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 歷經紛爭,終於在去年與政府達成協議,然而現在租賃業者也上街抗議,批評計程車阻止租賃業者經營一般載客,不留租賃業活路。究竟在手機時代,租賃、計程車與 Uber 的界限在哪裡?
共享單車爭議再度浮上檯面,但實情遠比新聞的說法複雜。Google 搜尋負責人說明未來 20 年的計畫。獨角獸教育新創「作業幫」,是作弊還是學習的工具?
台灣公平交易委員會與高通和解,暴露了比政府「弱小」更大的問題。紐約市打壓共享叫車平台,但科技已經帶來更合理的做法。
今日頭條 CEO 張一鳴公開道歉平台未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共享單車平台摩拜單車低價賣給美團點評。兩則事件看似是「中國模式」的失敗,其實符合世界趨勢。
Facebook、Google、Twitter 與 MailChimp 紛紛禁止 ICO 與加密貨幣相關的內容,反而給區塊鏈產業更大空間。Uber 與 Tesla 分別傳出自駕車致命事故,真正的問題卻是人治。
繼 Uber 之後,Facebook 也從過去的野心撤退,試圖挽回用戶的信任。光陽推出 Ionex 電源網系統希望爭取政府的換電站補貼。問題是它既不是網,亦不是換電站。
Uber 傳將退出東南亞,但台灣似乎不算東南亞的一部分。Coinbase 推出被動指數基金,反映了交易所競爭激烈,爭取顧客不進則退。
蘋果的道歉實際上是堅持。分析師預測蘋果可能併購 Netflix,但其機率計算基礎令人懷疑。Uber 終於解決了心腹之患。
歐盟認定 Uber 為交通運輸業;滴滴出行卻只用 10 萬元就能跨海登台,可謂身輕如燕的交通運輸業。未來台灣的交通部長不但要管理 Uber、滴滴出行,還得管理 Google。
汽車產業的典範轉移已經悄悄到來。正面迎擊的是 Tesla 的「直營」模式,催生出新的顧客關係和商業模式,更深層的擔憂是叫車平台正逐漸瓦解顧客買車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