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5-26 週三 Google I/O 2021 — 工作軟體 Workspace|人工智慧模型 MUM 與 LaMDA|Google Shopping
  • 2021-05-25 週二 簡訊實聯制大獲成功|開放設計|校正回歸與規模化
  • 2021-05-19 週三 東南亞獨角獸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華納媒體與 Discovery 合併

2015-07-17 週五

2015

去中介化的犧牲者 — 旅行社、出版社與書店推動聯合漲價的無用

今天以及下週一,有物會刊兩篇我討論媒體受到科技衝擊的分析。首先是最近旅行社與出版社不約而同要求聯合漲價的新聞。

昨天一群高雄旅行社業者,聯合抗議長榮與華航降低機票佣金。他們決定停止販賣長榮與華航機票三天,希望「癱瘓航空公司票務系統」。

中央社報導:

長榮在去年 9 月將給旅行社的機票佣金由 9% 降至 5%,華航也在今年 1 月採取同樣作法。全台 3,500 多家旅行社,頓失龐大收入來源,長期下來恐會有旅行社倒閉。因此才會串連全台旅行業,連續 3 天對長榮華航暫停開票業務,要癱瘓航空公司票務系統。

長榮與華航呢?老神在在。

兩家都說「尊重市場自由運作機制」。長榮回應票價各通路統一,改採佣金扣率,是為了與星空聯盟下的其他國際航空公司同步。

華航則表示所有通路票價透明化,有利消費者。華航提到雄獅、鳳凰等知名旅行社都會照常售票,旅客也可直接上網購票,估計抵制行動不會影響實際銷售。

旅行社之外,同樣要求漲價的是出版社與獨立書店。5 月一群書店與出版社業者聯合起來,重提「圖書統一定價制」。他們希望文化部能推動規定書價統一定價,書店不可改變定價。

中廣報導:

. . . . 統一定價制度的好處是消費者在任何地方買書都是統一價格,可避免大型書店打折扣戰、要挾出版社讓利 . . . .

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指出,全世界出版與報紙業營收都面臨「懸崖式下滑」,台灣也難置身其外,他樂見文化部願意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應有助緩解衰退的趨勢

換句話說,出版社與書店希望把書價拉出「公平交易法」管制範圍,不再受到反壟斷的相關規範。

看似不同產業,吵的對象不同,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 — 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

旅行社與出版社的萎縮

旅行社與出版社都是標準的中介者。過去消費者請旅行社幫忙訂機票,作者付錢(分潤)給出版社,請出版社製作書並鋪入銷售通路。

但如我在「親朋好友經濟、去中介化,與新中間人的誕生」中說明的,凡是能用數位傳遞的東西,必然率先被網路取代。機票,本質上只是一串代碼,讓乘客有權利搭上飛機。書,本質上是文字,用網路傳遞的成本為零。這兩種產品都能用數位傳遞,因此中間人立即被網路衝擊,地位越形薄弱。

而且網路不但取代中介者,同時還讓競爭者的競爭更激烈。乘客現在不但能輕易的直接跟航空公司買機票,也能輕易的從一家旅行社換到另一家旅行社。換句話說,航空公司不再讓利給旅行社,更多其實是因為旅行社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所以每一家的談判籌碼都減少。

如今幾家旅行社聯合起來,其實就是競爭者聯合,希望逼迫供應商漲價,保住所有中間商的利潤。但這當然是無效的。最終真正提供載客服務的還是航空公司,旅行社只是分配而已。網路削薄分配者的利潤,反而有利航空公司售票,航空公司當然樂觀其成。

最開心這些高雄旅行社聯合漲價的,想必是台北的旅行社,例如雄獅、鳳凰等。畢竟消費者轉過來投靠,只是一個滑鼠點擊之別而已。

保護獨立書店?

圖書定價統一制的爭議比較有趣,因為其中一個角色是獨立書店。最主要的倡議者為出版人郝明義。他提到法國的圖書定價法「朗恩法」實施後,

因為你走進不論大書店還是小書店買到的書都是同樣的價格,所以顧客思考他該走進哪家書店買書的根據,不再是這家書店可以給他多大的折扣,而回歸到更基本也更核心的因素:哪家書店對書種的詮釋、服務和陳列對他最有吸引力。於是,法國的小書店不必面對折扣戰的壓力,而可以各自發揮自己的服務和經營特色。這樣,他們就停止死亡,又恢復活力,因而感到非常開心。

書店是實體的,其角色並不容易被網路取代。郝明義這篇充滿熱情與著急的文章,主張統一書的定價,能夠保護獨立書店,而不是只有「大型的、剝削的」誠品與博客來。當書店不論賣暢銷書或是小眾書都能賺錢時,也就會有更多樣化的小眾書籍出版。

這說法有很多未經檢驗的假設,遭到不少人批評 — 例如誠品的價格不是最硬的嗎?網路上從文化與經濟角度討論的文章已有不少。我這邊列出維基百科對統一定價(Fix Price Agreement)的優劣分析、資深出版人老貓的分析,以及藍弋丰談以色列的例子給大家參考。本文重點是科技角度的影響。

從科技來看,問題是這樣的:就算誠品、博客來、獨立書店都一致同意不再打折,全部用公定價賣書,人們就會因此走進獨立書店嗎?換句話說,人們不買書、不走進獨立書店,是因為書太貴,還是因為書以外的世界更有吸引力?

說到底,人們買書並不是認為思想值得付費,而是認為印刷值得付費。人們買書,是因為我們能直覺的理解印刷、上架、運送書需要成本,有實體的摩擦力,因此應該付錢。但如果是網路的內容,沒有摩擦力,我們就直覺不需要付錢。雖然這可能讓作者們(例如我)有點傷感,但讀者一直以來買的不是內容,而是取得內容的權利(access)。[註]

所以並不是網路衝擊獨立書店,而是網路衝擊「書」這個概念的價值。許多「大人」抱怨現代年輕人不看書,只看網路文章,淺碟而沒有思考。我不同意。只有書的年代 ,當然只好多讀書。但有網路之後,閱讀的廣度、深度與過去的象限、比重會不同。

比如過去商學院學生可能必須讀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的名著「創新者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現代的學生可以上 Youtube 聽他的演講,看各種對書的評論、反駁,上維基百科找他的理論重點大綱。後者的作法真的比較差嗎?

人們過去逛書店尋找靈感、獲得新知、翻時尚雜誌,陶冶一下藝術氣息。現在人們去星巴克,看 iPhone,瀏覽文章、網路小說、個人意見、逛逛 Instagram 上的美麗圖片。人的需求還在。是書店跟不上腳步,一直把眼光侷限在「書」上;忽略掉更大、更廣泛的趨勢,會讓出版社與書店走不出泥沼。

旅行社與出版社共同的未來

那麼旅行社、書店跟出版社該怎麼辦?它們必須找到新的瓶頸。

如我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抓住產業變遷的永恆趨勢」中解釋的:舊的瓶頸(機票與書的銷售通路)不再是瓶頸,因此相應的利潤也會跟著消失。新的瓶頸會接著出現。這些傳統企業必須沿著消費者的需求,在新的瓶頸處提供服務。

新的瓶頸可能是發現(discovery)。現在機票太好訂了,造成各種旅遊行程爆炸性成長,旅客反而無所適從。因此雄獅與鳳凰旅行社轉成旅客的搜尋資訊平台,同時推薦或自組行程。倫敦的 Heywood Hill 書店保證 24 小時內回覆任何需要推薦書的客戶電話,也是協助解決「下一本該讀什麼」的需求。

heywood_hill_recommends_1024

倫敦的 Heywood Hill 書店。圖片來源:Heywood Hill

新的瓶頸可能是深化。網路擅長規模,但不擅長深入。有些旅行社專精特定國家,有些旅行社專精特殊行程。去年我還看到去矽谷與西雅圖參觀的「創業者旅遊」行程!同樣的,出版社與書店專精化,也有助於抓住特定的讀者。

新的瓶頸可能是客製化。這應該不用解釋。

新的瓶頸可能是全程的體驗。過去書店單純賣書就夠了。但現在同樣的書在網路上也能取得,此時書店必須認真思考到底人們「逛書店」是為了什麼。書店必須發揮實體店面的優勢,提供絕佳的體驗。咖啡、點心、藝術品、網路、桌椅、講座、課程 . . .。仔細想想,人們過去逛百貨公司與書店,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殺時間」,也就是浪費時間。讓消費者開心的浪費時間,也是滿足一個實在的需求。

當許多人在批評誠品是打著文化的招牌販賣商業的同時,同時也應該承認它是唯一正視讀者需求,真正從「去書店的體驗」而不是「賣書」思考的企業。日本的蔦屋書店本身就是一個觀光地標。

bookstore

代官山的蔦屋書店。圖片來源:淳平筈井

上述只是一些可能性,真正的需求還是要仰賴業內人摸索。只是不要怪罪航空公司「拋棄了旅行社」,或是把失去的讀者怪罪到折扣上。是消費者真正的需求有更多元、更便宜的解決方法,才會出現這麼大規模的出走。死守產品價格,只會讓旅行社眼錚錚被更積極轉型的旅行社搶走,書店眼錚錚看著更多愛書人走進星巴克。

註 1:有物報告的 Key Points 科技分析採付費訂閱制,即是創造一種虛擬的摩擦力。

本文草稿感謝旅遊業 Frank Yen、Daniel Cheng,出版業 Phil Chien,以及有物報告 YuChing Lu 提供意見。

封面圖片來源:Boekhandel Dominicanen

2015-05-18 週一

2015

Airbnb 的未來:私廚,以及全世界最大的房地產公司

本文刊登時,我正住在一間 Airbnb 上訂的房間。Airbnb 是一個讓一般人出租公寓或分租房間的網路服務。選擇 Airbnb 的理由很簡單 – 符合預算。舊金山市中心的旅館很貴!

不過除了省錢之外,我平常沒事也很喜歡閒逛 Airbnb。它的吸引力從以下兩張圖就看得出來。這是搜尋巴黎住宿時,兩個平台的結果:

Airbnb

airbnbn

歐洲連鎖旅館 Sofitel

hotel

上方是 Airbnb,下方是歐洲連鎖旅館 Sofitel 的房型頁。一看就是 Airbnb 的比較精采,充滿各種富有特色、不同人情味的房間。相對的 Sofitel 就給人一種制式、商業化的感覺。雖然簡約、摩登的擺設讓人覺得十分安心,但就沒有 Airbnb 那種讓人心神嚮往的誘惑。

Airbnb 與 Uber 的立即體驗

號稱「擁有最多房間數」的 Airbnb,估值已經來到 $200 億美金(約 6,000 億台幣)。Airbnb 與 Uber 常並稱為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兩大龍頭,一個調動閒置的房地產,另一個調動閒置的汽車。不過我認為這兩家公司相對於其他網路公司,特別突出的地方是提供了切身的驚喜。

其他的網路服務雖然精采,但大多停留在螢幕上,也就是網頁、App 或是電腦畫面上。當然,人們可以透過網路訂購實體產品;但線上訂購的體驗本身跟實體產品還是斷裂的。我用 OwlTing 奧丁丁市集訂購高大鮮乳;即便流程非常方便,最終的滿意度還是要仰賴鮮奶的品質。

Airbnb 與 Uber 不僅提供置身其中的體驗;更重要的是體驗次次不同,充滿驚喜。我不會坐到同一台 Uber 的車,也不會住到同一個 Airbnb 的房間。Airbnb 與 Uber 提供的價值非常鮮明。我每天的上班生活相當平凡、規律,搭乘 Uber 變成生活中的一個小冒險。同樣的,旅館原本是一個根據地,是旅客每天出發體驗異國城市,晚上返回的基地;現在住在 Airbnb 的公寓本身就是在體驗異國城市。

擁有這麼豐富的選項,是因為 Airbnb 是一個市集(marketplace),媒合屋主與旅客。Airbnb 拆分了旅行住宿,只抓住 3 個節點:找房間(discovery)、交易(transaction)以及評價(rating)。實際的房間營運由屋主處理。

一般旅館不需要 Airbnb,它們自己都能建這 3 個節點的系統;但 Airbnb 解放了成千上萬的一般屋主。一瞬間,過去只能在 craigslist 或報紙上登廣告的房子,突然能接觸到無數的旅客,不輸給名牌旅館能接觸到的市場。而當這些房屋都上線之後,旅客的選擇也放大無數倍。

自 2008 年起短短 6 年,今天 Airbnb 上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房間數,超過任何連鎖旅館。

旅館的應對 – 垂直化

這倒不是說旅館完蛋了。相反的,在拆分的產業中,整合性的服務必須追求差異化。Sofitel 連鎖旅館提供穩定、標準化的信賴感,仍然會吸引商務客。W Hotel 代表奢華玩樂的氣氛,適合注重體面的旅客;而 Hyatt 則帶有一種美國式的豐盛感覺。

旅館業目前看來老神在在,表面上並不擔心 Airbnb 的挑戰,甚至說 Airbnb 反而會刺激旅館業成長 。它們覺得如果旅客用 Airbnb 能夠省錢,更常出國旅遊的話,有朝一日自然會嚮往住更高級的旅館。

這說法蠻荒謬的,跟瑞士鐘錶業表面上說不擔心 Apple Watch,實際上卻積極出智慧腕錶一樣。今天的 Airbnb 無法跟高價旅館競爭,不代表未來不會競爭。旅館業沒有警戒心,主要是因為這幾年全球旅遊業持續成長,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旅客增多,因此旅館的景氣不差。日月潭的民宿應該都能理解。

隨著 Airbnb 滲透率越來越高,也開始出現一些地方的競爭者、抄襲者。因此有趣的問題是,Airbnb 未來除了拓點之外,該如何拉開差異化,繼續成長?

Airbnb 的成長策略

為何 Airbnb 可以估值 6,000 億台幣?這問題跟 Uber 為何估值 1 兆 2 千億(會員限定),甚至超過全球計程車市場的總和一樣,答案在能否看到未來的市場。

Airbnb 不只是一家提供床與早餐(bed & breakfast)的公司,許多投資人稱它為全世界最大的房地產公司(real estate company)。想想看,何謂房地產公司?並不是指台灣熱衷的蓋房子、賺房地產漲價的營造商,而是指管理公司。而管理房地產,需要的不是產權,而是資訊。

以下我舉幾個例子說明 Airbnb 可能的成長策略。注意我舉的這些例子都已經有第三方服務出現,也就是說 Airbnb 隨時都可以拿回來自己做。

首先,屋主想在 Airbnb 上得到好的評價,必需定時清掃公寓。因此,Airbnb 很自然的可以提供(或是簽約第三方提供)打掃服務。假設 Airbnb 推出一個清潔認證機制,只有採用該清潔服務的公寓才能排在搜尋結果的前面,那麼 Airbnb 一瞬間就踏入了非常巨大的清潔市場。

同理可以推論至公寓的安全(security)系統。「本公寓採用 Airbnb 認證的安全防盜系統」。消防系統?環境安全規範(無毒油漆)?殘障設施認證?這些都在 Airbnb 的勢力範圍之內。

再來,Airbnb 既然掌握了公寓出租,何不乾脆也提供公寓內的必需品呢?不論是乾淨的床單、咖啡粉、衛生紙、洗髮乳等。屋主個別去買這些物資,還不如由 Airbnb 的「中央廚房」提供,既省錢品質又穩定。一旦 Airbnb 提供一個徽章認證,代表「本公寓採用 Airbnb 洗手乳,環保有機且絕不缺貨」,Airbnb 就又一瞬間踩進了非常龐大的物流服務。

然後呢,旅客總是要吃飯的。Airbnb 何不供餐呢?事實上 Airbnb 去年便開始實驗供餐服務,$25 美金 3 道菜。這不就是私廚嘛!接著,一旦餐飲的物流建起,幹嘛不供餐給非 Airbnb 的一般家庭呢?Airbnb 瞬間就建起了一個,跟遊輪產業一樣巨大的餐飲供應鏈。

清潔、管理、保安、消防、物資、飲食 … 這些都是一般商業房地產管理公司提供大樓的服務,只是 Airbnb 的尺度大非常非常多。而 Airbnb 有機會搭起這些服務,是因為牢牢的抓緊了屋主最渴望的旅客。

投資房地產

最後,也可能是 Airbnb 最重要的未來市場,是資訊本身的價值。Airbnb 可能是世界上最清楚各地房租行情的企業。而且它的資料是真實、即時的。房市如股市,擁有正確的資料,就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舉例來說,假如 Airbnb 發現某一個城市的某一區,在某一段時間的房租會飆漲(碰上乾季、演唱會、選舉等),它可以精準的在那個時段提高那一區的房租價。如此一來,當 Airbnb 上的屋主可以調價調得比一般房東精準、賺得比其他屋主多時,一般的月租、年租房東也會蜂擁而來使用 Airbnb 的服務。

甚至,如果 Airbnb 的資料顯示某一區的房價受到低估,它也可以另外成立公司(或賣資料給第三方公司),投資房地產獲益。這就是「全世界最大的房地產公司」的精義 – 名下沒有任何房地產,因為根本就不需要。

Airbnb 的法律爭議

不過,沒有一個 6,000 億估值的公司可以憑空出現而不衝擊現有秩序的。Airbnb 深受旅客與屋主的喜愛,卻引來許多受到其外部性(externality)傷害的人的反對。這點 Airbnb 跟 Uber 可說是難兄難弟。

說真的,相較於反對 Uber 的計程車業者,我更同情反對 Airbnb 的人,通常是鄰居們。他們覺得 Airbnb 造成社區內很多陌生人進出,而且分租違反了社區管理條例或是分區管制(zoning)(住宅區禁止商業行為)。長期來說,他們也認為 Airbnb 造成城市房價居高不下。

旅館業則是抱怨不公平競爭。它們主張 Airbnb 上出租的公寓規避了旅遊稅,而且不符合旅館業相關的消防、安全規範。

鄰居的反對很合理 – 社區管理條例與分區管制的原意就是確保所有住戶對居住環境有相同的期待。一個在住宅區買房子的人,必然會預期環境會比商業區安靜。一個買帝寶的人,跟一個買青年小帝寶的人,對環境的期待也必定不同。如今把公寓放上 Airbnb,等於將住宅區變商業區,破壞了鄰里之間的默契,當然會引起反彈。

但是不是能完全怪在 Airbnb 頭上呢?Bed & Breakfast,台灣叫民宿,也就是用民宅招待短期旅客,是一個有上千年歷史的商業行為。只是 Airbnb 讓市場擴大了無限倍,因此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大宗買賣。過去民宿是偶發的補貼性收入;現在卻可以一年 365 天出租,成為主要收入。當你在舊金山買房子時,聽到房仲說:『不會很貴啊,你可以把一個房間放在 Airbnb 上分租來降低負擔』時,當然房價會升高。

至於付旅館稅,我個人猜想 Airbnb 並不介意。因為付稅代表合法化,代表成為體制內的一部分。雖然付稅會降低公寓的成本優勢,不過只要供給持續增加,對 Airbnb 的影響不大 — 反正最終還是轉嫁給消費者。目前看來 Airbnb 是拿付稅作為跟政府的談判籌碼,至少要換來一些其他限制放寬。

Airbnb 該如何解決這些爭議,想必 Airbnb 也有一群人在研究,不是本文能涵蓋的。(或許在 Airbnb 的屋主評價上加上一個「鄰居評價」,每多一個鄰居抱怨就拿掉一顆星之類的)不可免的趨勢是,透過 Airbnb,城市內的空房間將更少,短期旅客將更多。這非常合理 – 大都會的空間本來就供不應求;當市場變得有效率,閒置的空間自然會運用的更有效率 – 也就是城市會更擠。空地、空房間的機會成本將變更高,房價當然也會提高。

身為旅客,我喜歡 Airbnb。作為企業分析者、投資者,我看好 Airbnb。但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看,我最有興趣的是像 Airbnb 與 Uber 這樣,將科技帶入生活的更多層面,並且碰撞既有秩序的企業,最終會推擠出什麼樣新型態的社會。而這時也是考驗政府的智慧了。

我一再反對武斷的禁止這類創新 — 放棄更有效率的模式,永遠無法佔得先機。就這點我還蠻欣賞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說:『先讓(Uber、Airbnb)自由發展,有經驗再看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在台灣的政治環境這已經算難能可貴了。當然也希望台灣有這類的新創事業(就算是抄襲商業模式也很好),畢竟寬鬆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扶植外國企業啊。

 

2015-05-11 週一

2015

從混亂到專注 – 微軟再次找到自己

兩年前,我在 Facebook 上寫下這個觀察:

Google — 人與資訊,Amazon — 人與物流,Facebook — 人與人,蘋果 — 人與機器。百度 — 人與資訊,阿里巴巴 — 人與物流,騰訊 — 人與人,小米 — 人與機器。

到今天看來還是相當的準確。重要的是,我能夠簡明的指出這些公司的核心,是因為他們的主軸明確。主軸明確是重要的戰略優勢。有明確的主軸,公司才能同心協力,才能長出企業文化,執行策略才有效率。

比如說蘋果專注於人與機器之間的使用者體驗,因此從圖像式使用介面(GUI)、iPod 的轉輪、iPhone 的觸控,以及現在 Apple Watch 的 Forced Touch 與 Glance 等,都符合蘋果的長處。每當蘋果提出一個嶄新的使用者介面,其價值就飛躍一個層次。

Google 專注於站在人與爆炸的資訊之間,為人篩選資訊;Facebook 插手所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Amazon 致力於降低人取得產品的成本。明確的主軸,讓這些公司高速前進,並且能比別人更快找到下一波趨勢。比如說 Google 與 Facebook 都有推廣網路至新興國家的計畫;因為越多人上網,網路上的資訊越多,Google 的價值就越高。越多人上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就越多,Facebook 就越重要。

主軸混亂的微軟

不過,我少提了一家重要的科技公司:微軟。因為微軟近年來核心十分不明確,讓我無法簡明的寫出它的定位。

微軟的混亂從行動裝置策略看特別明顯。目前看來,行動裝置的商業模式可以分成 2 種:垂直/產品型,以及水平/服務型。

蘋果是垂直/產品型的代表。它的主要營收來自銷售硬體,包括 iPhone、iPad、MacBook 等。它提供的其他服務,包括 App Store、iTunes、串流音樂(Beats?)、iWorks、iCloud 等,其最終目的都是增加硬體的吸引力,提高銷量。實際上由這些服務賺到的錢並不多(以蘋果的尺度)。

垂直型企業的競爭重點在於提供最好的體驗。因此蘋果必須不斷增加產品的差異性,拉高規模、降低成本,並且爭取最好的開發者與 App 進入它的生態圈。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則是水平/服務型企業。它們的營收來自服務。水平型企業的競爭重點在於觸及最多使用者,不論使用者來自哪一個產品。這應該很容易理解,越多人使用服務,服務的價值越高。因此水平型企業必須盡全力拉進最多使用者。

有人會問:咦 Google 不是開發 Android 手機嗎,那怎麼算水平/服務型企業?正好相反,Google、Facebook 與 Amazon 都推出過自己名下的智慧型手機,但都不是為了靠賣手機賺錢,而是為了防止其他人阻礙其觸及使用者的機會。Google 開發 Android 是為了防止微軟壟斷;Facebook 與 Amazon 分別開發 Facebook Home 與 Amazon Fire 則是為了防止 Android 壟斷。Google 最近推動「虛擬行動網路」(Mobile Virtual Network Operator,MVNO),也就是租用電信商的頻寬當二房東(會員限定),也可看成是為了預防電信商阻礙其接觸到使用者。

跟著錢走,就能看得出一家公司的核心主軸。

可是微軟呢?過去 10 年,微軟的主軸非常不清楚。連帶著它的身影也漸漸淡出一般使用者的記憶。Word、Excel、PowerPoint . . . 這些過去不可或缺的程式,在我們辦公室都是「不建議使用」的程式。除非是偶爾來自政府的 email 的附件(通常還附上一個指向限定用 IE 才能開的網站)。

微軟的混亂,最直觀的問題是它裝置跟服務都賣。包括:

  • 裝置:PC(透過授權 Windows 給 OEM 如 Acer 或 Dell)、Surface 平板、Windows Phone、XBox 家庭遊戲機、HoloLens 擴增實境(AR)頭盔
  • 服務:Office 365、Azure 雲端服務、OneDrive 雲端儲存、Skype、Outlook、Bing 搜尋

衝突的精神分裂

裝置與服務模式是衝突的。當 Office 團隊說:『Office 是商用軟體,怎麼能在手機上缺席?我們必須把 Office 放上 iOS 與 Android 吧!』可是這樣一來,失去獨家軟體的 Windows Phone 與 Surface 的差異化勢必降低。

或者如果 Windows 團隊說:『為了增加 Windows 的賣點,我們應該規定只有使用 Windows PC 的企業可以採用 Azure 雲端服務。』那麼 Azure 部門當然不樂意了。

這種拉鋸會造成精神分裂 – 到底微軟該扶植誰?上一任的執行長 Steve Ballmer 很「聰明」的定調微軟核心是「產品 + 服務」(device + service),也就是兩手都要硬,兩邊都要抓。

兩個核心就是沒有核心。這造成了微軟過去的搖擺與不確定。秉持著兩個核心,Ballmer 併購了 Nokia 的手機部門。為了兩邊要有「協同作用」(synergy),Ballmer 堅持 Windows 作業系統必須適用所有裝置,包括電腦、手機、平板、家用遊戲機,甚至是最近的 Hololens 頭盔。[註] Ballmer 並且死死的拉住所有服務,要求必須是 Windows Only 或至少是 Windows First。

代價是失去了整個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市場。

事實證明智慧型手機是一個更大、更廣泛的趨勢。而且仰賴的介面 – 觸控 – 與電腦的滑鼠與鍵盤完全不同,無法直接移植。過去微軟自豪於「在每一個桌上放上電腦」(“put a computer on every desk”)。現在我們知道一個家庭只有一張桌子,可是每位成家庭員都有口袋。反而是 iPhone 與 Android 將要實現「在每一個口袋裡放進一台電腦」的願景。

當然,我這是後見之明。在 Ballmer 接手微軟的時代,微軟是無敵的。當時 Windows 佔據了 90% 以上的電腦作業系統市場,以及基本上所有的企業。也就是完全的壟斷。此時 iPhone 還未出現,智慧型手機還不成氣候。Ballmer 當然會覺得可以挾 Windows 的壟斷,橫掃所有的裝置、所有的介面。

如今 iPhone 與 Android 吃光行動裝置,連帶著抓住了最重要的軟體開發者。微軟這才發現把兩隻好手綁在一起,打不過只有一隻手的蘋果與 Google。甚至智慧型手機開始回頭侵蝕微軟的電腦市場 – 很多人不買電腦了。微軟在行動端找不到任何切入點。

這時繼續堅持兩邊都抓,是昧於現實,也會讓整家公司精神分裂。

重新專注的微軟

新任執行長 Satya Nadella 接手微軟之後,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了明確的戰略核心。微軟的核心,Nadella 說,是「人與工作(productivity)」。他上任時發表的第一份內部備忘錄說:

究其核心,微軟是在行動優先與雲端優先的世界中的生產力與平台公司。我們會重新發明生產力,給予地球上每個人與每個組織力量,使他們能做到更多。

(At our core, Microsoft is the productivity and platform company for the mobile-first and cloud-first world. We will reinvent productivity to empower every person and every organization on the planet to do more and achieve more.)

他也說,既然微軟將以人為核心,那麼微軟就該圍繞著使用者思考 – 而不是圍繞著微軟既有的產品線思考。換句話說,重要的是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硬生生的要把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兜在一起。

從使用者角度看,使用 iPhone 與 Android 的智慧型手機是客觀現實,因此微軟必須沿著現實去找到最能發揮的位置 — 當然是軟體。因此微軟將明確的往水平/服務型企業移動。Nadella 開始推動以軟體服務為核心的策略,大幅度的擁抱所有平台。

光是在今年微軟的 Build 大會,Nadella 宣布的跨平台的方針,都是過去的微軟難以想像的:

  1. 將 Office 免費放上 iOS 與 Android
  2. 將 Office 365 改為平台,開放第三方開發應用,例如在 Outlook 連結 Linkedin 通訊錄,在 Excel 連結 SAP,以及讓 Uber 可以直接跟行事曆溝通等。(Office 平台之於企業,可以跟 Facebook messenger 之於消費者對照)
  3. 提供軟體服務,讓開發者能快速的把 iOS、Android 與網頁 App 移到 Windows Store
  4. Windows 作業系統將轉為服務 –「Windows as a service」,也就是更像 iOS 與 Android 的時時更新,而不是隔個幾年推出大改版。

以服務為核心的主軸很適合微軟,特別是微軟在企業端還是有很好的市佔率。Office、Skype、OneDrive 等服務都「自由了」,可以盡量去向所有平台、所有裝置爭取客戶。反過來說,原本吃 Office 豆腐的 Google Doc、Google Drive、Evernote、Box、Google Voice 等服務都要開始緊張了 – 辦公軟體的巨人正在甦醒,這次它不會像以前一樣綁手綁腳。

而 Azure 雲端服務也正式的與 AWS、Google Cloud Platform 鼎足而三,共爭雲端服務的基礎供應商。其中,AWS 起跑最快,但著重於低成本的公有雲基礎服務。Google Platform 最新,主攻新創企業,但隱私性一直讓人不放心。微軟原本就有很好的企業軟體服務,在私有雲(on-premise cloud)上最有經驗,又主打安全性與私密性,是有力的企業市場競爭對手。

處理剩下的分裂人格

大的核心確立了,過去遺留下來的一些「分裂人格」仍然存在。微軟手中還是有 XBox、Surface、Windows Phone、Hololens 等產品。Windows 作業系統雖然是垂直產品,被「鎖」在微軟的裝置中,不符合新的策略,但它仍然是生金蛋的母雞,也不可能一下子丟掉。

大船要轉向,必然要取捨。這些產品仍然存在,但優先順序將被放在後頭。在上述 Nadella 的內部備忘錄中,這些產品全部集中在一起,放在末段,算是加減提一下:

  1. Windows:「Windows 上的體驗將作為所有微軟服務的高標」(“Our Windows device OS … will set the bar for productivity experiences”)
  2. Surface:「幫助我們吸引更多人到 Windows 的生態圈」(“stimulate more demand for the entire Windows ecosystem”) (注意這跟蘋果的產品策略正好相反)
  3. XBox:「開發 XBox 幫助我們開發出許多 Skype、Azure、Windows 等的新功能」
  4. Windows Phone:這個連解釋都解釋不了,只有一句話說:「我們既然從 Nokia 手中買了,會繼續「負責的」開發」(“we will responsibly make the market for Windows Phone, which is our goal with the Nokia devices and services acquisition.”)

換句話說,這些裝置、產品仍然會繼續,但目的是培養皿或是吸塵器,協助微軟開發其他的平台型服務,或是吸引更多開發者進入生態圈。

專注的力量

微軟由什麼都做,轉變成專注於最擅長的幾個業務,其實跟三星撤退至晶片與記憶體業務,以及 Sony 相機撤退回感應晶片與鏡頭相當類似,都是受到智慧型手機的產業轉移影響。當智慧型手機市場越趨成熟,二三級的企業必須收縮到自己熟悉的領域,重新出發。

撤退很痛苦,因為必須承認自己不再是老大,從心底認清「我們得從頭來過」。過去龐大的利潤也一去不復返,甚至必須主動消滅自己的利潤 — 當微軟決定開放使用者免費更新 Windows 10(對 OEM 收的權利金沒有免費),當然心裡也會痛一下;損失很多錢啊。

但專注才有力量。The Verge 訪問發現微軟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合作從未如此密切」。軟體開發者也發現微軟變開放、變得容易溝通了。Azure 反擊 AWS 和 Google Platform 更是戰火四溢,打得非常出色,營收也持續創新高。這些都來自清楚的戰略目標。

而蘋果的 OS X/iOS 與 Google 的 Android/Chrome OS 則是另一個陣營。它們的哲學是為了達到最好的體驗,不同的裝置應該有不同的設計哲學。比如說 MacBook 是鍵盤與觸控版,手機是觸控螢幕,而手錶則是另一種介面。Android 也有專為穿戴式設計的 Android Gear 系統。

前者的主張是為了吸引開發者,後者是為了使用者。

感謝趙國仁主筆、作者王明聖、KT Huang、Henry Chen 審閱草稿並給予意見。

註:矽谷有一個正在進行的辯論:是否該用一個作業系統適用所有裝置?Windows 是「一體適用」的代表,號稱開發者只要寫一次,App 就能在 Windows 的電腦、平板、手機,甚至 Hololens 頭盔上運作!

2015-05-04 週一

2015

親朋好友經濟、去中介化,與新中間人的誕生

越來越多朋友在賣東西、開團購?不是因為他們正職很閒

我身邊很多產品都是跟朋友買的。生態綠的茶,伊莉莎白辣椒醬,某某甜點蛋糕,綠野食刻午餐沙拉,以及想買但一直沒買的台灣吧黑熊等。如果不是先認識了他們的老闆,這些東西我根本不會知道。還有一些產品不是朋友做的,但是是透過朋友開的團購、代購買的。我戲稱這叫「親朋好友經濟」。

我原本以為這是因為我年紀漸長,加上人在創業圈,容易認識「個體戶」。後來發現這是趨勢;越來越多交易源自認識的人。Pinkoi、Fandora 賣個人的創作商品,Kickstarter 與 flyingV 有許多個人的募資。連我自己都上 flyingV 募資。

同時,所有的產品資訊也比過去更加透明。過去我買許多東西,只記得買大牌子,卻不清楚產品的詳情。麥香紅茶、嬌生沐浴乳、新東陽鳳梨酥、林鳳營牛奶、Nokia 3310 等;我知道它們的品質不差,但購買對我沒有特別的意義。現在我不但開始知道產品的履歷、內容,甚至知道背後的許多故事。原素茶沒有人工香精、method 洗手乳著重生態環保,微熱山丘用精密製程製造鳳梨酥,高大鮮乳用單一牧場的牛,蘋果推出 iPhone 6 其實違背了賈伯斯認為「手機螢幕應該能一手操控」的哲學,等等。

顧客與生產者之間的距離快速拉近,是來自「去中介化」(disintermediation)的趨勢。

這是我的商業模式趨勢的第 4 部曲,之前 3 部分別是行動優先(mobile first)、全程服務(end-to-end)以及訂閱經濟(subscription economy)。接下來短期內我不會再概覽性的介紹觀念,而會更偏向討論單一公司或新聞。

實體與網路

比較以下兩群企業:

  • 家樂福 vs. Yahoo!購物中心
  • 紐約時報 vs. Facebook
  • 台灣大車隊 vs. Uber
  • 晶華飯店 vs. Airbnb
  • 生活工場 vs. Pinkoi
  • 櫃買中心 vs. flyingV

你會發現:

  1. 左邊的比較老,右邊的比較新
  2. 左邊的是實體企業,右邊的是網路企業
  3. 左邊的交易都有中央的組織,右邊則是分散的、個別的交易

右邊的企業的服務模式,其實就是左邊服務拿掉中央組織後的樣子。這就是去中介化,白話叫「去掉中間人」(cut the middle man)。

中間人的價值

去中間人不是新的策略。最明顯的例子是房仲。房仲是中間人,負責媒合買家與賣家。他最怕買家與賣家跳過他直接交易,這樣房仲就沒有佣金。除了房仲之外,任何產業只要有超過一定數量的買家與賣家,就會有中間人。經銷商、貿易商、代理商等都是中間人。

中間人的價值是讓供給與需求對接,提供媒合、信任與方便。例如家樂福是一個中間人,站在我跟我要買的牛奶之間。牛奶有非常多種,消費者也有非常多種;家樂福選擇讓 5 家牛奶上架,於是附近的居民可以從中選擇。這是媒合。

我在家樂福買牛奶是因為我信任家樂福 – 我相信它至少比傳統市場乾淨。會這是信任,也就是品牌。

此外,家樂福還帶來方便。當街坊鄰居都在家樂福買牛奶,家樂福就有錢建置物流、倉儲、店面、金流等。這比一家牛奶設一個店面要有效率多了。

提供上述的媒合、信任與方便需要成本,也因此有規模經濟。意思是慢慢的,大型超市、便利商店與百貨公司會拉開與小通路的差距,一步步吞食傳統的菜市場、便當店與雜貨店。這些大型通路的誕生,又催生了大型品牌 – 統一、味全、P&G、Unilever 等。大型品牌,又孕育了全國性的廣告,以及全國性的大眾媒體。

這其中每一個環節都有規模經濟。小品牌付不起上架費、廣告費,就上不了全國媒體,也上不了家樂福的架位。最終結果是大眾消費的黃金年代  — 由大眾媒體、大型通路、大型品牌與大眾化商品組成的價廉物美的時代。「所有人都得到他們想要的,只要他們想要的都差不多。」(“Everyone got what they want, as long as they want more or less the same thing”)

直到有一天 — 你猜對了 — 網路出現了。網路一開始只帶來一個簡單的改變 – 訊息的自由傳達。但這改變了一切。

第一波:不需要中間人的企業

網路讓溝通容易,讓資訊透明。1994 年 Amazon 出現,讓一般小店家可以直接接觸消費者。2004 年 facebook 的出現摧毀了大眾媒體對輿論的壟斷,口碑成為正統的行銷管道。Amazon 的星星評鑑與 facebook 的按讚建立了網路的評鑑系統。信任,也就是品牌,正式成為網路的服務之一。

網路提供媒合與信任,於是第一代的「去中間人」服務出現 — 市集(marketplace)。Amazon、阿里巴巴、台灣的雅虎拍賣等早期電子商務都屬於市集,提供供應商與消費者自行媒合的平台。在 B2B 的部份,更有數不清的企業自己建立網站,直接開始跟上游或下游產業鏈溝通。

今天我還是會去家樂福買牛奶,因為離我家近,也就是方便。但家樂福的品牌效應已經很微弱,它對牛奶的選擇常常遭到攻擊。畢竟我終於可以了解我買的產品了。該買什麼牛奶?我可以查牛奶的星星數、看朋友的分享文,上 PTT 問問八卦,或是直接上牛奶品牌的官方網站。

第二波:不需要中間人的個人

但當時能夠參與市集的仍然是中小企業。因為經營網站、營造口碑、處理訂單、回答客服問題、處理退換貨等,還是需要幾個人手跟一台電腦的。

直到 — 你又猜對了 — 智慧型手機出現。每個人口袋裡都有一台電腦。再加上金流的成熟,讓個人也能方便的收付款。身分認證的普及,例如 login with facebook,使得評鑑可以跟著個人而不只是企業。雲端伺服器、GPS 與 3G,讓服務都能即時與即地。此時以個人為主體的去中間人服務出現了。

台灣這方面發展蓬勃,有小農產地直銷、個人團購、1 對 1 線上教學、新媒體與自媒體、各種小型接案公司,還有一波接一波的創業潮等。這些全都是因為原本卡在關鍵位置的實體通路與媒體通路,都不再是阻礙。

共享經濟

接著人們發現不一定要跟商家買東西,一般人手中也有很多資源。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說:『消費者買的不是電鑽,而是一個洞。』既然只是要一個洞,何必買電鑽呢?我手中就有閒置的啊,租我的就好了!

這就是所謂的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可說是去中間人趨勢中的一個分支。共享經濟以利用閒置資源為主,著名的例子有 Uber、Airbnb、HomeJoy(家居打掃服務)等。它們跳過了車行、旅館與外傭仲介等,讓個人直接交易。

於是創業家開始一個一個的「再利用」各種閒置資源,從閒置成本最高、浪費最多的資源開始。私人飛機可以分租(NetJets),利用閒置汽車的 Uber 與閒置房間的 Airbnb,都長成了估值超過 100 億美金的公司。再便宜一點的資源的部份,Rent the Runway 提供走完時裝秀的閒置衣服。當然時間也有閒置成本,因此 TutorABC 讓母語是英文的大學生在課餘時間可以教中國人英文,賺點外快。

瞄準充滿中間人的產業

過去中間人的存在,很大一部分仰賴兩頭資訊的不對等。而網路的功用正是流通資訊。因此掌握科技的公司,現在正沿著仍被中間人把持的產業,一個一個的撞擊。甚至包括看起來很必要的中間人。

銀行是中間人,它收取存款,用來放貸、投資股市、債卷,再把獲益的一部分還給存款人。那何不讓民眾直接投資或放貸?於是有 P2P 貸款平台 lending club 出現。(據說這類在大陸發展非常火熱?)

櫃買平台是中間人,企業必須透過它才能向大眾募資。那何不讓企業直接對大眾募資?於是 flyingV(群眾募資)、AngelList(股份募資)等募資平台出現。

所有產業都在經歷去中間人的過程,而傳統上仰賴中間人的產業影響更是明顯:大學、貨幣、旅遊業、國際貿易等等。

新的中間人

去掉中間人之後,新的問題是選擇爆炸。過去的中間人提供有限的選擇 — 這是壟斷的定義 — 比如說只有 5 家牛奶能上架家樂福,而且必須給上架費。現在沒有了中間人,牛奶公司可以上 flyingV 募資,無業人士與計程車司機都可以載客,一個不想當律師的人可以建立一個科技商業策略媒體。

當選擇爆炸,新的中間人出現了,也就是本文一開始對照的的右邊這一排。現在牛奶商必須付佣金給 flyingV 才能募資。過去紐約時報決定全美國人看到的新聞,現在 facebook 調整演算法,影響到全地球人看到的資訊。

但新的中間人有所不同。一來,它們沒有達到壟斷,而是處於激烈競爭之中,因此無法抬高價格。二來,它們的中間人地位不是仰賴資訊的不對稱,而是仰賴提供兩頭更好的服務。facebook 沒有阻止紐約時報「 上架」facebook,只是讀者喜愛從 facebook 閱讀新聞遠勝過直接閱讀紐約時報。

這不代表新的中間人不會成為壟斷 – 它們非常想要壟斷。Peter Thiel 的《從零到一》開宗明義就說「要壟斷」。只是新的中間人壟斷不是靠買最貴的店面或是取得特許執照;而是靠精於管理近乎無限的供應商與客戶,以及掌握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網路效應是新的信義商圈,大數據是新的「VIP 名單」。

管理新中間人

等等,你說,去掉銀行、貨幣,那信用由誰擔保?去掉大學,如何控制教學品質以及學位的價值?放任 一般人載客,或是讓旅客住到一般人房子裡?萬一像印度發生 Uber 司機強暴女乘客,或是 Airbnb 的房東半夜把客人趕出去時,誰負責?

中間人存在的另一個價值是易於管理。中國政府每隔一陣子就會強力鼓勵媒體合併,也是同一個理由 – 由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巨頭壟斷的網路生態,絕對比充滿婉君的台灣網路要易於管理。

說遠了。重點是法規不該是為了服務特定企業,而是為了有效的分配資源。比如說數百年來,銀行發展出一套方法控制銀行的風險與流動性等(至於控制的效果 — 那是 2008 年金融海嘯的題目)。旅館有 5 星級 4 星級,計程車有駕駛背景篩選,這些都是長期歷史中建立的規範。

如今傳統中間人的角色微弱,問題不是如何「救」這些中間人,而是回到法規的原本意義,思考如何管理新形式的經濟活動。例如印度發生了 Uber 司機強暴女乘客。反對 Uber 者說:『你看,載陌生人這種事,應該要審核過背景的司機才能做。』

Uber 則說:『我們有每筆汽車的 GPS 記錄,因此犯案的駕駛第二天就被抓到了,遠比一般計程車強暴案的破案率高。而且我們有每筆乘客的評鑑記錄;以車次論,Uber 司機的犯案率遠低於計程車司機。』

最終結果是 Uber 同意加強對計程車司機的背景審查。一般認為這是法規與載客安全的勝利。但我認為其實勝利只有一半;身為乘客,我們應該馬上也提問政府:『為何不強制一般計程車司機接受評鑑,要有 4 顆星才能上路?為何不強制所有計程車都記錄 GPS 行程?』

換句話說,問題的重點是有效的管理載客安全。而 Uber 與傳統計程車法規都提出了有道理的方法,一個來自中間人時代,一個來自新的中間人(或說網路)時代。拆解出法規的意義,再思考該如何套在新的去中間人的產業,才是健康的管理方式。

長期問題:壟斷

長期來說更重要的,是管理將出現的壟斷。壟斷遲早會出現,這時管理的目標在於確定市場保有競爭。比如說規範 Uber 或 Airbnb 上的個人評鑑記錄可以轉移,就像病人的健保資料可以轉移一樣。Google 被 EU 起訴搜尋結果偏袒自家的商品頁;假如有一天 facebook 偏袒有物報告的粉絲團呢?(我很確定目前沒有偏袒)或者,有一天 facebook 決定阻擋所有違反「一個中國政策」的言論呢?我們有能力處理這樣的問題嗎?

去中間人是大勢,不是用法規救得回來的。越早適應,讓產業新陳代謝,對整體來說越有利。進步的法規環境是企業重要的競爭優勢。如果去中間人經濟在台灣,遲遲因為某種保護主義而受到壓抑,或是因為怠惰而無法發展的話,那很快就會有人想要去掉政府了,畢竟政府也是代表人民、制定法規的中間人嘛。

2015-03-16 週一

2015

下一波傳統企業挑戰者 – 全程(end to end)創業

創投基金 Andreessen Horowitz 的合夥人 Chris Dixon,去年提出他看好「全線型創業」(full stack startup)。他解釋他的概念:

 假設你發展了一個對特定產業有價值的新技術。過去的策略是向傳統企業銷售或是授權你的技術。新的策略是自己建一個完整,從端至端(end to end)   的產品或服務,跳過傳統企業。

比如說,今天我創造了一個新的網路訂房平台,能讓旅客輕鬆瀏覽房型、訂房、聯絡旅館、付費、以及住宿後評價。過去,創業者會跑去向旅館業推銷:『租我的技術吧!這樣你就不需要訂房的櫃檯人員了。』

現在,策略是直接建一個新的住宿服務。

舊的不去

為何向旅館業推銷行不通?因為:

  1. 成本:要「嵌入」一個既定的產業,變動成本非常高
  2. 體驗不佳:光是替換訂房介面,卻沒有改變旅館業既有的環節,效益不顯著
  3. 價格不明:旅館業該付創業者多少錢?很難計算
  4. 信任:旅館業不認識創業者,不知道他能撐多久,就不願意信任

但如果反過來,由創業者自行建住宿服務,就可以避開這些問題。創業者有機會從頭設計流程,並且最大化新技術的價值。

既然我的技術能夠取代櫃檯人員,那麼我就蓋一個不需要櫃檯的住宿服務。甚至,既然我的技術的價值在於提供使用者更優越的體驗,那麼我也不需要買地、蓋旅館,乾脆只要媒合房間與旅客就好了。我控制了旅客從搜尋到退房的體驗,就能獲得更大的利潤。

很多讀者可能已經猜到了,我的例子是 Airbnb。

新的就來

這類「自己來」的創業,Chris Dixon 原本稱之為「全線型創業」(Full stack startup),這是來自全線型軟體工程師(full stack developer)的比喻。但後來他覺得更恰當的名字為「端至端創業」(End to end startup)。我個人覺得譯為「全程型創業」比較貼切,以下姑用之。

全程型創業指的是不只在技術上創新,還從頭到尾掌握使用者體驗的企業。也就是「非科技」的部份包括行銷、生產、配送等都自己來。

上述的 Airbnb 即是完整的掌握了使用者體驗。從訂房到退房,旅客都在 Airbnb 上完成。將來旅客要再訂房時,第一個想到的還是 Airbnb。Airbnb 對使用者掌握的深,自然品牌號召力強、要價能力也高。相對的,如果是訂一般旅館,如 Holidays Inn,旅客很可能是透過 agoda 或 Hotels.com,住宿後跑去 Tripadvisor 上撰寫評論。下次很可能不會再訂同一家旅館。

全程型創業的成熟期

除了 Airbnb 之外,許多這類全程型創業最近紛紛進入獲利期。例如美國著名的眼鏡品牌 Warby Parker。它由網路出發,但實體店面的坪效僅次於 Apple Store,還超越珠寶品牌 Tiffany & Co.。眼鏡行打敗 Tiffany,很難想像吧!它從設計、生產、行銷、退換貨一手包辦,直接跳過傳統的「寶島眼鏡」類的通路。

Warby Parker 實體呈列。圖片來源:Phil Roeder
Warby Parker 實體呈列。圖片來源:Phil Roeder

電動汽車 Tesla,除了生產車子,也自己在網路上與直營店銷售,不透過經銷商。甚至連汽車的軟體更新也都直接透過網路(over the air)完成,對使用者體驗的掌握度遠超過傳統車商。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計程車品牌 Uber,也從頭到尾包辦了使用者體驗。誰記得他上次搭乘的是哪一家出租車行的車嗎?沒有。所有的人只記得 Uber。

最後一個例子是 Buzzfeed。Buzzfeed 宣稱它能精密的監控讀者接觸到 Buzzfeed 內容的來源、停留時間、以及後續反應。它把每一份內容當成一個獨立的完整體驗過程,並且完全以數據化方式分析。這與傳統媒體仰賴派報生、臉書或是 Twitter 來配送,卻不知道內容如何擴散,引起什麼反應完全不同。

自己來,比「嵌入」別人好

為何要自己來?除了避開傳統企業的抗拒之外,奠基在科技之上的眼鏡公司,與利用新科技提昇業務的眼鏡公司,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

以 Warby Parker 來說,它從第一天就知道客戶的名字、住址、度數、信用卡資訊、喜好、消費金額。當它要推銷一項新產品時,例如抗藍光眼鏡,其精準度與威力將遠超過寶島眼鏡,可是行銷成本卻更低。

舊金山的公共運輸系統 Muni,花了兩年,3 百萬美金,才搞清楚乘客都是由哪些站上車。一個奠基於現代科技的公司,例如 Uber,同樣的資料只需要 1 秒鐘。這就是奠基在科技的公司,挑戰傳統企業的不公平優勢。

如何自己來

真正困難的問題是:該如何建立全程型的公司?這當然比專注寫程式,然後試著「嵌入」傳統企業的門檻要高多了。新創企業不但要熟悉技術,還要熟悉它將進攻的產業。Warby Parker 不但要了解電商跟社群,還必須搞定驗光、時尚、退換貨、法規等非技術性問題。

可是困難,總比進不去好。成功了,就能深度掌握使用者體驗,獲得更大的利潤。想建這種創業,必須擁抱技術之外,擁有跨領域的知識。

好消息是,全程型創業越來越好建,因為基礎設施已經舖設完成。這就好像網路的普及,讓 Netscape、AOL 成功。寬頻的普及,為 Youtube、Twitch、Gmail、facebook 鋪路。智慧型手機的普及,讓 Whatsapp、LINE 、Instagram 發光。GPS 普及,讓 Uber 席捲全球。

今天,物流配送非常完善,身分辨認可以交給 facebook、Twitter 或微信,金流有 Paypal 至 Stripe 等各色各樣的系統;而且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因此最困難的一哩路 – 告知客戶 – 已經不再是問題。基礎建設成熟,難怪全程型創業陸陸續續進入獲利期。

更多的全程型創業

有物報告今天能夠只仰賴一小撮人,專注提供「科技的商業策略分析」,不是偶然。它有幾個前提:

  1. 內容可以瞬間由有物傳遞給讀者
  2. 讀者能快速的分享內容
  3. 有物能自動化的辨別會員與非會員
  4. 自動扣款(Stripe)讓讀者只需決定是否取消,而不需重複刷卡

這些的集合在 2 年前是不存在的。而我認為全程型創業也會是台灣未來的機會。因為基礎設施越完善的地方,全程型企業的客戶體驗越好。

台灣的眼鏡行幾乎滿街都是,真的沒辦法做出 Warby Parker 嗎?Warby Parker 還無法超商取貨,在美國驗光更是比台灣麻煩許多。台灣的計程車空車率高,為何做不出一個叫車方便,司機沒有客人時還可以載載冰淇淋或家具的 App?

眼鏡業,台灣也有

全程型創業挑戰傳統產業,也部分解決了我之前討論的台灣市場太小的問題 — 就算我們退一萬步,假想台灣只有內需市場好了;創造出一個新的寶島眼鏡難道不是生意?根據財報,它的年營收有 22 億台幣耶。同樣的問題也可以問台灣的計程車產業。

市場有,誰阻礙全程型創業的出現?Chris Dixon 與他的合夥人 Balaji Srinivasan 預測最可能受到全程型創業挑戰的領域,分別是教育、金融、醫療,都是受政策保護的產業。這應該解釋得夠清楚了。舉例來說,台灣的金融業不比美國的巨大,但沒有人能挑戰。

附註:有些科技人會馬上反應:『這不就是垂直整合(vertical integration)?像鴻海買了群創的面板廠一樣?』全程創業與垂直整合的重點不同,前者著重佔有使用者體驗的程度,後者著重的是生產流程。例如蘋果就同時包含了兩者。

 

2014-11-10 週一

2012~2014

[專訪] 不要逆轉勝,要一直勝 — 專訪 iCHEF 創辦人吳佳駿、程開佑

創業團隊 iCHEF 即將代表台灣,赴南韓與 45 個國家代表隊,競逐「2014 創業國家高峰會」(Startup Nation Summit)創業大賽。

iCHEF 是常勝軍。自 2013 年起,iCHEF 即過關斬將,依序贏得了 2013 年台灣數位時代創業之星首獎,2014 年 Echelon 日本站首獎, 2014 年新加坡 Echelon 評審團特別獎等多個獎項。

已經擁有了那麼多,如果我是 iCHEF,我會開心住在帝寶專心拓展市場,何必跳下來比賽?特別是這次的比賽,iCHEF 先天不利,因為初賽 20% 的分數由投票決定。

有物報告特別專訪兩位共同創辦人,營運長吳佳駿與行銷長程開佑,解釋他們參選的心聲。

ichef
iCHEF 營運長吳佳駿(左)、行銷長程開佑(右)。攝影:有物報告

先簡介一下 iCHEF 吧?

程:iCHEF 是行動的點餐、結帳系統,一般稱 POS(Point-of-Sale)系統。

傳統的餐廳 POS 就是那種一按會「叮」的一聲,吐出鈔票抽屜的機器。這類系統只能結帳,不能桌邊點菜。也比較貴。

我們設計的 iPad App,讓服務生可以直接在桌邊點菜、客製口味,而且直接與廚房的控制系統以及櫃檯結帳連結。甚至還可以讓員工上班打卡。餐廳老闆可以記錄每日的金流、熱賣的菜、設計折扣優惠,以及記錄員工的工作效率等。

ichef1
iCHEF 點菜 App 以及老闆遠端監控 App。攝影:有物報告

參加比賽對你們有意義嗎?

吳:一開始有。第一個獎是最有意義的。我們一開始就希望能先得一個台灣的獎,所以先參加了 2013 年數位時代創業之星,獲得首獎。

之後參加國外比賽通常都有策略目的。例如我們想開拓新加坡與日本市場,因此先後參加了新加坡的 Echelon,以及日本 B-dash 創投在福岡辦的比賽。

程:現在覺得比賽意義不大。一方面對銷售沒有直接幫助。我們的客戶都是餐廳老闆,根本沒聽過創業比賽。另一方面我們暫時也不需要募資。

那為何參加這次 Startup Nation?

程:Startup Nation Summit 跟一般的創業比賽不同。它的目的是推動各國政府修訂對創業家友善的法律。因此這個比賽很特別的是以國家為單位,類似奧運的賽制。另外它還設計了網路投票的項目,佔分數的 20%。

吳:2013 年在台灣得獎之後,就有創業圈的前輩認為台灣應該參加 Startup Nation,帶動台灣創業環境的改善。我們是當年的首獎,平日又受到很多前輩的提攜,覺得有責任代表台灣。

說真的,創業不是比賽,而是爭市場。獵豹跟大白鯊平常根本不會碰面,怎麼分得出第一第二名?只有市場最重要。

Startup Nation 創業比賽用投票決定,一般人怎麼判斷該投給誰?

程:有點荒謬對不對?好像比賽建太空火箭,卻讓外行人投票。

但投票能吸引更多人參與。Startup Nation 辦比賽是為了推動政策,因此它們也希望增加輿論的熱情。

吳:所以我們才決定參加。程開佑在他的臉書上寫了一篇「不想  讓她輸」,很多人分享。那是我們的心情寫照。我們覺得台灣應該要揚眉吐氣。

我讀過「不想  讓她輸」。真的是熱血澎湃。與其說是創業家,更像運動員的宣言。你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台灣不能輸?

吳:這想法從高中開始。我們一開始創業的 4 個人,都是松山高中玩電腦的同學。當時一些人在玩資訊科學研究社,一些是班聯會的資訊部。還一起架很爛的松山高中 BBS。

後來大家上大學、唸研究所、出國留學,各自有各自的發展。有的去美國,有的去中國。但我們一批人都會固定聯絡。每年的農曆初四,大家就會從各地飛回來聚在一起。

一年年下來,我們發現這一代的人才都不斷的往外走。每年聚會時,常常感嘆想回台灣,卻回不了台灣。

即使是出國的人回台灣時,多半是出於無奈。是「我必須因為 XX 原因而回來」。而不是「台灣有一個很棒的機會,我非回來不可!」大家都回不來。

邁入 30 歲時,掙扎更明顯。該不該回來,變成是一輩子的決定。如果決定去大陸,或是任何其他國家,那是準備娶外國配偶?然後讓小孩接受別的國家的教育?

父母親誰照顧?跟著走?他們的英文不見得夠好。如果他們不適應又怎麼辦?

我們很不滿意。我們希望讓回台灣是雀躍的、主動的。我們希望台灣有世界級的機會。想要回台灣,就不能眼睜睜一直看著人才流失。

都是高中同學!你們怎麼決定創業的?

吳:2007 年時我在統一超商工作。從店員做起,後來跑去管系統、營運,最後到企劃。一共做了約兩年。我最後的老闆是徐安昇,徐重仁董事長的兒子。

後來我看到大陸的經濟發展,於是跑到大陸工作。做著做著,覺得應該唸 MBA,於是回到台灣準備。

那時,安昇開了第一間餐廳「麻膳堂」。為了養活自己,我又跑去麻膳堂從服務生做起,一邊準備 GMAT。

攝影:有物報告
攝影:有物報告

到 2011 年底,有一位大陸朋友請我去日本幫他開分公司。於是我跟安昇辭職。但他跟我說,既然你要創業,何不留下來幫他?

我心想也是。可是我並不想單純賣牛肉麵,於是我們兩個開始研究創業題目。

那時安昇經營麻膳堂,常覺得技術管理系統遠遠不如統一集團,非常不便。我們想採購國外用 iPad 設計的餐廳管理系統,卻發現它們一來不願意中文化,二來無法處理台灣的發票系統。

於是我們決定做 iPad 上的 POS。

當時只有吳佳駿在台灣?

吳:對。所以我開始找以前一起在松山高中玩電腦、架 BBS 的同學。當時何明政在加州 UCLA 當工程師,開佑在中國當顧問,都有全職工作。我們就晚上線上討論。

程:我那時白天在上海的大企業戰略策略部當顧問,晚上當 iCHEF 的創業顧問。

遠距離的戀愛,最終總是要有個結果。

吳:到了 2012 年的農曆初四,我們又一群老同學聚會。這時決定認真幹了。聚會完,就決定由我寫商業計劃書,開始設立公司。大約年底做出了產品的 prototype。

程:十二月佳駿通知我來台北一趟,說要跟徐重仁董事長提案。當時是嚇得屁滾尿流,但初生之犢不畏虎。我們就坐在徐董事長家的一樓沙發,把投影片印出來,一頁一頁的提案。

徐董事長覺得如何?

吳:他聽得非常認真。徐董事長自己也是內部創業(internal entrepreneur)的模範,替統一集團打造了 7-11 王國。不過他幾乎完全不插手安昇的餐廳,很少給意見,也不太給什麼幫助。

程:他聽完之後,應該也沒有 100% 聽懂。可是他只說:『很好。來做吧。』

然後就召集團隊了?

吳:對。明政 6 月辭了 UCLA 的工作,回來當 CTO。開佑則是年底才回台灣參加。

程:我是 MBA 訓練,因此比較保守(笑)。原本我是不看好的,說了很多不會成功的理由。

但隨著每天線上討論,我發現我晚上的工作越來越佔滿心思。白天的工作雖然舒服,卻越來越無聊。最後還是忍不住加入了。

這時核心是營運長吳佳駿、行銷長程開佑、技術長何明政跟執行長徐安昇?

吳:還有使用者介面(UI)設計師 KC。也是我們高中資訊研究社的同學。他是一個才華洋溢的怪咖。也是蘋果的忠實使用者,有一個部落格叫做「白蘋果研究室」,還寫過幾本設計參考書。後來被我們拉進來。

程:到 2012 年 12 月,我們團隊已經有 7 個人,而且有了第一個外部客戶 — 越南河粉餐廳 Cyclo。

 

有營運、技術、行銷、設計、執行,算是非常堅強的初步團隊了。

程:KC 是藝術家。安昇是品味家兼最誠實的客戶。除此之外,我們覺得我們三個的組合是戰士、牧師、法師。

 

這比喻很宅。我不確定有物的讀者聽不聽得懂。

程:CTO 是法師。威力強大,但防禦力弱。一碰到客戶意見就會軟下來,被予取予求。這時就要戰士佳駿出來擋。

營運長是面對客戶的第一線,是說服客戶最直接的戰鬥力。有時他必須要拒絕客戶,或是堅持產品的設計。

我做行銷,是牧師。負責支援、提昇戰士跟法師的工作。

 

這真的很宅。

吳:你看我們的內部討論群組,也都是用戰士、法師、牧師分類。

 

夠了。

 

圖片來源:iCHEF
圖片來源:iCHEF

 

你剛提到有時必須拒絕客戶。為何拒絕客戶?

吳:早期來找我們的多半是餐飲集團的技術部門。他們希望我們協助開發他們的內部 POS 系統。

但我們很快的發現,這些集團並不想購買 iCHEF,而是希望我們能接專案,依照他們的企業系統設計 POS。包括一些客製化的要求。

但我們不想接案。秉我們從一開始就希望做一個水平的、服務許多餐廳的服務;而不是一家大企業的服務公司。

所以我們必須拒絕一些要求。我們非常重視客戶的意見 — 但我們的理念是幫助所有的中小餐廳,而不是特定餐廳。

程:從行銷的觀點,當然希望客戶越多越好、大越好。推掉這類的案子其實蠻讓我心痛的。但牽涉到理念,就必須由戰士佳駿去擋。

 

但你們可以先接案養活自己。等學會了產業內的知識,再開發自己的產品?很多接案公司都走這個模式。

吳:這模式有很多問題。第一是接案很難規模化。而且客戶的需求會一直成長,你會越陷越深。另外通常大公司的合約,第一條就是「競業禁止」 — 禁止你為其他人作同樣的產品。那我們就沒戲唱了。

再來,集團的生態、資源與中小型餐廳非常不同。我跟安昇都待過大集團,很清楚裡面的經營方式。不需要再去走一遍。

 

走平台,服務中小型餐廳,所以是軟體即服務(SaaS)的概念?

吳:對。我們收月費。目前有 360 家餐廳採用,包括 Cyclo、紐澳良小廚、小草作等。

集結很多家中小型餐廳的營收,就足以讓我們開發出比擬大企業的服務。中小型餐廳的需求非常直接、立即,不滿意它們絕對不會用。所以我們花非常多時間解決餐廳現場的需求。我們是 offline first,online later。

 

POS 的下一步是?

吳:我一直覺得餐廳的服務流程還有很多裂縫。比如說,電影流程就直覺許多。消費者不但能線上買票、線上劃位,而且電影都可以準時開場。餐廳為什麼不行?

在我的想像中,未來餐廳的流程也應該無縫。從訂位、劃位、選餐,到結帳,以及餐廳的點餐記錄、售後服務等等,都應該非常順暢。完美的餐飲流程是沒有 POS,甚至沒有刷卡的。

 

所以你們由 POS,也就是餐廳與顧客的接觸點,開始著手。

吳:對。這也是軟體最幫得上忙的點。

 

等等,所以你要跨入訂位、劃位的生意?

程:說實話,當我們從 POS 開始垂直發展,一定會繼續往消費者端前進。例如餐廳已經把營業時間存在我們的後台了;那下一步我們幫它在網路上更新,也非常合理。

 

除了垂直方向的發展,水平方向的競爭者呢?傳統的 POS?

吳:我們的競爭者有三種:

傳統 POS 商。就是賣會「叮!」一聲的機器。這類企業有包袱,我們不擔心。

新的 App 開發者。他們要踏進來,必須走過我們走的路,必須像我們一樣睡在餐廳裡,經歷斷線、爆桌、客訴的挑戰。只要我們不偷懶,不會把領先優勢拱手讓人。

第三種是平台商,例如 Yahoo! 或是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

吳:對。大陸的阿里巴巴,前一陣子推出淘点点。他們免費送紅包,獎勵使用者去採用他們的 POS 系統的餐廳用餐。阿里巴巴有自己的支付系統、電商規模以及大數據分析能力。它們的策略是把消費者圈進阿里巴巴的生態圈中,由客戶的資料產生價值。

我們當然沒有支付、電商生態圈、或是那麼雄厚的資金。我們的強項是非常熟悉餐廳的需求。

台灣沒有支付想跳進來做 POS,因為台灣的金融系統很保守,發票系統很複雜。我們也不作支付,跟支付系統是合作關係。

 

你們該感謝台灣老舊的支付以及發票法律,形成天然屏障。

吳:是沒錯。本來就該在既有系統的痛點找機會。

還有另一類的競爭者是日本的 Recruit 集團。它們用免費送餐廳 iPad 的方式,鼓勵商家採用他們的 POS 系統。

 

換言之,阿里巴巴由消費者端切入 POS,目的是壯大整個生態圈;日本的 Recruit 用補貼餐廳的方式切入。

吳:對。而我們由優越的餐廳服務切入。

 

就某方面來說,iCHEF 搭上了台灣這一波餐飲創業的熱潮。

程:餐飲的地方特色很強。我們在台灣的主要客群是新餐廳,或是由第一家餐廳跨出第二家分店的餐廳。這在印尼不適合。印尼的餐廳如果有 Wifi,通常都是集團餐廳。美國的餐廳也大部分是連鎖餐廳。

吳:應該說,我們創業的原因跟這一波餐飲業興起的原因是一樣的。

早期我們笑說我們的初期客戶,不是 MBA、ABC,就是海龜派(留學回來),或是企業第二代。

他們回台灣開餐廳的理由跟我們回台灣一樣,是想追求有抱負、表達個性的事業,但同時也想規模化、商業化。但這個時期台灣除了飲食文化,沒有別的產業能提供這種機會。

科技業?還是以 B2B 為主,還是在降低成本、大量生產。其他產業也還不到規模化或是國際化的程度。只有餐飲業。

於是很多人回來就開餐廳。即使店小,至少有自己的風格。所以我覺得郭台銘抨擊小確幸、「只想開咖啡店」是不公平的。這不是沒有抱負,而是抱負的象限跟上一代不同。

程:我原本在奧美,是服務大客戶的公關。客戶包括 ARM、Google、Alibaba 等國際大公司。職稱好,過得也舒服。其他幾個同學在國外也都發展的不錯。但其實還是代工啊,還是服務國外大公司。

現在我們跳出來作一個針對台灣中小餐廳的 POS 系統。算是小到不能再小的產品了對吧?但。說這是沒有抱負?我不同意。

 

在台灣能做到國際級的產品嗎?

吳 就是。台灣的餐飲文化非常細膩,才造就 iCHEF 的競爭力。

你看只有台灣的茶,糖度會分 6 種!或是點菜加麵不加蔥,小辣但是跟甜點一起上等種種複雜的要求。台灣的餐廳翻桌率是美國的 3 倍,結帳速度也是世界級的快。更不要說台灣的發票系統繁複,還有各式各樣的信用卡、銀行優惠,讓人眼花撩亂。

台灣點菜客製化程度世界數一數二。圖片來源:iCHEF
台灣點菜客製化程度世界數一數二。圖片來源:iCHEF

 

 

所以 iCHEF 是一個非常城市的產品。只有在大城市,餐廳的效率才必須高。POS 的決勝點是一天最忙的 3 段時間。我們主力的餐廳,客單價在台幣 100-400 元,更是分秒必爭。iCHEF 就是從台灣開始,才發展出速度超快、可離線使用、可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口味的 POS 系統。

除此之外,我們還提供 3 小時維修的保證,這也是大城市才會發展出來的速度。我們目前 360 個餐廳,只靠一位維修人員跟 4 位業務支撐。這種效率嚇死人了。要達到這種水準,我們必須專注在一個產品,一種定價,不客製化,並且快速反應客戶需求。

我們的產品很小 — 針對台灣中小型餐廳的 POS — 所以能做到世界級。

說來有趣,當初我們的第一個外部客戶,Cyclo,最近打算進軍大陸,希望我們跟著一起去。真要批評「只作島內,眼光不夠大」,Cyclo 跟 iCHEF 一開始都算吧。但現在我們都要出國比賽了。

 

回到比賽,Startup Nation 的比賽我們該做什麼?

吳:請大家至 Startup Nation 比賽官網,投 iCHEF 一票。這次比賽初選有 20% 的分數來自網路票選。

Startup Nation Summit 投票網頁。圖片來源:Startup Nation Summit
Startup Nation Summit 投票網頁。圖片來源:Startup Nation Summit

 

我們並不認為自己一定會贏 — 畢竟那是南韓的場子,而且很多國家的人口數都遠多於台灣。但就像開佑說的,既然有台灣的國旗,至少不能輸。

 

採訪心得

我個人其實厭倦了台灣拍的電影、電視都是「逆轉勝」的故事。不是小蝦米勝過大鯨魚,就是雜牌軍勝過正規軍。聽多了,我們會習慣認同弱者,好像我們的棒球先天就該比別人弱,我們的產品就是比不上進口,外國人的文章或是創業點子就是比較好。

久而久之,當我們佔優勢時,我們甚至會懷疑自己:「好像太順利了,是不是現在該摔一跤才對?」或是懷疑、攻擊表現優秀的人。世界女雙第一?女子高爾夫球排名第一?隱隱的,我們總懷疑那不是我們的功勞,不是我們應得的。失敗主義的惡性循環,比失敗更可怕。

為何我們不能有一些連戰連勝的故事?不能有自己的洋基隊、巴塞隆納隊、法拉利車隊?為何不能有一個故事,是我們從頭到尾,有系統、有方法的準備,最後從頭到尾壓著對方打,打到最後毫無懸念的獲勝?

iCHEF 在不到兩年間,從台灣到日本一路得獎,毫無疑問是台灣創業圈的優等生。它站在台灣飲食文化與科技界的肩膀,聚集了台灣「BBS 世代」的本地與海外人才,更獲得本地成功企業家的提攜,可說是台灣商業環境的代表作。我希望它贏。

  • « 前一頁
  • 1
  • ...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