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2-25 週四 NFT 風潮再起 — 獨自擁有的珍貴
  • 2021-02-24 週三 大家都抄 Clubhouse|競爭的兩個軸線|關鍵是口語互動
  • 2021-02-23 週二 Google 付錢息事寧人|臉書禁止澳洲用戶轉發新聞|如何資助調查報導
#273

2019-01-17 週四

2019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Airbnb 與 Uber 的 IPO 差異|聲控助理是特洛伊木馬

閱讀時間 9 分鐘

早安!

這幾天我同時在密切關注另一則新聞:美國公平貿易委員會控告高通(Qualcomm)一案。現在正在北加州地方法院審理中。等看到判決我會再詳細分析的。

進入正題。


Airbnb 與 Uber 的 IPO 差異

今年應該是 IPO 之年,前提是美國聯邦政府不要一直關閉。根據不成文的規定,排隊上市的公司有義務不斷釋出好消息,維繫投資人的期待。本週 Airbnb 做到了。根據 TechCrunch 報導:

預期今年上市的 Airbnb 宣佈達到一些里程碑。首先是 Airbnb 已經連續第二年在「稅前息前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達成獲利。而在 Q3 2018 Airbnb 說是其歷史上最強的一季,營收「顯著超過」 10 億美金。

先解釋 EBITDA。這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財務指標。我用餐廳為例。

假設有兩家新餐廳。一家只想做小生意,可能開幕第一個月就有利潤了。另一個志在稱霸世界,成為全球連鎖的網路遞送餐廳。後者可能前面 3 年都賠錢,因為要投資在工程師、軟體、模具、物流等之上。光看利潤 — 虧錢 — 顯然看不出後者的潛力。投資者此時真正在乎的可能不是利潤,而是連鎖餐廳開張之後,是否本業的營收是直線成長。若是,那麼前期成本或許可以忍受,只為了將來巨大的回報。

因此前期成本高的企業,如電信、半導體、軟體新創,就發明了 EBITDA 這個指標。把折舊、攤提的成本先「加」回盈餘,再把利息、税等企業不可控的成本也「加」回去,來呈現核心業務的表現。

當然,這種做法有取巧之嫌。巴菲特就批評「成本就是成本,哪有先忽略一堆成本再來比賽企業競爭力的?」EBITDA 不是正式會計準則,每一家的計算方法不太一樣,因此也無法拿來異業比較。甚至可以說當你聽到新創說「我們在 EBITDA 的指標上盈利」,意思就是「在標準會計指標上虧錢」。

因此 Airbnb 大概跟 Uber 仍然是難兄難弟,尚未真正盈利。而兄弟都準備在 2019 年上市,也引來一個許多人常討論的題目:Airbnb 跟 Uber 哪一個潛力更大?

兩家都是獨角獸中的明星。Airbnb 上一輪的估值據傳為 310 億美金,高於 Expedia 或希爾頓(Hilton)。Uber 據傳上市估值定為 1,200 億美金,高於 . . . 很多公司。兩家都是媒合平台。一個媒合房客與房東,另一個媒合乘客與司機。兩者也都燒了很多錢。

所以我們可以練習想想,若只有一點點錢想投資新一代的公司,你會選擇 Airbnb 還是 Uber 呢?

兩者的共通點

在討論兩者的差別之前,更重要的是認識共同點。兩者最重要的利基都是掌握了顧客 — 不論是旅客還是乘客 — 並且讓供給者彼此競爭,同時不斷增加供給。當供給的選擇越多、競爭越激烈,價格就更低、品質也得以維持,這使得顧客對平台的黏著性更高。進而刺激更多供給者登上平台。

兩者都掌握了整個價值鏈中最關鍵的三個環節:發現(discovery)、交易與信任。顧客在平台上尋找房屋或司機,繳交費用,以及評價供給者。實際開車或是打掃房子的「粗活」則交給供給者自己解決。

在分析兩者的差別之前,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認識到兩者的共通點。兩者最核心的價值都是給顧客 — 不論是乘客或旅客 — 更多選擇,進而使得供給端 — 不論是司機或房東 — 不但擴大,同時競爭也更激烈。當選擇更多、競爭更激烈,因此價格也更低、品質更高時,反過來使得平台的價值對顧客的價值更高。因此顧客的黏著性持續強化平台的吸引力,進而吸引更多供應商登上平台。

此外,兩者同時都創造供給,以突破既有產業的壟斷。方法是提供軟體,降低產業的進入門檻,讓「業餘人士」也可以投入。Airbnb 讓一般人可以隨時租屋,Uber 讓一般人可以隨時載客。既有產業的真正敵人不是 Airbnb 或 Uber,而是專業門檻的降低,導致供給大增,凸顯了平台的重要。

當然兩者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如果我來做這個題目,會根據以下的條件分析。

兩者的相異點

1. 市場規模:載客與住宿市場,誰比較大?這決定了規模的天花板。

也因此兩家也都致力於擴大市場的邊界。例如 Airbnb 旅遊住宿延伸到旅遊體驗市場,如訂餐、在地嚮導,甚至是一般住宅。而 Uber 也進入滑板車、電動腳踏車、送餐等市場。

2. 護城河 / 競爭:兩者最重要的護城河都是跨邊(cross-side)網路效應,亦即需求越大,供應越大;反之亦然。

除此之外,Uber 的另一個護城河是手機螢幕空間有限。一般人叫車時通常都有一點趕時間,只會打開第一個想到的交通 app,通常會放在第一屏。因此每一個區域最終會有一個叫車 app 脫穎而出,其他的叫車 app 則被塞到第二、第三屏去,使用頻率也隨之下降。若 Uber 能在區域顧客的「心佔率」排名第一,位置就相對穩固。

而 Airbnb 的另一個護城河是技術與介面勝過傳統的訂房平台,如 booking.com。這對需要多面向呈現屋況的訂房平台相當重要(Uber 只需呈現車型跟車號)。不過這一個優勢不如 Uber 的優勢。可敬的對手 Booking.com 正在介面上急起直追,其還有傳統旅館需求作為靠山。相對的在叫車領域沒有什麼舊山頭,只有傳統計程車行,給 Uber 更寬廣的空間。

3. 外部因素:政府是友善還是嚴打嚴抓?城市對外部性(externality)的容忍度如何,例如造成交通壅擠、排擠當地居民等?是否會增加額外的成本,例如旅遊稅、消費稅、保險,或是負擔司機的勞健保?這必須看不同市場的狀況。

以上只是簡短的試著討論。注意我沒有討論成本、利潤,是因為兩家都是輕資產公司;只要寫好程式,交易的佣金就源源不絕而來。Uber 每一趟載客抽 18%,Airbnb 每一次住房抽 15%,都是高毛利的生意。因此問題不在商業模式,而是在於競爭與外部因素。


聲控助理是特洛伊木馬

有一陣子流行 app 內建官方訊息通道,後來流行內建聊天機器人(chat bot)。下一波流行是 app 內建語音助理。我摘錄兩則新聞為證。首先是音樂串流服務 Pandora(TechCrunch):

Pandora 今天宣佈將推出自有的 app 內聲音助理,只要在任何時候說:「Hey Pandora」就可說出你想聽的音樂。此一功能也讓你不僅能控制音樂的播放,還可以找特定的樂手、專輯、電台或歌單,也會針對你模糊的指令 — 跟特定活動或情緒相關 — 提供個人化的推薦,例如「播一些新東西」、「播像這首歌的」、「播放鬆的音樂」、「播健身的音樂」、「播我喜歡的東西」等等。

接著是在 CES 期間,Google Maps 將內建 Google Assistant 的消息(The Verge):

Google 將在 Google Maps 中內建 Google Assistant。雖然這不一定能說服 iPhone 用戶下載 Google Assistant 的 app,但 Google Maps 的用戶量很大。Google 說 Maps 中的 Assistant 將讓你可「分享預計抵達時間給朋友、回覆簡訊、播放音樂與 Podcast,以及免持(hands free)即能取得更多資訊。」

想像你一邊開車,一邊參照 iPhone 上的 Google Maps 的導航。忽然瞄到有訊息「怎麼還沒到餐廳?」此時你將可以直接對著 Google Maps,說:「Hey Google!幫我回覆抵達時間。」 Google Maps 裡的 Assistant 就會幫你傳送你預定的抵達時間。

缺點是你再也不能邊打 Switch,邊假裝說:「我已經出門了,再 5 分鐘就到了!」

優點是這將帶來三項重要的趨勢:

1. 我姑且稱之為「聲音吞噬介面」(voice eats the interface)。越簡單、越直覺的介面越容易普及。而人們天生就會用聲音下指示,不需要另外學習,可說是最自然的介面。我 2 歲的女兒就是證據。我提過她已經能夠操作 HomePod 了,只是她是聲控我去操作。

因此聲控搭配機器學習,將會逐漸替代掉許多介面。以 Pandora 為例,雖然用戶可以透過「發現」→ 「曲風情境」→ 「華語」→ 「健身」的順序來找到歌單;但遠不如直接說:「Hey Pandora,播一些適合健身的華語歌」來的直覺。

當然,有些人會反駁說話太慢了,或者在公共場合聲控很奇怪。可是,以前人們也覺得在捷運上看電視劇不禮貌,或是一上菜先照相很沒見過世面。但現在都習慣了。人們總是願意容忍自己喜歡做的行為。

2. app 想推翻作業系統。在 The Verge 的報導中,把 Google Assistant 稱之為藏在 Google Maps 中的「特洛伊木馬」。原因是 Assistant 擴大了 Google Maps 的功能,使得開車的用戶更少跳到 iOS 的系統中,使得蘋果失去了用戶的接觸點,被 app 替代。

更重要的是,聲控是一個可以無限擴大的介面。只要能在雲端運行的工作,都可以被聲控叫出。因此在前述的例子中,駕駛不僅可以在 Google Maps 中回簡訊,理論上也可以叫 Assistant 購物、點播音樂或 podcast、標記行事曆等等,跳過了 iPhone 原生的 iTunes、Apple Music 與 Calendar 等 app。

舉例。假設科技島讀是有做付費 app。若我對著 Google Maps(中的 Assistant)說:「幫我到官網續訂科技島讀一年」,那麼蘋果就抽不到 30% 的佣金了。

再延伸思考,會發現這可能會引發新一波的顧客爭奪。因為理論上我在 Google Assistant 中能下的指令,在 Pandora 中也都能下。比如說 Pandora 的聲控助理可以串接 Apple Maps,讓 Android 用戶可以在 Pandora 中啟動 Apple Maps 導航?這也是為何眾大廠寸步不讓聲控系統;因為聲控不只是一種功能,更是一種平台,一個新的作業系統。

3. 未來的「全聲音」環境:當越來越多 app 提供聲控助理,就代表「全聲音」的環境逐漸成熟。屆時可能會類似電影《雲端情人》(Her)的場景,所有的應用都可以透過聲音下達。那時或許會從手機時代跳往耳機時代。

不過《雲端情人》少拍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廣告。今天已經出現代客製作聲控助理的服務了(Axios):

《紐約時報》計畫為贊助內容的廣告主訂製 Alexa 的指令(skills),價格大約 6 位數美金。該服務將以白牌形式售出,並不包含通路 — 只有製作費。

有一天你將坐在捷運上,聽著一個為你客製的「聲音流」(voice feed),包含新聞、笑話,以及朋友的聲音的「限時動態」。偶爾你(彷彿對著空氣)說:「等一下,為何英國脫歐脱了 10 年都還沒解決?」耳機裡傳來:「欽華,這是個好問題!以下資訊由關鍵評論網製作。贊助商為華碩遊戲玩家專用舌套 — 玩多人連線罵人遊戲的最佳搭擋 . . . 」


Ep.45

2019-01-14 週一

音頻

[Podcast] 靠學生賺錢的「學店」

如果你的大學對你,像投資人對創業家一樣的賦予重望,你會不會更努力進步?

Ep.44

2019-01-07 週一

音頻

[Podcast] 台灣媒體的未來

新聞媒體進入過渡期,連帶使得社會為之動盪。下一代媒體的首要課題是重新建立信任。

Ep.43

2018-12-31 週一

音頻

[Podcast] 台灣的 3 大挑戰

2018 是動盪的一年。在科技業有 3 個貫穿全年的重要主題:政府的主權、人民的隱私、企業的資料。本期音頻討論台灣獨特的挑戰與機會。

#266

2018-12-28 週五

2018 / 公開文章 / 評析

2018 科技島讀年終回顧

閱讀時間 4 分鐘

早安!

今年是島讀豐碩的一年。我一共發表了 138 篇文章 — 各位不知不覺間已經閱讀了 43 萬字!還發佈了 38 則音頻,舉辦了 2 場會員聚會。

此外,我與郁青今年參加 The Information 的加速器,並實地走訪了矽谷的 Facebook 與 Google。年初成立了 Slack 會員討論區,年底新增了網站的收藏文章功能。在行銷上島讀也推陳出新,推出「推一送一」活動,以及現正進行中的贈禮方案。如果你很久沒有送禮物給朋友,不如新年送科技島讀讓朋友驚喜吧。

以下是今年最受歡迎,以及我特別喜歡的一些內容。標示星號(*)的代表該文包含更多新聞討論,只是我僅挑出其中一個主題。

最受歡迎

根據網站點閱率,以下是今年最受歡迎的文章。我特別將這 5 篇文章都設為公開 ,歡迎大家分享。

1.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網路業的成長似乎停滯了,讀者關心下一波的契機。這一篇根據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報告,探討下一代企業必備的能力。

2. 2018 網路趨勢報告 — 資料的力量、電商模組化:同樣是分析報告,本文討論資料的威力。相信未來此一主題會更加重要。

3. 加密貨幣的跨越鴻溝時刻:加密貨幣暴起又暴落,洗刷出玩家與騙子。這一篇預測了加密貨幣正經歷「撥接上網」時期,需要先經過一輪重整才能成長。

4. Gogoro 換電站的規模優勢*:Gogoro 迎接光陽加入戰局,第一場交鋒在政府的換電站補貼。本文討論為何 Gogoro 換電站系統應該得標。

5. Google I/O 2018 大會 — 當 Google 搞定一切(與音頻):Google I/O 展示的人工智慧轟動業界,也預示了對人類的衝擊。

精選主題

以下是一些我特別滿意的內容。公開的文章前面會標示 [公開]。

台灣:我最關心,因此也最難寫的主題

  • [公開] 為旅館業封鎖 Airbnb — 小國禁不起的草率 — 阻擋跨國網路平台,往往同時會犧牲新型態的企業
  • 線性企業之必要 * — 為何整天談指數性成長不健康
  • [公開] 2018 科技三大主旋律:主權、隱私、資料,與台灣的機會 — 年終總結台灣的三大挑戰與機會

產品

  • [公開] Apple Watch 不是手錶 — 智慧手錶的意義不是顯示時間,而是消滅看時間的必要
  • [公開] Fomo3D — 龐氏騙局需要賽局理論 *(與音頻) — 今年最有趣的區塊鏈專案是金錢遊戲
  • 小牛電動機車與 Gogoro 比較 *(與音頻)— 對照小牛與 Gogoro 3 年的發展,檢視「大市場」的價值。

社會文化

  • 考高分,不如掌握打分數的權力 — 當價值都被量化,該如何保護人性
  • 色情網站 Pornhub 移除「變臉」影片 — 當虛擬氾濫,真實就越寶貴 — 真實消逝,取而代之的是信任
  • Facebook 國會聽證 — 科技發展與隱私權的根本衝突 — 隱私權真的重要嗎?

企業策略

  • [公開] IBM 併購 Red Hat — 錯過趨勢的亡羊補牢 — 老牌 IT 公司錯過雲服務浪潮的奮力一搏
  • 知識型企業的未來:極度理性的實力主義 — 世界最大私募基金橋水投資花 40 年追求一件事:理性

媒體

  • [公開] 金庸、Stan Lee 與 IP 經濟的未來 — 東西兩大 IP 之王的輝煌說明了 IP 經濟的正統路線
  • 黑石併購湯森路透旗下資訊平台 — 如何破解知識服務的網路效應 — 不是知識付費做不起來,是你的知識付費做不起來

訪談:今年很高興能多做幾次訪談,學習別人的智慧

  • 即時預訂服務 FunNow 創辦人陳庭寬(與音頻)
  • 矽谷媒體 The Information 創辦人 Jessica Lessin
  • 機能服飾電商 iFit 創辦人謝銘元
  • [公開] KumaWash 創辦人林宜儒

Podcast:許多人第一次認識島讀是透過音頻。今年的主題也相當豐富。以下是許多人喜愛的主題。

  • [公開] Ep.21 – 用人話談人工智慧 — 輕鬆理解人工智慧
  • [公開] Ep.37 – Tesla 挑戰 Toyota — Tesla 如何走出量產地獄
  • [公開] Ep.23 – 你的無聊是我的利潤 — Netflix 的燒錢策略
  • [公開] Ep.06 – 去中心化的逆襲 — 科技總是擺盪在中心與去中心化之間

新年新希望

再次感謝各位一年的支持。我無比感激。展望明年,除了希望維持一樣的生產力之外,也想嘗試更多類型的內容,並且增加圖表的點綴。我會繼續學習、思考,與傳遞給大家科技商業知識。

#265

2018-12-27 週四

2018 / 文章 / 評析

2018 科技三大主旋律:主權、隱私、資料,與台灣的機會

閱讀時間 8 分鐘

早安!

下週連假,將從 1/3(週四)開始出刊。明天則將加刊「島讀年終回顧」。

進入正題。


2018 是島讀第一個完整的一年。回顧今年的重要新聞,我發現有三個主題重複出現:主權、隱私、資料。因此今天我整理這三個問題,並提出從台灣角度的看法。

一、主權與網路平台之爭

第一個重複出現的主題,也是最迫切的問題,是跨國網路平台與國家主權的拉扯。相關新聞隨處可見。例如昨天的信用卡盜刷事件,根據 INSIDE 報導:

北市一名陳姓男子去年發現自己的中國信託信用卡,被人綁定在 LINE Pay 共盜刷 1 萬多元,陳姓男子接到帳單後就向警方報案,檢警追查後找到綁定該張信用卡門號為一名梁姓男子,檢方在調查期間,向 LINE 公司要求提供相關資料卻被拒絕,LINE 公司指稱帳號由日本總公司管理,無法提供申請 LINE 帳號的姓名,因此導致北檢日前以罪證不足不起訴梁男。

LINE 不願提供資料,使得台灣罪犯逍遙法外。這正是國家主權撞上跨國網路平台,無法伸張公權力。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被質詢到此事,清楚地指出關鍵在於無法掌握資料:

顧立雄表示,這個會列為扣分,任何個資放在國外,都會有這個問題,所謂的雲端資料相關存取的權限,對資料的一個控制性,然後萬一雲端的服務中止的時候,要怎麼取回,或是要確保能夠刪除再儲存等等,一旦跨境做資料傳輸,以後多少會有這個問題,所以當然要例入審查項目。且若證明 LINE 對於境外資料都拒絕提供的話,將會列為純網銀審查時的扣分項目。

其他例子如 Airbnb 與愛奇藝不在台灣落地,Facebook 與 Google 不開廣告費用的發票等。許多人抨擊台灣 Uber 被開許多罰單;但收罰單已經勝過許多不願意落地(因此收不到罰單)的公司了。

漏稅、抓不到犯人還是小事,未來有更嚴重的風險。美國自川普當選以來,不斷檢討 Facebook 是否受到外國勢力操縱,導致影響選舉結果。台灣 2020 年總統大選,肯定將面對敵對勢力的干預,我們有防範措施嗎?(姑且不論部分已被中國操控的傳統媒體)若不幸真的改變大選結果,台灣能迫使馬克佐伯格來立法院聽證,澄清 Facebook 的行為?

小市場最大的缺點其實不是用戶少,而是難以限制跨國公司。不論 Facebook 與 Google 再大,在美國總是得擔心美國政府的督促,並受到反壟斷法的限制。只要持續有競爭,產業鏈就能維持獨立。

相反的,台灣身為歐美與、中國以外的「第三市場」(借用「第三世界」概念),缺乏與跨國網路平台談判的籌碼。我們只是跨國平台眼中的「市場」,卻不是需要面對的「公民」或「股東」。我們享受了服務的好處,卻難以申訴外部性(externality)帶來的傷害。

例如 Facebook 旗下的 WhatsApp 屢被指為緬甸軍方用來迫害羅興亞人的工具。但 Facebook 直到美國國內反彈聲浪高漲之後才試圖補救。台灣不一定比緬甸更重要。

今日台灣的網路產業鏈只有底層的電信業掌握在本地企業手中。往上的資料庫中心、裝置、作業系統與軟體,幾乎盡數掌握於跨國企業手中。即便有些服務落地 — 例如台灣的 Google 資料庫中心、蘋果直營店與 LINE 分公司 — 但碰到事情仍然得看海外總部的意思。警察必須拜託 LINE 日本總公司,中選會在 2020 年得拜託 Facebook 指認假帳號。

台灣該怎麼辦?

學習中國「鎖國」大概不是選項。台灣是貿易國家,缺乏資源,注定必須不斷連結國際平台或組織。而台灣的民主政體也注定人們不可能集體同意限制自己的選擇。偶爾保護關鍵產業,防範敵對勢力是合理的控制;但大致上台灣很難自外於國際體系。

剩下的選項是「嵌入」國際體系,認清現實。台灣政府素來有「大政府主義」傾向,認為政府高高在上,企業該俯首遵從。然而這種心態對跨國網路平台無效。

更實際的做法是視跨國網路平台為虛擬世界的統治者,而政府為實體世界的統治者。雙方都影響人民的行為,需要以對等的姿態合作。

從此一角度,其實政府有許多可創新之處。最近跨國網路平台受到各國政府輪番打擊,亟需一個能夠對口溝通的新型態政府。小市場政府應該比大市場政府更靈活,更能創新才對。隨著企業邁向「虛實整合」(Online to Offline, O2O),能夠與網路平台溝通,提供更好虛實整合環境的國家也更有競爭力。

比如說人民的身分證字號、電話、地址等資料不斷外洩,使企業與人民都暴露於風險之中。也顯示這類工具的過時。若政府可以發展出網路原生、更安全的身份辨識方法,對網路平台也將非常有價值。

二、隱私與安全之爭

另一個重複出現的主題是隱私權的削弱。網路原本的理想是開放、自由,人人都可以使用;但過去 10 年卻逐步收緊。中國、俄羅斯、巴西、菲律賓都加重對網路的管制力道。歐盟要求資料庫中心必須留在國內,澳洲要求平台為政府開「後門」,窺探用戶訊息。美國的菱鏡(PRISM)情報計劃核心便是竊聽網路通訊。

原本網路是逃離現實的後花園,現在卻成為政府與企業監控的工具。

不論在何處,監控的名義都是「安全」(security)。這其實有一點道理。我寫過網路是放大器,能放大個人的影響力,也能放大傷害。當一個青少年在地下室不僅能製作 YouTube 影片,還能列印槍枝、慫恿極端份子、製作炸彈,那麼社會集體就有必要「侵犯」他的隱私權,知道他在地下室做什麼。

然而監視也隱含著控制自由的權力。今年的主旋律是該如何賦予政府監視的權利,卻不要犧牲自己的自由?

台灣的狀況格外詭異。我們無法制衡跨國網路平台;就算資料被賣了、失去隱私權也不知道。但另一方面跨國網路平台的存在,形成一種額外的保障,阻隔了台灣政府的監控。例如太陽花運動多虧 Facebook 的「不關心」,才能不斷壯大。如果政府是要追究異議分子的金流往來,我們就會感謝 LINE 日本總公司不願意交出資料了。

那麼台灣該怎麼應對?

目前世界的趨勢是「透明化」,迫使政府與跨國網路平台一步步公開取用資料的情況。昨天提到美國通過政府資料開放法,規定政府必須開放資料。未來企業的演算法與資料也會一定程度的開放。

另一個趨勢是賦予人民更多掌握資料的權利。例如歐盟的資料保護法(GDPR)提高用戶對個資的控制權。許多城市也要求 Uber 與 Lyft 定期報告數據。我寫過新的美墨加貿易協定已經加入了資料協議,未來 5 年有機會看到多國的資料協議。

三、資料的壟斷

最後一個貫穿全年度的議題是壟斷。不論是蘋果、Google、Facebook 或亞馬遜都已經形成壟斷。它們的壟斷甚至造成了消費性創業的窒息。不過壟斷不是問題,各國政府都已經有經驗了;問題是出現一種新的型態:資料的壟斷。

資料有網路效應。因此科技巨頭的最大優勢,是能從每一筆新資料中賺到最高價值。例如每多一筆用戶資料,Google 就能從中賺到最有價值的關鍵字廣告,Facebook 賺到最有價值的瀏覽廣告,而亞馬遜能賺到最大的銷售利潤。久而久之,它們就能甩開競爭者,進而累積更多資料。

接著它們會「贏家全拿」,甚至切入其他領域。例如 LINE 擁有用戶的好友名單,因此一但成立網路銀行,可以很快地增加用戶。傳統銀行只擁有自己用戶的部分資料。長期下來,LINE 可以切入外匯、保險、投資、支付等業務,但傳統銀行難以撼動 LINE 的位置。

台灣的企業如何突破?

很難突破 — 不然就不叫壟斷了。一方面要等待強權國家制衡跨國網路平台。例如前面兩點提到的開放資料、資料協議,或是禁止併購造成資料的壟斷。

另一方面要從巨頭無暇顧及的領域切入,再深耕「重」的地面營運,站穩腳跟。如 MIT Technology Review 所提,在特定的垂直領域,資料還有待開發。而且只要有高品質的少量資料,就能做出有競爭力的服務。以台灣新創 FunNow 為例,就是先切入旅遊業平台沒有注意到的「即時預訂」服務,並且深耕中小型的服務業者。未來不論是與外國平台競爭或是被併購,都有很好的籌碼。

島讀的提案

以上是我觀察到的 2018 三大主題:

  1. 國家主權與跨國網路平台的拉扯
  2. 隱私與安全的拉扯
  3. 資料壟斷的限制

我的提議也是三項:

  1. 認清現實,調整政府為能接口「虛擬主權」的組織
  2. 致力於資料與演算法的透明化
  3. 切入垂直領域,累積資料能力,深耕地面

這不會是完美的建議。但是是我觀察各國現階段策略的總結。歡迎大家的補充或指正。

島讀是我不斷修正想法的工具。我會在島讀繼續分析台灣的挑戰,並提出適合台灣的策略。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全解決,但永遠能持續逼近的目標。

  • « 前一頁
  • 1
  • ...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
  • 50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1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