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品的價值轉向軟體,且多種技術高度整合,使得消費者更像是裝置的租戶,受到原廠的遠端遙控。「維修權」(right to repair)主張抬頭,試圖奪回產品的控制權。
抽象化(abstraction)是人類掌握複雜系統的利器。當人類抽象化資訊、知識或是系統,就能更方便的取用。然而抽象化也會強化底層的偏見,隱藏其混亂、複雜的本質。
科技產業從大型主機(mainframe)、PC、網際網路到手機,大約每 15 年就有一次大躍進。下一個大躍進的將會是什麼?這個寶貴的答案卻非常難以猜中。分析師 Benedict Evans 試圖探索這個難解問題,並檢驗目前已知的線索。
從大型主機、PC、網路到手機,每一個重要的科技跳躍間隔都大約 15 年。現在手機已經問世接近 15 年了,下一個飛躍將是什麼?
消費性電子展(CES)落幕。雖然沒有單一突出的產品,但可以看到 12 個趨勢。有一些會在熱潮之後消失,但有一些會慢慢凝結成普及的應用。
Google 揭櫫了「普及運算」(ambient computing)的願景與多項技術創新。不過首先 Google 要解決商業模式與產品開發之間的矛盾,以及發表會讓人昏昏欲睡的問題。
華為推出自有作業系統鴻蒙,宣稱可替代 Android。然而其比較是見招拆招,試圖維持手機業務的士氣。華為的整體策略重心仍然是電信業,是要創造下一個電腦架構典範。
蘋果併購英特爾的基頻晶片部門,為 5G 時代的使用者體驗做準備。星巴克將自家開發的系統授權,想從餐飲業轉為軟體服務業。
華為撐得住美國的禁制令,但其手機業將受到重大打擊。Google 與華為分道揚鑣,全球科技業也將更加涇渭分明。
中國其實就是一場大遊戲,所有人都必須盡力賺分數。摺疊手機與 5G 手機風靡 MWC,兩者指向同一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