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5-26 週三 Google I/O 2021 — 工作軟體 Workspace|人工智慧模型 MUM 與 LaMDA|Google Shopping
  • 2021-05-25 週二 簡訊實聯制大獲成功|開放設計|校正回歸與規模化
  • 2021-05-19 週三 東南亞獨角獸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華納媒體與 Discovery 合併
#178

2018-05-17 週四

2018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東南亞不是一個市場,所以適合台灣

閱讀時間 9 分鐘

早安!

謝謝許多會員參與昨天電子報的投票。目前投「喜歡設計類內容」的會員超過 90%。

在命名為「科技島讀」的時候,我就自我期許要不斷的思考台灣科技業的發展策略。不能光是「投向大市場」一句帶過,更不能只是追著最新流行。中國崛起也逼迫我們找出新的作法,而不是硬碰硬的比賽資本或市場規模。因此我一直在探索什麼策略適合台灣,又難以被複製的。

然而策略必須來自現實。最近幾年台灣網路業出現一個明確的趨勢,或許即反映了一個可行的方向:前進東南亞。

進入正題。


PChome 商店街將於海外上市

其實不只新創,台灣老牌的網路公司也在尋找方向。我週二分析了 PChome 商店街下櫃是為了畫出更大的餅,重新吸引海外投資人。結果昨天 PChome 便宣布要 IPO。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網家方才於 5 月 8 日扔出震撼彈,宣布出資 3 億元買回商店街在外流通股份,下櫃計畫引發資本市場震撼,不到 8 天,網家內再度宣布,預備私有化經營的商店街,因業務增速大幅高於預期,將展開海外上市準備,最快明年底海外 IPO,此舉無異是對台灣資本市場不買單網路公司成長期虧損的觀念,投下否定票。

PChome 的步伐有一點踉蹌。商店街先是在 5 月 1 日宣布啟動 20 億元私募,接著 5 月 8 日宣布下櫃,然後前天又改為海外 IPO,顯示公司相當被動,走一步換一步。

但我同意 PChome 對台灣資本市場「投否定票」的態度(雖說很少聽到公司對市場投反對票)。PChome 對蝦皮的挫敗,本質上是台灣資本市場打不過美國資本市場。蝦皮母公司 SEA 剛剛公佈第一季財報,虧損比 PChome 嚴重許多。蝦皮的行銷費用達 1.27 億美元,營收卻只有 3,374 萬美金。照此燒錢速度,其上市募來的 13.5 億美金只能燒 9 季,2 年後也得下市!

然而 SEA 在美國募到更多錢,就可以撐更久。難怪 PChome 想換到更高本益比的市場。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試圖鞏固台灣資本市場的信心,但適得其反: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今天說,電商產業下市,並非只有考量資本市場,而是可能覺得台灣電商環境,恐已不足以和其他電商業來比拚,得去找尋更大的市場。

他說,電商環境,是市場的問題,蝦皮不是跟你玩 2,300 萬人,電商時代是代表另外一個新經濟的時代,對很多國家來說,是很大的一個挑戰,目前看起來是,愈大市場的國家,出來跟人家攻城掠地 ,就愈有它的資本雄厚和優勢。

換言之,不是台灣資本市場弱,而是台灣電商市場弱!台灣電商好心酸啊,市場小,資本市場也不給力。

不過倒不是只有台灣企業受到華爾街的「磁吸」,中國網路企業赴美國與香港上市的更是絡繹不絕。股票交易所也有網路效應,網路股越多的交易所越能正確評價網路股的價值,就會吸引更多網路企業與投資人。

大市場的企業挾雄厚資本出來攻城掠地,PChome 怎麼辦呢?只能升級。在電影《復仇者聯盟》第一集中,大魔王告訴主角:「當你們運用起宇宙魔方(Tesseract)時,就是向全宇宙發出訊息,説你們已經有能力進行更高階的戰爭了。自然會引來更強大的外星敵人。」

同樣的,當本地電商平台完成了電商的基礎建設,進入少數巨頭的狀態時,就代表這個市場成熟了,外國平台更容易進入。當本地商家都能連網、運貨、收費,海外平台就可以快速進入,搭配巨額的補貼,快速拉起用戶量。

換個說法,網路平台的邊際成本為零,服務一個人與服務一萬個人的成本差不多。因此每一個平台都必須不斷擴大疆域,否則其他的平台遲早會「跨過來」競爭。沒有維持不變的王者,只有不斷增長的王者。

回到 PChome。不論商店街明年打算在哪裡上市 — 我猜香港或美國 — 它都必須包裝出一個大市場。這個大市場大概會是東南亞。而這也是過去幾年台灣網路企業的標準策略:在台灣站穩腳跟,募資「前進東南亞」。光是我在科技島讀過去一年就分析過 Gogolook、iKala、Gogoro、雷蛇等公司募資要前往東南亞。

不過,台灣網路企業真的該去東南亞嗎?

東南亞不是一個市場

對於這個策略,許多質疑者第一個會指出「東南亞是許多國家的組合,彼此差異很大,根本不是單一市場。說「前進東南亞」沒有意義。」

這說法正確,但不夠精確。對某些服務來說東南亞可能是一個市場,有時則不是。

大家應該同意對 Google、Facebook、iPhone、WhatsApp、Android 來說,東南亞可以視為單一市場吧?不論在東南亞何處,都有可能使用 Google,(有錢人)都有可能買 iPhone。相反的,大家應該也同意科技島讀不論寫得再好,都很難推到印尼或是汶萊。

市場可以用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來劃分。交易成本差不多的可以視為同一個市場。例如假設我賣面膜,台北與雅加達的職業女性可能分屬兩個市場,因為交易成本不同;但都還在爭取範圍內。反而台北的老男人不在市場內,因為要說服他們買面膜太難了。

因此東南亞是否算同一市場要看產品而定。早期的網路平台如 Google、Facebook 等,是奠基在開放的網路上,使用情境也沒有地域上的差別,因此全世界都是目標市場。但像科技島讀這種文化性產品的市場就會沿著語言分布劃分。

換言之,當產品越細分、越垂直,或是越需要落地,把東南亞視為一個市場就越不合理。Facebook 與 Google 的功能是分派資訊,可以快速擴散。電商平台、支付系統更難一些,必須有更多落地的準備。而第三代的網路巨頭如 Uber、Airbnb,其價值在於調動實體資源,非常需要落地,就紛紛遭到區域型企業的強力對抗。

因此未來的企業要畫「東南亞」的大餅,不會像早期網路平台那麼容易;得開始舉證說明其服務何以能穿透國界,或是列出企業在當地的競爭優勢。SEA 享受了第一個以「東南亞代表」募資的甜頭。等到美國投資者看到 SEA 連續驚人的累計虧損,就不會再對接下來的「東南亞牌」那麼寬容了。

台灣地位未定論

不過,東南亞的破碎也正是機會所在。如《復仇者聯盟》的台詞,如果東南亞是一個基礎建設完備、語言溝通容易、法制規範一致的地方,還輪得到台灣企業嗎?早就有當地的巨頭誕生了。

因此所有新創的「東南亞策略」都有本質上的自相矛盾:東南亞市場看起來誘人,是因為過去不曾被一家企業壟斷。而沒有被一家企業壟斷,通常都是有道理的 . . .

破碎也造成「一個東南亞,各自表述」。每一家企業眼中的東南亞都不太一樣。如果你在外商的台灣辦公室上班,你可能歸屬於中國或「大中華」(Greater China)部門之下,也可能是太平洋亞洲(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東亞(East Asia)或東南亞(South East Asia)部門。我還見過「中國以外的亞洲」(Asia ex-China)與「日本以外的亞洲」(Asia ex-Japan)的分類方式。

新創的各自表述也不遑多讓。我分析過蝦皮母公司 SEA 上市時,定義市場為「大東南亞」(Greater South East Asia),也就是東協加台灣。這引來對手 Lazada 反彈,認為只有「正」東南亞而已。而 17 直播則在上市申請書中喊出「已開發亞洲」(Developed Asia),包含日本、南韓、台灣、香港、新加坡等。

寫到這裡,並不是要批評蔡英文的南向政策或是 AppWorks 的「大東南亞」策略。而是要指出「東南亞」本身概念模糊,缺乏操作性。台灣新創前往東南亞的確是正在進行式,因此有必要更清楚的釐清其內涵。

以個別企業來說,東南亞包含不同特色的市場,適合不同服務。例如電商可能適合先去泰國,影音內容適合去印尼,金融適合先去新加坡,需要有錢直播主的則得去澳門、新加坡。其他國家雖然同在東南亞之內,但可能根本不能做目標市場。

而整體來說,東南亞似乎因為落後而處於網路業的「權力真空」,開始受到各國資金蜂擁而入。例如騰訊支持的 SEA,阿里巴巴 / 螞蟻金服支持的 Lazada 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EZTABLE 創辦人陳翰林曾說台灣應該參考《三國志》,聯合日本資金,對抗中國,猶如蜀國聯吳抗魏。事實證明上這的確是許多台灣新創前往東南亞的資金來源。

不過陳的說法只能描述台灣的戰略位置,但沒有指出台灣的利基。東南亞有機會不代表台灣吃得到。究竟台灣企業相對於其他國家,能給東南亞國家什麼獨特的東西呢?台灣總不能以「日本代理人」或「不是中國」來設計國家政策吧?

台灣的獨特優勢

我承認我也還在思考。目前能想到的,是台灣示範了小市場如何在跨國網路平台上建立起穩健的網路業的能力。相較於矽谷、北京,台灣不是從「科技帝國首都」的角度思考,而更能從東南亞國家的角度提供技術與經驗。

例如,大部分東南亞國家跟台灣一樣仰賴跨國網路平台,如 Google、Facebook、LINE 等。這不像北京或矽谷,從資料庫到平台全部都自己來。因此台灣理解在主權與效能上拉扯的困難,有經驗一邊面對帝國主義,一邊爭取自主性。

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也跟台灣一樣,不可能獨霸大型工業,如國防、航空、機電、核能、太空等;也不可能控制關鍵的網路基礎設施,如訊息、社交、金融支付等。大部分也希望從製造業升級。台灣都能感同身受。

我舉一個可能有台灣獨特性的例子:區塊鏈。區塊鏈的特質之一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基本上符合台灣的民主精神,卻與中國的極權制度不相容。因此台灣發展區塊鏈產業就有機會做出差異化。例如台灣可能開發出一個全國的區塊鏈投票系統,中國不會想要競爭。

加密貨幣交易所是另一個例子。台灣與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不是國際金融中心,都面對資本與企業流出的問題。而加密貨幣交易所沒有地理限制、沒有排他性 — 所有交易所都可以交易同樣的幣。台灣若能建立活絡的交易所,不但可以吸引人才與資金,也可以輸出經驗至東南亞。

我不想把區塊鏈變成所有科技問題的萬靈丹。重點在於不論東南亞機會多大,我們還是必須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台灣的優勢不會是遵循大市場的作法。侏儒不該學習巨人的舞蹈。提出獨特性的第一步,是清楚的定義市場,誠實的清點自己的能力。

#176

2018-05-15 週二

2018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未來性決定價值 — PChome 商店街下市、17 直播申請上市

閱讀時間 10 分鐘

早安!

很高興回到台灣時區。上週四討論 Google I/O 的電子報中,Google Duplex 影片連結出現問題。是因為 Google 在我文章刊出後刪減了影片,導致時間標記錯亂。正確影片連結在此。

公開市場就像婚姻一樣,在外面的人想進去,在裡面的人想出來(咦)。關鍵在於未來潛力。

進入正題。


PChome 旗下子公司商店街申請下櫃

老牌電商 PChome 正式宣布將旗下子公司「商店街」下櫃。根據中央社報導:

隨著競爭對手蝦皮購物近兩年大打運費補貼搶客,商店街去年開始積極推廣個人賣場,也祭出運費補貼策略迎戰蝦皮。. . . 雖然有效搶到流量,卻導致行銷費用大增,商店街元氣大傷。. . . 2017 年虧損合計逾 10 億元,每股淨值剩下 1.63 元,若淨值轉為負數,恐被迫下櫃。而今天主動宣布申請終止上櫃,讓外界大感意外。

PChome 與蝦皮之爭經歷數次峰迴路轉,其本質上是台灣資本與國際資本之爭。因此雖然 PChome 商店街奉陪補貼,且年初已經搶得領先,卻終究不堪虧損,率先宣布下櫃。中央社的寫法暗指 PChome 主動下櫃是為了避免被迫下櫃、顏面無光,應該符合事實。

主動下櫃至少可以控制說法。PChome 董事長詹宏志便在記者會上抱怨其市值遭到低估,還不如其他電商新創。根據同一篇報導:

. . . 詹宏志今天樂觀表示,日本行動電商新星 Mercari 今年 3 月剛完成一輪增資,其公司估值已超過 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600 億元),而 Mercari 每月成交金額約為新台幣 30 億元;以商店街個人賣場現在的發展規模及成果來看,單月新台幣 40 億元以上的交易金額已超過 Mercari,未來個人賣場的發展將更值得期待。

換言之,詹認為個人賣場交易量高於 Mercari,但市值(約 15 億)卻遠遠不如 Mercari 的估值(600 億),不公平。不如讓商店街下市,重新變回一家新創,還比較不受限制。

不過這說法有些一廂情願。首先,新創的「估值」不同於上市公司的市值。未上市公司的股東通常擁有額外的權利(例如破產的優先清償),因此願意給予新創更高的估值。但一般上市公司股東沒有這些權利,股票價值會顯得較低。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是日本的市場大,台灣的市場小。股票的價值取決於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價值 — 換言之,未來性越高,股票現在的價值就越高。人們相信 Mercari 可以在日本賺到很多錢,估值就高於在台灣的 PChome。

這也是為何蝦皮的母公司 SEA 能在美國募得這麼多資金。它畫出了大東南亞市場(Greater Souther East Asia)的願景,讓美國人心生嚮往。

詹宏志一直很清楚此點。因此他要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詹宏志說,現在的商店街是一家充滿活力和成長的新創公司,此次主動申請私有化,商店街將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競爭,私有化之後將進行資本及組織架構調整,並積極布局海內外市場,未來不排除以全新架構回到資本市場。

商店街這家「新創」也要擴大海外市場了,或許可以稱之為 SEA 模式?例如傳出 PChome 要在泰國加大力度。若能畫出跟 SEA 一樣大的市場,再加上原有的廣大用戶以及高額交易量(GMV),至少 PChome 市值足以跟 SEA 平起平坐吧?

沒那麼簡單。最矛盾的是 PChome 過去的成績反而讓投資者無法把它當作新創看待。真正的癥結還是在於 PChome 停留在 PC 時代的通路思維,而蝦皮象徵電商已經走到行動時代的服務思維。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PChome 每一個子站是以供應商類型來分類,包括 24hr 購物、商店街、個人賣場、露天拍賣等網站,各自負責經營 B2C(品牌直營)、B2B2C(商城)、C2C(個人賣家)等模式。這是 PC 思維;消費者在手機上不想跨多個網站,而是希望一站搞定。

根據台灣電商業者邱煜庭的經驗:

PChome . . . 屬於無差別式的廣告投遞,對於廠商的輔導就是一個非常制式化的動作。相較於身邊幾個廠商朋友的反饋,蝦皮對於廠商的輔導可以說是非常的用心。因為在 PChome 的體系,各 BU 是獨立作業的,如果你在露天賣的很好,他們也不會輔導你做其他事情,會不會幫你去上 PChome24h,只會要你一直在露天上多努力,這個就是思維戰略上的不同。

相較之下,蝦皮從一開始就是從手機上出發,因此介面設計與組織結構上就不會如此分散。

由此推測,商店街不僅是第一步,還可能是更大組織變革的先聲。若真的要轉型成一個「新創」,甚至還要快速的擴展到其他市場,勢必連 PChome 母公司等都要一體貫通才行。

此外,詹宏志也提到將引入外資,打開其他市場的想像空間。這反過來映證了一個重要趨勢:網路平台的全球化。或者以我上週 Podcast 的用詞,是網路平台的帝國化。

當今的東南亞電商市場已經成為大型國際資本角逐的地方,包括阿里巴巴支持的 Lazada、騰訊支持的蝦皮。PChome 可以看成是被這些巨額資本逼得「升級」,必須尋求更大的資本奧援。

資金巨大化反映了市場的整合。網路使得東南亞漸漸變成一塊「準」單一市場,可以由一家平台控制,於是吸引更大的資本覬覦。就像漫威(Marvel)的超級英雄電影 — 總是有更強大的魔王等著。同樣是成名已久的電商平台,亞馬遜始終像在第一天(Day One)一樣永不停止的擴張業務,一個魔王打完又去打更大的魔王。PChome 也必須找回青春活力。


17 直播申請美國上市

真正的新創通常都非常期待上市。例如台灣的 17 直播,或者說是 17 直播的母公司 M17。根據 INSIDE 報導:

由麻吉大哥黃立成創辦的 17 直播與新加坡社群軟體 Paktor 所合併的 M17 集團真的去紐約 IPO 了!美國時間 5 月 11 日,M17 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申請於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將以股票代碼「YQ」募資 1.15 億美元(約台幣 34.2 億)。

. . . 目前 17 直播在亞洲整體市場市佔率達 19.2%,其中大本營台灣市占率 36.1%,位于市場第一位;在香港也以 15.3% 排名第一。至於日本目前以 18.6%位於第二。

. . . 不過 M17 直至去年都還處於虧損狀態。去年集團營收入帳 7,950 萬美元,但整體仍虧損 2,201 萬美元(約台幣 6.5 億)。

直播是行動原生的應用。它是站在每個人都擁有「個人螢幕」與「個人攝影機」的基礎上所發展出新型態的娛樂。在上個月的 Facebook F8 大會上,也提到了即時影片(Stories)將在明年超越文字,成為人們分享的最主要內容。而打賞更是有數千年歷史的營收模式,從天橋說書到今日的街頭藝人都在使用。

因此直播平台在過去幾年快速爆炸,以中國最為興盛。台灣的 17 直播則是跑得又快又活潑,募資也非常順利。從這次 M17 集團的上市申請書中可以觀察到直播的一些趨勢。

估值都靠 17 直播

雖說 M17 集團包含台灣的 17 直播與新加坡的交友平台 Paktor,但亮點完全在 17 直播。直播佔了超過 90% 的收入,其中台灣貢獻 78%,遠超過其他市場。整份上市說明書也都圍繞著直播策略打轉,交友平台的部分只有稍稍帶過。

那好像 17 當初不需要跟 Paktor 集團合併啊,自己來不就好了?不過有些東西的價值不在帳面上。或許是併入 Paktor 讓集團有了「國際化」的鍍金,比較有國際能見度。

市場:已開發亞洲

勝利的第一步是選擇有利的市場。我分析過 SEA 上市時主打大東南亞市場,包含東協加上台灣。而 M17 這次推出了「已開發東南亞」(Developed Asia)概念,包含台灣、日本、新加坡、香港與南韓。這些國家的人均 GDP 平均 3.5 萬美金,且都有穩定的高速網路與普及的智慧型手機。

在這市場定義中,17 是直播的領先者。M17 很小心的避開了中國的直播平台的競爭,因為它們又大又有錢。例如不久前遊戲直播平台「虎牙」才在美國上市,號稱有 2 億用戶,完全是另一個量級。

顛覆經紀公司

那麼 17 直播到底是在搶誰的飯碗呢?電視台、電視購物還是酒店?根據上市說明書,最該害怕的是經紀公司。

在申請書一開頭,M17 描述它將破壞的對象:

我們努力讓用戶更接近他們最喜愛的藝術家(按:M17 對直播主的稱呼),讓他們能在行動裝置上更容易與藝術家互動及社交。這個模式讓我們能顛覆傳統的藝術家—經紀人模式,創造一個系統性挖掘、訓練、發展與行銷藝術家的流程。我們可以很早期就找到並培養有高潛力的藝術家,又避開高昂的前置成本。

嗯,原來黃立成的目的是想開一家更有效的經紀公司啊。其實很符合黃立成一直以來的事業。說明書中也提到黃立成自 2003 年成立麻吉娛樂以來,一直致力於「把權力從經紀公司還給藝人」。

反映在 M17 的財報上,就是近 5 成的營收會先分潤給藝術家們。而且平台上超過 7 成的內容來自跟 17 有簽約的直播主們。她們有的拿死薪水,有的是分紅。目前 17 在台灣已簽下 2,663 位直播主!以人數論毫無疑問是台灣最大的經紀公司。

仰賴少數大戶

17 在內容供應端掌握的不錯,瓶頸在於需求端。目前在台灣市場的用戶數已經飽和,要靠提高付費率來成長。

在下圖中可以看到,跟 2017 年同期相比,總用戶數僅增加 10 萬人,但付費用戶增加超過 1 倍,付費比率 3.1%。(注意 M17 把同一人的多個帳號算不同用戶)。驚人的是平均每位付費用戶每月付費超過 1 萬元台幣!


總而言之,17 直播把自己視為一個「明星養成平台」,只不過在養成階段就由粉絲支助,不需要經紀公司先掏錢。或許可以稱之為一種規模化的「AKB48」模式。透過不斷的競賽注意力、呼喚打賞跟購買來維持熱度。

有趣的是 17 平台壟斷了台灣 2 千多位直播主,結果呈現出標準的演藝圈觀眾分佈:頭部與長尾。少數明星獲取大量注意力,剩下的長尾分享其餘的注意力:

我們有一個大而成長中的用戶。然而,一小撮用戶貢獻了很大的營收。例如,我們前 10, 100 與 500 名用戶分別貢獻了 11.8%, 29.2% 與 47.9% 的營收。(按:M17 共有超過 3 萬名付費用戶)

. . . 我們有多樣且大量的藝術家,但只有一小撮藝術家能對直播平台的吸引力與營收產生重大影響。例如,我們前 100 與 500 名藝術家貢獻了 36.5% 與 70.5% 的營收。(按:M17 共有超過 7 千位簽約藝術家)

隨著直播平台更加競爭,牽動營收的變成是直播主與揮金如土的大客戶。17 在上市說明書中沒有闡釋自己的網路效應,因此未來恐怕也要時時擔心補貼戰,害怕明星直播主被別家挖走。其他平台背後有中國資金撐腰,或許便是 M17 直播上市最急迫的驅動力。

說到這,值得討論一下黃立成。很多人談到 17 直播與黃立成直覺有一些反感,覺得前者低俗,後者狂妄。然而 17 直播在這短短 3 年間從創業到申請上市,毫無疑問是創業家中的佼佼者,展現精準的眼光與強大的執行力。

最重要的是,這些成績不是來自黃立成的名氣;而是多次的創業經驗以及在經紀業長期耕耘的基礎,讓他能及早看到直播平台的力量,同時有攢集資源的資歷。美國有一句話叫做「30 年累積的一夕致富」(overnight success, 30 years in the making)。機會留給準備好的人。

Ep.15

2018-05-11 週五

音頻

[Podcast] 我真的不是 Google

你討厭網站要求勾選「我不是機器人」嗎?將來講電話可能也要了。Googe 在 I/O 大會上推出驚人的人工智慧應用,轟動業界。然而當電腦學會人的判斷,掌握人工智慧的企業就等於擁有無限人力。這勢必會影響商業與社會結構。

Ep.14

2018-05-04 週五

音頻

[Podcast] 旅行的意義

一個遊記部落格為何能募資 8 千萬美金(約台幣 24 億元)?本期音頻從英國郵記部落格 Culture Trip 開始,延伸討論至旅遊產業的科技趨勢、做內容與做平台的差異,Priceline、Google 與 TripAdvisor 的大亂鬥,以及傳統旅行社如何在網路時代反而越見蓬勃,實體店面一家一家的開。

Ep.13

2018-04-27 週五

音頻

[Podcast] 夾娃娃機夾出未來

夾娃娃機席捲街頭,成為最紅的小資創業題目。但如所有創業風口,夾娃娃機也兼具科技創新與資本泡沫的特質。在本期音頻中,我們討論夾娃娃機的商業模式、實體零售的真空期,以及新思維下的實體零售。

Ep.12

2018-04-20 週五

音頻

[Podcast] 教育不只是課本

科技企業爭相切入教育市場。但最值得注意的教育新創是站在新的基礎上,沿著科技所帶來的新行為,設計教育方法與商業模式。

  • « 前一頁
  • 1
  • ...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
  • 53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