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析蝦皮購物打補貼戰的真正原因,以及說明 PChome 難以回擊並不是治理問題,而是商業模式問題。
Google 投入硬體不是因為眼紅蘋果,而是擔憂「資訊流」的改變。蘋果擔憂的不是 Pixel,而是微信。
10 年的起落,不減宏達電從代工轉型品牌的成功。出售團隊是一個挫折,但也是台灣企業與人才下一波升級的新起點。
即溶咖啡、拿鐵、耶加雪夫是咖啡的三波風潮。藍瓶咖啡投入雀巢的懷抱是財務上的傑作,卻是企業文化的自打嘴巴。
在亞馬遜推出電子書的十年後,博客來推出了電子書。問題在出版社仍堅守著賣「書」思維。Medium 用鼓掌幫文章計價很有創意,可惜過於複雜。
蘋果能為消費者不斷打造最佳體驗,成為最賺錢的公司,是因為有系統性的優勢。只是,到了軟體時代,硬體公司必須再次找出更誘人的市場。
Uber 新上任 CEO 即將在暴風雨中跳舞,相較於創辦人的好勝,穩健是其中選原因。Appier C 輪募資成功,可見面對國際創投,台灣網路新創已經開創出一套新打法。
川普當選、納粹興起、巴黎協議破局 — 這些結果讓抱持主流意見的人嚇一大跳,因為他們發現已經沒有主流了。
迪士尼要拋棄 Netflix 建立自己的影音串流平台,是激進的商業模式轉變。旅遊集團 Priceline 的財報,透露出老牌線上旅遊也面臨「去中間化」的隱憂。
郭台銘到美國設廠引起「愛台灣」爭論,不過比較威斯康辛州與台灣兩地情況後,原因顯而易見。另一位企業強人 Elon Musk 則必須面對 Tesla Model 3 所帶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