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的說法眾說紛紜。其實與其拘泥在一個混亂不清的名詞及正當性,不如直接分析商業模式,更能輕鬆理解趨勢以及政府該採取的態度。
美國新聞媒體想要聯合起來,與電視購物集團的合併,都顯示掌握通路不再有優勢。
麥格理證券報告稱鴻海為「未來世界的整合者」,卻忘了說明未來世界將長什麼樣子。反而是阿里巴巴集團的無人咖啡館「淘咖啡」,暗示了後手機時代的電腦型態。
共享單車新創估值屢創高峰,新加坡新創 oBike 卻在台灣水土不服。其實共享單車的爭議與 Uber 十分相似。你是否認同 oBike,取決於你是否相信為了達到它所揭示的未來,值得忍受過渡期的混亂。
汽車業正在經歷巨大的改變,我們這一代人可以睜大眼睛見證。除了軟體與服務端發展快速之外,製造端也已經進入短兵交接。Tesla、傳統車廠與電池業,各有不同的劣勢與策略。
中華電信 MOD 延伸討論 — 長期來說,趨勢在 MOD 這邊,只要 NCC 不要錯誤的干涉商業機制。矽谷的性騷擾風波延燒,但已讓科技業重新理解自己的侷限。
中華電信 MOD 由套餐制改為「單點」(a la carte)頻道收費以及按照收視率的分潤方式。聽起來很進步 — 像是 App Store 的收費方式 — 卻忽略了傳統套餐模式的優點;蘋果的延長保固方案 AppleCare+ 無法落地台灣 — 新的商業行為又碰上舊的「分類」問題。
WeWork 不以二房東自居,而是要「承包」新創團隊所有辦公室服務,但「工作空間即服務」(Workspace-as-a-service)的想像是否足以支撐 170 億美金估值?傳統媒體商業模式崩壞,蘋果日報的對策是增加內容「外包」,作法與貝佐斯的記者平台所見略同。
歐盟認為 Google 利用搜尋的壟斷優勢,打壓其他的競爭對手,藉此拉抬自家的比價服務,因此罰款 24 億歐元。而壟斷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隨意濫用,但要如何認定濫用?特別是網路市場的特殊性,才是困難之處。
從網路書店起家的亞馬遜,何以能夠成為八爪章魚的大型集團?這是因為亞馬遜將「服務優先」思維灌注在企業文化。而這一切可以從執行長貝佐斯在 2002 年的內部信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