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近來的爭議肇因於夾在企業獲利與個人理想之間。高層們期許 Facebook 能連結世界。但財務壓力卻逼迫它傷害用戶體驗。最終要預測企業的行為,還是要看其根本的誘因。
迪士尼轉向 OTT 平台的動作果絕迅速,令人刮目相看。然而併購福斯只帶來量的提昇,沒有質的改變。媒體業最重要的兩位 CEO 終於在 20 年的劇情鋪陳後,進入對決高潮。
在小市場的企業與人才,不能照抄大市場的套路,必須從主體思考策略。
今年最大的併購案發生在醫藥界,驅動力卻是科技。蘋果整合音樂搜尋服務,模糊裝置與環境的界線。Spotify 與騰訊聯合次要敵人,對抗首要敵人。
加密貨幣進入主流化階段,首先暴露了集中型組織的優點,與去中心化系統的缺點。加密喵或許是區塊鏈的 BBS。
嘖嘖杯的品牌與代工廠之爭,最令人意外的點是發生在台灣。YouTube 屏蔽亞馬遜裝置,立下危險前例。
交易所競相爭取比特幣投資人,不見得是好消息。AWS 用規模碾壓第三方服務商,替代了 VC 的角色。要打造客製化的服務,必須善用電腦的力量。
比特幣突破 1 萬美金,所有人都想投資。此時必須有一套架構分析比特幣的發展趨勢,以及自己的投資條件。
第一次或許是偶然,連續成功才是生意。《Pokémon GO》開發商 Niantic 希望用《哈利波特》再次證明自己。Meredith 集團靠著食譜網站,併購了《時代》雜誌集團。策略是不把自己綁死在媒體的形式上。
電商切入實體零售的終極優勢不在數據或資料,而是心態。因此阿里巴巴要讓傳統零售拋棄店面思維,回歸零售的本質,設計新的購買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