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4 / 年份 / 文章

台灣競爭力名列全球前茅,但勞工報酬負成長?

 比較美國勞工部與《經濟學人》報告眼中的台灣競爭力

『台灣的經濟越來越差了,誰誰誰要負責!』

『為什麼南韓樣樣都超越我們?我們應該趕快照著做啊!』

這種慌張、衝動的呼喊我們常聽到,也情有可原,因為台灣一直活在一種不安全感中。但凡是經歷過地震、颱風、或忘記結婚紀念日的人都知道,危難越大,越要冷靜。

圖片來源:Camilla Hoel

在台灣科技業人越加擔心工作條件惡化的時刻,我整理了兩個有公信力的組織對台灣競爭力的看法,希望給讀者多一些觀點。這兩份報告分別是由美國勞工部(Department of Labor)以及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出版。

第一份美國勞工部的《國際勞工圖表》(Charting International Labor Comparisons 2012 Edition),必須感謝 jimabc 的部落格文,讓我接觸到這份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文獻。

第二份《世界競爭力報告2012-2013》(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1-2012)台灣的人比較熟悉,因為《經濟學人》及台灣的報章雜誌常常引用。我們亦曾在有物報告的粉絲團上簡短討論過。《經濟學人》引用去年報告中的這張圖片「全球競爭力與每人 GDP 關係圖」引起很大迴響。本篇討論最新的報告。

全球競爭力與每人 GDP 呈現正相關。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這兩份報告的面向不同。美國勞工部的報告專注在勞動力條件,分析了台灣勞動條件持續惡化的事實。而《世界競爭力報告》則從多角度為台灣的競爭力評分,預告台灣的經濟發展仍然值得期待。

PS:我不是經濟學家。有物缺經濟學家,歡迎專家參與討論。

美國勞工部公信力不畏選舉口水戰

在談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之前,要先理解美國勞工部的統計報告是很有公信力的。

例如上個月,美國勞工部宣布美國的失業率降至 8%以下。這個新聞對低迷以久的歐巴馬陣營是大利多,但也讓羅姆尼陣營非常不開心。因此報告一發表,馬上有許多共和黨支持者質疑勞工部受到歐巴馬的壓力,竄改或美化了失業率。最大聲的批評者是奇異電器(GE)的傳奇前總裁 Jack Welch。

這種選舉口水戰,相信台灣人一點都不陌生。但令人意外的是共和黨的「陰謀論」一出現,反而有更多人跳出來捍衛勞工部的專業性,而且不分民主黨或共和黨人。

例如由老布希任命的統計部部長 Keith Hall,以及一些智庫的經濟學家都跳出來力挺勞工部。原來美國勞工部的統計部門是獨立單位,其統計資料會經過一打以上的專業人士檢驗,甚至連勞工部部長都只在發表前半個小時前收到報告。而且所有的原始資料(raw data)事後都會公佈,接受檢驗。由此可見其報告的可信度。

台灣與世界逆向而行,勞動收入降低,物價成長

另外要先註明的一點,是美國勞工部的報告並不是一份「勞工人權」報告,反而比較是由資方的角度,看勞動力成本的變化。因此,薪水的成長對當地的受僱階級或許是優點,但在這份報告中反而是一個劣勢。

以下圖表中台灣標示綠色南韓及新加坡標示紅色

首先是第一個壞消息 — 每小時勞動報酬。台灣的每小時報酬非常低。此處的報酬不只包含薪資,也包含勞健保、退休金、社會福利等由第三者補貼的報酬。

勞動力每小時報酬。圖片來源:美國勞工部

由上圖可以看出,最貴的勞工都在歐洲國家,顯示歐洲悠久的社會福利國家傳統。台灣的勞動報酬落在南韓及新加坡之後,僅略勝墨西哥、菲律賓等地。

台灣的勞力報酬負成長

若比較勞工報酬的「成長率」,依然是壞消息。台灣最近兩年的成長率是全球最差,並與日本並列唯二負成長的國家

勞動力每小時報酬的成長率,台灣倒數第一。圖片來源:美國勞工部

相比之下,新加坡跟南韓在過去十年勞工的報酬都持續成長。特別是南韓的報酬在經濟衰退前(2000-2007)大幅成長。其他勞動報酬大幅成長的國家,多半才剛踏進工業國家之林,例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

台灣的每單位生產勞動成本十年降低

下圖是這十年來「每單位產出的勞動力成本」。這個圖要小心解釋。一般來說,單位成本越高代表這個國家的生產效率越差,原因可能是勞工的薪資條件好,也有可能是勞工的技術能力差。

從下圖可以看出,台灣勞工在此項目再度拿到世界第一低!換句話說,台灣的勞工「俗擱大碗」,不是薪水拿得少,就是特別有效率。我想台灣科技業的都猜得到是怎麼回事吧(「xx 制」)。

每單位產出的勞動力成本(未轉換成美金前)。圖片來源:美國勞工部

而且這問題持續十年。從2000-2010年,台灣的勞工成本持續的降低。這一方面代表台灣的勞動力越來越有效率,另一方面也可能代表實質的報酬降低。

如果南韓在此項目也表現不好,我們會不會比較開心呢?上圖是以各國自己的貨幣計算。如果將貨幣都轉成美金,則南韓的表現比我們更差

換句話說,若考慮到韓圜對美金的貶值,則南韓的勞動力單位成本竄至全球最差。過去三年南韓的勞動報酬的增加只是假象,實際上(從國際貨幣角度)是負成長。

但台灣也不用高興的太早,台灣只是由倒數第一掉到倒數第三而已。而且南韓只有在經濟衰退時(2007-2010)勞動力成本降低,台灣卻是連續十年降低。

再一次我們要強調,從這份報告的立場,實際上南韓跟台灣的表現非常優異,因為我們每單位產出的勞動成本降低,代表我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這是觀點不同的問題。

台灣跟南韓的勞動報酬成長都輸給物價上漲,但原因不同

最後一張圖是這份報告中最有趣的。這張圖比較了過去十年來,物價指數上漲程度(圈圈)跟薪資報酬成長程度(框框)的差距。換句話說,如果框框在圈圈的右邊,表示薪資成長超過物價上漲(大部分國家)。

勞動力報酬與消費指數的差距。圖片來源:美國勞工部

唯二的例外是台灣跟南韓。這兩國的框框都在圈圈的左邊,意思是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上漲。而且兩國追不上的差距十分接近,只是理由不同:南韓是薪資漲一些、物價漲很多,台灣卻是物價漲不多,薪資卻跌了(框框小於零)

世界競爭力排名採用12個主要指標

第二份報告的出版者世界經濟論壇不像美國勞工部只比較勞動力成本,它從經濟的各個層面來判斷國家的競爭力。因此這個報告比較不那麼數字化,「印象分數」的權重較高,有點類似美國大學每年會出的「MBA 權威排名」。但因為它涵蓋的類別較廣,因此有更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每個國家的競爭力共分成12個支柱(pillar)。綜合這12個評分,共有144個國家及地區列入評比:

  • 組織:例如政府效率、清廉度
  • 基礎建設:鐵路、航空、港口、網路
  • 總體經濟環境:政府收支平衡、政府負債比
  • 健康與基礎教育:疫苗接踵、愛滋病、健保(本篇不討論)
  • 高等教育:大學、研究所
  • 商品市場效率:農漁產品、一般關稅、餐飲市場
  • 勞動市場效率:工會、僱傭自由度
  • 財務市場發展:證券市場、借貸、風險管理
  • 技術準備:網路普及率
  • 市場規模:國內市場、全球市場
  • 商業修養:產業鏈社群、供應商與採購商效率
  • 創新:R&D、大學與企業合作、政府資助研究計畫

台灣總成績勝過南韓,但南韓快速上升中

在討論細項之前,我們直接看最後成績:台灣今年的競爭力排名(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世界第13,勝過南韓(19),輸給新加坡(2)。

從下表可以看到,其實前25名的順序過去一年沒有大變動,是穩定的領先群。退步最多的是丹麥跟馬來西亞。

進步最多的國家是南韓,由第24名一躍至第19名。南韓已經連續三年上升,台灣則是連續三年維持在第13名,兩個國家其實都難能可貴。

國際競爭力排名。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台灣是每科成績優異的乖乖牌

這份報告很細心的提供每個國家的「戰力圖」。下圖是單獨看台灣的戰力圖:

台灣12支柱戰力圖。綠色為排名較佳的類別,紅色為排名較差。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從右邊的雷達圖中,可以看出台灣各科的成績都優於平均值(黑線),稱為成績優異並不為過。

而在左邊的成績表中,我以綠色標示台灣成績好的科目,紅色標示成績差的科目。台灣的大科目成績都落在30名以內。其中成績最好的是高等教育(全球第9)、商品市場效率(8)。成績最差的則是組織(26)、總體經濟環境(28)跟技術準備(24)。

如果看細項的話,會再度發現台灣各方面的成績都是平均的好,幾乎沒有低於40名的項目。我們要特別表揚台灣在全世界排進前五名的項目,姑且稱之為「台灣之光」項目。這些分別是:

  • 通貨膨脹:第1名!9A 總裁果然平抑物價一把罩。
  • 商品市場的當地競爭(local competition):第3名,不愧是中小企業的故鄉
  • 財務服務的價格:第4名,台灣理專滿街跑
  • 當地借貸成本:第4名,台灣中小銀行跟投資人滿街跑
  • 當地供應商數(local supplier):第3名,不愧是中小企業的故鄉
  • 廠商的社群效應:第1名,竹科好強!

雖然總成績不錯,但還是要追究比較低分的細項。在總體經濟環境部分,台灣特別低分的是政府收支平衡(100)跟政府負債比(75)。這或許是為了平抑物價、降低通貨膨脹而造成的過度舉債。

在勞動市場上,台灣在聘僱自由度(86)跟勞動力浪費(101)都在排行榜底部,反應了台灣的勞工不是不優秀,而是沒有適才適所。

在財務市場上,台灣的銀行健全度(62)與投資人法律權益(89)都不算好。這兩點跟南韓其實是同病相憐(下詳)。

總之,不論從12個大科目或是細項來看,台灣都可說是體質健全的乖乖牌。

南韓是問題學生 — 有重大缺失,但也有特殊才華

南韓的戰力圖就非常的不平均,如下圖(新加坡這種樣樣第一的我們今天就不比了):

南韓的12支柱戰力圖。綠色為排名較佳,紅色為排名較差。圖片來源:World Economic Forum

從雷達圖可看出,南韓的戰力大起大落。南韓在總體經濟市場規模兩項上大勝平均值,在基礎教育以及基礎建設也是零先群雄。

然而,南韓有問題的地方都特別嚴重。在12個大項中,包括勞動市場效率(全球73名)、財務市場發展(71)、以及組織(62 )都異常低分。

如果研究細項的成績,可以看到南韓在政府組織的成績慘不忍賭,有許多項目甚至排名到100名以外,匪夷所思。例如公眾對政治人物的信任度(117)、政府浪費(107)、政府規範負擔(114)、政策透明度133!這是什麼軍閥國家嗎?還輸給巴基斯坦、尼泊爾跟玻利維亞公司股東會管理(121)跟保障小股東權益(109)。

財務市場上南韓的成績也很差,可見市場效率不彰。例如借貸容易度(115)、風險資金的取得(110)、銀行健全(98)、證券市場管理(80)。就一個在科技業呼風喚雨的國家來說,其財務市場的落後令人費解,莫非大企業的融資都依賴國家?

南韓另外兩個很差的類別,分別是勞動力市場以及產品的市場效率,分數都排迴在80~100名,十分符合我們在韓劇中,看到主角拼命努力成為大公司員工,而且不論房地產、牛肉或海鮮都十分昂貴的印象。

高分群主要集中在基礎建設(鐵路、港口、網路)、總體經濟(特別是政府收支平衡與負債比分數很高,或許是被 IMF 拯救的餘悸猶存?)、以及技術準備(寬頻、網路設施、公司網路化)等。

從這些高分與低分的項目,可以很清楚的刻畫出一個由大政府與大企業聯手控制的經濟環境,而且高科技產業特別突出。從勞動力市場效率低落、政府效率不彰、民生物資高漲來看,長期來說是一個不穩定、缺乏信任的社會。

恐懼比落後更可怕

總結《世界競爭力報告》,我們可以說台灣是樣樣前段班,但個子比較嬌小而且家境不良的乖乖牌學生;而南韓則是有特殊才華、個子大、家境良好(腹地廣大),但有重大個性缺陷的特殊學生。

如果參照美國勞工部的報告,我們又會發現台灣跟南韓其實是難兄難弟,都在艱難的跟勞動力條件奮鬥。南韓的勞動力報酬的確在這一波經濟衰退中(2007-2010)中脫穎而出,相對的卻付出高昂的通貨膨脹。

台灣的勞動報酬不增反減,但換來的(或原因)卻是平穩的物價。這份報告到2010年為止,因此不知道2012年台灣的物價指數是否還穩定。

當眾聲嘈雜的時候,我們需要冷靜的想一想:台灣沒救了嗎?世界毀滅了嗎?

當然不是。台灣有台灣的困境,但是至少已經比我們上一代出生時,一無所有、戰亂頻仍要好上一百倍了。只是要動手解決問題而已。

既然今天是美國總統的投票日,容我引用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1933年當選總統時的演說的一句話。1933年正好是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谷底,失業率飆至近33%,美國每天都有人跳樓自殺,比此時的台灣不知道慘多少倍。小羅斯福說:

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 即無名的、不合理的、沒證據的恐慌癱瘓了將退縮變成前進所需的努力。』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 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 “

落在別人之後並不可怕 — 台灣一直都在從落後追趕,再追一次也沒什麼了不起。可怕的是集體的恐懼使我們癱瘓。冷靜,就能甩開恐懼、採取行動。南韓能從亞洲金融風暴中痛定思痛,走出一條路,沒有道理台灣不能。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