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三則與台灣息息相關的國際事件。從三星與華為訴訟案看,公平會對高通的裁罰是明確的。美國司法部阻止 AT&T 與時代華納併購案,說法是避免不公平的競爭;FCC 可能廢除網路中立性,讓電信系統商有更多的空間重擬遊戲規則。
汽車產業的典範轉移已經悄悄到來。正面迎擊的是 Tesla 的「直營」模式,催生出新的顧客關係和商業模式,更深層的擔憂是叫車平台正逐漸瓦解顧客買車的理由。
「網路」使各家企業不斷更新商業模式,為的是能更貼近與掌握顧客,凱擘即為其中一個例子:放棄代理業務並選擇站穩系統商角色。而更上一層樓的思考 — 如何提供顧客更好的體驗:亞馬遜利用 Kindle 為顧客降低買書的摩擦力,建構另一個良好的消費體驗。
迪士尼將在後年推出自己的影音平台,前期策略卻和最大對手 Netflix 如出一徹。美國影音社交 app – Musical.ly活躍使用於青少年間,想打敗 Facebook 等社群平台當然不容易,因為規模建立都來自這些第一代平台。
董事會之爭讓 Uber 烏煙瘴氣,現在就看願景基金的收購能否解套。電競公司 Razar 選擇在香港上市,看重的是科技企業對亞洲散戶的吸引力,剛好也能一窺東南亞投資者與北京、矽谷的不同。
阿里巴巴的 Demo Day (雙十一)展示了服務電商的能力,和鎖定傳統零售的決心。蘋果財報又創新高,主因在於 iPhone 提高客單價策略奏效,畢竟手機的重要性已經不亞於電腦。
今年的 iPhone X 最引人注目的新功能就是 Face ID,而要在手機上完成瞬間判讀解鎖,仰賴的是裝置端的人工智慧。終端人工智慧是一個新興領域,耐能(Kneron)公司則是此中的矚目新秀。我訪問到來自台灣的 CEO 劉峻誠,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Kneron 的策略,以及台灣在人工智慧產業的位置。
四家網路企業近期不約而同的推出訂閱相關服務,自然有值得觀察的地方。不過在分析個別的策略之前,更重要的是理解趨勢形成的原因。
高通快速地撤資,暗示的其實是投資案的不穩固。Google 與亞馬遜都要以飛輪效應吸引龐大流量,不過前者擅長優化購買前的過程,後者擅長購買後的體驗。
今天的兩則事件顯現了軟體的優勢與缺失。Uber 越來越不像車行,而更像是資訊交易所,能夠演算出更多價值。Twitter 廣告被指控操弄選情,解決辦法是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