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音頻特別邀請區塊勢作者許明恩共同主持。代幣眾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如火如荼,儼然新創募資的最快管道。然而投資人擔憂血本無歸。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管最近提出準則,用來判斷加密貨幣的適法性,為混亂的產業帶來一線清晰。
- 2021-01-14 週四 加拿大為何沒有矽谷|創業的無限賽局|估值泡沫|里程碑的危害
- 2021-01-13 週三 Parler 斷線|避風港條款保護 Parler|歐洲的文化差異
- 2021-01-07 週四 地圖之爭 — 巨頭聯手撼動 Google Maps 王座
本期音頻中,我們討論 PChome 面對的不公平競爭、企業轉型的無解、蝦皮的長期優勢、網路平台的集中性,以及亞馬遜如何重新定義競爭。
「網路女王」Mary Meeker 推出 2018 網路趨勢報告。本期音頻從近 300 頁的內容中挑出 4 張最有啟發性的投影片,深入討論零售的轉變、訂閱制的成熟、資料成為基本工具,以及工作形態的轉變。
閱讀時間 11 分鐘
早安!
非常湊巧的(?),微軟選在蘋果的開發者大會 WWDC 前宣布併購最大的開發者社群 GitHub。這就是競爭。
進入正題。
微軟併購程式碼代管服務 GitHub
暨 Linkedin 之後,微軟又併購了一個社群。這一次的目的是一次抓住一大群開發者。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一如外界所預期,微軟確定以 75 億美元收購軟體原始碼代管服務平台 GitHub . . . 預計在今年底前完成。
. . . 2008 年 4 月上線的 GitHub,目前擁有超過 2,300 萬名用戶、150 萬個組織機構,雖然擁有不少開發者社群以及企業用戶,但 GitHub 卻從未真正賺錢。
Git 是一個版本管理工具,被許多軟體團隊用來管理軟體專案。有點像我打這一篇文章需要一個版本管理工具,以免粗心大意又過於熱衷挑錯字的編輯不小心「覆蓋」了我寫的東西。
Git 也是一個開源(open source)軟體,誰都可以拿去用。但如果每個開發者各自使用,檔案就會變得分散,團隊很難協作。而且參與開源專案的開發者也無法輕鬆的「跳」到別家專案上討論。所以有了 GitHub。它是一個集中代管程式碼的服務,把眾人的程式碼都集中在一起。
可以想像 GitHub 是軟體開發者的 PTT。大家在上面瀏覽彼此的程式碼,進行編輯、討論。這種社群有網路效應 — 越多人齊聚一堂,討論更豐富、專案效率越高。在 10 年之內,GitHub 成為全球最大的開發者社群。
而其商業模式則是常見的「免費加值」(Freemium)。公開的開源專案不用錢,私人專案必須付費。若企業希望在私有雲裡建立 GitHub、使用進階的協作以及安全工具,同時還能方便的參與社群,就必須付更多錢。不過目前 GitHub 還在虧損中,仰賴創投的錢支撐。
除了獨立開發者使用 GitHub,科技巨頭也參與 GitHub,包括蘋果、亞馬遜、微軟等。這些大公司不但希望借助社群的力量,也希望能吸引優秀的開發者。而 GitHub 過去維持獨立,形成巨頭之間的「中立區」,也讓其他公司願意「託付」程式碼。
問題是被微軟併購之後,GitHub 還能維持中立嗎?許多人擔心 GitHub 將開始「偏愛」微軟的工具,打壓競爭者的專案。
為此,GitHub 下一任 CEO、微軟高管 Nat Friedman 寫了一篇文章,強調會維持開放中立:
我理解工程師社群有健康的懷疑,因此我要清楚表明兩件事:
– GitHub 將會是獨立的社群、平台與生意。也就是 GitHub 會維持其開發者優先的價值,特殊的文化,以及開放的延伸性。我們將永遠支持開發者選擇的所有程式語言、授權方式、工具、平台、或雲端服務。
– GitHub 將保留其產品哲學。我們熱愛 GitHub 對工程師的深度關懷與體貼,深入工程師體驗的每一個層面。我了解並尊重這一點,而且將致力於建立工程師熱愛的有品味、迅速、精緻的工具。
還有許多人質疑微軟會搞砸 GitHub,就像過去搞砸 Skype 與 Hotmail 一樣。甚至出現了開發者的「出走潮」。
不過今天的微軟比較沒有誘因搞砸了。過去微軟擁有壟斷 — Windows 作業系統 — 因此一切併購都是為了服膺於 Windows。這導致微軟買什麼都想要「Windows 化」,變成 Windows 套餐的一部分。結果是產品失去了開放性,並且受到 Windows 的種種掣肘。
今天的微軟沒有壟斷了 — 手機數量已遠遠超過 PC。在作業系統上,微軟錯過了手機與伺服器的機會。所以微軟在 Nadella 的領導下,捨棄圍繞 Windows 的思維,轉成一個致力於提供「生產力」(productivity)的企業。意思是微軟現在最大的屏障是其累積多年的企業客戶;因此微軟的任務是提供這些企業向網路、雲端轉型所需要的各種工具。
而今天的企業不可能只用微軟的工具。企業希望能用公有雲、私有雲,或是分佈在不同的雲端服務上。企業也希望能用開源的軟體。微軟要好好服務,就必須協助企業採用這些工具,而不能只是一昧地推銷自家的 Azure、Office 365 與 Outlook。事實上微軟最害怕的是新一代的企業直接越過微軟,採用各種雲端工具 — 這是 Windows 為王時代所無法想像的。
在下一段分析的 WWDC 的一開場,蘋果放了一段搞笑的影片,用《國家地理頻道》的口吻描述開發者是一群「不斷遷徙的大型動物」,每年 6 月都會聚集到蘋果門口。照此比喻,那麼微軟這次就是直搗源頭,買下開發者聚集的「水源地」。現在微軟可以在水源地就近觀察、訪談開發者,甚至投資或併購有潛力的新星。
當然,微軟也有直接的獲利模式,就是在水源地豎立廣告看板,推銷產品。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對其策略直言不諱:
微軟對開源軟體是全梭(all-in)了 . . . 我們看到與 GitHub 合作的三個未來機會:
首先,我們將協助軟體開發每一個階段的工程師 — 從想法到協作到佈建於雲服務。
第二,我們將透過我們的企業業務與合作通路,以及全球的雲基礎架構與服務,加速企業開發者使用 GitHub。
最後,我們將把微軟的開發者工具與服務推向新的族群。
獨立很昂貴。水源地也需要財務支持,特別是設備新穎、服務完善的水源地。而 GitHub 原本營運得並不好,內部人員浮動,甚至 CEO 職位已虛懸 10 個月,也持續虧損。而微軟有錢,但缺少開發者。接下來微軟必須盡快說服開發者信任微軟,否則就白花錢了。而開發者必須決定是要繼續遷徙到另一個獨立(但虧損)的平台,還是試著跟大企業合作。
蘋果 WWDC 2018 揭露的多年計畫
今年的蘋果開發者大會沒有特別突出的消息,但反映了蘋果的優勢、劣勢與長期計畫 — 算是正常表現。隱隱約約中,可以看出蘋果正在為一兩年後的重要產品蓄力。
以下我挑選特別值得討論的幾個亮點。首先是最重要的手機作業系統 iOS 12 更新。
手機效能不斷提高
有一個數字 iPhone 遠遠領先同儕,領先到大家都沒感覺了,那就是效能。根據 INSIDE 報導:
蘋果公司軟體副總 Craig Federighi 介紹 . . . iPhone 6S 的 app 啟動速度將會快上 40%,鍵盤開啟速度快 50%,並且拍照的速度更是快上 70%;iOS 12 這些更新是直接從晶片開始重新優化,而且會自動在電力表現和電池壽命中找到平衡。
「iOS 12 更聰明了,當使用者在滾動和啟動 APP 時需要提升運算效能時,iOS 就會立即將晶片性能提升至最高狀態,但同時又能保持電池壽命。」
永遠用最強的優勢開場。而蘋果最強的就是軟硬整合。軟硬整合代表蘋果沒有破碎化問題,而且可以不斷提高效能、節省電力。相比之下,Android 無法控制硬體,又沒有規模優勢,幾乎不可能追上。(Android 的開場優勢是裝置數)
Siri 客製化
同樣來自 INSIDE:
. . . 使用者如果不喜歡在 Siri 使用特定的詞組或關鍵字,就可以將其 [訂製]。
接下來蘋果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提供 Siri 支援快捷鍵「Shortcuts」的權限,開發者可以在他們的 APP 中製作一個「添加到 Siri」的按鈕,讓自己的 APP 支援快捷鍵。例如有人問「嘿 Siri,我的鑰匙搞丟了」,Siri 就可以跟 Tile 這個 APP 溝通,並發出鑰匙地理資訊。
但蘋果有另一種破碎化問題:Siri。我分析過 Siri 不像 Google Assistant 是一個雲端的服務,而是存在手機端的服務。這符合蘋果賣手機的商業模式,也符合尊重隱私權的理念;但缺點是 iPhone、Mac 與 HomePod 上的 Siri 能力各自不同,彼此也無法溝通,更無法與其他人的 Siri 一起交換、學習。因此此許多人覺得 Siri 比競爭對手「笨」。
而蘋果提出客製化 Siri 與自定義「工作流程」(workflow)的功能,有點類似把難題拋給用戶,說「不然你自己設計 Siri 的功能好了。」例如用戶可以設計一組工作流程: 當用戶說「我起床了」,Siri 就會執行開燈、煮熱水、報天氣與新聞等一系列行動。這些指令就可以存放在 iPhone 裡。
成立嗎?我懷疑。一般用戶不會想模仿開發者,自己設計流程。不過跟 Google 的對比日益明顯:蘋果希望讓用戶與 app 開發者自行溝通 Siri 的用法,而 Google Assistant 卻希望一切全包 — 直接搞定一切(it just works)。
多人 FaceTime
根據 INSIDE 報導:
在 iOS 12 中,FaceTime 終於新增最多可達 32 人同時通話的群聊功能,而且 FaceTime 還會自動感應誰在說話,自動放大他的影像框,甚至可以把 Memoji、相機濾鏡套用進去。
圖:蘋果官網
我覺得這技術十分驚人。不但能支援多達 32 人同時群聊,而且同時仍維持端對端的內容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介面設計也很有挑戰性,必須在小小的螢幕上合理的呈現 32 個頭像,同時還要強調發言者的畫面。再加上動態貼圖與濾鏡,可說是一出手就大幅拉高訊息軟體的標準。
不過,可惜的是 FaceTime 僅限蘋果用戶使用。否則跟 iMessage(也僅限蘋果用戶)搭配會是有力的社群工具。去哪裡找到 32 個都用 iPhone 的人?
macOS
macOS 我看到兩個重要發布。第一個是對廣告科技(adtech)發起全面攻擊。根據科技新報報導:
蘋果表示,即將推出適用 iPhone 和 Mac 電腦的軟體版本,阻擋來自 Facebook 按「讚」(like)鍵的 cookie 用來追蹤用戶瀏覽網站活動。
蘋果軟體工程資深副總裁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告訴現場約 6,000 名開發者:「關掉可用來追蹤大家的『讚』鍵和『留言』領域,今年我們就是要把那個封鎖。」
根據費德里吉,預定今年稍後推出的新 macOS Mojave 和 iOS 12 系統,也會讓人更難用追蹤系統蒐集裝置使用相關資訊,創造「獨一無二的指紋」。費德里吉說:「資料公司辨識大家的裝置然後追蹤,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蘋果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是阻擋網頁的追蹤器(tracker)。Federighi 以 Facebook 舉例,提到許多網頁上的「Facebook 分享」按鈕中藏著追蹤器,會記錄用戶資料並賣給其他廠商。正是這些資料讓用戶覺得廣告似乎「如影隨形」。Safari 瀏覽器將預選阻擋這些追蹤器。
第二,蘋果會模糊化用戶的裝置資訊,讓追蹤器看起來「每一台都是一樣的 Mac」。廣告科技公司就無法整合多個來源的資料,組合出「這位用戶年齡 35~40 歲,喜歡科技內容,常常搜尋腕隧道發炎相關資料」的資訊。
Facebook 安全長(Chief Security Officer)Alex Stamos 隨後在 Twitter 上表示,他基本同意蘋果的作法,但他懷疑蘋果能公平的對待所有追蹤器。言下之意是擔心蘋果特別針對 Facebook。
蘋果與 Facebook(以及 Google)是理念之爭,也是商業模式之爭。一方銷售硬體,一方銷售廣告;因此一方希望提升用戶的安全感,另一方則希望更加了解用戶行為。很難說對錯,但越來越針鋒相對。
macOS 不會與 iOS 合併
另一個重點是電腦的未來。當被問到電腦作業系統 macOS 與手機作業系統 iOS 是否會合併,Federighi 很乾脆地回答:No.
原因是電腦有它獨特的價值,包括鍵盤、觸控板等都難以取代。因此蘋果不會硬把兩套作業系統合而為一。
不過,蘋果卻打算利用 iOS 生態圈來擴大電腦的 app 數量。根據 INSIDE 報導:
不過蘋果倒是提供了包括鍵鼠、拖拉等操控更簡易的支援,讓 iOS app 也能快速移植到 Mac 上。蘋果自己的新聞、語音記事、Home 等 app 就將在 Mojave 上現身,並保持與 iPhone 無縫接軌的使用。預計 2019 年就會開放給所有開發者。
Federighi 提到把 iOS 的 app 引入電腦是蘋果未來幾年的目標。這可以簡單看成是希望擴大 Mac 的開發者數量。有點類似把動物從豐沛的水源地吸引到較小的水源地。
但也指出另一個可能的長期策略,就是蘋果持續擴大 iOS 產品線,甚至支援鍵盤,最終「吞噬」掉 Mac 大部分的市場。這接近微軟 Surface 以平板為主,鍵盤為輔的路線。
換句話說,就是手機取代電腦。蘋果最理解手機與電腦的消長,因此已經開始在為此未來做準備。
你可能會質疑:「手機替代電腦?那怎麼打字、繪圖、做 Powerpoint?」但這些都是少數人的需求。絕大部分人只需要手機就夠了 — 中國就是如此 — 電腦已經退為一種專用裝置,而不是泛用裝置。
以照相為例,今天的人可以輕鬆用手機照出看起來很專業的照片,不需要專業的相機與電腦後製。
攝影愛好者可能會說:「還是有差啊!單眼照的還是比較好,Photoshop 調整比較細緻」沒錯。但大部分人照相只需要上傳 Facebook 或 Instagram。其朋友也都是在手機上瀏覽。換言之,當裝置開始替代,使用情境也會替代。
當人們可以用 emoji 表達情感(或是直接直播),就不需要鍵盤打字。當老闆可以直接從後台看資料,員工就不太需要印報表、做投影片。
未來手機可能會替代電腦,但自己也可能會被替代。許多人猜測蘋果另一個多年計畫是用「智慧眼鏡+手錶+耳機」替代手機。蘋果這次也更新了 watchOS,其功能可能已經不輸給 10 年前的 iPhone。配上無線耳機,蘋果只缺眼鏡了。等到推出的那一天,就是爆炸性的 WWDC 了。
閱讀時間 6 分鐘(不含圖)
早安!
我們正式進入「會議季節」。美國的 Code Conference 剛剛結束,今天凌晨(台灣時間)是蘋果的開發者大會 WWDC。接下來台灣的 Computex、德國漢諾威數位科技展 CeBIT 與洛杉磯的 E3 電玩展陸續接棒。
討論這類發表會我喜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例如今天這篇。但其實上稿非常痛苦。截圖、縮圖與調整大小很傷手腕,出刊時間若不穩定請大家多包涵。(像我現在已經接近凌晨一點的 WWDC 大會了 . . . ) 有時圖太多還會被 email 伺服器阻擋,請大家先去垃圾信箱撈撈看。
今天討論網路女王 Mary Meeker 的年度網路趨勢報告。
進入正題。
2018 年網路趨勢報告
如果你不熟悉 Mary Meeker,我去年此時介紹過她:
她在 1985 年成為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股票交易員,後來於 1990 年轉往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負責研究電腦產業。那一年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誕生。
在接下來 20 年的投資銀行生涯中,她除了每年發表網路趨勢報告之外,並主導了兩個著名的 IPO 案:Netscape 與 Google,親身參與了網路企業的濫觴。隨後她跳槽到矽谷頂尖創投 KPCB,展開投資分析工作。
這些赫赫資歷為她贏得了「網路女王」的封號,也讓科技圈的人每年此時都會放下手邊工作,聽一下她對未來的預測。
除了第一線參與 Netscape 與 Google 的上市外,她的年度趨勢報告也多次引領話題,啟發思維。例如她在 2012 年指出 Android 加 iOS 的裝置數超過 WinTel 聯盟裝置數,讓人直覺的理解運算平台的迭代。另外她從 2010 年開始對比用戶停留時間與廣告預算,率先指出太多預算保留給電視、報紙,而沒有跟著用戶轉移到網路與手機,也讓 Facebook、Instagram 等軍心為之一振。
不過,隨著 Meeker 聲望日隆,其報告也越趨臃腫(?)今年達到 294 頁!其中分 12 個子題,涵蓋當前主要網路趨勢。
我讀完今年的報告,沒看到特別「轟動江湖」的圖表,大多是確認已知的趨勢。不過仍然很有價值。許多我們隱約感覺到的趨勢,透過圖表呈現看起來更震撼。
以下挑選我覺得特別有趣的「資料」與「電商」」兩個項目討論。
資料的力量
網路一開始的目的是連結人。今天網路已連結全球過半數的人類。從下圖可以看出,過去 8 年全球網路滲透率又翻了一倍,達到 36 億人。這是一個大家平常不以為意,但仔細想想非常驚人的數據。
圖:KPCB(以下同)
事實上新科技普及的速度越來越快。有了網路在前,手機的滲透率又更快。下圖是歷史上科技達到 100% 普及所花的時間。可以看到電網(黃線)花了近 60 年,微波爐(橘線)花了 30 年;然而社群網站與智慧型手機(最後兩條線)的普及曲線幾乎呈直線向上。
當網路與手機普及,又帶來新的變量:資料。就像電力的普及驅動電腦的發展一樣,資料增加成為驅動下一波科技發展的引擎。
越來越多資料被產生、上傳、標記、整合。如果你今天覺得資訊過載,恨不得有人能幫你過濾跟整理(咳咳~科技島讀)— 記得資訊呈指數型成長(下圖)。很快你就沒有選擇,必須仰賴專業的協助了。
因此,擅長處理資料的企業有優勢。這不是新聞 — 大型主機(Mainframe)時代就已是如此。只不過過去僅有國家級組織能使用電腦、處理資料,例如美國的社會安全局、太空總署、國稅局等。這是「國大於民」的時代。
但隨著 CPU 運算力提高、電腦普及,大型企業也開始大規模利用資料,包括銀行、電信、航空、保險公司等。
今天,中小企業就可以自己利用 AWS 規模化的處理資料,用資料優化產品。因此蹦發出大量的創新。
例如許多服務必須結合個人與集體資料,才能大規模的提供個人化的體驗。這包括 Facebook 的動態牆(Newsfeed)、Pinterest 的照片瀏覽、Spotify 的音樂推薦、Netflix 的影片推薦等。
其他還有導航軟體 Waze、「順風車」平台 UberPOOL、即時位置分享 Snap Map、鄰里社群網站 Nextdoor 等,都是站在大量的資料上提供更棒的體驗。
資料也在影響實體行為。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中國的百麗(belle)鞋業。其在實體店內大量裝設感應器,分析顧客在店內的「熱點」。另外亦在鞋子上裝感應器,計算顧客試穿的次數與銷售轉換率。最後,它還 3D 掃瞄顧客的腳型,更精準的推薦鞋款。
實體貿易才剛開始感受資料的效果,但線上的電商早已被網路與軟體翻覆的面目全非。Mary Meeker 在報告中特別詳細拆解了今日電商的各式工具。
電商的模組化
科技通常會同時對產業造成兩種影響:放大領先優勢、降低進入門檻。例如手術機器人讓名牌外科醫師可以看更多病人,但同時也讓菜鳥外科醫師可以執行困難的手術。
在電商上,Meeker 提到科技大幅降低「開店」的門檻,將開店拆解成一系列的軟體工具。
首先,在實體業務上,商家可以用 Square 的系列工具管理收款、薪資、貸款、單據、報表等。
接著在線上,可以用 Stripe 處理支付。
用 Affirm 就可以提供分期付款。
另外還可以用 Shopify 建立銷售頁面、用 Intercom 處理客服、用 UPS 載貨等。最誇張的是,若經營的好,還可以直接在 Shopify 的交易所上買賣電商本身!
網路將電商的諸多環節拆解,外包給專業的服務商,讓業者可以專心的投入其最擅長、最具特色的能力,例如製作餐點、設計服裝、開發產品等。好消息是今天網路上的選擇無限,讓每一個創作者或創業家都有機會發揮所長;壞消息是出現產品過載 — 就像上一段提到的資訊過載一樣 — 因此通路也開始改變。
通路是過濾、挑選產品之處。通路如何篩選產品,決定了產品能否被消費者看到。今天的通路的篩選條件與過去完全不同。
最早的通路是型錄(catalog),篩選條件是人口分佈。例如大城市的居民會收到一種型錄,鄉村的居民會收到另一種。後來通路變成商場,並改成依品牌篩選 — 有錢人買 A 品牌,窮人買 B 品牌。
來到網路時代,通路是 eBay、亞馬遜等,篩選條件是實用性:評分、價格、送貨速度等是關鍵。到了今天,通路變成個人或是垂直品牌,而篩選條件是資料。根據每個人的消費記錄與瀏覽行為,通路推薦的商品會不同。其中的代表性企業是 Stitch Fix — 每月寄一個「驚喜箱」,裡面的 5 樣商品都是根據消費者的體型與消費記錄計算而來。
許多人會懷疑:「怎麼可能每個人都創業?」或是「賣東西只能當副業啦。還是要有一個正當工作才行。」
然而隨著電腦與機器接手了粗重、重複的工作,人類就必須越來越專精於需要才智、創意與情感的工作。而這類工作很容易隨環境或是需求而變動,很少「從一而終」。相較於 1900 年代初有 40% 的人從事農業,今天大部分人都在服務業。
下一個 100 年呢?肯定會與現在的工作型態相當不同。網路、電腦、軟體必然會讓工作的流動性更大,更隨選(on-demand)、遠距,有更多彈性。
今天已經可以看到這個趨勢的蛛絲馬跡。在所有就業市場中,由網路媒合平台串起的「新零工」市場成長極為迅速。包括媒合駕駛的 Uber、媒合手工藝賣家的 Etsy、送貨的 DoorDash、零工的 Upwork 與房間租賃的 Airbnb 都快速成長。
從今年的報告可以預測,善用資料、擁有才智與創意,並且能夠靈活調整的人將能搭上趨勢。
恭喜,你的新創穩定成長,或是你個人連續獲得升遷。此時的你不能只是繼續發揮,而是必須提早尋找阻礙下一次飛躍性跳升的瓶頸。本期音頻討論突破的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