的複利(compound interest)。近代最著名的例子是巴菲特與查理蒙格。兩人是一生的知交,彼此肚裡的蛔蟲。因此兩人幾乎不用開什麼會議,也無需擔心對方背叛或做蠢事。這省下大筆時間,讓兩人能一同開創事業。

選對人生伴侶也同樣重要。這應該不用解釋了。

第二個是選擇投入的領域。不要選擇零和(zero-sum)競爭,也就是「你死我活」的領域。例如選總統 — 只有一個人能贏,其他人都會輸。這種領域的人都勾心鬥角、自私自利,工作起來也非常痛苦。

要選的是可以「跟長線人士玩長線遊戲」(Play longterm game with longterm people)的領域。例如 Ravikant 所創辦的 Angelist 是一個協助天使投資人找到創業者的平台。當創業者成功了,又會反過來成為天使投資人,繼續投資下一代的創業者。由於領域內大家都希望創造價值,因此會互相協助,一起把餅做大。

最好的領域,是「非零和」且「迭代」(iterated)發展的領域。迭代是指產業持續向前發展,使得今天的敵人可能變成明天的朋友。當你知道對手「下次又會碰面」,就不會惡意競爭,反而希望彼此的價值都能水漲船高。

相反的,一灘死水的領域就會引來惡意的競爭。因為唯有拉下對方才能抬高自己。要避開這種領域。

成為獨特的第一

最後,Ravikant 提出最精簡的建議:「在你做的事情上成為世界第一。不斷修正你做的事情,直到前一句成立。」

注意這跟傳統的說法不同。傳統的說法是「只要你持續努力,總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第一」,例如奧運冠軍或是簡報比賽第一名。這還是在玩零和的遊戲,只有一個冠軍。

但未來有無限的領域,每一個都需要不同的知識與創意。就像過去電視只有 5 個綜藝台,因此只能有 5 位綜藝天王。現在 YouTube 有無限個頻道,每一位有志者都能成為某一種節目的第一名。Ravikant 建議是創造一個獨特的領域,成為那個領域的第一名。

結論

總結一下。要致富必須取得股份(equity):在睡夢中能增值的資產。要取得股份,必須擁有具體知識、職責,並且懂得利用槓桿。

具體知識是無法靠訓練習得的知識。具體知識需要創意,因此人應該跟隨自己的熱情與好奇心,並從玩樂與個人傳授中學習。

職責就是品牌。有品牌,願意為成果負責,才有差異化。但職責也代表風險。領時薪風險低,但報酬也有限。

槓桿是擴大產出的工具,包括勞力、資本、軟體、媒體等。有了槓桿,判斷(judgement)變得有價值,讓產出與輸入不再是線性關係。正確的判斷比努力更有價值。但唯有努力才能訓練出好的判斷力。

由於判斷比努力更重要,因此加班文化其實有害 — 傷害判斷的能力。一個冷靜、健全的人更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基本的正確判斷是選擇誠實的事業夥伴與適合的人生伴侶。另外,要選擇投入長期、非零和且不斷迭代的產業,與同業以及敵人一齊水漲船高。

當你擁有具體知識、職責與槓桿,你會成為獨特領域內的第一名,邁向致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