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5-26 週三 Google I/O 2021 — 工作軟體 Workspace|人工智慧模型 MUM 與 LaMDA|Google Shopping
  • 2021-05-25 週二 簡訊實聯制大獲成功|開放設計|校正回歸與規模化
  • 2021-05-19 週三 東南亞獨角獸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華納媒體與 Discovery 合併
#91

2017-09-27 週三

2017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Google 的危機|東芝記憶體出售|蘋果修改打賞條款

閱讀時間 9 分鐘

早安!

提醒一下,我們將於 10/15(日)舉辦島民小聚。現正熱烈售票中。

今天的重點是從 Google 的角度分析收購宏達電團隊的理由。

進入正題。


Google 像蘋果

為何 Google 要收購宏達電的硬體團隊?簡單的答案當然是軟硬整合。主導這次收購的 Google 硬體資深副總 Rick Osterloh 自己也說:

大約一年半前,我加入 Google,展開了我夢寐以求的工作:以 Google 智慧的技術為核心,打造出優異的硬體產品。一開始,我們先統整公司的各種消費性硬體產品與專案,然後成立了獨立的硬體部門。這個部門的目標是透過硬體、軟體和服務的整合,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最棒的 Google 體驗。去年秋天,我們推出 Made by Google 第一代系列產品,包括 Pixel 智慧手機、Google Home、Google Wifi、Daydream View 虛擬實境裝置、Chromecast Ultra,第二代系列產品也即將在幾週後亮相。

目前 Google 的硬體事業仍在萌芽階段,我們專注於核心能力的發展,並同時創造出帶給人們獨特且愉快經驗的產品組合。這些必須仰賴結合 Google 最優異的軟體 (如:Google Assistant) 以及精心設計的硬體才能完成。

「硬體、軟體與服務的整合」聽起來更像是蘋果的理念。事實上 Osterloh 原本是摩托羅拉的總裁,跟著摩托羅拉被併入 Google 之後,又被跟著一起賣給聯想,直到一年半前才回到 Google。或許做裝置的人的思路都類似?

Osterloh 的說法證實了 Google 這次是要認真的做硬體。上一次 Google 併購摩托羅拉時並不認真。當時 Google 的目標有二:

  1. 收購專利,以準備即將到來的「世界專利大戰」。
  2. 打壓蠢蠢欲動的 Android 手機廠,特別是三星。當時三星開始在 Android 上「覆蓋」UI,試圖以自己的介面逐步取而代之。Google 併購摩托羅拉就是在發出警告:「只要你亂動,我就全力支援別人喔。」

但 Google 當時並不想做硬體。Google 的創辦人 Larry Page 為了安撫其他的手機廠,也公開宣佈摩托羅拉仍是獨立企業,不會受到 Google 的偏愛。

但 Google 這次卻是直接併入宏達電團隊。因為 Android 的地位已經穩固,Google 不怕三星叛變了。如果三星想換到自己的作業系統,必須要重新打造一個生態圈,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 Google 可以擺明車馬自己量產手機。

然而,破題的疑問仍然沒有得到解答,反而顯得 Google 的策略轉彎更奇怪。既然 Android 穩穩的佔有近 8 成的市佔,而製造手機比過去更花錢、花時間,可說是一個無底洞(請參考宏達電的歷程),Google 賺「雲」上的廣告錢賺的好好的,為何要跳下來做硬體呢?

更複雜的是,這個題目還要再加上一個限制條件 — 開發硬體必須服膺 Google 集團的中心策略:人工智慧。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上任後,不斷重申 Google 的未來在 AI,也就是智慧助理 Google Assistant。

Google 的危機

理解 Google 的計畫背景,就會發現許多中外媒體上的討論謬之千里。例如有些媒體歸因於 Google「眼紅蘋果賺錢」或是「想分散營收來源」等。這根本不叫策略,叫做一窩蜂。

還有媒體分析是因為 Google 付給蘋果作為預設搜尋引擎的權利金逐年增加,受不了了,因此決定自己做手機。我看了都快昏倒。做手機才是真正的錢坑(請參考下一則新聞)。為了省錢作手機,肯定會因小失大。

還有許多分析認為 Google 是要瞄準 iPhone。因為蘋果逐步限縮第三方取用使用者的資訊,截斷 Google 的資訊流。

這種說法指出的問題正確,但推論的結果卻是錯誤的。Google 手機(Pixel)率先傷害到的不會是 iPhone,而是其他的 Android 手機。Google 手機會先讓 Android 陣營分崩離析,逼迫三星、華為、小米等開始尋找替代方案,接著才有機會威脅到 iPhone 的顧客。而是否能威脅到 iPhone 都還在未定之天;Google 的賭注也未免太大。

真正逼使 Google 不惜踏在合作夥伴身上也必須自製硬體的,是更深層的危機,那就是無法取得真實世界的資訊。

回想一下 Google 的興起。當時 Google 解決的是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上的資訊爆炸問題。www 普及之後,網路上的資訊暴增,而當時的解決方案如 Yahoo! 及 AOL 都很難用。Google 用新的排序方式與介面,迅速擄獲使用者的心。

隨後,Google 採用了關鍵字廣告,完美的嵌入尋引擎。當人們搜尋「保險」時,Google 在搜尋結果最上方提供保險廣告。這是三贏:消費者免費找到資訊,廣告主找到潛在顧客,Google 賺到媒合費。因此 Google 自定的使命為「匯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使人人受惠。」(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

然而這個模式仰賴兩個基礎:

  1. www 是一個開放的環境,Google 可以憑技術力獲勝
  2. 廣告與搜尋在同一個介面上

這兩個基礎今天都已經動搖。

第一個動搖前面已經提過了。行動裝置不是一個開放的環境,許多資訊「停」在第三方,Google 看不見也爬不到。例如蘋果不斷強調「隱私權」的重要性,拒絕讓資料傳出裝置。而 Facebook、Instagram 等 app「吞掉」的資訊也不遑多讓。

第二個問題比較不明顯,但更嚴重。那就是今天的資訊已經不限於 www 上了。有更多的資訊來自實體世界,是透過感測器、鏡頭、麥克風等取得。而資訊的呈現方式也不限於網址,可能是限時影片、擴增實境或是語音。

舉例來說,蘋果在 iPhone 發表會上示範了擴增實境:

圖:蘋果

我們假設這個畫面是由使用者利用 Instagram 製作後,再透過 Instagram Stories 分享。其中,畫面內容來自鏡頭與晶片的運算,其他人觀賞完之後就刪除。整段資訊的製作與傳遞過程中,沒有文字、沒有網址,也沒有經過 Google 的應用程式。資訊只有「流」過 iPhone 與 Instagram(暫不考慮電信商)。

再舉一例。一位媽媽在家中對著 Echo 說:「Alexa,衣服沾到醬油該用什麼洗?」。同樣的,在這場景中 Google 沒有角色。參與者是亞馬遜,或許還有智慧家電的製作商。

換句話說,Google 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視覺的、文字的使用情境。近年來 Google 最成功的新產品,如 Google Photo 與 Maps,都還是圍繞視覺與文字。但越來越多資訊是聲音、影像,甚至是純數據的傳遞(如 Apple Watch 量測的心跳)。Google 擁有 YouTube 與 Maps,但對其他資訊卻越加難以掌握。

蘋果的 ARKit 已經說明了擴增實境需要硬體、軟體與感測元件的完美結合,才能造就有價值的應用。但 Android 的破碎化問題代表 Google 幾乎無力強制合作夥伴配合。因此 Google 若要匯整這些資訊,就不能能停留在網站或是 app 的形式,必須進一步延伸到硬體。唯有掌握感測器、螢幕、鏡頭、麥克風,Google 才有辦法取得資訊,在新的使用情境中佔有一席之地。或許還可以投放廣告。

Google 發展手機的首要目標並不是打倒 iPhone。注意 Osterloh 的發言非常保守:「目前 Google 的硬體事業仍在萌芽階段,我們專注於核心能力的發展,並同時創造出帶給人們獨特且愉快經驗的產品組合。」Google 的核心能力是人工智慧。Google 根本的硬體策略,是找出人工智慧的施力點。

所以除了手機外,Google 也全面的投入了電視、音響、無線網路分享器,以及未來肯定會推出的手錶跟眼鏡。Google 最急迫的問題是讓 Google Assistant 有更多使用情境。搶到一些 iPhone 市佔也無法解決這個根本問題。所以去 Google 赴任的宏達電員工,千萬別提出像「Pixel 應該出「紫羅蘭金」」的建議。


東芝記憶體(應該會)賣給美日韓聯盟

根據 STPI 於 9 月 20 日的報導:

東芝於今早召開董事會,同意將半導體子公司 Toshiba Memory「東芝記憶體」出售給以美國投資公司貝恩(Bain Capital)為主的「美日韓聯盟」,成為東芝集團追求生存的重要一步。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美日韓聯盟成員由美國投資公司貝恩、日本產業革新機構(INCJ)、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南韓記憶體大廠 SK 海力士(SK Hynix)組成。後來,又加入蘋果、戴爾(Dell)出資。

. . . 從 Nand Flash 市佔率來看,東芝+海力士陣營在 2016 年達 33%,2017 年預估達 35.9%,直接逼近威脅到三星,同時遠遠將美光(Micron)、威騰拋到腦後。

實際上這次競標的三個團隊,蘋果就出手協助了兩家:Bain Capital 跟鴻海。據傳蘋果出資 30 億美金參與 Bain Capital 的競標。蘋果希望確保記憶體有人跟三星競爭;否則讓三星一家獨跑,蘋果就會被掐住喉嚨。

注意到了嗎?當 Google 花 11 億美金建立基本的硬體團隊時,蘋果卻花 30 億美金只為了修正一個零件的價格!由此可見雙方的差距。這還未討論到蘋果在通路、電信商、售後服務以及生態圈的領先。Pixel 要追上 iPhone 至少要花上 5 年,還要先通過三星、LG、華為跟 Sony 的重重考驗。

按:最新消息是出售案又有變數。據傳海力士不滿東芝擬的協議留給東芝超過 50% 的投票權,而蘋果也因為條件不滿意而尚未簽約。除此之外,東芝的競爭者、股東以及競標者(很亂)威騰電子(Western Digital)又再次控告東芝,讓投資案橫生變數。


蘋果悄悄修改打賞條款

當然,蘋果也有自己的危機,那就是行動的價值逐漸轉移到雲上。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我分析過 iPhone 在全球的營收都持續成長,唯有在中國衰退。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手機的最大價值來自微信,而不是手機本身(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的新手機容易冒起)。

不久前蘋果與微信起了衝突。微信原本提供「打賞」的功能,被蘋果視為是一種「購物」,因此規定必須透過內建的「app 內購買」(in-app purchase),也就是說蘋果要抽成 30%。

微信不滿,認為打賞不能算交易,不該抽成。但最終結果是微信移除了打賞功能。一般認為這是蘋果的勝利,我也提到其實微信的手遊營收也非常依賴蘋果。

但目前看來更像是微信以退為進,因為這個決策反而引爆了中國的媒體圈。許多自媒體、直播主紛紛對蘋果不滿,認為「蘋果稅」害他們失去了重要的收入來源。

結果,在本月的 iPhone 發表會後不久,蘋果悄悄的修改了 App Store 使用條款,改為開發者可選擇不使用 app 內購買功能,只要(1)打賞者是完全自願,以及(2)受賞者會得到 100% 的費用。蘋果退一步不抽成,但別人也都不准抽。

在其他地方,蘋果能夠指揮 app 開發者,因為蘋果掌握最好的顧客。只有在中國,真正掌握顧客的是微信,連蘋果都必須退讓。

綜合上面分析,可以看到零件商(東芝)受制於裝置廠(蘋果),裝置廠受制於 app 開發商(微信),而 app 開發商(Google)現在又找硬體團隊開發裝置。沒有永遠的策略,只有在變動的市場中不斷找尋機會。


Google 特輯加映:

  • [#96] Google 硬體延伸討論、PChome 增資 10 億對抗蝦皮
  • [#95] Google 硬體發表會 — 轉型的陣痛期
  • [#63] 找到痛點的快樂 — Google Glass 的墜落與重生
  • [#52] Google 遭歐盟罰款 24 億歐元 — 新一代壟斷與政府的衝撞

 

#90

2017-09-26 週二

2017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謝謝你,宏達電

閱讀時間 10 分鐘

我沒有用過宏達電手機。但現在回想起來,是宏達電讓我認真開始理解科技業。在宏達電之前,科技業對我來說是「外國的事情」,雖然精采,但欠缺討論的動力。當時知名的品牌是微軟、HP、Dell、Sony 等,宏碁與華碩已是久遠的記憶。是宏達電躍上世界舞台,讓我第一次覺得參與了科技業。

可惜到我 2012 年創辦有物報告時,宏達電已由盛轉衰。對我倒不是壞事,反而給了我很多寫作的題材。當時我以律師的身分,一路分析了 Google 併購摩托羅拉、微軟併購 Nokia,以及蘋果、Nokia 與 Android 陣營之間的專利大戰。

隨著時間過去,宏達電腹背受敵、疲態已現,在強敵環伺之下顯得格外弱小。雖然專利戰打得有攻有守,卻無法停止市佔的下滑。

宏達電的市佔率自 2011 年快速下跌。圖:Francisco Jeronimo

走到今天,宏達電的手機之路已接近終點。上週宏達電把代工團隊賣給 Google,邁向了結束手機業務的第一步。乍看這是台灣品牌之路的挫敗,網路上也大部分都是批評或嘲笑宏達電的留言。一路下坡的市佔的確難看,我也會在文中指出宏達電明顯的問題。

但我希望強調大部分人忽略的一點 — 宏達電的確值得台灣驕傲。台灣因為宏達電而更好,而宏達電也為台灣打開了新局面[1]。


宏達電出售代工團隊給 Google

不過先看問題。這則交易大部分讀者都知道了。稍微複習一下。根據宏達電:

宏達國際電子(以下簡稱『HTC』)和 Google 共同宣布簽署協議。根據該協議,Google 延攬原參與打造 Google Pixel 手機的 HTC 成員加入 Google,此外,HTC 也將其智慧財產權非專屬授權予 Google 使用。就此次交易,HTC 將收到 11 億美元之交易價金。

HTC 與 Google 雙方建立了長達十年在智慧型手機的策略夥伴關係,奠定了這項協議的基礎。本協議將使 HTC 聚焦於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業務,持續執行精簡產品組合策略、提升營運效率和財務彈性。HTC 仍將擁有優秀的研發人才發展自有品牌智慧型手機,今年上半年已成功推出旗艦產品 HTC U11,目前正積極準備下一代旗艦手機。

Google 買走了原本負責代工 Pixel 手機的團隊,以及獲得宏達電專利的授權。宏達電則保留了品牌、自製手機的團隊,以及 VR 業務。

11 億美金現金的「人才併購」(acquihire)值得慶祝,但宏達電卻連這項宣布都表達的非常混亂。最奇怪的是,宏達電堅持沒有要結束手機業務!在聲明稿與記者會上,王雪紅再三強調仍會持續投入旗艦機的研發,甚至說「智慧型手機仍然是重中之重」。被問到是否會裁員時,王雪紅還聲稱要擴大招才。

這個說法彰顯了宏達電的領導混亂、短視近利。

因為如果宏達電的旗艦機仍然是「重中之重」,那為何要拱手壯大敵人 Google 呢?近年來宏達電改為主打旗艦機種,正與 Google 的 Pixel 手機短兵相接。一邊協助敵人,一邊堅持路線;這不是自相矛盾,就是謊言。

更接近事實的解讀是宏達電希望賣掉整個手機業務,但 Google 只想買 Pixel 團隊。王雪紅也承認是她找上 Google 討論併購。若已無心,何必繼續矢言繼續呢?

此外,在扣除了 2,000 人之後,宏達電仍剩下約 8,500 人,但業務卻只剩下少量的旗艦機與 VR,組織仍然膨大。而宏達電的虧損持續累積。若要像新聞稿中所提的「提昇營運效率與財務彈性」,擴大裁員勢在必行。彭博(bloomberg)指出宏達電至少要再砍 20% 成本才能回到獲利。但王雪紅卻在討論招才。

當然,宏達電手中還有約 10 億美金現金,再加上本次交易的 11 億美金進帳,錢一時半刻燒不完。但手機與 VR 的「雙頭馬車」路線仍然讓人混亂,而為何需要留下 8,500 人也不清楚。這兩個說法都只是為了穩住股價與員工。

有人或許會說:「宏達電還要清手機庫存啊!還有產能在,怎麼能現在承認放棄手機呢?」

但領導就是傳達訊息的藝術,傳遞壞消息便是考驗領導能力的時刻。所有人都知道宏達電的手機狀況不好,大部分消費者也不會買一家逐漸淡出的企業的產品。反而,最需要知道公司長期策略的其實是員工。對員工隱瞞願景(或缺乏願景),就無法凝聚員工,反而會更加傷害公司。

或許王雪紅的說詞是為了維繫股價與員工信心。眾多外媒也預測宏達電手機將慢慢步下國際舞台。然而結束並不代表沒有價值。了解宏達電如何在十年間,從一個 PDA 代工廠快速竄起,成為智慧型手機的領導品牌之一,又快速墜落,能讓我們更理解台灣建立品牌的機會與困難。

宏達電的品牌之路

宏達電擅長捕捉新硬體的上昇期。在智慧型手機出現的前 4 年,也就是 2007 – 2011 年,宏達電的策略非常精采。當 iPhone 於 2007 年問世,宏達電就已經率先推出搭載微軟軟體的 HTC Touch,是少數即時回應蘋果的企業。

之後宏達電與智慧型手機市場一齊成長。它聰明的與 Google 合作,成為 Android 的早期戰略夥伴,並且推出第一個搭載 Android 系統的智慧型手機 HTC Dream。接著宏達電「外包」軟體給 Google,自己則專注硬體設計,隨著手機快速的普及,宏達電隨即採用機海策略,快速擴大市佔。

2011 年宏達電登上高峰,隔年進入全球品牌 100 強,成為台灣「代工轉品牌」的模範。

然而智慧型手機的市場遠超過宏達電(與蘋果)的預估。最終,智慧型手機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單一產品。許多更有資源的企業紛紛跳入。手機的核心價值也明確的由硬體轉向軟體。垂直整合的蘋果逐漸自成一個類別,獨佔了高端的客群。而 Android 陣營是另一個類別,由 Google 控制了最關鍵的 Android。

換句話說,每一家 Android 手機的使用體驗其實都差不多,因此各家品牌必須另找差異化之處。

三星的策略是控制關鍵零組件(晶片、面板、記憶體),並且打通全球的通路 — 我記得曾在尼泊爾看到攤販穿著三星的 T-shirt。小米發展橫向策略,連結手環、路由器、空氣清淨機等其他智慧裝置。而中國的一眾品牌則靠著封閉而複雜的國內市場站穩腳跟。

上述的策略都有規模或是網路效應,但宏達電卻停在追求硬體設計上。宏達電的旗艦機屢受國內外媒體的好評,但卻叫好不叫座。宏達電到不了尼泊爾,拿不到三星的面板、沒有手環與除濕機、也打不贏中國本地企業(因此王雪紅才會說出那一句飽受批評的話)。銷售量就每況愈下。

一開始宏達電的產品有競爭力,在手機的快速成長期抓住了首購族的心。但到了飽和期,比的不再只有產品,此時擁有其他資源的企業就逐漸佔上風。有錢的消費者進入「換機」期,開始考量產品以外的因素,包括售後服務與生態圈等。而二三線市場的開發成本越來越高,宏達電的行銷投資卻跟不上三星。再加上內部混亂,一閃神銷量被甩開了。

而手機是一個量的市場,年出貨量千萬台是基本門檻;低於此,生產成本過高,收入也不足以支撐開發。宏達電進入銷售量降低的惡性循環,就難以走出來。

宏達電的歷程大家都看見了。但我認為許多人討論宏達電時,心中真正在想的其實是另一個更廣泛,但看不見的問題:「台灣是否能夠做品牌?」

台灣無法做品牌

在所有討論本次交易的網路論壇上,幾乎都可以看到有人留言:「台灣無法做品牌啦!」通常接著的論點是「因為台灣內需市場太小」。這想法似乎是台灣的集體內心恐懼,在科技業尤甚。我相信此時此刻在某一個角落,正有人高聲說著:「台灣不適合做品牌,只適合代工啦。」

這個恐懼還有互補的另一半,就是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這是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所提出的。他提到附加價值會集中在價值鏈的兩端,也就是貼近客戶的一端(品牌)與研發的一端。而夾在中間的「代工」的利潤會越來越差。

圖:維基百科

結合上述兩段,得證:台灣先天就只能做代工,代工利潤低,因此台灣只能做低價值的事。對於相信這個論點的人來說,宏達電過去的高飛是一種異常;宏達電的墜落,某方面印證了這樣的自我實現預言 —「你看果然台灣還是不適合作品牌吧」。

但這說法違背事實。宏達電在 2011 年已經證明了台灣可以做品牌。後來宏達電失去優勢,並未推翻這項事實。

更精確的說,宏達電證明了掌握市場的能力並不是一種特定區域的能力。宏達電抓住了時機,發揮設計能力,善用策略聯盟,成長到相當的規模,至今仍在品牌榜上有名。我想到的對照例子是芬蘭遊戲商 Supercell。Supercell 創造了多款廣受歡迎的遊戲,最終賣給了中國的騰訊。Supercell 的成功一樣抵不過騰訊的通路優勢;但有芬蘭人會因此覺得 Supercell 是失敗,而芬蘭「因為市場小而無法做出品牌」嗎?

而宏達電的失勢更不是因為缺乏內需市場 — 當時宏達電早已踏出台灣了 — 而是因為手機市場大,競爭激烈。要在一個大市場中維持優勢,本來就需要龐大的資源;這也不是什麼新發現。蘋果、三星,以及次一級的華為、Sony、LG、Google 等,都是傾全集團之力支助手機事業。宏達電光憑硬體創新,本來就很難螳臂當車。這不是台灣有先天的基因劣勢,而是大聯盟容不下僥倖。

事實上微笑曲線也指出了為何今天做品牌的門檻比過去更低。微笑曲線的假設是品牌與技術會逐漸分家,各自專業化。這代表製造端的分工變得更細。此時要做出產品反而更簡單,只要向零件廠商購買就好,因此企業可以專心的經營市場端。宏達電當初外包軟體給 Google 而快速興起;今天中國的手機新創如小米、鎚子等,也都是靠著手機供應鏈去靈活組合。

這不是說做品牌容易 — 從來都沒有容易過。門檻低也代表競爭高。今天的手機是紅海,任何企業想做手機品牌,都得仔細思量,就算是美國或中國企業也一樣(「Android 之父」的新手機 Essential 一樣推的很辛苦)。但至少在市場的發軔期,宏達電證明了時機的選擇比出生地更重要。

後宏達電時代

宏達電正在全力投資發展虛擬實境(VR)的業務。看來宏達電已經抓到自己的強項:切入新裝置的初期市場。如果 10 年後宏達電又把 Vive 品牌做大,並且選擇在顛峰時賣出,我會第一個起立鼓掌稱讚這一套商業模式。或許可稱之為連品牌一起包辦的「進階 ODM」?

我不熟宏達電內部的爭議,但我一直很欣賞它對台灣的貢獻。它延續了電腦業的香火,並站上了新的臺階,達成了自主設計、自製品牌的成就,也讓台灣在手機時代保有一席之地。雖然受挫,但本來就沒有一步登天的;矽谷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這次交易對台灣也是好消息。人才併購在矽谷也很常見,代表人才的持續流動。宏達電延續了 PC 時代累積的知識與經驗,現在會繼續把它的知識與經驗向外擴散。我們在 Vive 以及 Gogoro 身上都看到這方面的痕跡。

而即將進入 Google 的宏達電員工,更是首次整個台灣團隊一齊進入一線科技業的核心部門。象徵台灣終於從網路巨頭的「殖民地」地位爬升,開始參與開發最新科技。而這些 Google 員工的經驗也會開枝散葉,擴散到台灣其他產業。

這些新任 Google 員工並不是本人優秀,卻「一直被宏達電高層糟蹋」(網路上常見的說法)。光是個別的優秀,絕對不值 11 億美金,也不會被大量的聘僱。這 2,000 人的價值來自於他們曾成為一個團隊,為著一個共同的願景,不斷嘗試、不斷自我提昇。而這是宏達電所創造的價值。

所以謝謝你,宏達電。

[1]:明天我會從 Google 角度分析併購宏達電團隊的策略。


#88

2017-09-20 週三

2017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第三波咖啡成為主流 — 雀巢 131 億台幣收購藍瓶咖啡

閱讀時間 10 分鐘

早安。

連續兩期寫蘋果,今天討論被譽為「咖啡界的蘋果」的企業。

進入正題。


西雅圖極品咖啡與小歇

跟我一樣年輕(?)的台北讀者應該對咖啡文化有類似的歷史記憶。小時候,台北沒有咖啡文化,只有少數幾家咖啡廳呼應巴黎左岸的精神,聚集著文人雅士,例如西門町的明星與蜂大咖啡店(可參考《在台北生存的 100 個理由》)。電視上充斥著可樂與芬達的飲料廣告,而飲料店「小歇」才剛剛出現。

有一天,「西雅圖極品咖啡」從美國來了。帶著時髦與莊重感的裝潢,正式把「西雅圖式」的咖啡文化引入台灣,也開啟了咖啡店的連鎖化。

不過西雅圖極品咖啡還來不及站穩腳跟,真正的主角 — 星巴克 — 就徹底一統江山,定義了全球咖啡店的基本風格。星巴克成為都市生活的必要場景之一。無數創業者躲進咖啡店高談闊論,而假裝大方的老闆則請員工喝星巴克作為小確幸。

快轉到現在,星巴克仍然門庭若市;但不知怎的,大家紛紛開始唾棄星巴克過度商業化、「缺乏作咖啡的精神」。反而是大街小巷不斷冒出獨立的小咖啡店,強調現沖、單一品種與原味的精緻咖啡(speciality coffee)。而領導這一波風潮的就是 2002 年創立於舊金山灣區的藍瓶咖啡(Blue Bottle)。許多人視藍瓶咖啡為對抗量產罐裝飲料的精神領袖。

圖:good coffee

直到藍瓶咖啡做了這件事,讓全世界都驚呆了。

雀巢併購藍瓶咖啡

藍瓶咖啡上週出售了大部分股份給食品大廠雀巢(Nestlé)。根據路透社報導:

旗下擁有即溶咖啡品牌 Nescafe 與 Nespresso 咖啡機的雀巢公司宣布購入了藍瓶咖啡 68% 股份 . . . 了解內情的人士指出交易價格約為 4.25 億美金(按:公司估值約 6.25 億美金)。

. . . 雀巢此一併購回應了美國所謂的第三波咖啡的整併潮。這個概念是針對年輕、都會的消費者,他們跟著星巴克一起長大,但逐漸轉向選擇用手工操作的義大利咖啡機所製作的異國風味飲料,與來自專業的咖啡師傅沖出的非傳統咖啡。

藍瓶咖啡把自己賣給了量產罐裝咖啡的祖師爺雀巢!雀巢不僅是大公司,更是惡名昭彰的公司,已經捲入了童工、壟斷水權、惡意行銷配方奶等諸多醜聞。其 Nespresso 膠囊咖啡機也被批評不環保。藍瓶賣給雀巢,就好像科技島讀賣給旺旺中時一樣。

不過,藍瓶的魅力在哪裡,又為何能夠贏得這麼高的估值呢?要知道在賣給雀巢以前,藍瓶的前兩輪投資者大都來自矽谷,包括知名的天使投資人與 Google Ventures 及 Fidelity Management 等知名 VC。這些人顯然相信藍瓶咖啡有成長的爆發力,或是有一個大的趨勢值得賭一睹。是什麼?

在分析此一併購案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何謂「第三波咖啡」(third-wave)。簡言之,這是一個希望把「喝咖啡」提升到類似「品酒」的體驗的運動。

第三波咖啡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

第三波咖啡是一個運動,目的是製造高品質的咖啡,並將咖啡視為手工藝品,如酒一般,而不是大宗商品。

. . . 第三波咖啡希望達成咖啡的最高享用標準,讓人能體會味覺、品種與產地的細微差異 . . . 特色包含直接交易咖啡、高品質豆(如精緻咖啡)、單一品種、輕烘焙與拿鐵拉花等。它也包含一些另類製作方法的復興,例如虹吸、濾滴咖啡等。

在 2008 年 3 月,普立茲獎得主 Jonathan Gold 為第三波咖啡定調:

「美國咖啡的第一波始於 19 世紀,將 Folger(按:即溶咖啡)放上了餐桌。第二波則是自 1960 年代始於 Peet’s,並透過星巴克靠著大杯去咖啡因拿鐵而巧妙的推廣 . . . 我們現在位於咖啡的第三波專業化,咖啡豆購自莊園而非國家,烘焙是為了提煉而非焚毀每一顆豆子的獨特性,而味道是清楚、濃郁與純粹的。」

(我不是咖啡專家。若專有名詞翻譯錯誤歡迎指正。)

咖啡文化的這三次改變,其實就是一個由大眾商品轉為精緻、分眾體驗的歷程。這跟許多我分析過的產業發展歷程類似,例如媒體。

第一波是市場的成形期,咖啡以最大眾化的形式呈現 — 即溶咖啡。即溶咖啡是最規格化的產品,只有最粗淺的分類,沒有任何「體驗」價值,每一杯都沒有個性。

第二波是咖啡店的擴張期,主要推手是星巴克。一手造就星巴克王朝的傳奇執行長 Howard Schultz 的最大成就,是發現了「咖啡店」的需求。他敏銳的發現了都市的生活型態轉變,人們需要一個既不是辦公室,也不是家庭的「第三地」(third place),因此打造了星巴克咖啡店。

實際上 Schultz 原本是行銷主管。他擅長擴大咖啡的市場,但較不關心喝咖啡本身。因此除了奠定咖啡店的氛圍之外,他還普及了外帶杯與拿鐵(latte)。前者符合都會上班族的生活,後者則避開了傳統義式咖啡(espresso)的苦澀,打動了千千萬萬的美國人。許多咖啡的基本教義派嘲笑星巴克其實是一家「牛奶店」,賣各種調味拿鐵或是奶昔(frapuccino),咖啡只是順便。

但這正是星巴克的洞見。星巴克真正賣的不是咖啡,而是咖啡因與咖啡店。

「星巴克式」咖啡的普及,也孕育了下一波的風潮,那就是第三波咖啡。第三波咖啡關注的是喝咖啡本身的感受。咖啡本身是主角,因此必須呈現每一杯咖啡之間的細微差異。而這需要一個關鍵的要素。

那就是資料。

我們再看一次維基百科的這段話:

第三波咖啡希望達成咖啡的最高飲食標準,讓人能體會味覺、品種與產地的細微差異 . . . 特色包含直接交易咖啡、高品質豆(如精緻咖啡)、單一品種咖啡、輕烘焙與拿鐵拉花等。它也包含各種另類製作方法的復興,例如虹吸、濾滴咖啡等。

要呈現這些差異,就需要有詳細的資料,包括品種、產地、製作方法、溫度、壓力等。而要維持最高品質,就必須垂直整合,徹底掌握咖啡的每一個環節,包括種植、烘焙,以及最後的呈現。

因此第三波咖啡出現在網路興起之後,並不是偶然。星巴克讓咖啡豆的通路全球化,而網路則讓資訊的傳遞更方便。此外,網路「點對點」的特性,也讓獨立咖啡店能夠直接從單一農場取得咖啡豆,而不用透過傳統的農產品經銷商。

或許更重要的是,網路讓巷內特色小店的名聲能傳播的更快;消費者可以按圖索驥,不用再受限於鬧區的星巴克。過去星巴克掌握的通路優勢,開始被網路所替代。

莊園到餐桌

冒出頭的不只是獨立咖啡店。在餐飲界亦有「產地直送」(farm to table)的運動,鼓勵餐廳直接在當地取材。例如台灣許多餐廳都開始在菜單上標誌「澎湖透抽」或是「花蓮健康豬」。

台灣的茶飲料也經歷了類似的歷程。一開始台灣沒有大眾的茶文化 — 我聯想到的畫面是一堆人圍在一個漂流木做成的桌子上,用紫砂壺泡茶。

接著小歇、春水堂等手搖茶飲料出現,讓茶變得親民,以適合都市生活的形式呈現。到今天,開始出現「第三波茶」,例如京盛宇、琅茶等,更強調茶的原味。

咖啡界的蘋果

喝咖啡變得分眾。有些人只是需要咖啡因與聊天的地方,星巴克非常適合;有些人則是追求咖啡的各種口味,那就會去尋找「咖啡界的蘋果」藍瓶咖啡。

這對星巴克當然是警鐘。雖說星巴克全球有超過 25,000 家店,遠超過藍瓶的 27 家,但藍瓶引發了對星巴克咖啡品質的質疑。因此星巴克也沒閒著,根據路透社報導:

. . . 星巴克的共同創辦人與長期 CEO Howard Schultz 在四月轉為執行董事長,並專注於其「典藏」(Reserve)品牌,將在現有的咖啡廳中加入高階的咖啡吧台、創造新的零售店,並投資於大型、超高級的烘豆坊以及品嚐室。

星巴克的「固樁」並不容易。精選咖啡的成本高、準備手續複雜,也難以替代「牛奶」類的飲料,因此星巴克不容易建立高級咖啡的品牌形象。

相反的,藍瓶咖啡的店面沒有 Wifi、座椅也不多,而且每一杯咖啡製作要花上 2~3 分鐘。整個咖啡店的設計是以咖啡師為視覺的重心,消費者彷彿在觀賞咖啡師在台上表演。若以酒來比喻,一個是喧鬧的酒吧,另一個是安靜的品酒室。雙方的訴求明顯不同。

併購的利弊分析

雀巢收購藍瓶是好的策略嗎?我分兩頭分析。

雀巢的加分

雀巢併購藍瓶應該不是想對抗星巴克的咖啡店。星巴克在實體咖啡店已經搶得最有利的位置,挑戰者很難出頭。

但雀巢在另一個市場有領先地位,那就是咖啡機。雀巢旗下的 Nespresso 膠囊咖啡機是領導品牌 — 大家可能記得喬治克隆尼的代言廣告。我在 2012 年也曾經分析過。

Nespresso 的實體零售店更像 Apple Store。不但開在精華的百貨公司,店面裝潢也有設計感。它強調的是在家就能輕鬆煮出最好的咖啡。「最好的咖啡」這一點與藍瓶的品牌相符。我可以想像 Nespresso 推出「藍瓶咖啡限定」膠囊,強調採用藍瓶研發的咖啡技術。

除此之外,即溶咖啡(ready to drink)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目前並沒有真正的領先者。如果你走進台灣的好市多,會發現星巴克、UCC 與西雅圖咖啡的即溶咖啡包。這些企業形象都跟咖啡店相關,但缺乏「最好的咖啡」的形象,因此號召力不強。

而藍瓶咖啡有「專注製作咖啡」的形象 — 因此被稱為「咖啡界的蘋果」— 有機會建立品牌。台灣目前最接近的品牌可能是湛廬咖啡的掛耳包系列。

若不考慮價格,收購藍瓶對聲名狼藉的雀巢來說是加分。但對藍瓶卻不是。

藍瓶的隱憂

我其實可以理解藍瓶賣給雀巢的想法。一方面是為了錢(很好理解), 另一方面藍瓶在拿了 VC 的錢之後,就必須規模化。而若要切入上述的家用與即溶市場,勢必需要大量資本。

可是一旦拿了錢,藍瓶就變成了跟「他們」一樣的企業了。藍瓶忽略了其最重要的資產其實是品牌形象。並不是技術 — 技術容易複製、容易超越,也不容易比較。但顧客的信任是可以規模化與擴大的。

過去藍瓶是反對剝削、人文關懷的精神標竿,被雀巢收購卻大大的破壞了這個形象。許多忠實客戶紛紛覺得被背叛了,認為藍瓶賣掉了靈魂。這個傷害是根本性的。

蘋果其實也走過一樣的歷程。一開始蘋果也是「叛逆小子」,在最知名的「1984 廣告」中,奮力一搥把「老大哥」IBM 擊碎。曾幾何時,蘋果成了最大的老大哥,卻沒有流失客戶。因為蘋果捨棄了「小」、「非主流」的形象,但保留了最重要的精神「追求極致」靠著自己一步步壯大,因此獲得市場認同。

而從藍瓶賣給雀巢,更可以對照出蘋果的堅持的珍貴。藍瓶要募資其實有很多方法;趁著雀巢急於挽救名譽而高價賣出,在財務上可以理解,在精神上卻是軟弱。說「不」其實很難。

#82

2017-09-06 週三

2017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博客來推出電子書|Medium 部落格平台以鼓掌計費

閱讀時間 9 分鐘

早安。

昨天的文章有一位讀者回覆:「Android 早就有臉孔辨識解鎖功能囉。」

的確,在 Android 4.0 中就已經有了臉孔解鎖的功能。不過那是純軟體的解鎖,並不完備。昨天才有人用 Facebook 照片破解三星 Galaxy Note 8 的臉孔解鎖。

一般認為蘋果的臉孔辨識功能應該會整合硬體,達到更快、更安全的解鎖。根據 MacRumors 報導:

蘋果新的臉孔辨識引擎將由前端鏡頭中的 3D 感測器驅動。另外彭博的消息來源指出,蘋果同時在測試眼球掃描作為輔助。利用臉孔辨識,iPhone 將能在數百毫秒內解鎖,手機放在桌上也能進行。據說其能比指紋辨識捕捉更多數據,因此會比 Touch ID 更安全。

此外,蘋果的臉孔辨識資訊應該跟 Touch ID 一樣會存在晶片的安全元件(secure element)中,也是硬體。不過,真正的狀況要等公布才知道。重點是,蘋果的組織架構使它能持續的設計高度整合的產品,提供最佳體驗。這是一項系統性優勢。

我知道許多讀者很愛讀書。今天討論內容產業的兩個發展。

進入正題。


博客來推出電子書服務

什麼科技比自製衛星上太空還要難產?出版電子書。在亞馬遜推出電子書的 10 年後,台灣博客來終於推出了電子書服務。

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在 Readmoo 推出電子書閱讀器 mooInk 後,今天,網路書店博客來也宣布推出電子書服務,並與上百家出版社合作,首步提供萬本電子書和雜誌。

. . . 博客來指出,之所以會到現在才推出電子書,主要是在技術問題上遇到較多困難。「電子書最大的問題在於大家閱讀得舒不舒適。台灣使用者每個人都有好幾台閱讀裝置,因應台灣市場,我們認為應該用跨平台的方式,才符合台灣市場需求。」

博客來公關李欣樺表示,目前博客來專注在 App 推廣,並沒有推出電子書閱讀器的計畫。

等待十年是因為不會做 app,認真的嗎?抱歉我破題的語氣有點酸。實在是覺得在一個高畫質電影都可以即時串流的時代,還只能交易紙本書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博客來大概只是說詞委婉。卡住的點當然不會是技術,而是商業模式。真正卡住的其實不是博客來,而是出版社 — 他們害怕在電子書的時代,會失去價值。

我其實還蠻常受到出版社邀約出書。從我個人經驗,大部分出版社仍然抱著來自過去「稀缺時代」的商業模式。過去通路有限、資訊匱乏,因此出版社的主要價值在於出版(publish),也就是把書複製。在此模式中,內容創作者負責提供內容,而出版社的主要價值有四:

  1. 挖掘內容(包括資助)
  2. 包裝行銷
  3. 印刷
  4. 鋪貨(distribution)

過去鋪貨、印刷與行銷的管道都有限,成本都很高,所以有出版社的支持非常重要。

然而網路消弭了通路的稀缺(這大概是科技島讀最常重複的句子)。任何人都可以開個部落格,也就是出版。只要檔案上傳,就完成了印刷與鋪貨。大眾媒體也讓位給社群媒體,因此過往的媒體關係不再受用。結果,出版社最重要的三個價值都逐漸萎縮。

更大的問題是網路內容爆炸,人們減少買書了。2010 年台灣書籍銷售總額 367.5 億,2015 年來到 190.4 億,下滑近 50%。去年再少 5 億元。如果看部落格就能讀到好內容,何必一定要買書呢?

市場萎縮,造成出版社只能賭保險牌,不敢做長期投資。在台灣書市,保險牌就是翻譯書。台灣資深出版人陳穎青長期分析電子書市場。他在與 TechOrange 精采的訪談中提到:

台灣一年出版 4 萬書,其中只有 25% 是翻譯書籍,但是實體書店、網路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這 25% 翻譯書卻佔到 70% 的銷售額,這是一個很大的反差;翻譯佔比很少,但最暢銷的卻是翻譯書,每一本引進的都是人人稱讚的、攻榜很強,台灣自己出版的卻不行。

於是出版社連最後一個價值 — 挖掘內容 — 都限縮到「搶購外文書版權」這一塊了。這跟台灣遊戲業的發展很接近。當遊戲載體由光碟轉為網路時,市場選擇暴增,造成國內遊戲商紛紛放棄自製,專做國外遊戲代理。

外文書的通路相對封閉,因此出版社還有一些差異化的價值。但出版社就此陷入兩難。一方面出版社擅長操作紙本書,紙本書也還有利潤,但市場持續萎縮。

另一方面,若是投入數位內容,例如電子書,勢必會吃掉自家紙本書的市場。更糟的是顧客將會完全交到電子書平台手中,如博客來、Readmoo、Kobo 等。出版社的身影將更加黯淡。出版社看著亞馬遜逐步壓制美國出版業的過程,心中更是揣揣不安,不願意投入。

事實上有了亞馬遜,作者就不一定需要出版社了。在亞馬遜上,美國獨立出版(自行出版)的電子書占亞馬遜電子書銷售總數 33%,銷售額則占電子書銷售總額 20%。獨立出版作家占亞馬遜電子書作家整體收益 40%。而獨立電子書能有此聲勢,要感謝暢銷書率先奠定了電子書的市場。出版社養虎貽患啊。

每一家出版社都打從心底抗拒,因此沒有一個平台擁有完整的書目,自然也不會有讀者願意投入電子書。這是市集(marketplace)的雞生蛋、蛋生雞問題。產品不夠,就無法吸引顧客。顧客不夠,就沒有產品上架。

結果台灣的電子書發展就拖到了今日。這其實也是一種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如果所有的出版社都願意投資電子書,那麼反而還有機會讓書進入數位時代,延緩被淘汰的時間(被誰淘汰在下一則討論)。但第一個投資的人肯定會虧錢;因此只要其他人都不跟,就始終無法成氣候。

出版社該怎麼做?安全的作法當然是繼續深耕紙本書,發揮紙本書的特色 — 這還是有市場的。但如果想要站上新趨勢,首先是必須放掉稀缺時代的思維,思考在一個通路免費、內容過剩的時代,該如何協助內容創作者獲利。

其中,最關鍵的思維轉換,或許是捨棄傳統對「書」的定義。


部落格平台 Medium 推出訂閱制與鼓掌計費

上述的紙本書與電子書之爭,其實只是當今內容產業的一小角而已。今天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閱讀都在網路上,而且不是在讀電子書。這些「書」以外的內容產業市場,已經大過了書市。

舉例來說,大陸最大網路文學業者「盛大文學」,旗下的網路文學品牌包括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瀟湘書院、紅袖添香、小說閱讀網、雲起書院、QQ閱讀、中智博文、華文天下等,出版了眾多膾炙人口的網路小說。許多完全沒有經歷紙本書的歷程。有些則是先網路、再電視或電影、再紙本。書只是網路內容的周邊產品。

而在台灣,比較接近的內容平台是部落格平台,例如痞客邦、Xuite。這些平台因為廣告惱人而常為人詬病。有沒有其他的變現方式呢?

美國的部落格平台 Medium 提出了一種創新的方式。它收取每月 5 美金的費用,並以會員的「鼓掌數」決定報酬的分配。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Medium這次將「讀者參與度」列為主要衡量指標,按此調整給作者的獎金比例。而「讀者參與度」的衡量方式,就是讀者對某篇文章「鼓掌」的次數。

. . . Medium [會員] 在單篇文章可以鼓掌最多 50 次,也能分辨出讀者對不同文章的喜好程度。

舉例來說,若當月你對兩篇文章各「鼓掌」一次,那麼這兩篇文章的作者可以平分你的月費,而作者獲得越多「鼓掌」,就能獲得更多獎金。

「鼓掌」有點接近 17 直播的愛心,會員可以大量的按。按的越多,作者從 5 美金中分到的就越多。

右下角便是鼓掌功能。圖:Medium

創辦人 Ev Williams 說這制度像 Spotify,但其實更像亞馬遜的包月閱讀服務 Amazon’s Kindle Lending Library。只不過後者是依照閱讀的頁數來分配報酬,而 Medium 是依照「鼓掌數」分配。

不幸的是,我可以從親身經驗預測,Medium 的作法走不通。因為這就是科技島讀前身「有物報告」的作法。

Medium 跟有物報告一樣,都是多主題、多作者的綑綁(bundle)。Medium 宣稱能針對會員的興趣,推薦優質的內容。

但這種綑綁的問題是不上不下。不論 Medium 如何綑綁,永遠都不如 Facebook 綑綁的好,因為 Facebook 也是內容的綑綁。而且 Facebook 擁有的資料更多,內容也更多,可以推薦的更廣泛,也更準。

反過來說,如果讀者真的欣賞某位作者,何不直接訂閱他或她就好了呢?例如 . . . 科技島讀?何必要 Medium 擋在中間分配?Medium 插手其間,反而增添了複雜度,還要讀者得按讚發薪水。其實沒有意義。

有些人可能會問:「那 Spotify 呢?他們不是也是收取月費,再依照聆聽次數分配?」

Spotify 屬於「圖書館」(library)型的訂閱,跟 Medium 提供獨家(exclusive)內容的價值不同。圖書館的價值不是獨特,而是應有盡有。但 Medium 也無法做到這點。Medium 上的內容只是網路的滄海一粟,就像有物報告的數百位主筆仍然只是台灣科技圈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讀者也不需要 Medium 的綑綁。

所以 Medium 的內容既沒有廣到涵蓋整個網路,也沒有窄到具有獨特性,付費方式還特別複雜,實在令人憂心。

不過我提出 Medium 的例子,是為了說明當台灣電子書才剛開始發軔時,網路內容的形式與商業模式已經走得更遠了。出版社不應該再自我侷限在「書」之中。

某種程度上,科技島讀也是在出版「書」,只是科技島讀採用訂閱制,而不是一次交易。我們只有兩人團隊,就一手包辦了創作、行銷、印刷與鋪貨,也就是傳統出版社的工作。

其實傳統出版社的某些專業在今天更有價值。例如我也希望能有專業的編輯,以及有人能提供技術、開發新通路與異業合作,以及行政支援等。但我不會拘泥於「書」,更肯定不需要多一個中間人站在我與讀者之間了。

#81

2017-09-05 週二

2017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蘋果 iPhone 8 發表會預測 – 站在巔峰的困擾

閱讀時間 9 分鐘

早安!

最近科技島讀的信很容易跑到垃圾信件夾。如果你沒收到信,請到垃圾信件夾中撈一撈,順便把 member@daodu.tech 加入聯絡人,以後就不容易掉信了。

上週五我們上傳了新的 podcast,歡迎大家聽完後給點意見喔。

進入正題。


蘋果公布 iPhone 8 發表會

蘋果正式宣佈將於下週舉辦發表會。這是科技業最多觀眾的活動,我會線上收看,預計隔天出一個快速的分析。

一般預料本次蘋果將發表改良後的 iPhone 7s、全新的 iPhone 8、新一代 Apple Watch(含電信上網)與 Apple TV,並且應該會更詳細的介紹智慧音響 HomePod 和擴增實境平台 ARKit。

我個人特別有興趣的還有賈伯斯的最後遺作 — 蘋果新園區 Apple Park。特別是本次發表會所在地「賈伯斯廳」(Steve Jobs Theater)。

當然,重頭戲還是 iPhone。據傳 iPhone 8 售價將正式超過 1,000 美金(3 萬元台幣),頂規的甚至將超過 1,400 美金(4 萬元台幣)。想必到時又會有人訕笑「果粉」都被蘋果洗腦,或是認為「太貴了」,彷彿任何商品都有「合理」價格一般。

蘋果的成功當然不可能單純的來自「洗腦」或是「行銷」。而是因為蘋果提供的價值 — 體驗 — 是唯有蘋果能夠提供的。因此蘋果可以定高價,而願意花錢買優良體驗的一小部分客群,造就了蘋果的成功。

而蘋果的成功幾近空前絕後。

從 2007 年推出 iPhone 開始,僅僅十年之內,蘋果已經成為龐然大物。根據 Above Avalon 網站,蘋果過去 12 個月的業內收入(operating income)與自由現金流(free cash flow),雙雙超過亞馬遜、Facebook 與 Alphabet 的總和。

業內收入。圖:Above Avalon(下圖同)

而蘋果手上的淨現金(net cash)更達到 1,540 億美金,同樣超過上述三家的總和。這還是蘋果過去五年花掉了 2,160 億美金進行股份回購(share buyback),才努力「降」到的水位。蘋果花掉的現金比另外三家賺到的還多。

例數蘋果今天的產品線,就包含了:

  • 最賺錢的手機
  • 最賺錢的平板
  • 最賺錢的筆記型電腦
  • 最賺錢的桌上型電腦
  • 最賺錢的智慧手錶
  • 最賺錢的無線耳機
  • 最賺錢的串流電視盒

蘋果能持續的在一個又一個產品領域攻城掠地,靠的絕不是「洗腦」,而是擁有一個系統性的優勢。這個優勢也是賈伯斯的遺澤之一。賈伯斯此生最成功的發明不是 iPhone,也不是 Apple Park,而是蘋果公司本身。

蘋果是功能性組織

公司是人的組合。因此蘋果公司的優勢,就在於人的組合方式。翻開蘋果的執行階層名錄,會發現一個特點:他們是依據功能分類,例如設計、軟體、硬體、零售等。這叫做功能制組織(functional organization)。

圖:Apple

從上圖可以看出,沒有任何一個高管負責「iPhone 部門」或是「MacBook 部門」。而是依功能分類,包括設計、網路、軟體、硬體、行銷等。

對照來看,微軟採用的就是比較常見的大公司組織。它是依產品與業務劃分,屬於事業部組織(divisional organization)。

圖:Microsoft

微軟分成核心服務、雲端服務、Office 產品集團、Windows 產品集團、人工智慧集團等。一個事業部負責一個主要產品,並且擁有自己的開發、行銷與支援團隊。就好像微軟集團下有許多家小公司。台灣的大公司通常都是採用事業部制。

事業部制的優點是好管理,可以涵蓋不同的產品類型。例如微軟的雲服務、Windows 與 XBox 是三種很不一樣的產品,有不同的商業模式。而每一個事業部都有自己的損益表(Profit & Loss),自負盈虧。主管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優化 P&L。

蘋果採用功能性組織,因此有非常不同的優缺點。在蘋果,所有的產品都必須「流」經每一個部門。不論是 iPhone 或是 Apple TV,都必須由 Jony Ive 團隊負責工業設計,由 Craig Federighi 團隊開發軟體,最後也都需要 Philip Schiller 的團隊來決定行銷策略。

此外(或正因如此),蘋果整間公司只有一張 P&L 表。所有員工的共同目標是讓蘋果賺錢;所有人的分潤、獎金等也都是跟整家公司的表現掛勾。

從某方面來說,蘋果的組織結構更像小型公司,所有團隊都能參與到每一個產品。這種結構反應在產品之上,就是軟體與硬體的高度整合,以及跨產品線的高度整合。蘋果的產品,上至 app,下至 Apple Store 的電線,從 iMac 到 AirPods 耳機,都有類似的氣質。

功能性組織的另一個優點是有利於內部替代(internal cannibalization)。比如說,當 iPod 逐漸被 iPhone 取代時,不會有 iPod 部門為此哭泣,因為不存在。同樣的,當公司認定平板是未來時,會更願意放手讓 iPad 吞噬 MacBook 的市場。整間公司對市場能保有一個全局觀,果決的自我淘汰。反過來說,公司也更願意投資不賺錢的業務,例如教育市場、開發中國家、或是遵循環保規範,因為長期來說對整間公司是划算的。

然而,功能性組織的缺點是不好管理,而且一般來說難以規模化(蘋果怎麼做倒是一個謎)。功能性組織一定是中央集權,因為每一個部門都只能經手產品,而看不到產品的全貌。沒有個別的 P&L 作為淘汰的標準,就只能仰賴「英明的中央」來判斷什麼產品該進、什麼產品該退。若是中央出錯,就會連累所有產品。

不過幸好(或正因如此),蘋果所有產品的商業模式是一致的:賣硬體。跟微軟也完全不同。單一的商業模式有助於全公司協調合作,讓執行階層能夠指揮大象。

蘋果的時鐘

蘋果高度整合的組織特別適合硬體。因為開發硬體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終點;不像軟體可以一直修改、更新。新 iPhone 必須在 9 月公開,其他產品也必須配合銷售旺季上市。就彷彿蘋果上下有一個共同的時鐘;設計、軟體、硬體、行銷必須一起奔跑,同時收尾。

有了明確的時程,就可以長期規劃。此刻 iPhone 8S 與 iPhone 9 都已經進入研發了。蘋果因此有正向循環:最好體驗的手機獲得了最大的利潤,最大的利潤又讓蘋果可以投入最多資源,研發最好的手機。(英特爾的滴答(tick-tock)時程也是類似的原因)

追求整合性的體驗,也促使蘋果一步步掌握了價值鏈中的關鍵點,包括晶片(SoC)、作業系統、app 生態圈與行銷策略等。蘋果的產品在各方面都比競爭者都好一點點,累積起來就形成明顯的差距。這是嘲笑「果粉」者沒有看到的優勢。

舉例來說,據傳 iPhone 8 將能臉孔辨識解鎖。這個功能需要直接指揮晶片,因此唯有同時掌握作業系統與晶片的少數業者能夠率先開發出來。

對使用者來說,其實臉孔辨識可能只比指紋辨識快半秒,比密碼解鎖快 1 秒,差距並不大。但乘上一天解鎖 20 次,體驗的差異就拉大了。

而當解鎖改由相機負責,就代表 Home 鍵可以移除,因此螢幕可以擴大 — 又是一點點的體驗改善。原本 Home 鍵的機械的位置可能可以留給電池,於是又增加一點續航力。未來臉孔辨識可以拿來登入、支付,或是移到 MacBook 上,於是吸引開發者、支付業者、商家等勇於跟蘋果合作,擴大了蘋果的生態圈,也逐步拉大差異。(ARKit 是同樣的故事)

這些點點滴滴的改進看起來容易,其實很難做到;累積起來,便是明確的價值。

靠著匹配的商業模式與組織架構,蘋果在手機時代一帆風順,成為市值第一的企業。但卻面對兩個隱憂。這兩個隱憂都有機會在本次發表會上觀察到。

隱憂一:手機的顛峰之後

上市公司的宿命是必須不斷追求成長。公司成長,股價上漲,才能繼續留住優秀的人才。

但是在手機之後要如何繼續成長?要記得蘋果的商業模式是賣高價品,所以永遠只能佔有市場的一小部分。而手機人手一支,已經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電腦類裝置。今天手機趨近飽和,蘋果下一段的成長動力在哪裡?

或許蘋果寄望的下一個市場是擴增實境。許多人認為蘋果正在研發智慧眼鏡(類似 Google Glass)。配上其無線耳機 AirPods 與智慧腕錶 Apple Watch,就構成了一個隨身的擴增實境操作裝置。從本次發表會蘋果談論 ARKits 的態度,也可以觀察到他們的進度如何。

接近顛峰之時,就是下一個典範出現之時。圖:@Benedict Evans

我個人認為只要人類需要接觸電腦(包括手機、手錶),就必須透過硬體裝置,因此蘋果提供最佳體驗的價值永遠都有一席之地。

但短期內自然還看不出智慧眼鏡市場能否超越手機。因此蘋果必須想出其他的成長動能。而庫克最近一直在鼓吹的成長動能是服務(service)。

隱憂二:服務的商業模式衝突

在上次分析蘋果財報時,我提到庫克開始強調服務(services)業務正在蒸蒸日上。服務是指包含 App Store、iCloud、Apple Music 與 Apple Pay 等服務。庫克想讓華爾街知道:「即便手機市場逐漸飽和,我們仍然能靠服務增加客單價(Average Selling Price)」。

然而,服務的商業模式與銷售硬體完全不同。服務就是軟體,是必須持續更新、修正的,沒有明確的終點。換句話說,軟體不能有完美主義。而且軟體的客單價低,但固定成本高,因此必須盡量擴大使用者數。這與蘋果「只服務少數」的習慣衝突。

最明顯的例子是蘋果的智慧喇叭 HomePod。蘋果定價 350 美金,是 Amazon Echo 的 2 倍以上。便是因為蘋果要從每一台硬體銷售中賺錢,而亞馬遜卻是貼錢賣出,希望從線上商務賺錢。

如果是過去的蘋果,應該會致力於讓 HomePod 提供最好的體驗,包括最棒的音質以及各種應用。然而,蘋果卻宣布 HomePod 將只支援 Apple Music,不支援競爭者如 Spotify。這就是為了提高服務營收,而犧牲了硬體的價值,跟過去蘋果的策略正好相反。例如過去蘋果提供免費的 iTunes,目的是提升 iPod 的價值。

策略反轉,反映了蘋果的地位反轉。過去蘋果很小,競爭者很強大,因此蘋果可以專注於提供最好的體驗,從差異化中賺取利潤。

現在,蘋果擁有強韌的生態圈,上億的忠誠用戶,因此開始轉為用生態圈鎖住(lock-in)使用者,再一步步逼迫使用者購買蘋果的軟體服務,提高客單價。「既然你都用蘋果硬體了,快點用蘋果的軟體吧」。

後者是強者的策略,很合理(不談道德上的對錯),但跟既有的商業模式與組織架構衝突。於是開始出現認知失調,才會有把落後的 HomePod 與弱勢的 Apple Music 綁定的策略。

下週的蘋果發表會,我可以作簡單的預測。符合蘋果傳統優勢的產品,例如 iPhone 與 ARKit,都會有出色的表現(與驚人的價格)。但與蘋果模式衝突的產品,例如 HomePod,將繼續出現尷尬與認知失調。

EP.03

2017-09-01 週五

音頻

[Podcast] 從免費到收費,停車大聲公的轉變歷程

停車大聲公是我十分欣賞的本土 app 團隊。他們一開始做的是線下代客泊車,後來轉型為 app,但始終專注在一個需求-停車。今天停車大聲公的 app 已經非常成功,於是他們必須思考下一個關卡:營利。

  • « 前一頁
  • 1
  • ...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
  • 53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