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3
2021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跳級上市 — 雲廚房 Just Kitchen 站上國際舞台

閱讀時間 11 分鐘

做菜很累。

最近台灣進入三級警戒,想必更多人對於做菜的辛勞感同身受。從決定菜單、採買到製作,每一步都耗心力。因此我在家吃飯時從不抱怨;如果小孩敢抱怨,我也會狠狠地瞪他們。

然而幾乎每一間房子都有廚房。每一個家庭每一週都要採買。每個晚上有無數人在張羅晚餐。從群體的角度來看,這是不是一種浪費?如果能集中做菜,釋放出這些空間與人力,能不能提升全體的生活品質?

當然,廚房是文化的核心,做菜能連結感情。許多人覺得自己煮比較健康,因此廚房不會一時半刻內消失。然而隨著資訊流通、物流加速,外送已成為飲食主流。Uber Eats 與 foodpanda 的機車穿梭巷弄,解放那些吃膩自己做的菜的人。

過渡性

然而今天常見的餐點外送是一個過渡性的服務。其附加於既有的餐廳典範之上。大部分外送平台上的餐廳,本業其實是內用,只是為了增加營收而做外送。外加的結果是增加複雜度。不是 Uber Eats 的點單系統與餐廳原本的系統打架,就是與 foodpanda 的系統「夾擊」餐廳,逼得餐廳再安裝通路管理(channel manager)系統來管理外部訂單。

更根本的問題是外送與內用的先天衝突。兩種業務的商業模式不同,考量的重點也不同。內用的餐廳需要座落於鬧區,土地成本較高,自然傾向提高客單價的菜單。而外送可以追求量,適合便宜、寬闊的地點。而適合內用與適合外帶的菜色,在材料、製作方式、擺盤、綑綁銷售與行銷等方面的考量也都不同。

舉例來說,當廚師設計一道新菜時,該優先思考餐盤上的擺盤,還是便當盒內的擺盤呢?其定價應該預設顧客單點,或是點套餐(外送常見)?脆弱的菜葉經不起壓,油膩的脂肪冷掉很難吃,這都增加菜單的複雜度。

此外,不同人適合不同的餐飲業。外送顧客在線上點單,自然會提供地址、電話、信用卡、星星評分等資料。內用的顧客則提供另一種型態的資料,包括面部表情、衣著打扮(這是學生團?貴婦團?)與口頭意見等。兩種資料沒有對錯,但會發展出不同的產品開發流程,吸引不同的人才。

近年來有一群新創決定捨棄既有的架構,從零思考要怎麼做外送。他們被稱為雲廚房(cloud kitchen)、虛擬廚房(virtual kitchen)、暗廚房(dark kitchen)或幽靈廚房(ghost kitchen)。其中,台灣的 Just Kitchen 異軍突起,上個月成為全球第一個公開上市的雲廚房。

中樞與衛星

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常強調要思考「第一性原則」(First principle),也就是將問題拆解至基本的元素。若要從零建構外送服務,首先要捨棄內用的需求,直接優化外送的整個流程,也就是從「食材」做成「餐點」再送至「目的地」。

而 Just Kitchen 的作法是採中樞輻射(hub-and-spoke)架構。在大城市建立中央廚房(hub),負責製作餐點 的 85% 流程。然後送至各小區域的衛星店(spoke),負責送餐前的最後手續,如加熱、加醬等。

如此一來,中央廚房可設立在便宜的地區,並取得規模經濟。衛星店則能快速送餐到府。如下圖來自 Just Kitchen 上市簡報(以下同):Just Kitchen 直營中央廚房。中央廚房負責研發菜色、採購食材與集中準備。其自製品牌涵蓋台灣最受歡迎的外送食物類型,如牛肉麵(下圖)、咖哩飯、舒肥料理、珍珠奶茶等。其同時也跟外部品牌合作,例如鬍鬚張,由 Just Kitchen 負責「代工」外送。而衛星店則採加盟制。Just Kitchen 提供加盟商軟體、杯盤碗盒、標準作業流程與訓練。最重要的是訂單也是由總部分派,因此加盟商只是單純的出貨窗口。

說到中央廚房與加盟商,一般很容易想到麥當勞。Just Kitchen 與麥當勞的中央廚房差異不大,主要差異在面向顧客端。Just Kitchen 的訂單來自線上,而麥當勞的顧客來自附近的人潮。Just Kitchen 沒有固定的廚房與用餐空間,因此可以提供多樣化的品牌與餐點;但相對的 Just Kitchen 也缺乏統一的品牌感 — 每一個子品牌有各自的顧客,但不容易互相轉移。Just Kitchen 在 app 中推出集點功能,試圖累積跨品牌的忠實顧客,但效果比較間接。比不上全球同一個黃金「M」字招牌、同一種麥克雞塊與薯條的一致性。

Just Kitchen 碰上了天時地利人和。其滿足顧客的需求,也解救了苦惱於外送的餐廳。再加上外送平台已建立的遞送網,成為 Just Kitchen 天然的首選通路。當消費者對外送餐點越來越挑剔,品質穩定、遞送快的 Just Kitchen 就更容易脫穎而出。 Just Kitchen 過去 2 年快速展店,推出 14 個自家品牌,並簽下多個外部品牌。

除了展店之外,Just Kitchen 同時往三個軸線延伸。第一個是跨國,將進入香港、新加坡、菲律賓等外送平台成熟的城市。第二個是踏入生鮮外送,提高中央廚房的利用率與外送規模。第三個是前面提到的「代工」,例如為知名餐廳大三元、TGI Fridays 等打造外送品牌。

根據 Just Kitchen 估計,其每一衛星店的成本為 15 萬加幣(約 350 萬台幣)。每一店每天收到 250 個訂單,平均單價 15 加幣(約 350 台幣),因此衛星店一年營收約 3,200 萬台幣,營利約 640 萬台幣。從上圖可見,Just Kitchen 預計於今年設 31 家店。如果算 31 家店營運一年,年營收近 10 億台幣。以一家 2 歲的新創來說,算是成長飛快。但從全球競爭的角度來看,則規模還非常的小。特別是與投入雲廚房的群雄相比,例如在美國就有 Uber 創辦人 Travis Kalanick 投資的 Cloud Kitchens、紐約的 Zuul、加州的 Kitchen United,以及剛獲得軟體銀行注資的 REEF Technology 等。中國市場我較不熟悉;但有美團外賣與餓了麼的基礎,想必雲廚房也已經打得火熱。

跳過種子輪直接上市

事實上 Just Kitchen 小到 . . . 我很驚訝它能上市。Just Kitchen 於 2019 年創業,並加入台灣加速器 Sparklabs Taipei。不到兩年,才設立 8 家衛星店與一個中央廚房,就上市了!也因此它的上市簡報讀起來十分簡略,更像是種子輪的募資簡報。

能快速上市,顯然是得利於加拿大寬鬆的上市門檻。Just Kitchen 經營團隊有多人為加拿大華裔,或是曾服務於加拿大的上市公司。因此公司註冊於加拿大,最終選擇在加拿大的新創版 TSXV 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根據科技新報報導:

Just Kitchen 於今年 4 月 15 日在多倫多證交所上市(TSXV: JK) . . . 隨後 4 月 26 日也在法蘭克福掛牌上市,預計 5 月底將在美國上市,不僅是全球第一個公開上市的雲端廚房服務,也是台灣少有能在多個市場掛牌上市的新創。

在上市之前,Just Kitchen 才募資了 8 百萬美元,也是種子輪的規模。Just Kitchen 等於是從種子輪直接跳級到上市。這讓加拿大的大眾投資人有機會投資新創,分享創新的報酬。而 Just Kitchen 也會提早調整體質,符合上市公司的法規要求,成為更健全的公司。

這也不禁讓人再次想問:台灣的上市規範是否太保守了?Just Kitchen 表示選擇在 TSXV 上市,是因為只要經營穩健,將來可以自動「畢業」至主版,也方便在多地同時上市。Just Kitchen 已完成在德國的上市,將於五月底在美國上市。諷刺的是台灣人反而沒有機會投資 Just Kitchen。台灣政府致力於保護一般投資人,規範風險的下限,卻犧牲了投資報酬的上限,也拱手送出一家有潛力的企業。

競爭、出售,與新場景

回到 Just Kitchen。其在雲廚房領域佔了一個顯眼的位置。但未來必然會更加競爭。

其他餐廳當然會持續擴大外送業務。而 LINE﹑Messenger 等訊息平台也會調高官方帳號的成本。Uber Eats 等外送平台不但會持續調高「上架費」,很可能有一天會自己跳下來做雲廚房。到時 Just Kitchen 可能會發現開實體餐廳作為行銷反而更划算 — 又回到虛實融合

競爭加劇代表 Just Kitchen 站對了趨勢,也代表很多企業會有興趣買 Just Kitchen。實際上 Just Kitchen 可以拆分成三種業務。第一種是垂直整合的外送「餐廳」,是一個 B2C 服務。第二個是為其他餐飲品牌「代工」,是 B2B。第三個是面向消費者的商城,可開放其他企業上架商品,是 B2B2C。這三樣可大致對應亞馬遜的自有產品(如 Amazon Basic 系列)、亞馬遜的物流(Fulfillment by Amazon),以及亞馬遜市集(marketplace)。

由於 Just Kitchen 股本還很小,因此未來其他大型餐飲集團、外送平台或電商平台,都可能有興趣買 Just Kitchen。

其中,第一項「垂直整合的外送餐廳」還是最有趣的服務。然而 Just Kitchen 雖然在後端上已經完全針對網路點餐與外送的需求優化,但要如何在面向消費者端做出差異化呢?我個人覺得其最大問題是仍然自限於傳統餐廳的典範,也就是咖哩品牌賣咖哩飯,牛肉麵品牌賣牛肉麵。

這是基於過去餐廳空間有限,菜單需有明確「主打」與「配菜」的前提。但外送無此限制。大家平常在家做菜,應該不會只吃咖哩飯,或是只吃泰國菜吧。許多是東西方併陳,或是飯麵一起來。換言之,Just Kitchen 應該摸索需求,理解外送場景實際的需求為何。或許有些家庭吃素,但同時吃泰國素與台灣素?或許小孩想吃美式鬆餅,但大人想吃紅油抄手?

若能找出唯有外送才能提供的餐點形式,就能真正甩開既有餐廳的糾纏,創造屬於 Just Kitchen 的品牌忠誠度 — 而不是旗下子品牌的忠誠度。Just Kitchen 直譯為「只是廚房」;其或許不僅能替代餐廳的廚房,還能替代每一個家中的廚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