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贈送方案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1-21 週四 從燃油車獨霸到蘋果車,電動車,代工車
  • 2021-01-20 週三 Poshmark 上市|社交電商的細節|逛街時間很長|無敵幸運兒
  • 2021-01-19 週二 音樂版權交易熱絡|金曲挖礦|作曲家出頭天
#225

2018-09-06 週四

2018 / 公開文章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Apple Watch 不是手錶

閱讀時間 7 分鐘

早安!

幾件事情宣布。首先再次提醒下週停刊一週。

其次,7 月時我做了「年中會員滿意度調查」,有超過 500 位會員填寫。非常感謝大家!今天公布結果。請參考使用者證詞頁與會員滿意度調查結果頁。特別感謝眾多具名推薦的會員,你們的意見都放上去了。我相信島讀應該是顧客滿意度最高的台灣媒體之一。

最後則是今天的內容。蘋果發表會即將到來。但這次我人在旅行,無法第一時間分析,先以這一篇文章參加討論。

在蘋果目前的產品線中,Apple Watch 是最具潛力,也是使用情境最不明的。不明的理由眾說紛紜,但我覺得精品錶品牌 Tag Heuer 總裁 Guy Sémon 在 2015 年說得最簡潔:Apple Watch 不是手錶,是一個手腕上的連線裝置。(Apple Watch is not a watch. It’s a connected device.)

進入正題。


火車站的兩個時間裝置

每一個火車站都會有兩個裝置:時鐘與時刻表。

時鐘顯示當下的時間。時刻表則顯示火車何時出發、何時抵達。旅客要準時上車,就必須對照兩個裝置上的資訊,再回推自己的出門時間。如果所有乘客都有好好的算時間,那麼火車就能準時出發 — 乘客、司機與車站的一次成功協作。

圖:維基百科

事實上人們使用時鐘一向都是為了協作。如果一個人活在孤島上,是不需要看時間也不用戴手錶的。時鐘越進步,協作也更精確、規模也更大。知名科技部落客,亦是手錶愛好者 Om Malik 曾寫道:

自古老的埃及人使用日晷以來,我們人類就對測量「時間」著迷。而我們測量的目的經常影響我們如何設計測量的工具。

舉例來說,在黑暗時期,鐘錶基本上是服務宗教,放在鐘塔的頂端。至 19 世紀末,錶成為軍人的配備,特別是那些負責領導部隊的,他們必須在戰爭中同步前進。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為必需品,之後則隨著朝九晚五的生活型態而進入民間。這最終造就更加同步(sync)的時間 — 不論是石英錶、數位錶或是手機。測量時間的裝置與其真正目的總是有產品市場適配(product-market fit)。

當一個村莊只有一個計時裝置 — 教堂的鐘塔 — 那麼只有同一村莊內的人能彼此協作。衡量時間的單位也很粗略,大約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隨著時鐘普及,協作就更精細。下一次跳躍性的發展是火車問世。火車串連多個城市,因此需要每一站一起協作,否則一站延遲就會影響到後面的車站。

因此不同城市的火車站必須同步時間,這導致電報、時區與標準時間的發明。著名的時間理論 — 相對論 — 即是愛因斯坦在瑞士專利局工作時,辦公室正對著瑞士國鐵車站。他每日看著火車站的時鐘與火車進站,思考時間與空間的關係。

到了近代,手錶普及且無比精確,就促成了全球性的協作。衡量時間的單位更細,以小時、分鐘為單位。高鐵每 30 分鐘一班,捷運 30 秒一班;都市人一天可以安排 5 場活動,遲到時總是說「再 3 分鐘就到了。」

科技的演進讓協作更方便。至此為止,主要發展是時鐘變得更便宜、輕巧、準確。但人們仍必須對照時鐘與時刻表,仍然得自己記得準時出門。

直到下一次的科技跳躍:網路。網路的功用不是讓時間單位更小 — 人類無法理解秒以下的時間單位。網路真正做的是讓時刻表變得可分享、可編程(programmable)。

想像每一個人都是一台火車,每天要經過不同的月台,包括家、學校、辦公室等。不同的人要協作,就相當於不同的火車同時進站。過去的作法是彼此約定一個時間,然後各自看時鐘,準時出現。

然而網路讓人們的時刻表可以直接彼此溝通,省下看時間、計算行程的步驟。例如過去的電視節目是觀眾與電視台約好,同時 8 點鐘打開與播放電視。今天你若喜歡某一個 YouTuber,只要按下訂閱鍵,未來有新影片上線都會訊息通知你。YouTuber「共享」了他的時刻表,並透過軟體「插入」你的時刻表。

今天我不(需要)記得何時接小孩下課,因為我已經把下課時間輸入了 Google 行事曆。Google 每天會在放學前 30 分鐘通知我。甚至 Google Maps 會根據路況,通知我及早出發。當我的時刻表可以被編程,就能轉變成通知,提醒我行動 — 省下我對照時鐘的心力。

回到火車站的比喻。牆上的時鐘沒變,但時刻表提供的資訊更豐富了。車站的時刻表與個人的時刻表連結,就能更好的協作。過去的人們被手錶推著跑,今天的人們被通知推著跑;滑手機大多先看通知,偶爾才看一下時間。

時間仍然宰制現代人的生活。協作仍奠基於共同定義的時間之上。然而人類已經慢慢把安排時刻表的工作外包給電腦,使得僅提供時間的傳統手錶顯得有點 . . . 浪費空間?而對傳統手錶的美好印象,有時也侷限了智慧手錶的發展,使得它總是顯得有點定位不明。

Apple Watch 走回頭路

過去不少人質疑 Apple Watch 定位不明,是一種走回頭路。例如以下常見的對話:

「有了 Apple Watch,我減少看手機的時間了。真棒!」

「我當初就是因為有手機,才很高興的不再戴手錶了。為何現在又要戴回來?」

圖:xkcd

換言之,把 Apple Watch 當錶看,就會覺得有點繞圈圈 — 既然手機就能看時間,何必多此一舉?Apple Watch 剛推出時,主打的功能也都是模擬傳統手錶,例如多種錶面、轉輪、錶帶等,反而顯得抄襲傳統手錶,缺乏獨特性。

但隨著蘋果累積經驗,Apple Watch 已經淡化傳統手錶的特徵,轉為強調智慧手錶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通知。通知直接整合了時鐘與時刻表對照的結果,為用戶省下寶貴的注意力與記憶力。

近年 Apple Watch 深耕的重要垂直場景是健康,包括運動、急救、睡眠、心律不整等。這些也都仰賴 Apple Watch 賦予時間意義。若是傳統手錶,很難測量跑步速率、呼叫最近的救護車、計算深度睡眠時間,或是計算心律等。更別提要跟過去的自己比較了。

人們能感覺得到通知的優點,卻不一定能夠清楚描述。每天減少看 5 次手錶,省下 5 次思考下一步行程的時間,要長期積少成多才感受得到價值。因此 Apple Watch 銷量小步快跑,成長率穩定增加。Quartz 報導 Apple Watch 快速在服務業普及。因為餐廳、專櫃、健身教練等服務業人員被叮囑不能滑手機,許多人只好「偷瞄」Apple Watch 上的通知來代替。甚至以負面表列的方式節省心力 — 只要 Apple Watch 沒有震動,就表示一切順利。

蘋果應該更果決的斷開傳統手錶的包袱,專心挖掘「手腕上的連網裝置」的優點。

Apple Watch 的未來

未來的智慧手錶之於錶,就像今天的 iPhone 之於傳統電話一樣 — 你還是可以講電話、看時間,但那是在電腦尚未替你完成溝通或是安排時刻表的任務之後。是一種最後手段。iPhone 與 Apple Watch 的優勢在於讓你不需要打電話、看時間。

蘋果開發智慧手錶有獨特的機會。一方面它無懼於長期開發技術。例如蘋果至今累積了藍牙配對晶片(亦用於 AirPods)、eSIM(讓手錶可不經手機連網)、全屏螢幕(首先見於 iPhone X)、聲控介面(Siri),甚至自建 Apple Music(跑步可以串流音樂)、脈搏辨識等,都讓 Apple Watch 能更快成為一個獨立運行的裝置。

此外,蘋果最大的優勢是組織文化。蘋果沒有傳統鐘錶業的包袱。而且蘋果採用功能性組織(functional organization),比較不怕內部抵制 Apple Watch 挖走 iPhone 的市場。

今天許多人還是批評智慧手錶無法「傳承百年」,一兩年就要汰換。換言之仍是把 Apple Watch 與傳統錶比較。但蘋果應該揮別傳統錶的典範,專注「賦予時間意義」的定位,協助更多人更好的協作。Apple Watch 的特色不是代代相傳,而是摩爾定律、網路效應,是永不停止的進步。

當然,傳統手錶有其獨特價值,例如裝飾性與情感上的吸引力。我討論過蘋果設計師 Jony Ive 承認一開始並不確定 Apple Watch 的切入點,因此決定兩手都抓:同時發展功能性與奢侈感(記得愛馬仕錶帶嗎)。機械錶、奢侈錶仍會存在 — 或許終極的奢侈就是不需要看通知,也沒有既定行程?但大部分人希望透過電腦的協助,能省時間,也不用記行程;看錶的次數越少越好。或許當人們不需要手錶,就是 Apple Watch 真正起飛的時刻。

Ep.29

2018-09-03 週一

音頻

[Podcast] 高毛利的陷阱

毛利達到巔峰時,通常也是地基鬆動的時刻。蘋果與 Google 從 app 商城上日進斗金,逼得許多大型 app 如 Netflix、Steam、Epic Games 等開始規劃出走。

#220

2018-08-28 週二

2018 / 公開文章 / 評析

矽谷加速器 Y Combinator 2018 夏季 43 家創業團隊

閱讀時間 5 分鐘

早安!

矽谷最知名的新創加速器 Y Combinator(簡稱 YC)剛結束了夏季班的發表會。這次共有 122 家發表。我很喜歡觀察這類發表會,可以從中可以觀察最前沿的創業題材。因此動手為各位整理篩選一番。原始資料來源是 TechCrunch(1, 2)。

我排除了無趣的、缺乏創新的、不適合台灣的,以及跟一般人距離太遠的題目。再依據創新的部分分門別類,並且盡量每一個類別不超過 3 家。最終留下了 43 家

另外,上次分析 YC 冬季班時放了太多連結,導致被歸類為垃圾信。因此這次 email 中不會嵌入新創的連結,僅在網站版嵌入。

進入正題。


新客群

這類創業通常是找到未開發的垂直領域。

  • FREY:針對男性的洗衣粉與洗衣精,採訂閱制銷售。誰說洗衣精只有女生在乎?
  • And Comfort:針對尺寸較大女性的極簡服飾。可以想成是大尺寸女性的 Uniqlo。
  • Public Recreation:純戶外的健身房 — 收費的大安森林公園?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題目持續熱門。大致可分兩個次項:做人類無法辦到的任務,以及協助人類。

A. 做人類無法辦到的任務

  • BlueCargo:用人工智慧來提升港口貨櫃堆疊的效率。類似任天堂遊戲《倉庫番》的概念。
  • Sterblue:一套軟體,讓無人機能辨識電塔等大型設施高處的異常。
  • Klarity:審合約軟體。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 Word 文件,標示出異常,再交給人類律師複審。

B. 做人類的助理

  • Bot M.D.:醫生助理。能回答有關藥物作用、疾病知識,以及聽打醫囑。
  • AskMyClass:用 Alexa 作小學老師的助教。可以幫忙記錄、帶動閱讀,甚至出考題。
  • Leena AI:人資機器人。能在 Slack 內自動回覆員工問題,例如公司休假或報帳的規定。

模組化(modularization)

把既有產品模組化(modularization),也就是拆成小塊,再用新的方法遞送,就是新的商業模式。

  • Aalo:厭倦了 IKEA?這一家提供「傢俱樂高」,讓人可以客製化家具,自己組裝。
  • Mac’d:讓顧客自己組合起司通心粉(mac and cheese)的餐廳。類似讓顧客自己組裝肉粽?

集中供給(aggregate supply)

有些破碎的供給無法與需求媒合,但集中在一起就成為一門生意。

  • Viopt:卡車的 Uber。目標是有效利用平均 35% 未裝滿的載貨空間。
  • Snark AI:集合閒置的 GPU,出租給需要運算力的人工智慧企業。
  • Medinas Health:集中銷售醫院多餘或二手的醫療器材。

醫療

醫療業正進入變動期,出現越來越多新型態的企業。

  • Higia:裝在胸罩內的感測器,能提早偵測乳癌。
  • Qurasense:含試紙的衛生棉,可收集經血進行血液檢測。
  • Synvivia:電影常有基改物種流竄,引發危害的故事。為了避免,這家企業設計的基改物種必須定時「攝食」特殊物質,否則會死。
  • Data Driven Biosciences:提供雲端軟體與包含 1 萬份癌症病例的資料庫,號稱能在 24 小時內辨別癌症。

實驗室

從管理的角度,一般實驗室相當落後。今年 YC 收了很多想改變實驗室的團隊。

  • HappiLabs:集結實驗室,集體採購耗材、產品。
  • iLabService:實驗室監測、管理與自動化服務。有點類似「工業 4.0」但應用在實驗室。
  • Radix Labs:目標是做實驗室的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讓設施串接,系統性的連動,就像工廠量產一樣。

人才管理

  • Mental Happy:為企業製作送給員工的禮品,而且不是老套的筆或 USB 碟。
  • Kinside:保母媒合平台,同時提供企業報帳功能,讓企業能提供保母服務作為一種員工福利。

教育

  • Kunduz:土耳其的家教媒合平台,類似 Tutor Toot。學生把題目拍照、上傳,不到 10 分鐘之內會有家教提供解答。由於大部分問題都重複,因此電腦通常可以在數秒之內回答。
  • ExceptionAlly:針對家有特殊需求兒童的一站式資源。整理了包括自閉症、唐氏症兒童常見問題以及法律須知。協助家長與學校一起擬定教育計畫。未來並將提供財務與醫療規劃服務。

企業工具

B2B 服務也一直是 YC 的大宗。

  • Names & Faces:協助企業建立內部員工名錄。
  • Alpha Vantage:提供交易 API,讓投資人與工程師能夠快速開發交易相關的 app。
  • Toybox:讓設計師直接修改網頁。修改後會直接輸出為 CSS 給工程師看,設計師不需要懂寫程式。

擴增實境

  • InkHunter:用 AR 呈現刺青在身上的樣子,免得刺完後悔。
  • Phiar:AR 導航軟體。應該是把導航指示直接投射在擋風玻璃上。
  • Miru:讓用戶能從任何網站選取傢俱,然後投射在自己家中環境。IKEA 有類似服務,但僅限自家傢俱使用。

媒體

媒體最近比較不紅。包含所有跟社群、訊息有關的創業。

  • #ME:純粹用虛擬化身(avatar)的社群平台。據說年輕人很愛。
  • Grabb-It:把車窗變成行動廣告。例如當 Uber 開到台北小巨蛋附近,就會換成演唱會門票網站的廣告。
  • Cloud Workout:專為健身教練打造的直播平台。
  • Dinesafe:讓用戶回報食安問題的資訊平台。同時也提供針對餐飲業者的監測、評估與分析服務。

區塊鏈

  • RealtyBits:協助不動產商快速製作區塊鏈代幣(供投資)。
  • AnchorUSD:1:1 對標美金的價格穩定幣(stable coin)。簡言之,公司信託 1 美金,才發行 1 枚加密代幣。
  • Incentiveai:智慧合約的評估服務。除了檢查安全性漏洞之外,還會用財務模型推演各種結果,例如當投資人集體貪婪或投機的狀況(賽局理論)。

金融科技

  • Fintual 與 CowryWise:分別是南美洲與非洲的 Betterment — 自動化、低手續費的資產管理平台。用演算法與問卷取代人類理專。
  • Prodigal Technologies:討債輔助公司。讓債主能經由所有訊息軟體找到負債人。
  • Titan:提供一般投資者參與風險投資(hedge fund)的機會。用演算法選出 20 家受著名主動基金投資的公司,並且提供避險(hedge)機制。

其他

  • Papa:「即時孫子」平台。媒合大學生與獨居老人或養老院,提供陪伴。
  • LemonBox:讓中國人便宜的買到美國產品。目前最熱門的產品是維他命。

這就是本次我挑出的 43 家新創團隊!有些很創新,有些其實還好。希望各位都得到一些啟發。

Ep.28

2018-08-27 週一

音頻

[Podcast] 分數的獨裁

分數決定了我們上哪一所大學、選擇哪一家餐廳,以及貸款的利率。分數就是權力,決定了資源的分配。當一切連網,分數的影響力就越大。我們該如何重新掌握打分數的權力?

Ep.27

2018-08-20 週一

音頻

[Podcast] 15 分鐘的機會

「等一下要幹嘛?」「不知道耶。」靠著 15 分鐘內的享樂需求,即時預訂平台 FunNow 募資 1.6 億新台幣,在火熱的旅遊體驗市場搶下一席之地。本音頻討論旅遊體驗市場的商業策略。

Ep.26

2018-08-13 週一

音頻

[Podcast] 上網即人權

不同立場導致不同主張:Airbnb 與政府,觀光局與 NCC,觀光客與居民,大都會與鄉鎮,合法旅館與非法民宿。簡化問題並不是解決問題。

  • « 前一頁
  • 1
  • ...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
  • 49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1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