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5-26 週三 Google I/O 2021 — 工作軟體 Workspace|人工智慧模型 MUM 與 LaMDA|Google Shopping
  • 2021-05-25 週二 簡訊實聯制大獲成功|開放設計|校正回歸與規模化
  • 2021-05-19 週三 東南亞獨角獸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華納媒體與 Discovery 合併
#489

2020-09-17 週四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從 Fitness+ 到 Apple One — 大綑綁策略開花結果

閱讀時間 10 分鐘

沉重的 2020 年終於接近年尾。新科技產品陸續問世,帶來一點振奮的氣息。蘋果也發佈了 Apple Watch Series 6、Apple Watch SE 與兩種新 iPad。

蘋果在這兩個產品線遙遙領先同儕,因此發表會整體上是穩健推進。特別是 Apple Watch 新增血氧儀(Oximeter)功能,再次拉開與其他硬體廠在大規模醫療應用上的領先差距。同時蘋果也持續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例如本次 Apple Watch 最亮眼的新服務 Fitness+。

Apple Fitness+

Fitness+ 奠基於 Apple Watch 之上。根據蘋果官網:

Apple Fitness+ 是一個搭載於 Apple Watch 的新健身服務。你可以從專業教練的課程目錄中選擇。訓練中的數據如心跳與卡路里燃燒將從你的手錶傳送到 iPhone、iPad 與 Apple TV,因此你不需要移開眼睛就能看到成果。就好像你的 Apple Watch 在螢幕上一樣。

如下圖中可見,畫面左上方有 Apple Watch 記錄的數據。

Fitness+ 最大的優勢是資料。Apple Watch 不僅記錄運動資料,也記錄平常的身體活動,如走路、上下樓梯、睡覺等。使用者自然也希望把運動資料一齊整合。現在 Apple Watch 與 iPad、iPhone 連結,成為一個整合的虛擬健身服務。相較於其他競爭者如 Peloton 是透過飛輪機、跑步機來收集資料;Fitness+ 擁有的資料更廣泛。且資料可以同步投射在螢幕上,使用起來更直覺。

但 Peloton 也有差異化之處。許多人稱 Peloton 為「健身界的蘋果」,因為它也是高度軟硬體整合:Peloton 的飛輪機(含螢幕)單價約 2,000 美金。線上課程每月另外收 40 美金。相較之下,Fitness+ 反倒是仰賴第三方的運動器材。

不過 Fitness+ 的優勢除了用戶基數大之外,手錶方便移動,使用者可以在旅館或辦公室運動。另外 Fitness+ 串連 Apple Music,提供更客製化的運動歌單。

兩種產品可以並存。Peloton 是更小眾的產品,服務垂直領域的重度需求人士。透過飛輪機,Peloton 可以透過收集更專業的數據,如阻力、速度、精確的熱量消耗等來修正課程。Peloton 也打造了非常有向心力的社群,其在特定運動領域(飛輪)有強大的號召力。

而蘋果的策略是廣而薄。其收集的資料比較廣泛,透過平價來吸引更多人加入蘋果生態圈,帶動硬體銷售。蘋果一次上線 10 類課程,包括飛輪、跑步、瑜珈、冥想等,就是想要擴大打擊面。我反而更擔心較「輕薄」的運動 app,例如 Calm 會受到更重的打擊。

不過目前 Fitness+ 看起來課程不多 — 蘋果只說「每週都有新課程」。這對蘋果來說很不尋常。蘋果一向自豪於一切準備充分後才公布產品。例如通常 iPhone 在發表會後隔天就能出貨。但服務卻是例外。過去 2 年蘋果匆促地推出一些單薄的訂閱服務,包括 Apple Arcade(至今只有 100 多種遊戲)、Apple News、Apple TV+(至今只有 100 多齣影集)等。現在又加上 Apple Fitness+。

原因在今日浮現:Apple One。

Apple One 與綑綁經濟

我常討論綑綁(bundle)與拆分(unbundle)。網路的前 20 年以拆分為主。例如 CD 綑綁 10 首歌,被 iTunes 的單曲下載拆分。有線電視的頻道「套餐」被 YouTube 上的單集節目拆分。然而近 10 年又逐漸往綑綁擺盪:Spotify 綑綁了音樂,Netflix 綑綁影集。

上述的蘋果訂閱服務,每一項本身也都是垂直領域之中的綑綁:Apple Music 綑綁音樂,Arcade 綑綁遊戲等等。然而蘋果進一步推出了跨領域的「大綑綁」,也就是 Apple One。根據蘋果官網:

Apple One 是一站式的訂閱服務,至多綑綁了 6 個讓人驚艷的蘋果服務。這是用不可思議的價錢取得你最愛的蘋果服務的方式 — 而且能夠從你的蘋果裝置中獲得更多樂趣。Apple One 包含最佳的娛樂與資訊取得服務,以及儲存照片、檔案與更多的 iCloud。服務包含 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Arcade、iCloud、Apple News+,以及將在 2020 年底上線的 Apple Fitness+。

Apple One 的價格對蘋果用戶來說,應該是非常的划算。特別是「家庭」與「高級」套餐可以與 5 個人分享(下圖)

這麼便宜難道不會傷害利潤嗎?我想這是解釋綑綁經濟(bundle economics)的好時機。

綑綁經濟

想像有 6 個人各自對上述服務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例如:

  • 周大寶:喜歡聽音樂、看新聞、拍照(因此需要 iCloud),不看電視也不玩遊戲
  • 盧大寶:喜歡下載影片、聽音樂,不愛運動或看新聞
  • 陸大寶:喜歡運動、看影集、聽音樂,不喜歡看新聞
  • . . . 等等

不同的需求,願意付的最高價格就不同。我們可以把每一個人對每一項服務的願付價格畫成一張矩陣:

如果 6 項服務分別銷售的話,我們可以算出每一項服務要最大化營收的最適合定價:

  • Music:最高營收 32 美金。此時服務定價 8 美金:周、盧、陸、賴願付。
  • TV+:最高營收 12 美金。此時定價 3 美金:盧、陸、王、賴願付。
  • Apple Arcade:最高營收 12 美金。定價 12 美金。
  • iCloud:最高營收 30 美金。定價 10 美金。
  • News+:最高營收 14 美金。定價 7 美金。
  • Fitness+:最高營收 25 美金。定價 5 美金。

全部加起來,蘋果總收入 125 美金。若顧客根據以上定價全買,每月要付 45 美金。

現在如果把 6 項服務綑綁起來,會有什麼結果呢?首先我們把每一位顧客的願付價格加起來,得到綑綁的願付價格:

你會注意到綑綁價格的變異度大幅減少,落在 31 至 38 之間。現在為了最大化營收,綑綁定價應該訂在每月 31 美金。而此時蘋果的總營收變成 186 美金!蘋果的營收提高了 49%,顧客買「全餐」的總價卻降低了 31%!

這是什麼黑魔法?

簡言之,綑綁是用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來填補需求浪費(demand waste)。

假設我願意為服務 A 付 10 元,但定價只有 8 元,那麼我「賺」到了 2 元 — 2 元的消費者剩餘。如果我同時願意為服務 B 付 3 元,但定價 5 元,那麼我就不會買 — 我的需求「浪費」了。

現在把 A+B 綑綁起來,定價 13 元,那麼我就願意付 13 元 — 消費者剩餘跟浪費互相抵銷了一部份。

集結許多人的不同的需求,就可以大幅度彌平總需求的變異度,「收割」許多破碎需求。賣方不僅總營收增加、使用者增加,同時可以提供顧客較低的總價。

而回過頭看,就可以理解為何蘋果過去 2 年推出多項訂閱服務;許多被批評為「太小眾」(如 Arcade)、「定價太高」(如 News+)與「內容不足」(如 TV+)。其實都是為今天作準備。就算這些服務單獨無法跟同業領導品牌對抗,綁在一起就成為強力的競爭者。

我在網路論壇上看到不少留言,如「Arcade 每月 5 美金太貴了。不過如果包在 Apple One 中,只比我原本的 Apple Music 與 iCloud 多 2 美金的話,就划算。」或是「TV+ 上的節目不錯,但太少了。如果包在 Apple One 中倒是可以考慮 . . . .」。都說明了綑綁的威力。

軟體與硬體的綑綁

Apple One 的核心顯然是 iCloud 與 Apple Music,也是蘋果用戶目前唯二常用的服務。用戶心想「只是多個幾美金而已」就刷下去,增加新的服務了。用戶不只省錢,也省心力,因為管理訂閱很麻煩,會一直收到付費通知(我跟各位道歉)。帳單合而為一也會提高顧客的黏著度。

訂閱綑綁將帶來資料的綑綁。當使用者的照片、音樂、健身資料都在蘋果手中,自然也不想搬家。再加上蘋果會持續強化用戶之間的連結 — 例如「家庭」套餐就是一次拉動全家成為客戶 — 顧客就更難離開了。

想想看,Apple One 只綑綁了網路服務。如果進一步把硬體也綁進來呢?例如 iPhone 永續更新方案?未來手機買家會面對兩種選擇。一邊是花上萬元買 Android 手機。另一邊是每月付數千元,可使用最新型的 iPhone,加上前述的訂閱服務,而且總價比個別買更便宜。我相信許多人會選擇後者。

硬體、軟體、內容將環環相扣,成為一個超大型產品。競爭者要搶走客戶,必須建出同樣規模的替代品,非常困難。因此 Spotify 馬上跳出來指責 Apple One 是不公平競爭。不過 Spotify 自己也與 Hulu、AT&T 和三星有綑綁方案。

網路服務的邊際成本低,讓科技公司可以輕鬆服務全球顧客。綑綁網路服務的邊際成本也很低,因此套餐可以持續長大,成為新一代大型綑綁的起點。未來綑綁將從服務、內容,一直擴展到硬體與實體體驗 — Amazon Prime 是這方面的領先者。而且新一代綑綁者擁有資料,可以更精確的定價,收割每一分破碎的需求。

Ep. 112

2020-09-14 週一

音頻

[Podcast] Tesla 市值突破天際:天才是理性的凡人

特斯拉股價飆漲,成為全球市值最高汽車公司。關於創辦人馬斯克是天才還是瘋子的爭論仍未平息,但電動車的可行性已大致塵埃落定。這看似順理成章的觀念轉變,卻是馬斯克靠著驚人毅力達成的巨大成就。

Ep. 111

2020-09-07 週一

音頻

[Podcast] 中國的螞蟻比象大

中國螞蟻集團即將上市,預料募資金額與市值都將創下紀錄。從電商託管帳戶到行動支付,螞蟻今日已成長為滲入中國消費金融各個層面的巨無霸。其他科技公司效仿螞蟻之餘,不能忘記其背後獨特的時空背景。

#483

2020-09-03 週四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螞蟻集團上市 — 無法複製的中國超級平台

閱讀時間 9 分鐘

今年新創上市熱絡,島讀最近就分析了 5 家。不過它們的估值全部加起來,都還比不上預計將於 9 月上市的中國螞蟻集團。螞蟻集團申請在香港與上海同步上市。一般推測其將募資 300 億美金,估值達 2,000 億美金(約 6 兆台幣)。

如此的龐然巨獸,一開始倒的確只是一隻螞蟻。

螞蟻的數次轉型

2003 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寶,是用來解決淘寶上買家與賣家互不信任的問題。當時的支付寶提供託管(escrow)帳戶,讓買家收到貨之後才發錢給賣家。支付寶依託於淘寶,就像 PayPal 一開始依託於 eBay 之上。

2009 年,支付寶推出行動支付 app,搭上手機普及的風口,從此站穩中國支付霸主的地位。

2010 年支付寶提供商家貸款。2011 年阿里巴巴分拆支付寶,「賤價」賣給馬雲等人,引發爭議。馬雲的理由是中國政府開始收緊支付管制,要求支付平台必須為中國企業。而阿里巴巴註冊於開曼群島,因此必須分拆支付寶。

然而當時阿里巴巴的大股東 Yahoo 對失去此一資產非常不滿。經過多年協商之後,最後的協議是由阿里巴巴持股 33%。同時,阿里巴巴與支付寶簽署多項合作協議,包括資料共享、技術平台共享、互不競爭等協議,持續至今。2011 年支付寶取得電子支付執照,可以從事外匯交易、行動支付、簽帳卡(debit card)以及其他金融服務。

支付是集團的核心

快轉 9 年,支付寶已改名為螞蟻科技集團。旗下更包含各式各樣的金融服務,用戶數超過 10 億人。其每年經手的交易額甚至超過中國 GDP 總額!(因為 GDP 只列入購買最終產品的交易,並不計算中間的來回匯錢)

每一天數億中國人打開支付寶,會看到以下的畫面(圖片來自上市申請書,以下同):

食、衣、住、行、育、樂,都可以透過支付寶付錢。支付寶亦是其他金融服務的「入口」。螞蟻集團將支付寶業務分成三大塊:

  1. 數字支付:即前述的支付業務。目前仍是集團內最高交易額的服務。不過支付業務的量雖然大,利潤並不高。因為中國支付非常競爭,支付平台抽的手續費很低。其中,最大量的「個人對個人」(P2P)支付完全免費。而商家支付(B2C)的手續費也遠低於 VISA、Paypal 等歐美平台。
  2. 數字金融:以餘額寶為代表。餘額寶是門檻低、流動性高的貨幣基金,讓用戶可以把「閒錢」拿去生一點利息,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快提出來。支付寶也串接投顧產品(螞蟻財富)、一般保險(螞蟻保險)、醫療保險(好醫保)、互助保險(相互寶,類似台灣的「標會」)、現金卡(花唄)、小額信貸(借唄)等。
  3. 數字生活:一般生活應用,如外送、電影、生鮮,以及出行、政府服務、公益、捐款等。

支付服務量大、利潤低,是集團獲取現金流、資訊流與顧客流的核心引擎。螞蟻再將顧客從支付引導至其他垂直應用,特別是金融服務,從中賺取更高利潤。

從以下損益表可見,微貸、理財與保險三項的合併營收近年快速成長,已佔全集團 63.4%(藍線),超過支付營收的 35.9%(紅線)。

如此也可以理解為何台灣的街口要奮力推「託付寶」— 真正的利潤在延伸金融服務。

現在螞蟻不只提供自家的金融產品(如餘額寶),也開放外部金融機構上架商品,如基金、保險、貸款等。螞蟻從中分潤,稱之為技術授權費。同時,螞蟻不只供給顧客給金融合作夥伴,還開始供給技術,包括資料、模型與平台。

B2B 技術服務

螞蟻現在致力推動這種 B2B 的業務,可以從下圖理解:

圖片上方是面向消費者的服務,即前面提過的數字支付、數字生活以及數字金融。底層則是螞蟻提供金融機構的技術服務,包括:

  • 智能商業決策系統:以行銷為主,例如協助客戶判斷「這個廣告要推給誰」、「定價應該多少」等。
  • 動態風險管理系統:以芝麻信用為主。基本上是判斷「誰會違約」、「誰是詐騙」。
  • 人工智能、算法及分析:如臉部辨識、「千人千面」個人化設計理財商品等。
  • 計算與螞蟻鏈:「計算」是指基於阿里雲之上的「金融雲」,是專門針對金融業的雲服務。「螞蟻鏈」則是區塊鏈應用,目前以供應鏈金融為主。

換言之,螞蟻是一種聚集者(aggregator)。其先掌握了用戶,再回頭整合其他圍繞著「錢」的供應商,如理財、投資、保險業者。螞蟻現在已經盡量不自己做金融商品,而是讓外部夥伴提供。

這樣做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快速擴大規模。更重要的好處是降低螞蟻承擔的風險。螞蟻只負責媒合與從技術授權中抽「稅」,但不承擔產品本身的風險。

在上市申請書中,螞蟻如此解釋微貸科技平台的價值:

微貸科技平台:. . . 我們是中國最大的線上消費信貸和小微經營者信貸平台。. . . 我們通過我們的科技平台與金融機構開放合作。通過我們平台促成的信貸由金融機構合作夥伴進行獨立的信貸決策和信貸發放。金融機構合作夥伴主要基於我們平台促成的信貸規模,向公司支付技術服務費。

. . . . 我們與約 100 家銀行合作夥伴合作開展業務,包括全部 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全部股份制商業銀行、領先的城商行和農商行、在中國展業的外資銀行,同時也與信託公司合作。我們的業務模式是不利用自身的資產負債表開展信貸業務並且不提供擔保。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我們平台促成的信貸餘額中,由我們的金融機構合作夥伴進行實際放款或已實現資產證券化的比例合計約為 98%。

既然螞蟻不自己銷售,也不提供擔保,那麼不論產品賣得好不好、顧客是否違約,也都不會傷害到螞蟻。這跟 Uber 自己不載客,臉書自己不生產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輕資產」仍然是當今科技業的顯學。

中國級的巨無霸

以支付寡佔為本(只有微信支付是競爭對手),滲入所有消費性金融服務,再乘上中國的市場規模,就得到一個全面性的巨無霸。我不一一列舉螞蟻集團的各項數據,光是看以下的數字單位我都頭暈。

而且螞蟻不僅規模大,其營收、毛利率與利潤仍在顯著成長。今年上半年的利潤已經超過去年的總和。同時,其營收來源也更分散、更多元化,可說是勢不可擋。壟斷的好處就是不用做選擇 — 什麼題目都可以做,還可以兼顧營收與利潤成長。

說到底,螞蟻已經大到是中國消費經濟的縮影。它是中國政府控制消費經濟的介面,也是中國消費金融的主要市場之一。投資螞蟻從某方面來說,就是看好中國的消費經濟。

這有其道理。中國經濟過去是出口導向,重生產、製造,輕消費以及服務。這間接導致過去中國消費者缺乏信用,以及高利貸、「P2P」借貸盛行。然而隨著中國要擴大內需,降低對出口的依賴,就必然會提振消費經濟,對螞蟻集團有利。

反過來說,螞蟻最大的風險就是中國金融的系統性風險。萬一爆發大問題,例如傳聞已久的銀行呆帳、房地產泡沫、政策性投資浪費等,也會波及螞蟻集團。

無法複製的獨特路徑

許多人會疑惑:「為什麼螞蟻可以,台灣(或美國)做不出類似的東西?」甚至直接推論到「中國優於台灣(或美國)」。

實際上是有的,如 VISA / Mastercard 以及 SWIFT 等都是寡佔的金融平台。其實時代不同,發展的路徑也不同。今天螞蟻的稱霸也有其獨特的主客觀環境。支付寶出現在中國經濟起飛,緊接著手機普及的時代,於是金融普及的重責大任就由 app 承擔。同時,相關金融法規與金融產業也是從零建起,讓中國政府得以「放手」,任科技業與金融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給了螞蟻更大空間。

另外,中國高度集權的特質,較能容忍寬鬆的法規環境 — 反正看不順眼的人都可以直接抓起來。相反的,注重自由市場的國家必須透過法律規範寫明遊戲規則、保障個體權益。而法律又會成為既有業者的優勢,阻礙新進的挑戰者,例如科技業者。或者也可以說,若歐美與台灣要轉換成如支付寶這樣的「超級 app」(super app)一統天下的狀態,其實整體轉換成本極高。還不如在原有的根基上持續發展。

中國在消費軟體上是蛙跳式(leapfrog)的超前發展。在等中國科技巨頭的帶動下,中國正快速地數位化、聯網化。可以說中國人在某些層面上,已經率先活在「未來」之中。螞蟻更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國家級平台,滲入生活的各個層面。然而高速發展的大一統平台不一定適合所有社會;中國以外的企業應該學習螞蟻、提防螞蟻,但不必妄想複製。

Ep. 110

2020-08-31 週一

音頻

[Podcast] Y Combinator 2020 夏季班精選新創

在愁雲慘澹的 2020 年,仍然有創業者為世界帶來希望。今年矽谷知名加速器 Y Combinator 發表 192 家新創,創業主題涵蓋 AI、API、資料、協作工具、遠端工作、健身等。我們重點討論 6 家特別醒目的新創。

Ep. 109

2020-08-24 週一

音頻

[Podcast] App 中的大千世界|特別來賓李易鴻

蘋果將遊戲《要塞之夜》(Fortnite)從 App Store 中移除,製造商 Epic Games 隨即大動作提告 App Store,聲稱蘋果濫用壟斷地位,以及其從遊戲內交易中抽取 30% 的分潤過高。手機與遊戲巨頭碰撞不只是討價還價,更牽涉到對運算典範的主控權。

  • « 前一頁
  • 1
  • ...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 53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