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5-26 週三 Google I/O 2021 — 工作軟體 Workspace|人工智慧模型 MUM 與 LaMDA|Google Shopping
  • 2021-05-25 週二 簡訊實聯制大獲成功|開放設計|校正回歸與規模化
  • 2021-05-19 週三 東南亞獨角獸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華納媒體與 Discovery 合併

2014-09-03 週三

2012~2014

輕視蘋果 iWatch — 瑞士精品錶業災難性的短視

隨著蘋果 9 月 9 日的產品發表會逼近,市場上對蘋果即將問世的智慧型裝置也越來越好奇。iWatch?還是沒有螢幕的 iBand? 

但熱衷於商業策略的我,對 iWatch 帶來的另一個面向更好奇:為何瑞士精品鐘錶業,似乎對智慧型穿戴裝置老神在在?難道它們不害怕 smart watch?

去年 10 月我在臉書上提出同一個問題,回應出奇熱絡,共有 55 個回應。高達 90% 的留言者認為瑞士鐘錶業不必擔心。他們認為勞力士(Rolex),百達斐儷(Patek Philippe)等針對的是高端市場,賣點是工藝、設計、歷史。Smart Watch 只是工具,不足為懼。
iwatch

看來我的想法是少數。The Verge 上的留言也一面倒的認定瑞士鐘錶業將屹立不搖。不過,沒有反對派就不有趣了。我認為瑞士鐘錶業終將被 smart watch 海嘯般的衝擊(粗定義為整個產業的產值與市值損失 50% 以上)。以下是我的理由。

賭錯科技,投資錯誤

上次我看錯趨勢買回來的東西,現在都堆在櫃子裡。它叫底片相機。

大學時我迷上攝影。當時的數位相機剛出現,但主流的看法都認為它取代底片相機為時尚早。 「底片等同於 1,200 萬畫素解析度,200 萬畫素怎麼可能追得上?」「動態範圍也不如啊。」而且數位相機不但價格昂貴,耗電,使用介面也不理想。

那時是底片相機的黃金時代,Canon, Nikon, Konica Minolta, Sony, Contax, Ricoh 等百家爭鳴,氣象蓬勃。各種機型推陳出新,功能一個比一個強悍。於是最後我仍然買了底片相機與鏡頭。

接下來的發展大家都知道了。隨著時間過去,數位相機持續降價,性能也越來越好。同時,數位相片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分享!上傳!flickr!無名小站!數位相片的快速普及,推動了 hotmail, Gmail 以致於 Dropbox, iCloud 等大容量服務的極速發展。

相對的,底片、沖洗、放相的價格顯得越來越昂貴,也不方便。有一天,我突然驚覺列印相片只是為了掃描之後上傳。此時我知道底片時代結束了。

由底片變成晶片,不只是類比變成數位,它也代表參與技術改良的人大幅增加。原本僅由富士與柯達兩家掌握的技術,突然開放讓所有的軟體、硬體人員都能參與。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相機公司?蘋果、三星。靠攝影賺最多錢的公司?可能是臉書、Instagram、 Pinterest。

科技不只改變了照片的形式,更改變了照片的價值。回頭看,當年是底片相機的黃金年代,正因為那是崩毀前的最後時光。[註1]

瑞士精品錶的防線

今天的瑞士精品錶有一點勝過當年的底片相機 — 它本來就不是靠功能取勝。瑞士精品錶的時間準確度,甚至比不上便宜的石英錶。因此它不會重蹈底片相機自以為「像素更高」的錯誤信心。

石英(quartz)是瑞士精品錶業者上一次對抗的科技顛覆。1970 年代,Seiko 首次推出石英錶。由於準確度比機械錶高,價格卻遠低,因此大幅衝擊了傳統機械錶的市場。這被稱之為瑞士鐘錶業的「石英危機」(quartz crisis)。

之後瑞士錶業經歷了低迷,直到 Swatch 將手錶定義為時尚配件,以設計、美學、工藝為主要訴求,才再次振興。Swatch 的名字是「第二支錶」(second watch),即它的價值不是來自必需性,而是一種品味選擇。

經過石英危機後,瑞士精品錶的價值與實用性脫鉤,主要立足於收藏價值等「軟性需求」上。既然不以功能取勝,瑞士錶業又何必擔心 smart watch?

精品錶老闆的信心

所以鐘錶業老神在在。今年 4 月,在全球最大的瑞士鐘錶展(Baselworld),沒有一家瑞士鐘錶公司推出 smart watch。

今年年初,Swatch 老闆 Nick Hayek 說 smart watch 反而可以幫助瑞士錶擴大市場:

 不管怎樣,smart watch 對我們來說是個機會。如果從來未戴過手錶的消費者,因為 smart watch 而開始戴手錶,那我們可以很快的說服他們試戴另一支漂亮的手錶。

而且他說都是別人來追求他:

 幾乎所有的智慧型穿戴裝置廠商都來找過我們 — 都不是我們主動 — 但我們至今看不出有合作的理由。

Swatch 旗下天梭錶(Tissot)的老闆 Francois Thiebaud 則看不到 smart watch 的價值:

 有關 smart watch 的雜訊很多,但沒看到有人戴啊。

我們不想做任何對客戶沒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沒興趣銷售錶的小玩意兒。

Richemont 的主要股東 Johann Rupert 覺得男錶特別不受威脅:

我沒有小看它(smart watch)。但我不覺得它會對精品錶帶來衝擊。特別是男性,錶是他們唯一能帶的珠寶。

還有一派認為不論 smart watch 如何發展,瑞士的鐘錶工藝都能分到一杯羹。例如百達斐儷的美國區總裁 Larry Pettinelli:

 蘋果應該會想要結合機械技術 . . . 而瑞士鐘錶業非常擅於冶金(metallurgy)。

手錶的重點不是錶

瑞士鐘錶業太樂觀了。再繼續無視智慧型穿戴裝置的潮流,他們未來會跟底片機一樣不樂觀。

這些發言的共同盲點在於還是從錶的角度思考。但對蘋果、三星來說,他們對手錶市場一點興趣也沒有。他們要的是手腕。

錶只是很方便的,先訓練消費者習慣手腕上有個東西而已。

手腕上的智慧裝置

既然不一定是錶,以下我們以 iBand 代替 iWatch 討論。iBand 有沒有市場?可以算算,一天中,各位讀者作以下哪一個行為比較多?

  1. 查看錶上時間
  2. 查看智慧型手機上的通知(notification),包含時間

我猜後者次數較多,花費時間也更高。換句話說,如果把智慧型手機的通知全部移到手腕上,讓使用者不用一直掏出手機,其需求就已經超過看時間的需求。更遑論結合兩者需求。

或者問問捷運上那些埋首手機的人,是否寧願不需掏出手機,就可以查看時間、簡訊、狀態更新、行事曆、天氣?

再想想,還有哪些功能是手腕常做或常戴的?例如:

  • 手環:通常是拿來辨識身分,例如夜店入場。有些店會蓋章在手背上。有些健身房的寄物櫃鑰匙也是綁在手上。
  • 計步器
  • 量測脈搏

科技作家 Tim Bajarin 最近寫了一篇「iWatch 的未來在迪士尼世界」。描述他們一家人去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世界(Disney World)度假時,園方給每一位遊客一支智慧腕帶。這個腕帶不但能開房門、優先排遊樂設施、進餐廳,還連結信用卡。因此在園內都不用掏現金(游泳也不用擔心錢包濕了!)。另外,所有遊樂設施的攝影照片也會自動寄到腕帶連結的線上相簿。

上述情境示範了辨識身分(identity)、支付上的用途。當然,迪士尼世界是封閉的理想世界。現實中這些功能無法一步到位,還必須面對電源與成本的限制。但它已經展示了未來。所謂「未來存在於現在,只是不均勻的分佈著」(”The future has arrived — it’s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 yet.“)

而數位裝置的好處,就是可以引進更多人開發。一直擴充,一直進步,直到未來。

今天 iBand 的威脅與 1970 年代的「石英危機」完全不同。石英只是降低了成本,但報時效果基本上差異不大。iBand 滿足的卻是完全不同的使用者情境。而且這個威脅並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源自於數十年來晶片體積、效率、運算能力持續的進步。這些科技先集體鞏固了智慧型手機這個灘頭堡,才揮軍搶灘承載力更小的手腕。

品味的時效性

但瑞士精品錶業相信他們手中仍握有一張王牌 — 品味。手錶是人體的延伸,因此美感不可或缺。瑞士精品錶業相信百年累積下來的工藝,與無以倫比的美感,始終會吸引喜愛機械工藝的高收入、年長消費群。他們認為 iBand 或許會衝擊 $1,000 美金以下低階鐘錶的生意,但不會衝擊高端市場,即瑞士鐘錶賴以維生的市場。

的確,機械錶非常的美。只要看一眼,應該沒有人能反對精品錶的藝術性。許多錶上看百萬,比車或房子還貴,如何用市場競爭來分析?

但品味是一種集體的建構。奢侈是相對的概念,需要「大眾」的襯托。當大家都開 Toyota 時,我開勞斯萊斯非常有品味、奢侈。但當大家都在開「個人飛行器」,而我的勞斯萊斯再怎麼美都只能在地上跑時,品味就變成懷舊了。

機械打字機(typewriter)也非常美,比大部分 PC 要美。但誰還買打字機啊?拿錶的價值去衡量 smart watch 的成敗,就好像拿打字機的價值來衡量 PC 的成敗。

反過來說,美和工藝又如何定義呢?Johny Ive 的作品進美國當代美術館(MOMA)也不是一次兩次了。而一台智慧型手機內所包含的技術與創新,可說是集結了數百億資金與數百萬的工程師、設計師的血汗。這麼強大技術卻顯得非常平民化,反而格外驚人。智慧型腕錶繼承了這些「工藝」,同樣將成為現代工藝的結晶。

美感可以拉開同類產品的差異度。但 iBand 跟瑞士精品錶是不同次元的產品。後者可以報時。前者除了報時之外,還可以溝通、求救、自我訓練、休閒等。它讓使用者更有競爭力、更快樂,甚至能救人一命。而且它的未來可以不停演進,不停增加,因此不可限量。[註 2]

改變不會瞬間到來,就像智慧型手機從微軟首次推出到今天,也經歷了近 20 年的發展。但方向是確定的。現在在勞力士、百達斐儷、Tag Heur 的老闆的眼裡,看不到其他人能在品牌、工藝上與他們競爭。但他們不該太愜意。當人們對手腕的看法改變,再看到這些傳統錶,可能就像我們看老爺車或是咕咕鐘一樣 –「的確是很漂亮的歷史文物啊。但我還是得戴 iBand 才能跟上世界。」

*

註 1:記得傳統手機的黃金年代嗎?

註 2:矽谷知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有一些投資主軸(thesis)來衡量投資選擇。其中比較知名的是「軟體吞噬世界」(”software eats the world”)。另一個是「所有東西都將有智慧」(”everything will be smart”)。意思是產品上網後,就能逐步的擴充應用性,慢慢追上「非智慧」的產品。因此所有實體產業都不該小看 smart 的競爭者。巨大腳踏車,你準備好了嗎?

2014-06-10 週二

2012~2014 / 年份 / 文章

別說這個了,你聽過 Gigacircle 嗎?直銷貼文網站盜進台灣 Top10

最近台灣網路最轟動的新聞,莫過於新網站 Gigacircle 平地一聲雷,ㄧ個月內從零直衝上台灣流量第 10 名,輕輕鬆鬆擊敗了蘋果日報、聯合新聞網、Xuite、104 等流量常勝軍。

Giga02_gigacircle_com_Site_Overview圖片來源:Alexa.com

Gigacircle 其實不是特例。Gigacircle 是一個內容聚合網站(aggregator),以集合其他網站的內容為內容。目前台灣網站流量前 20 名中,聚合網站佔大宗,包括痞客邦、東森新聞雲、卡提諾論壇、伊莉論壇、Life 生活網等 5 個網站都是聚合網站。

如果再看台灣前 50 名,還有 Teepr、宅宅新聞、妞新聞、商業周刊線上版、T 客邦等聚合網站。可見聚合網站在流量上的強勢。

聚合網站這麼多,Gigacircle 何以登上台灣 Top 10?它號稱靠一個非常特別的設計 — 直銷的「上下線」拆帳制。

Gigacircle 的創新?

Gigacircle 號稱採用直銷的拆帳方式。每一位發文者可以從讀者的點擊中賺錢,每千次點擊收到 $2 ~ $4 美金不等。

Giga01_網路賺錢_立刻加入作家行列___Giga_Circle

圖片來源:Gigacircle.com

除此之外,每一位轉發或分享的人,也可獲得一定比例的佣金。抽佣比例由發文者決定。

另外,每一位使用者還可以建立自己的下線,並從下線收入中抽取 15% 的佣金。下線越多的使用者,可以從下線的收入中抽取穩定的收入。可說是整套照搬直銷機制。

這一套手法也出現在另一個新網站 Videomosa 上,只不過後者以針對影片分享為主。Videomosa 與 Gigacircle 是否屬同一家公司目前無法確認,只是雙方的抽成方式、價格,以及出現時間都十分吻合。

現在在各大論壇也開始看到很多「我如何靠 Gigacircle 月入 XX 元」,或是「點擊就能賺錢!」的廣告。可說是網路版的安麗口號。

Giga05_GigaCircle_-_世界最大娛樂分享平台圖片來源:giga-circle 

Gigacircle 靠廣告賺多少錢?

這樣衝流量下來,Gigacircle 能賺多少錢呢?根據創辦人 Jeremy Chieh-Wen Cheng 的臉書,Gigacircle 「每 1,000 人瀏覽本站」會公益捐款 2 元,每個月 Gigacircle 可以捐款「幾萬元」。

Giga03_Jeremy_Cheng

圖片來源:Jeremy Cheng 臉書

照創辦人的說法,我們取中位數每月捐 5 萬元預估,Gigacircle 月瀏覽大約 2,500 萬次。創辦人自承的這數字實在不符合台灣 Top 10 的流量,完全不合理。網友 Timothy Liu 補充,蘋果日報單日曝光就有可能超過 2,800 萬,單月營收則超過 500 萬元,而其還未進入台灣 Top 10 呢。

從廣告商傳來的消息則指出 Gigacircle 的月營收超過 100 萬以上,這稍微比較接近大流量、靠聯盟型廣告的行情。

Gigacircle 付的佣金比廣告收入還多?

此生意要轉起來,前提是網站營運成本必須低於售價。Gigacircle 付給發文者每千次點擊文章(CPC)$2 ~ $4 美金的成本(約 60 ~ 120 台幣),但廣告的行情卻只有 CPC 20 元台幣(而且點擊率超低)。Gigacircle 怎麼可能賺錢?

比黑暗更黑暗

我請教網路前輩們。一種說法是靠「吃流量」。也就是 Gigacircle 報給發文者的點擊數,低於實際的點擊數。例如 Gigacircle 告訴發文者的流量是獨立訪問者數(Unique Visitor),但賣廣告則以點擊數(Page View)計算。另外則是付給發文者依每千次 CPC 計算,收廣告費則以每千次瀏覽(CPM)計算。

這樣數字上似乎對得起來,但即便這方法可行,Gigacircle 短時間內就能找來支撐台灣 Top 10 的巨大流量仍然非常不可思議。因此另一種更暗黑的可能是「假帳號」。換句話說,Gigacircle 的直銷模式只是幌子,背後仍然是靠假帳號、 殭屍粉絲團、點擊聯盟、大量轉載文章來衝流量。這種模式在交友網站最常出現。

例如,這個正妹嚴選粉絲團,以及這個熱熱分享粉絲團,看起來都十分可疑。不過,Gigacircle 當然可以說這是「想衝流量」的使用者,自己建來衝流量的粉絲團。

Giga04_正妹嚴選圖片來源:正妹嚴選

換句話說,雖然 Gigacircle 給發文者的分潤非常高,但大部分的分潤都給了 Gigacircle 的自己人,或是自己的機器人。那當然是大賺特賺。虧的是買到無意義的流量的廣告商。

著作權問題

這類內容農場(content farm)最大的爭議當然是是抄襲問題。就算 Gigacircle 沒有採用黑暗兵法,絕大部分的內容都還是轉載自其他網站。真正的原創內容很少。這是以流量計價的平台的宿命 — 同樣是每千次點擊賺 2 美金,辛辛苦苦自己寫的成本比轉貼高太多了。

值得轉,能帶來高流量的文章,幾乎一定受原網站的著作權保護。Gigacircle 為了保護自己,在其網站上有相當醒目的免責聲明。

 . . . . 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據側面了解創辦人 Jeremy Chieh-Wen Cheng 是法律系畢業,目前在澳洲定居。公司也設立在澳洲。他花了相當多文字解釋著作權問題:

  . . . 假設今天有會員明知道不能轉載,還用縮短網址去躲 [網站的著作權審核系統] . . . 我覺得這是很明顯的個人行為偏差,明知故犯 . . . 將此類會員的行徑推責給平台,是否合理?

在其官方部落格也有類似內容,包含一個基本的內容比對系統。

這種主張我簡稱為「Youtube 主義」或是「Megaupload 主義」。簡單的說就是「我在網站上寫了不要侵犯著作權,也設了著作權審核系統,但他們還是要張貼,這怎麼能怪我們呢?」

就 Gigacircle 來說,這種主義的謬論是它的前提是「Gigacircle 應該存在」。既然它應該存在,Gigacircle 只能盡力管理使用者。盡力過了,Gigacircle 就不欠別人了。

但事實上 Gigacircle 不需要存在,或是不需要以「轉載全文」的方式存在。Gigacircle 大可以學 Techmeme,只轉載連結,不轉載全文。如此一來既不會侵犯別人的著作權,也不違背 Gigacircle 「共享好文」的本意。只是當然如此一來它的生意就轉不起來了。

這裡我不深入討論著作權問題。從 Google Newsfeed、Napster、Megaupload 等訴訟以來,平台服務在誘使(induced)、協助(contributory)侵犯著作權上的責任一直是火熱的題目。至今 Megaupload 的創辦人 King.com 還在紐西蘭與美國 FBI 纏訟。

流量持續貶值

我反而比較關心這種「衝流量」思維的未來。Gigacircle 一舉衝上台灣 Top 10,但大部分人甚至沒聽過這個網站。被 Gigacircle 擠下名次的網站,流量應該也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換句話說,Gigacircle 的流量是「憑空出現」的。它沒有排擠到任何既有的流量。今天我如果另外開了一個 Tetracircle,用一樣的商業模式與一樣的佣金價格(以及一樣的黑暗兵法),它恐怕也能瞬間衝進台灣前 10 名,而且跟 Gigacircle 共同擁有高流量。因為兩者的流量都是憑空增加的。

供給有限才有價格。人的注意力的確有限,但點擊是無限的。「免費」一書的作者 Chris Anderson 曾提出在網路時代「複製成本為零的產品,其價格將趨近於零」。點擊何嘗不是。不論是 Gigacircle 或是方仰寧粉絲團,都可看出點擊是個能輕易大量生產的東西,因此其價格也將趨近於零。

如果你的服務依賴流量賺錢,你必須要一直衝刺更高的流量,才能不被下一個 Gigacircle 擠掉。反過來說,台灣電視雖然爛,廣告的效果也令人存疑,但它的供給十分有限,價格始終維持在高檔。

複製啊複製,原創啊原創

在廣告商改變「買流量」的計算方法之前,Gigacircle 還是會過得不錯,賺很多錢。但這種創業值得稱讚嗎?我平常非常樂見其他創業家成功,但實在無法替它開心。

特別是身為內容創作者以及創業者,看到聚合網站的手法心中更是五味雜陳。一方面我能理解它是靠著資訊不對稱 — 系統化的廣告投放運算法則(algorithm)無法分辨點擊的價值 — 而套利。另一方面看著創作者辛辛苦苦的內容,被秤斤論兩而感到寒心。

我相信媒體是一種品牌,其價值來自不斷的重複提供觀眾高品質的服務或產品。就算是直銷,也必須提供品質一致的產品才能立足。套利型的創業在商業上或許成功,卻沒有替社會帶來價值。

2014-02-04 週二

2012~2014 / 年份 / 文章

謬論:台灣市場太小,做不起來 [填入產業] 的

台灣人,特別是創業者,應該常聽到一句話:『台灣本地市場(home market)太小了,做不起______的。』空格可以填入各種東西,包括 App、國片、軟體、B2B、汽車、O2O、法律服務,或是任何一個你想像得到的手邊的東西。就我在有物的角色,最常聽到的是「台灣市場太小了,做不起菁英媒體的。」

接著,對方通常會說:

  • 『你要不要考慮去別的市場?』
  • 『你要不要考慮換個題目?』

再下一句,便是建議你去美國、大陸或東南亞市場。甚至開始大發議論,說台灣人如何缺乏國際觀,都躲在台灣、沒有上一代開疆闢土的勇氣等等

這句「台灣本地市場太小,做不起 XXX」聽起來實在太理所當然了。畢竟台灣是個小小的島嶼,少少的 2,300 萬人;國民所得也沒有特別高。大家自然而然會同意,是啊台灣的 home market 很小,做不起來的。

但或許是身為律師的文字訓練吧,我總覺得這句話怪怪的。於是我做了一個語言邏輯上的檢視。

林書豪太高了

首先,如果說台灣本地市場「太小」,那自然表示有一個市場規模是「剛剛好」,低於此就是太小。例如我說「林書豪太高了」,那表示一定有一個身高叫做「剛剛好」。剛剛好是多高?

不知道。因為沒有說清楚需要這身高的「目的」為何。如果是楊承琳找對象,那可能超過 172 公分算太高。如果是坐經濟艙,可能超過 190 公分就太高。目的定義不清,就不知道正確條件為何。

所以「台灣本地市場太小了,做不起來 XX 的」這句話的癥結,在於何謂「做不起來」。

(註:本文並不反對本土市場越大越好,而是在探討何謂太小。)

成功的定義

什麼算「做起來」?這個定義應該必須國家、人口、所得、消費力無關,否則就是錯誤命題。例如如果「做起來」是指「像臉書一樣擁有數億用戶」,那就是錯誤命題。台灣只有 2,300 萬人,當然不可能產生數億用戶 — 連美國市場都辦不到。這樣乾脆說「台灣本地市場太小了,沒辦法賣一億台汽車」好了。目的不能直接決定條件的大小。

對創業者來說,「做起來」當然是指賺錢。只是賺多少才算「做起來了」呢?這要看是問誰。像我可能會定義「做起來」是指五年後,我的收入是我做律師累積的 2 倍;再加上生活自主以及財務獨立,我就很滿意了。

投資人可能會定義「做起來」是投資報酬率 10X、20X、甚至 100X。這跟他們的績效要求有關。所以這裡會發現第一個語意的落差。當我跟投資人討論點子時,我說的「做得起來」是從我個人的邊際成本來看。而投資人說的「做不起來」則是由上往下(top down),以一個既定範圍市場的角度去看。這沒有對錯,只是雞同鴨講。

誠品與微熱山丘

有兩家企業的「做起來」定義顯然跟一般人不同:微熱山丘與誠品書店。

微熱山丘創辦於 2008 年。今天遠近馳名,在新加坡佛萊士酒店、上海外灘、日本表參道都開設分店,並且從鳳梨酥拓展出一系列飲食產品。去年營收預估 10 億元。大家覺得微熱山丘「做起來」了嗎?

誠品創辦於 1989 年。今天是台灣的文化標竿企業,年營收超過百億。大家覺得誠品「做起來」了嗎?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回到創辦當年,這兩家公司的創辦人捧著「賣土鳳梨酥」跟「開書店」這兩個點子找你,你會不會跟他說『台灣本土市場太小了,做不起來的』?

我知道我會。

如果是我,當時一定想不到土鳳梨酥會重新掀起台灣人的點心文化,並隨著大陸的「台灣熱」而熱銷大陸。同樣的,當時我也一定很看衰書店的未來而不敢投資誠品,更不會預期到誠品會成為台灣精緻文化的地標。事實上微熱山丘跟誠品書店的老闆自己大概都沒有預料到會有新的市場出現。

兩個非常本土的產品,最後產生了非常不本土的市場。

有護城河的城堡

那為什麼這兩家創辦人還是跳下去做了?因為他們定義的「做起來」沒這麼大。我認為他們「做起來」的定義不是「熱銷全球」,而是「獲利,並且在領域內達成一定領先優勢」。

你想,「做起來」三個字來自建築詞彙,意思本來就是「蓋得初具規模」而不是「摩天大樓」。我說「Uber 在台灣做起來了」,顯然不是指 Uber 賣得嚇嚇叫,而是指它已經在台灣租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所以我主張「做起來」定義應該是「獲利,並且在領域內達成一定領先優勢」。

(註:Uber 即是一個反例。台灣人自己不做台灣版的 Uber,是因為覺得台灣市場規模太小嗎?但 Uber 老闆顯然不同意,不然 Uber 不會進台灣。)

這個定義有點類似巴菲特定義的好企業,就是建立一個小型的城堡,附近環繞著一個小型的護城河(領先優勢)。初具規模後,就進可攻、退可守,可以逐漸開發其他市場。這個定義合理因為:

  • 臉書、Google 這種一下子席捲世界的創業例子是中樂透,機率小到無意義。大部分的創業是長期抗戰。
  • 大部分的市場是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採收的。
  • 創業創的不是產品,而是企業,因此應該以企業規模為衡量目標,而不是單一產品的市場(例如 Draw Something 的先盛後衰)

舉例:假如兩年前有個人說要拍一部草根的、針對中南部觀眾的台語娛樂片,大概一定會有人說「台灣市場太小了,做不起來的」。但那是搞錯重點。若這個製片團隊能夠持續的拍出獲利的、針對中南部觀眾的電影,即便獲利只有幾千萬,這團隊仍會建立起這個領域內的領先優勢,包括製作能力、演員團隊、編劇、後製團隊、營銷人脈等等。

到了一定規模,這團隊就可以開始邁向海外、大陸市場,拍攝新的題材,挑戰更大的市場。或者被更大的國際公司併購,完成出場。不論微熱山丘、誠品、或是「大尾鱸鰻」,都可以依這個脈絡看。

所以當大家都說「你的東西無法拿下上億的市場」時,我覺得那是搞錯方向了。重點是能不能夠先拿下 2,300 萬市場。拿下了,就有軍火去吃更大的市場。

台灣市場規模

我的想法似乎跟 Y 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比較接近。他主張創業者應該像挖井一樣,挖得小但深。若照此定義,台灣的市場規模是不是太小呢?這要看你一開始的護城河需要多寬。

如果是純粹的 App 或軟體,任何國家都能競爭的話,護城河很難靠技術拓寬。這時主場的影響就很大。台灣人做 Evernote 做得再好,一夜之間就可能被大市場的山寨消滅。進入這類領域一定要從一開始就放眼大市場,或者成為大市場的一份子。

但如果不是純軟體、App 的東西,而是要依賴文化、習俗、或是硬體資源的東西,台灣應該還是足以達到「獲利,並且在領域內達成一定領先優勢」。2,300 萬的單一語言人口,已開發國家的消費力,再怎麼說不小於紐約市、上海市、芬蘭等地的規模。換句話說從台灣出發,再挑戰更大的市場並不見得會比從紐約市的創業者(例如 Airbnb)更困難。

結論

我的結論是以下:

  • 「做起來」是指「獲利,並且在一定領域內達到領先優勢」。
  • 市場規模是決定是否能達到領先優勢的因素之一
  • 當達到領先優勢時,會有新的市場出現
  • 跟別人爭論台灣市場是否太小之前,先確定不是在雞同鴨講

或許是來自律師的訓練吧,我對命題這種空泛模糊的句子會自動懷疑。這句話當然在某些時候是成立的;但更多時候,因為缺乏足夠的細節,反而是一種有害的雞同鴨講。

感謝給予草稿意見:You-Li Su, Brandon Tsai, MingSheng Wang, Hawk Lin, Tiffany Chou

2013-11-01 週五

2012~2014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企業如何發動破壞性創新?哈佛創新大師 Clayton Christensen 教授在台演講精華

今天有幸去聽了哈佛商學院 Clayton Christensen 教授的演講。Christensen 最為人知的就是「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論。在創新界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豐功偉業請看維基百科,我就不浪費大家時間。

破壞式創新我多年前就如雷貫耳。但第一次現場聆聽本尊解釋,還是特別有臨場感。而且這一次 Christensen 闡述的破壞性創新模型比我印象中的更細緻,更複雜。Christensen 教授在這多年之間罹癌、抗癌,還是致力於推廣這項觀念。看著他在講台上略帶疲憊、偶爾咳嗽的演說,少了幾分名教授的氣勢,卻多了一份使命感的堅定。可能跟李開復最近抱病痛批台灣的創業環境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三種創新

Christensen 用歷史開場: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歷了 9 次衰退。前 6 次美國都能快速復甦,但後面 3 次的復甦時間卻越來越長。為什麼?Christensen 認為是因為美國創新的齒輪鬆了。

原本美國的創新齒輪有三部分,缺一不可:(1) 新市場創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2) 維持性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3) 效率型創新(efficiency innovation)。請見下圖:

美國的經濟成長引擎,來自三種創新。 圖片來源:周欽華攝於天下雜誌演講會場。投影片內容為 Clayton Christensen 版權所有。(以下未另外註明者皆同)

 

新市場創新

新市場(Market-creating)創新的例子是 PC。一開始 PC 市場僅有大型電腦市場(mainframe computer),僅限於最有錢的人才能購買,也就是最內部的圈圈。

隨著技術的進步,造成產品的成本降低,新的市場出現了,也就是市場擴大到了外面的圈圈。於是 PC 出現了,讓數千萬人都能擁有電腦。到後來智慧型手機出現,價格更低了,於是數億人都能擁有電腦裝置。

新市場創新的另一個例子是汽車。一開始汽車貴得不得了,只有有錢人才能擁有。直到亨利福特出現,生產出 Model T,從此開拓了大眾汽車的市場。

重點是,由於新市場創新能夠創造更多客戶、更多產品,因此新市場創新能夠創造就業。換句話說,新市場創新是經濟能夠由衰轉盛的關鍵。

此外,新市場創新由於挑索的是未知,因此需要耗費資金(capital)。投資資金才有可能找到、開發、佔領新市場。

維持性創新

維持性(sustaining)創新就是將一個產品進步的創新。例如 Toyota 每年改版一次 Camry,每一次都是維持性創新。這類創新提昇了產品的價值,使得人們擁有更好的產品。我們身邊看得見的大多是維持性的創新。

但維持性創新的特色是新產品取代的是舊產品。換句話說,新的 Camry 取代的是舊的 Camry,市場總量不變,因此不會製造就業。它可以為企業帶來利潤,卻不會提昇整體經濟。

同時,維持性創新所需的資金相對較少。

效率型創新

效率型(efficiency)創新顧名思義,就是提昇效率的創新。最明顯的例子是 Walmart。Walmart 經由不斷的調整供應鏈、倉儲等,不停的提升效率,降低價格。

效率型創新的特色是會消滅工作。由於效率提升了,多餘的人力便被釋出了。同樣的,資金也會因為效率的提昇而釋出到市場上。因此效率型創新跟新市場式創新正好相反:前者消滅就業但釋出資本,後者製造就業但消耗資本。

我們再看一次剛剛那張投影片:

在 Christensen 眼中,原本資金(藍線)的運轉完美的週而復始;新市場創新創造就業,消耗資金 –> 維持性創新不增不減 –>效率型創新則消滅就業,釋出資金。最後釋出的資金又投資進新市場創新,再次製造就業。美國經濟就在這引擎運轉中越跑越快,快速甩開其他競爭國家。

(PS:這觀念是美國近代經濟發展政策的重要典範(paradigm),也是為何 Christensen 備受推崇。)

但為什麼忽然這引擎脫鏈了呢?Christensen 認為是一群財務邪教人士的罪過。

財務邪教的誤導指標

Christensen 認為在 1980 年代,突然商業世界由一群商學院教授、私募基金、創投把持發言權。這些商業世界的「主教們」忽然不再用錢評量企業,反而設計了很多比例指標(ratio)來評量企業。例如 RONA(Return on Net Assets)、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等。

這些比例(ratio)指標的特色就是有分母與分子,因此給了企業很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例如 RONA 要提高有兩種方式:要嘛是提高分子,也就是提高營收,這很正常;要嘛是降低分母,也就是減低資產(asset)。這就有很多學問了。

他舉的例子是華碩取代 Dell 的故事。

當年,華碩只是一家幫 Dell 生產電路板的公司。有一天做著做著,它跑去找 Dell 說:『喂,不然你把主機板也給我做吧。反正這是我的專長,不是你的專長。我們分工更好。』

Dell 的分析師算了算,覺得可以耶。於是把主機板交給華碩作。如此一來,Dell 的營收沒有減少,但資產卻降低了,因此各種比例指標都提昇了。華碩賺了更多錢,皆大歡喜(?)

過了幾年,華碩又跑去找 Dell,說:『喂,不然你把電腦組裝也給我做吧。反正這是我的專長,不是你的專長。我們分工更好。』

Dell 的分析師算了算,覺得可以耶。於是把電腦組裝也交給華碩作。如此一來,Dell 的營收沒有減少,但資產降低了,各種比例指標都提昇了。華碩賺了更多錢,皆大歡喜(?)

大家應該都記得,每隔幾年華碩就從 Dell 手上要到新的工作。Dell 也就陸續把供應鏈、維修、甚至電腦設計都交給華碩負責。Dell 的營收沒有減少,但資產降低了,各種比例指標都提昇了。華碩賺了更多錢,皆大歡喜(?)

到最後,Dell 只負責品牌,而華碩負責所有從生產到維修的工作。

於是有一天,華碩跑去找 Best Buy,說:『喂,不然你別跟 Dell 進電腦了。我直接賣給你,用什麼品牌都可以,只收 10% 就好。』終於完成華碩幹掉 Dell、自成品牌的大計。

(PS:鴻海現在去大陸開電腦城,某方面來說就是繼續幹掉 Best Buy。)

Christensen 開玩笑的說:『華碩說謊。』華碩這一路從 Dell 接收的業務並不是華碩的專長,而是 Dell 太懶惰,不願意自己去鞏固這些能力,於是給了華碩培養實力的機會。

Dell 一路都被錯誤的指標蒙蔽,還以為自己越來越有競爭力,殊不知正在被一路吞掉競爭力。

過多的資金,缺乏投資的創新

回到經濟引擎的投影片。Christensen 認為正是因為這些錯誤指標的誤導,造成資金不願意投入辛苦、耗費資本、風險高的新市場型創新,反而一直投入效率型創新。因為減少資產就好啦!何必這麼辛苦開發新市場呢?

請看中間下方循環的藍線,即是資金回到效率型創新。

等到資金還是滿溢出來,這些資金就滿溢到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的遊戲裡。這些錢更無法創造就業,造成市場上資金淹腳目。

齒輪鬆了,自然美國經濟越來越難由衰退中走出。

創新的規則反轉 — 人才最有價值

當市場上充滿資金時,瓶頸資源就不再是資金,而是好的人才。資金太多了,浪費一些可以忽略;但好的人才相對稀有。於是創新的過程不再是資金消磨人才,而是人才消磨資金。好的人才手上有大筆資金去嘗試。

(PS:不確定是不是在解釋矽谷、創投的興盛。)

外包啟動破壞性創新

從上述華碩取代 Dell 的例子,可以看出外包(outsource)常常是啟動破壞性創新的因子。下圖的投影片描述了許多公司一步步被其外包的公司吞食的狀況。(自己看!)

企業如何發動破壞性創新

有點突然的,Christensen 開始轉向解釋作為企業,該如何發動破壞性創新?如何在大型電腦(mainframe)的時代決定不再比賽更強、更貴的電腦,轉而投向更大的 PC 市場,又在 PC 市場轉而投向智慧型手機?

Christensen 指出,不要從產品出發,而要從使用者要完成什麼(the job to be done)出發思考。他舉了一個奶昔的例子。

圖片來源:Doug DuCap Food and Travel

有一天 Christensen 被麥當勞聘(應該吧)聘顧去提昇奶昔的銷量。於是他派人坐在餐廳裡觀察哪些人會買奶昔。

他們發現每天第一波奶昔的購買高峰在早上 8 點以前。而且買的多半是男性、隻身來店、買了上車就走。於是他跑去問這些消費者:『你們買這杯奶昔幹嘛?』

這些消費者無法說出明確的答案,但從答案中浮現一個共同的場景:『喔,因為我剛開了好長的一段路,接下來還要再開好長一段。右手開車,左手空著都不知道做什麼。這杯奶昔正好可以拿在手裡,肚子餓的時候可以填填肚子,也比較不會睡著。』

Christensen 又問:『那如果不買奶昔,你們會買什麼?』他們說:『喔,香蕉吧。但香蕉一下就吃完了。』

『還有呢?』『甜甜圈吧,不過會吃得滿身都是。』

『還有嗎?』『Bagel 吧,不過比較沒味道。』

『還有?』『嗯 . . . 巧克力棒吧。不過吃完都覺得很有愧咎感,太不健康了。』

於是 Christensen 歸納出,奶昔要完成的事(the job to be done)就是幫助這些駕駛維持清醒、暫墊肚子,而且奶昔不論在口味、食用時間、清潔、方便性都有超群的優越性。

於是 Christensen 協助麥當勞設計出黏稠性更高(可以吃更久)、含有小果粒(提高飲用的驚喜)的奶昔,並且設計快速結帳系統,方便駕駛快速上路。原本跟漢堡王、肯德基競爭的奶昔,忽然發現真正的競爭市場是香蕉、甜甜圈、巧克力棒。

創新式破壞的四個步驟

Christensen 發揮教授的專長,將創新式破壞拆解成四個步驟:

  • 要完成的事是啥?例如:學生上大學搬新家
  • 購買與使用的經驗為何?例如:一次到站買齊
  • 如何融入(integrate)消費者經驗?例如:出現在學生找家具的過程
  • 提出品牌。例如:腦中馬上出現 Ikea 品牌

紐約時報代表的媒體困境

最後,我最有印象的是 Christensen 討論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面對的困境。紐約時報面對的困境也就是傳統媒體的困境。

原本紐約時報保持一個維持性的創新模式;但在網路出現之後,卻發現它原本滿足的其實是很多非常不同的 job to be done。這些事都被不同的創新型破壞攻擊。

紐約時報原本滿足的 job to be done 被以下網路取代:

  • 買賣汽車:被 autotrader.com 取代(台灣?)
  • 職缺媒合:被 Monster.com 取代(104)
  • 買賣房子:被 Realtor.com 取代(永慶房屋)
  • 放鬆:被電視取代
  • 即時商業新聞:被 Bloomberg 取代(台灣?)
  • 深入知識:被經濟學人取代(台灣?咳咳)
  • 在瑣碎時間保持生產力:被 Metro 取代(捷運爽報、旺報、Upaper)
  • 買賣東西:被 Craigslist 取代(Mobile01?)

紐約時報被從各方面攻擊,該怎麼辦呢?這大概也是主辦單位 — 天下雜誌 — 很想知道答案的問題。Christensen 倒沒有明說,只是提到既有的領先者很難拋下原本的市場,發動破壞性創新。

結語 — 媒體的破壞式創新

據天下雜誌說,Christensen 原本是預定去新加坡演講;他們好不容易跟新加坡協調,才搶到 Christensen 一些時間來台灣演講。如果複習 Christensen 這套包含三種創新,以及資本該如何創造就業的架構,其實很容易看得出新加坡比台灣更信服這套理論,或者說是實行的執行力更強。同一套理論,明擺在那裡數十年,除非提出了更好的替代理論,不實踐是很奇怪的。

Christensen 還聊了一些有趣的題目,包括聯發科的優勢、蘋果的衰敗、服務業(旅館)的競爭方式、哈佛商學院面對線上教育的挑戰等等,但我就不特別寫了。身為媒體創業人,我最關心的是最後關於紐約時報的討論。

我當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特別是覺得上面最後一張投影片的拆解還不夠完全。不過有一點我同意,就是能成功挑戰既有媒體模式的,是能把原本需要高價才能獲得的東西提供給更多人的企業。

 

2012-11-06 週二

2012~2014 / 年份 / 文章

台灣競爭力名列全球前茅,但勞工報酬負成長?

 比較美國勞工部與《經濟學人》報告眼中的台灣競爭力

『台灣的經濟越來越差了,誰誰誰要負責!』

『為什麼南韓樣樣都超越我們?我們應該趕快照著做啊!』

這種慌張、衝動的呼喊我們常聽到,也情有可原,因為台灣一直活在一種不安全感中。但凡是經歷過地震、颱風、或忘記結婚紀念日的人都知道,危難越大,越要冷靜。

圖片來源:Camilla Hoel

在台灣科技業人越加擔心工作條件惡化的時刻,我整理了兩個有公信力的組織對台灣競爭力的看法,希望給讀者多一些觀點。這兩份報告分別是由美國勞工部(Department of Labor)以及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出版。

第一份美國勞工部的《國際勞工圖表》(Charting International Labor Comparisons 2012 Edition),必須感謝 jimabc 的部落格文,讓我接觸到這份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文獻。

第二份《世界競爭力報告2012-2013》(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1-2012)台灣的人比較熟悉,因為《經濟學人》及台灣的報章雜誌常常引用。我們亦曾在有物報告的粉絲團上簡短討論過。《經濟學人》引用去年報告中的這張圖片「全球競爭力與每人 GDP 關係圖」引起很大迴響。本篇討論最新的報告。

全球競爭力與每人 GDP 呈現正相關。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這兩份報告的面向不同。美國勞工部的報告專注在勞動力條件,分析了台灣勞動條件持續惡化的事實。而《世界競爭力報告》則從多角度為台灣的競爭力評分,預告台灣的經濟發展仍然值得期待。

PS:我不是經濟學家。有物缺經濟學家,歡迎專家參與討論。

美國勞工部公信力不畏選舉口水戰

在談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之前,要先理解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報告是很有公信力的。

例如上個月,美國勞工部宣布美國的失業率降至 8%以下。這個新聞對低迷以久的歐巴馬陣營是大利多,但也讓羅姆尼陣營非常不開心。因此報告一發表,馬上有許多共和黨支持者質疑勞工部受到歐巴馬的壓力,竄改或美化了失業率。最大聲的批評者是奇異電器(GE)的傳奇前總裁 Jack Welch。

這種選舉口水戰,相信台灣人一點都不陌生。但令人意外的是共和黨的「陰謀論」一出現,反而有更多人跳出來捍衛勞工部的專業性,而且不分民主黨或共和黨人。

例如由老布希任命的統計部部長 Keith Hall,以及一些智庫的經濟學家都跳出來力挺勞工部。原來美國勞工部的統計部門是獨立單位,其統計資料會經過一打以上的專業人士檢驗,甚至連勞工部部長都只在發表前半個小時前收到報告。而且所有的原始資料(raw data)事後都會公佈,接受檢驗。由此可見其報告的可信度。

台灣與世界逆向而行,勞動收入降低,物價成長

另外要先註明的一點,是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並不是一份「勞工人權」報告,反而比較是由資方的角度,看勞動力成本的變化。因此,薪水的成長對當地的受僱階級或許是優點,但在這份報告中反而是一個劣勢。

以下圖表中台灣標示綠色,南韓及新加坡標示紅色。

首先是第一個壞消息 — 每小時勞動報酬。台灣的每小時報酬非常低。此處的報酬不只包含薪資,也包含勞健保、退休金、社會福利等由第三者補貼的報酬。

勞動力每小時報酬。圖片來源:美國勞工部

由上圖可以看出,最貴的勞工都在歐洲國家,顯示歐洲悠久的社會福利國家傳統。台灣的勞動報酬落在南韓及新加坡之後,僅略勝墨西哥、菲律賓等地。

台灣的勞力報酬負成長

若比較勞工報酬的「成長率」,依然是壞消息。台灣最近兩年的成長率是全球最差,並與日本並列唯二負成長的國家!

勞動力每小時報酬的成長率,台灣倒數第一。圖片來源:美國勞工部

相比之下,新加坡跟南韓在過去十年勞工的報酬都持續成長。特別是南韓的報酬在經濟衰退前(2000-2007)大幅成長。其他勞動報酬大幅成長的國家,多半才剛踏進工業國家之林,例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

台灣的每單位生產勞動成本十年降低

下圖是這十年來「每單位產出的勞動力成本」。這個圖要小心解釋。一般來說,單位成本越高代表這個國家的生產效率越差,原因可能是勞工的薪資條件好,也有可能是勞工的技術能力差。

從下圖可以看出,台灣勞工在此項目再度拿到世界第一低!換句話說,台灣的勞工「俗擱大碗」,不是薪水拿得少,就是特別有效率。我想台灣科技業的都猜得到是怎麼回事吧(「xx 制」)。

每單位產出的勞動力成本(未轉換成美金前)。圖片來源:美國勞工部

而且這問題持續十年。從2000-2010年,台灣的勞工成本持續的降低。這一方面代表台灣的勞動力越來越有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代表實質的報酬降低。

如果南韓在此項目也表現不好,我們會不會比較開心呢?上圖是以各國自己的貨幣計算。如果將貨幣都轉成美金,則南韓的表現比我們更差。

換句話說,若考慮到韓圜對美金的貶值,則南韓的勞動力單位成本竄至全球最差。過去三年南韓的勞動報酬的增加只是假象,實際上(從國際貨幣角度)是負成長。

但台灣也不用高興的太早,台灣只是由倒數第一掉到倒數第三而已。而且南韓只有在經濟衰退時(2007-2010)勞動力成本降低,台灣卻是連續十年降低。

再一次我們要強調,從這份報告的立場,實際上南韓跟台灣的表現非常優異,因為我們每單位產出的勞動成本降低,代表我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這是觀點不同的問題。

台灣跟南韓的勞動報酬成長都輸給物價上漲,但原因不同

最後一張圖是這份報告中最有趣的。這張圖比較了過去十年來,物價指數上漲程度(圈圈)跟薪資報酬成長程度(框框)的差距。換句話說,如果框框在圈圈的右邊,表示薪資成長超過物價上漲(大部分國家)。

勞動力報酬與消費指數的差距。圖片來源:美國勞工部

唯二的例外是台灣跟南韓。這兩國的框框都在圈圈的左邊,意思是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上漲。而且兩國追不上的差距十分接近,只是理由不同:南韓是薪資漲一些、物價漲很多,台灣卻是物價漲不多,薪資卻跌了(框框小於零)。

世界競爭力排名採用12個主要指標

第二份報告的出版者世界經濟論壇不像美國勞工部只比較勞動力成本,它從經濟的各個層面來判斷國家的競爭力。因此這個報告比較不那麼數字化,「印象分數」的權重較高,有點類似美國大學每年會出的「MBA 權威排名」。但因為它涵蓋的類別較廣,因此有更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每個國家的競爭力共分成12個支柱(pillar)。綜合這12個評分,共有144個國家及地區列入評比:

  • 組織:例如政府效率、清廉度
  • 基礎建設:鐵路、航空、港口、網路
  • 總體經濟環境:政府收支平衡、政府負債比
  • 健康與基礎教育:疫苗接踵、愛滋病、健保(本篇不討論)
  • 高等教育:大學、研究所
  • 商品市場效率:農漁產品、一般關稅、餐飲市場
  • 勞動市場效率:工會、僱傭自由度
  • 財務市場發展:證券市場、借貸、風險管理
  • 技術準備:網路普及率
  • 市場規模:國內市場、全球市場
  • 商業修養:產業鏈社群、供應商與採購商效率
  • 創新:R&D、大學與企業合作、政府資助研究計畫

台灣總成績勝過南韓,但南韓快速上升中

在討論細項之前,我們直接看最後成績:台灣今年的競爭力排名(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世界第13,勝過南韓(19),輸給新加坡(2)。

從下表可以看到,其實前25名的順序過去一年沒有大變動,是穩定的領先群。退步最多的是丹麥跟馬來西亞。

進步最多的國家是南韓,由第24名一躍至第19名。南韓已經連續三年上升,台灣則是連續三年維持在第13名,兩個國家其實都難能可貴。

國際競爭力排名。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台灣是每科成績優異的乖乖牌

這份報告很細心的提供每個國家的「戰力圖」。下圖是單獨看台灣的戰力圖:

台灣12支柱戰力圖。綠色為排名較佳的類別,紅色為排名較差。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從右邊的雷達圖中,可以看出台灣各科的成績都優於平均值(黑線),稱為成績優異並不為過。

而在左邊的成績表中,我以綠色標示台灣成績好的科目,紅色標示成績差的科目。台灣的大科目成績都落在30名以內。其中成績最好的是高等教育(全球第9)、商品市場效率(8)。成績最差的則是組織(26)、總體經濟環境(28)跟技術準備(24)。

如果看細項的話,會再度發現台灣各方面的成績都是平均的好,幾乎沒有低於40名的項目。我們要特別表揚台灣在全世界排進前五名的項目,姑且稱之為「台灣之光」項目。這些分別是:

  • 通貨膨脹:第1名!9A 總裁果然平抑物價一把罩。
  • 商品市場的當地競爭(local competition):第3名,不愧是中小企業的故鄉
  • 財務服務的價格:第4名,台灣理專滿街跑
  • 當地借貸成本:第4名,台灣中小銀行跟投資人滿街跑
  • 當地供應商數(local supplier):第3名,不愧是中小企業的故鄉
  • 廠商的社群效應:第1名,竹科好強!

雖然總成績不錯,但還是要追究比較低分的細項。在總體經濟環境部分,台灣特別低分的是政府收支平衡(100)跟政府負債比(75)。這或許是為了平抑物價、降低通貨膨脹而造成的過度舉債。

在勞動市場上,台灣在聘僱自由度(86)跟勞動力浪費(101)都在排行榜底部,反應了台灣的勞工不是不優秀,而是沒有適才適所。

在財務市場上,台灣的銀行健全度(62)與投資人法律權益(89)都不算好。這兩點跟南韓其實是同病相憐(下詳)。

總之,不論從12個大科目或是細項來看,台灣都可說是體質健全的乖乖牌。

南韓是問題學生 — 有重大缺失,但也有特殊才華

南韓的戰力圖就非常的不平均,如下圖(新加坡這種樣樣第一的我們今天就不比了):

南韓的12支柱戰力圖。綠色為排名較佳,紅色為排名較差。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從雷達圖可看出,南韓的戰力大起大落。南韓在總體經濟與市場規模兩項上大勝平均值,在基礎教育以及基礎建設也是零先群雄。

然而,南韓有問題的地方都特別嚴重。在12個大項中,包括勞動市場效率(全球73名)、財務市場發展(71)、以及組織(62 )都異常低分。

如果研究細項的成績,可以看到南韓在政府組織的成績慘不忍賭,有許多項目甚至排名到100名以外,匪夷所思。例如公眾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117)、政府浪費(107)、政府規範負擔(114)、政策透明度(133!這是什麼軍閥國家嗎?還輸給巴基斯坦、尼泊爾跟玻利維亞)、公司股東會管理(121)跟保障小股東權益(109)。

在財務市場上南韓的成績也很差,可見市場效率不彰。例如借貸容易度(115)、風險資金的取得(110)、銀行健全(98)、證券市場管理(80)。就一個在科技業呼風喚雨的國家來說,其財務市場的落後令人費解,莫非大企業的融資都依賴國家?

南韓另外兩個很差的類別,分別是勞動力市場以及產品的市場效率,分數都排迴在80~100名,十分符合我們在韓劇中,看到主角拼命努力成為大公司員工,而且不論房地產、牛肉或海鮮都十分昂貴的印象。

高分群主要集中在基礎建設(鐵路、港口、網路)、總體經濟(特別是政府收支平衡與負債比分數很高,或許是被 IMF 拯救的餘悸猶存?)、以及技術準備(寬頻、網路設施、公司網路化)等。

從這些高分與低分的項目,可以很清楚的刻畫出一個由大政府與大企業聯手控制的經濟環境,而且高科技產業特別突出。從勞動力市場效率低落、政府效率不彰、民生物資高漲來看,長期來說是一個不穩定、缺乏信任的社會。

恐懼比落後更可怕

總結《世界競爭力報告》,我們可以說台灣是樣樣前段班,但個子比較嬌小而且家境不良的乖乖牌學生;而南韓則是有特殊才華、個子大、家境良好(腹地廣大),但有重大個性缺陷的特殊學生。

如果參照美國勞工部的報告,我們又會發現台灣跟南韓其實是難兄難弟,都在艱難的跟勞動力條件奮鬥。南韓的勞動力報酬的確在這一波經濟衰退中(2007-2010)中脫穎而出,相對的卻付出高昂的通貨膨脹。

台灣的勞動報酬不增反減,但換來的(或原因)卻是平穩的物價。這份報告到2010年為止,因此不知道2012年台灣的物價指數是否還穩定。

當眾聲嘈雜的時候,我們需要冷靜的想一想:台灣沒救了嗎?世界毀滅了嗎?

當然不是。台灣有台灣的困境,但是至少已經比我們上一代出生時,一無所有、戰亂頻仍要好上一百倍了。只是要動手解決問題而已。

既然今天是美國總統的投票日,容我引用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1933年當選總統時的演說的一句話。1933年正好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谷底,失業率飆至近33%,美國每天都有人跳樓自殺,比此時的台灣不知道慘多少倍。小羅斯福說:

『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 即無名的、不合理的、沒證據的恐慌癱瘓了將退縮變成前進所需的努力。』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 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 “

落在別人之後並不可怕 — 台灣一直都在從落後追趕,再追一次也沒什麼了不起。可怕的是集體的恐懼使我們癱瘓。冷靜,就能甩開恐懼、採取行動。南韓能從亞洲金融風暴中痛定思痛,走出一條路,沒有道理台灣不能。

2012-08-26 週日

2012~2014 / 年份 / 文章

白賣了2千3百萬台智慧型手機 — 三星判賠逾台幣300億

— Apple v. Samsung 陪審團判決出爐

 

8月24日星期五,北加州地方法院的9位陪審團在考慮了2天半之後,全票通過(unanimous)作出了判決。不論怎麼看,本次判決都是蘋果大獲全勝。本判決勢將衝擊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生態,也將改變主要科技公司如蘋果、三星、微軟、甚至宏達電的版圖。

蘋果在訴訟中提出的一張圖佐證三星手機抄襲蘋果的設計

蘋果專利皆有效,三星故意侵權

 

陪審團除了判給蘋果10.5億美金的天價賠償金之外,同時確認了蘋果提訴的6項專利都有效。陪審團同時認定三星的侵權都是故意的(willful),因此高蘭慧法官將有權提高部分賠償金的數字,最高可至3倍(treble damage)。

在商品包裝(trade dress)的部份,蘋果有贏有輸。陪審團認為只有蘋果註冊過的iPhone與iPad商品包裝有價值,但拒絕為蘋果未註冊的商品包裝判罰。

三星提訴的專利則是慘敗。雖然陪審團確認三星的專利有效,但同時也認定蘋果並未侵權,等於白忙一場。

三星唯一稍可安慰的,是陪審團否決了蘋果指控三星違反反托拉斯法,也不認為三星違背了與標準設定組織之間的合約。蘋果指控三星曾對標準設定組織隱瞞手中部分的SEP。

這是今年最大的專利訴訟案,美國專利訴訟史上第三大的賠償金(前兩名後來都被法官或上訴法院推翻了)。以下我將分析本次陪審過程、後續程序、以及對產業的影響。

 

PS:最近因為訴訟新聞多,把有物報告弄得好像法律網站一樣。在此聲明,有物報告是「給科技業的網站」,只是最近科技業很多訴訟新聞而已。

 

陪審團 2 天半便決定了近 700 個爭議點

 

詳細的判決書請看此。從判決書長達 20 頁、有多達 700 個選擇題可看出陪審團的任務艱鉅。陪審團的回家作業會這麼厚,是因為牽涉到的專利、訴訟主張、以及侵權裝置很多。

因此,沒有人料到陪審團能在2天半中達成結論。也因此,大家都預測結果必是一面倒,畢竟只填一個答案速度比較快。果不期然,判決書中陪審團豪邁的勾了一排又一排對蘋果有利的「Yes」。(另一個大家心中有數的理由,是陪審團在數個禮拜的審判之後,想回家過週末。)

判決書第2頁都是Yes    圖片來源:Scribd (以下未另外註明者同)

蘋果獲勝的技術專利包括「彈回來」(bounce back)、「捲動」(scrolling)、「兩指」(two fingers),以及「捏放大」(pinch to zoom)專利。在設計專利上則主要是圖示(icon)設計及iPhone正面外觀設計。

反而原本蘋果信心滿滿、曾兩次靠它獲得禁制令的iPad設計專利,陪審團不予青睞,判定三星未侵權。

 

10.5 億美金對三星傷害有限

 

蘋果原本要求三星賠償27.5億美金,陪審團最後判給蘋果的金額是美金1,049,393,540元。是的,精確到十位數。據報導,陪審團中不乏數學不錯的成員,包括一位35歲的硬碟工程師、一位腳踏車店店長及一個常穿搖滾樂T-shirt的年輕電動族。

蘋果獲得的賠償金    圖片來源:Scribd

 三星則拿到0元。

三星獲得的賠償金    圖片來源:Scribd

美金10.5億元,逾新台幣300億元,對三星這樣的大公司有何影響呢?

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因為我們不確切知道三星的手機部門佔全部營業額的比重,也不確切知道三星手機的淨利率為何,因此只能用推估的。

參考科技產業資訊室的數字,過去四季三星電子的營業獲利(gross profit)總和約為20兆韓圜,相當於美金177億。若取69%為手機部門的比重,則手機部門年營業獲利為122億美金左右。若我們假設三星手機的淨利為其營利的28%,則過去四季三星電子依靠手機的淨利約為34.77億美金。而本次賠償金「只有」10.5億美金。

結論是,三星的手機部門用過去一年的淨利就付得出這筆賠償金。這答案應該不太令人意外,畢竟三星集團佔韓國總GDP的20%。

但10.5億美金還是很痛的。我過去一直強調一個觀念,就是訴訟損失的是公司的淨利。換句話說,由10.5億美金倒算回去,三星相當於白做了159億美金的生意,或是白賣了2千3百萬台智慧型手機(以一台2萬元新台幣計算)。而且一場訴訟就失去一年淨利的1/3可不是開玩笑的;我下文會提到,蘋果可不打算只提告一場訴訟而已。

 

總賠償金額可能提高,更可能下降,但蘋果要的是禁制令

 

陪審團的階段結束了,接下來訴訟又回到高法官跟上訴法院的手裡。

首先高法官需要作幾個判決,第一個是賠償金的確定。前文提到,由於陪審團認為三星的侵權都是「故意的」,因此高法官還有權限視故意的情結輕重而提高賠償金的金額,每一項最高可提高3倍。

不過,高法官大幅度提高賠償金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此賠償金的數字本身已夠駭人聽聞了,來到史上第三高。若再大幅度的提高賠償金,則此案的上訴法院將此案駁回或部分駁回的壓力就更大。

蘋果更想要、也更有可能得到的,是對三星侵權產品的禁制令(injunction order)。我在前文曾提到,輸掉賠償金僅是利潤的損失,但輸掉禁制令則會有市佔的損失。蘋果若提高市佔,能從銷售、App、音樂等所獲得的長短期利益遠高過6個專利的賠償金。

三星在本次沈痛的判決之後能夠做,以及即將做的事,在它悲壯的新聞稿中已寫得非常清楚:

『. . . . 這不是本案或是在世界各地的法院或法庭發動的戰鬥的最後結論,有些法院已否決了蘋果的許多主張。三星將繼續創新並提供消費者選擇。』

 

“. . . . This is not the final word in this case or in battles being waged in courts and tribunals around the world, some of which have already rejected many of Apple’s claims.  Samsung will continue to innovate and offer choices for the consumer.”

三星將負痾頑抗。它將請求高法官駁回陪審團的判決、向上訴法院上訴、並且在世界各地持續發動專利戰爭,直到有朝一日,三星有足夠的籌碼跟蘋果談出一個可接受的和平協議。

蘋果也不會給三星喘息之機。要記得蘋果在此案獲勝的6個專利,只是它一開始提告的眾多專利的一部分(還記得蘋果同時告宏達電20個專利嗎?)。蘋果在訴訟的過程中,放棄(drop)了部分的專利,只是為了配合法院的行程。這些不乏比本案專利更堅強的專利,蘋果可隨時掏出來再告三星。

由於這次的判決如此的一面倒,未來若蘋果再告,新的陪審團跟新的法官將更容易採信三星侵權、更輕鬆的判決高額的賠償金。

 

Android陣營重挫,蘋果聲勢達到顛峰,微軟漁翁得利

 

陪審團判決出來沒多久,微軟的資深行銷主管Bill Cox馬上在他的 Twitter 上寫:

”Windows Phone is looking gooooood right now.”

沒錯,微軟行情看漲。由於微軟與蘋果有交互授權協議,因此採用微軟作業系統的手機或平板電腦,基本上不用擔心蘋果在作業系統上的專利威脅(但不包含外型專利或是一些「蘋果獨有功能」)。在我分析蘋果的授權條件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蘋果當初提議的授權條件就有針對Windows系統的折扣。

因此,微軟系統的後市看好。那 Android 呢?

Android 已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其市佔並不會因此案降低太多。畢竟,一般消費者並不在乎法律上的誰對誰錯。

但未來的 Android 裝置當然會有更多與 iPhone 和 iPad 差異化的設計。例如三星最新的Galaxy S III,因為已做了明顯的迴避設計而不在此案的被告之列。市場上有更多選擇,當然對消費者以及整個產業來說是好事。

但Android製造商的日子不會好過。除了三星之外,蘋果還正在告宏達電、Motorola(現為Google)等 Android 製造商。這些公司將承受極大壓力。

想像一下,現在蘋果的律師再次跟宏達電的律師討判。宏達電的律師將會聽到蘋果的律師說:

 『我們已打敗了比你強大十倍的敵手,你有什麼資格跟我們纏鬥?』

『你有比三星強的專利嗎?』

『你有比三星更強的律師團隊嗎?』(三星聘的律師事務所是公認的強悍)

『你有比三星更多律師費可花嗎?』

『如果你不和解,我們不會放棄。』

就這點來說,蘋果的新聞稿說得沒錯,本次判決給蘋果絕大的談判優勢。

『. . . . 我們感謝法院判定三星的行為是故意的並且發送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訊息,那就是偷竊是錯的。』

“. . . . We applaud the court for finding Samsung’s behavior willful and for sending a loud and clear message that stealing isn’t right.”

就我個人看來,此時(賠償金與禁制令都拍板定案時)是蘋果在專利世界大戰的頂點,也是蘋果談判籌碼最多的一刻。或許未來蘋果還會贏得更多勝利,但都不會有本次判決的衝擊性。蘋果應該趁此機會畫下明確的規範,與各大 Android 廠商乃至 Google 簽下最有利的授權條約。

否則,越往後蘋果的優勢開始渙散,反而變成無邊無際的歹戲拖棚,對所有公司都是痛苦的困境。

我這樣的預言有相當的風險。但蘋果的執行長 Tim Cook 在此案中已被法官命令跟三星執行長談判三次,我相信他也參加了許許多多無聊冗長的訴訟會議。你喜歡被逼著跟敵人講話嗎?沒有執行長喜歡這些干擾的。既然 Android 顯然不會從市場中消失,此時該是蘋果開始認真思考授權的時刻。

  • « 前一頁
  • 1
  • ...
  • 49
  • 50
  • 51
  • 52
  • 53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3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