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2019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Google 停止支援華為 — Android 與世界科技業的分裂

閱讀時間 10 分鐘

美國包圍中國

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風暴的核心是中國科技業的桂冠 — 華為。上週川普連出兩拳,根據聯合報報導:

15 日下午,川普簽下了一份名為《保護資訊與通訊科技以及服務需求鏈》的行政命令,內容除了宣布美國將針對資訊科技的國安問題進入「緊急狀態」之外,還藉此授權美國貿易部長威爾伯.羅斯(Wilbur Ross)、責成他「嚴加管制進出口政策」,以阻止「外國敵意對手」對美國國家安全帶來「令人無法忍受的安全風險」。

. . . 同日稍晚,甫獲緊急狀態授權的美國貿易部,即公開宣布將把華為集團與 70 餘家相關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 . .

被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代表華為要向任何美國公司購買產品,都必須先獲得美國商務部的核准。否則美國企業禁止供應華為。

在深入討論此一禁令之前,要理解華為只是美國全面對中施壓的一個環節。在此之前,川普已針對中國 2,000 億美金的對美出口產品,提高關稅至 25%。雙方另一個爭奪點是伊朗 — 美國宣稱多艘船艦遭到伊朗魚雷攻擊,因此派遣航空母艦馳赴波斯灣增援;同時中國則宣布堅定支持伊朗

過去曾討論過,美國的終極目標並不是要中國增加對美國採購商品。而是要中國開放市場、尊重智慧財產權,停止補貼國有企業與匯率操縱等,「遵守 WTO 的遊戲規則」。美國相信若中國能公平對待外國公司,美國的資本與智慧財產權自然能從中國帶回豐厚的回報,平衡貿易逆差。

華為的壞典範

而華為對美國來說,可說是最壞的規範,違反了美國所有的要求。美國認為華為受中國政府實質控制、竊取美國的智慧財產權、靠封閉的中國市場崛起,以及偷偷支援伊朗。因此華為成為美國頭號打擊對象。

美國明面上的打擊理由也是因為伊朗。根據路透報導:

. . . 禁令是源自於美國法務部公開了一月的起訴令,指稱華為與部分組織合謀,提供伊朗違禁的財務協助。商務部說其有合理理由認為華為「行為與美國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利益不合。」

這也是美國政府引渡華為 CFO(亦是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的理由。美國政府指稱孟晚舟向加拿大銀行申請貸款,實際上錢卻是輸送給伊朗的分公司,協助伊朗建設電信設施。

美國的兩手圍堵策略

整理一下美國至今對華為的防堵策略,可以大致分為兩大切入點:

一、針對華為的電信服務,從市場面(需求)圍堵。包含以下策略:

  • 在美國國內,以國安為理由禁止電信商使用華為設備
  • 在美國以外區域,遊說盟友認定華為設備有資安風險,不予採購

不過上述策略效果不佳。原因有二。

首先,華為在 5G 技術上領先 Nokia 與 Ericsson 不少。其自認領先達 12~18 個月。據聞華為在價格、客服速度上更是遙遙領先另外兩者。因此許多電信商抗拒美國的遊說,因為不使用華為設備反而會拖慢 5G 發展。

其次,美國能影響的市場有限。除了五眼聯盟(美英加澳紐)、歐盟、日本,以及主要盟友(如台灣) 之外,其餘新興國家、中東國家等,並不聽美國的話。

此外,全世界最大的電信市場其實就是中國。根據 Deloitte 估計,中國 4G 塔台數是美國的 10 倍。既有塔台密度高,中國的 5G 鋪建也會走得比任何國家快。華為光是吃國內市場就能屹立不搖。

而其他人口眾多的新興國家,如印度、印尼、非洲、巴西等,急需電信設施,更重視產品的 C/P 值。他們更不可能拒絕華為,採用昂貴又高姿態的 Nokia 或是 Ericsson。

美國無法在電信上徹底壓制華為,因此必須開闢另一戰線。

二、針對華為的手機業務,從供給面打擊。這包括:

  • 對中國展開以關稅為主要武器的貿易戰爭
  • 禁止美國企業供貨給華為

美國企業在科技業舉足輕重,因此這一個打擊就會痛了。

華為手機仰賴美國企業

拆開華為手機,會發現裡面有許多美國提供的產品。根據華為 2018 年的揭露,其核心供應商共 92 家,其中美國 33 家,佔 36%,為第一大。

而根據路透社的計算,最大的美國供應商依營收排序,分別為:偉創力(代工廠)、博通(晶片)、高通(晶片)、Seagate(儲存)、美光(記憶體)、Qorvo(射頻)、英特爾(晶片)。

 圖:路透社

拿掉上述美國產品,華為幾乎很難再做手機了。至少很難繼續做出擁有頂尖技術的手機。上述眾多美國技術難以找到替代品。若華為要從處理器、基頻晶片、記憶體、射頻方案,一直到面板、玻璃、鏡頭全部自給自足,不但開發時間要拉得非常久,成本更是天文數字。

或許有人說:「華為可以跟非美國廠商採購啊?」

但美國的禁令不只限定於美國企業,也包括「使用一定數量的美國技術的外國企業」。因此德國晶片廠英飛凌(Infineon)宣布停止支援華為。許多人現在關注英國安謀(ARM)(現在被軟銀併購)、台灣台積電、意法半導體(ST Microelectronics)、日本東芝記憶體等非美國企業的動向。這些公司都表示正在評估中。但由於上述公司幾乎都會用到美國的技術,因此預計也會收到美國政府的通知,要求站在「正義的一方」。

同樣的禁令上一次幾乎造成中興覆滅。而華為的規模雖然是中興的 8 倍,但其手機業務也難逃劫難。

華為旗下的半導體公司海思的總裁何庭波,為此寫了一封員工群組信,由環球時報披露。其表達出的破釜沈舟,更讓人感受到事態之嚴重:

. . . 今天,命運的年輪轉到這個極限而黑暗的時刻,超級大國毫不留情地中斷全球合作的技術與產業體系,做出了最瘋狂的決定,在毫無依據的條件下,把華為公司放入了實體名單。

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多年心血,在一夜之間兌現為公司對於客戶持續服務的承諾。是的,這些努力,已經連成一片,挽狂瀾於既倒,確保了公司大部分產品的戰略安全,大部分產品的連續供應!今天,這個至暗的日子,是每一位海思的平凡兒女成為時代英雄的日子!

華為立志,將數字世界帶給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我們仍將如此。今後,為實現這一理想,我們不僅要保持開放創新,更要實現科技自立!今後的路,不會再有另一個十年來打造備胎然後再換胎了,緩衝區已經消失,每一個新產品一出生,將必須同步「科技自立」的方案。

前路更為艱辛,我們將以勇氣、智慧和毅力,在極限施壓下挺直脊梁,奮力前行!滔天巨浪方顯英雄本色,艱難困苦鑄造諾亞方舟。

然而手機的關鍵零組件不只硬體,軟體一樣重要。現在華為也拿不到美國的軟體了。

Google 停止支援華為

Google 也宣布停止支援華為軟體。根據中央社報導:

Alphabet 旗下的搜尋巨擘谷歌已中止與華為合作部分業務,包括軟體、硬體和技術服務的轉移,僅能繼續使用公開的開放原始授權碼。

. . . 知情人士表示:「華為將只能使用 Android 的公開版本,無法使用 Google 的專屬應用程式和服務。」

Gmail、YouTube 與 Chrome 瀏覽器等 Google 熱門的 App,未來將在華為裝置上的 Google Play Store 消失,因為這些服務並未涵蓋在開放原始碼授權內,且需與 Google 公司簽署商業協議。然而,華為手機現行用戶將能繼續下載 Google 所提供的更新App。

. . . 對中國市場來說,這項舉措預料將帶來極小的衝擊。由於大多 Google 行動 App 在中國被禁,相應服務被騰訊和百度等中國競爭對手取代。

不過,華為的第 2 大市場歐洲的業務卻可能會受到衝擊 . . .

在作業系統上,華為仍可取得開源版的 Android(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AOSP)。但華為不再是 Google 的優先合作夥伴,因此未來無法搶先「看」到測試版的 Android,開發速度會漸漸落後。

在 app 上,華為將無法取得 Google 自有軟體的授權。這包括 Google Play Store、Gmail、YouTube、Google Maps 以及 Chrome 瀏覽器。其中 Google Play 最為關鍵;因為近年許多原本屬於 Android 的功能,都逐漸改與 Google Play 綁定,例如推播通知、安全性更新、聲控助理等。因此華為未來也得不到這些功能。

這對華為的海外市場影響最大,而且是立即性的影響。誰會買沒有 YouTube 跟 Google Maps 的手機?華為手機約一半的業務在海外;我預期這一塊將很快被三星、小米、OnePlus 等競爭者分而食之。

Android 陣營的分裂

雖說 Google 是「不得不」停止支援華為,但我總覺得其實也正中 Google 下懷。因為今天 Android 生態已經遠遠偏離了 Google 當初的戰略目的;Google 繼續資助華為這種競爭者反而不合理。

原本 Google 發展 Android 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搜尋業務,以免重演過去「微軟挾 Windows 綑綁 IE 瀏覽器,幹掉 Netscape」的歷史。為此,Google 提供免費的作業系統與瀏覽器,務求讓用戶使用 Google 搜尋的走道暢通。

然而現在此一交易在中國卻不成立。中國用戶享受了免費的 Android,卻沒人用 Google 搜尋。Google 免費開發作業系統,在中國市場卻沒有取得利潤。反而養出了百度、騰訊、華為等龐然大物,開始出海與 Google 競爭。Google 自然會認為得不償失。

從某方面來說這是中美貿易戰的縮影:美國(認為自己)扶植了中國產業,目的是擴大市場。結果中國靠著美國技術成長,卻沒有回饋市場。

後續影響

華為手機業務已在生死存亡之秋。目前剩一點點緩衝時間。首先,禁制令本身就有緩衝期。其次,Google 表示會持續支援已售出的裝置(禁制令無法溯及既往),因此已經銷售的機型應該不受影響。第三,華為表示已提早備料零件,還能持續出貨一段時間 — 一般猜測 3~7 個月。因此三個月後才會見真章。

華為也不會像中興一樣馬上崩塌。因為還有強大的電信業務作為靠山 — 可說是生於電信,被打也是因為電信。後續要看電信供應鏈對於美國企業的依賴程度。例如華為推出的麒麟行動處理器、鯤鵬資料庫處理器都採用 ARM 技術。但華為已經獲得 ARM 永久授權,不受禁制令影響。但手機業務肯定會大失血。

中國將如何報復?最明顯的報復對象當然是蘋果。但打擊蘋果,也會打擊深圳百萬工人的生計。值此社會動盪、人民幣貶值的狀態,中國政府也不會樂意大量工人「下崗」。

長期來看,除非中國退讓,同意開放市場、切割政府與企業關係、引入國際審核規範與監督組織,遵從世界經濟體系遊戲規則;否則所有中國企業將領會海思總裁的警告,深刻思考如何達成「科技自立」,徹底擺脫對美國的依賴。這原本也就是「中國製造 2025」的政策目標,只是現在急迫性更加明顯。

從消費者的角度,有更多競爭倒不見得是壞事。然而由於中國的封閉特質,中國科技業也勢必將受到嚴格的控管。「科技鐵幕」將升起,世界將分成至少兩個科技陣營 — 歐美與中國。此一分界將更加徹底,從 app 一路到處理器與電信設施的層次。「網路無國界」時代正式結束;國家再次抬頭,成為控制科技能量的支配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