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的併購案發生在醫藥界,驅動力卻是科技。蘋果整合音樂搜尋服務,模糊裝置與環境的界線。Spotify 與騰訊聯合次要敵人,對抗首要敵人。
阿里巴巴的 Demo Day (雙十一)展示了服務電商的能力,和鎖定傳統零售的決心。蘋果財報又創新高,主因在於 iPhone 提高客單價策略奏效,畢竟手機的重要性已經不亞於電腦。
Google 投入硬體不是因為眼紅蘋果,而是擔憂「資訊流」的改變。蘋果擔憂的不是 Pixel,而是微信。
從新總部到 iPhone X,蘋果的每一個作品都充滿宗教般的感染力。iPhone 仍然有領先同業的優勢,能支撐蘋果巍峨的大廈,但它的長期對手可能是 Apple Watch。
蘋果能為消費者不斷打造最佳體驗,成為最賺錢的公司,是因為有系統性的優勢。只是,到了軟體時代,硬體公司必須再次找出更誘人的市場。
迪士尼自建串流平台,蘋果則是投入 10 億美金做原創內容。同樣著眼內容帶來的利潤,但截然不同的立基點,結果可能南轅北轍。
成為偉大的科技公司有很多條路徑。其中一種是擅長花錢,另一種是擅長賺錢。
蘋果與高通爭訟,台灣代工廠是開心的配角。Alphabet 財報上,廣告營收健康,不過新產品仍然前景不明。
中華電信 MOD 由套餐制改為「單點」(a la carte)頻道收費以及按照收視率的分潤方式。聽起來很進步 — 像是 App Store 的收費方式 — 卻忽略了傳統套餐模式的優點;蘋果的延長保固方案 AppleCare+ 無法落地台灣 — 新的商業行為又碰上舊的「分類」問題。
從 Uber 企業文化檢討報告,看出不在乎人資、漠視「細微」錯誤的代價,最終為 Uber 帶來一連串災難;WWDC 上,蘋果表示將提供更多 Podcast 「部分」聆聽數據,讓播客們更了解使用者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