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2017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假新聞

早安。很高興試寫進入第三週了。由於現在是試閱期,目標是調整產品,因此我會不時的請大家幫我一些忙。例如今天希望大家能幫我測量閱讀時間。現在請大家看一下時間。等到讀完今日的內容時,再看一下時間,然後麻煩回信告訴我你的閱讀時間。感謝你的幫忙。

另外,為了不要讓自己太快燃燒殆盡,本週電子報改為一週三天(我還得籌劃網站跟行銷策略哩)。

最後是一個好消息:有物報告將在今年 6 月上興櫃!歡迎大家到時來踴躍認股。

好吧剛才那是假新聞,也是今天的主題。假新聞雖然討厭,其實是一種進步的代價。而要解決假新聞問題,首先必須正視台灣獨特的位置。


Facebook 打擊假新聞

為回應公眾的批評,Facebook 於美國開始實施一系列的打擊假新聞機制,包括:

  1. 使用者看到假新聞時可以舉報
  2. 被舉報的內容會傳至公正第三方機關,由該機關判定內容的真偽
  3. 若該內容被判定為假,則貼文下方會出現「假新聞警告」,但仍可以發(見下圖)
圖片來源:Quartz

美國人痛恨假新聞,因為很多人深信川普是靠著假新聞當選的。所以選後美國湧現巨大的輿論,要求遏止假新聞。台灣的假新聞也不遑多讓。我最常從 LINE 上收到各式各樣的假消息,例如「喝水能治癌症」或是「台灣有 600 萬日本人後代謀圖賣台」之類的。

除了 Facebook 自發性提出的機制之外,許多國家眼看英國脫歐、川普當選,擔憂民粹主義的興起,也開始提案管制假新聞。例如德國將在 9 月進行大選,因此上週也提出「打假」草案。根據端傳媒報導

德國政府 3 月 14 日才剛提出一項草案,規定社交媒體平台須在 24 小時內刪除「明顯違法」內容,且必須設置全天候響應的舉報系統,違者將面臨最高 5,000 萬歐元的罰款。

相較於德國,台灣上週提出的方向比較溫和,基本上沿用 Facebook 的機制。同樣是端傳媒報導

未來 . . . 藉由 Facebook 等社交媒體業者的關鍵字查核機制,在民眾貼文時彈出警示,指明該消息內容及來源是否可靠。民眾仍可自行決定是否繼續發文,因而不存在管制言論自由的問題,但若執意散布假新聞,當事人則必須負擔可能的法律責任。

三方對照,台灣與 Facebook 的作法較溫和,只是把內容交給第三方機構判斷,並由使用者自己決定是否相信。德國的草案則是要求平台需要主動的撤下假新聞,否則要負連帶責任。

如果你對假新聞真的深惡痛絕,覺得德國的作法還是太軟弱的話,不妨學習另一個更強硬的國家。根據紐約時報去年底的公告

蘋果依照所謂中國當局的要求,從中國區的應用商店下架了《紐約時報》開發的新聞應用。

換言之,中國的「打假」就是要求紐約時報的 app 下架;因為對中國政府來說,紐約時報就是假新聞。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般台灣人應該都會同意,要打擊假新聞,方法絕不是把言論審核權再交回給政府。而小英政府在這個議題上也表現出高度自制,顯示了對言論自由的珍惜。

如果政府不是解答,那麼問題是出在 Facebook 跟 LINE 嗎?有些傳統媒體批評假新聞是放任傳統媒體凋亡的結果 — 「如果大家繼續收看傳統媒體的話,就不會有假新聞問題了」。真的是這樣嗎?

假新聞是進步的代價

在譴責 Facebook 與 LINE 之前,我們應該先退一步,慶賀一下今天的進步。

自古以來,假新聞一直都存在,而且手段日新月異。從古時候「某地挖出古鼎,代表皇帝授命於天」,到近代的「奈及利亞將軍想給你錢」,總是會有人處心積慮的捏造事實,獲取利益。

而「打假」的手段也跟著一直提昇。只是不論科技如何進步,甚至是動用人工智慧或是自然語言辨識,也永遠無法追上假新聞的演化。因為假新聞的製造者是人,也能使用同樣的技術。

更何況,假新聞也可能是真心的。許多人看到過 UFO 與鬼魂,誰能說他們假呢?「馬雲的一番話讓 13 億人都驚呆了」是假新聞,還是只是某種文學修辭?這類內容更難規範。科技跟法條,終究只能處理明確的案件;在幽微之處,仍然要靠人的判斷。

而過去假新聞的討論不多,是因為新聞根本就少,因為媒體處於壟斷。傳統媒體一方面自詡為新聞守門人,要善盡檢查事實的責任,另一方面卻在詮釋上自由發揮。同一則新聞在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上有不同的解讀,哪一個是真的呢?

今天的網路不受箝制,所以各種內幕、爆料都很容易流傳,政府也受到更透明的監督;但同時假新聞也必然更容易流竄。這是一體的兩面。然而現在的假新聞也更容易被討論、被推翻。相較於一個只有正確新聞的社會,我寧願要一個容許蜚短流長的社會。

假新聞的自我糾正

長期來看,我認為假新聞問題會自我修正。人們會逐漸習慣網路上的內容有真有假,而變得多疑與麻木。就像現在沒有人會相信奇怪的 email 寄件人一樣,未來大家也會習慣忽視可疑的內容來源。

商業競爭也會加速自我修正。去年美國多家媒體的訂閱數衝上高峰,反應了許多人認知到 Facebook 的限制,決定自己動手篩選內容來源。這其實是我兩年前就預測的結果:當資訊越來越多,要判別資訊的成本越來越高,付費訂閱就越划算。

只是短期來說,社會還需要一段期間才能適應現在的媒體環境。而政治人物在這方面其實是最敏銳的,川普當選即說明一切。德國與 Facebook 的作法,是往新的平衡調整的第一步,還很粗糙。

台灣政府當然也要處理同樣的問題。不幸的是,台灣需要考慮的更多。

台灣管轄權的限制

面對假新聞,台灣其實有額外的劣勢,那就是 LINE 跟 Facebook 兩大平台都屬於外國公司。假設 Facebook 不配合台灣政府的要求,難道政府要像對 Uber 一樣,把它們趕出台灣嗎?那可能會造成台灣史上最大的示威遊行。

同樣的窘境台灣政府一再碰到。不論是面對 Facebook 或是 LINE,Apple Pay 或是 Uber,甚至是上上週分析的老虎證券,台灣政府都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如何在跨國平台上,伸張台灣的管轄權?

這個問題也將是我的長期分析重點。我目前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台灣必須拋棄傳統的主權思維,正視網路的新秩序與台灣的地位,學習新加坡「以小事大」的態度。也就是認知到政府是弱勢;強勢的是人民,而人民偏愛這些平台。

實務上,則是要吸引這些外國公司在台灣投資、落地、聘雇員工。等到這些平台充分的「接地氣」之後,再去影響它們的決策。

當然一定會有人批評:「怎麼可以貶低國家主權,迎合 Facebook?」可是現實問題必須在現實中解決。主權原本即是一種用來解決問題的工具。事實是台灣人民需要這些平台,多過於這些平台需要台灣人。若雙方的合作深化,反而會增加雙方持續改善合作方式的誘因。

當然,我的想法還在發展中,所以歡迎大家的建議。未來我還會提出更多這樣原創的建議,在每次的分析中逐步釐清。

這也是我在第一篇電子報中,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從台灣的角度,去思考台灣的科技策略。因為我們的路只能靠自己走出。

現在請再看一次時鐘,然後回信告訴我閱讀時間。再次感謝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