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強化隱私,反而將造成中小型的服務聚集到大型平台之上。印度與中國競爭位置重疊,衝突難以避免。香港的特殊地位取決於中國薄弱的自制力。
廣告主聯合起來抵制臉書,其中暗藏了至少三股力量的匯集。蘋果收僅資料隱私,不再提供廣告識別碼,將衝擊行動廣告業界,也為蘋果自己的廣告業務鋪路。
Podcast 欣欣向榮,卻很難避免重蹈部落格與 RSS 被社交平台替代的歷史。
Podcast 界熱度不斷。Spotify 1 億美金挖角知名 podcast 節目,聲音社交應用 Clubhouse 也創下 1 億美金估值。商業能量正在不斷聚積,只差還沒有擴散到連阿嬤都愛用。
澳洲政府設立網路平台行為準則,要求 Google 與臉書付費給媒體。法國政府則是重提「連結稅」,要求 Google 在連結媒體時付費。兩者的出發點很好,但手段錯誤,而且沒有顧慮到最重要的角色的心情。
疫情帶來意外的 app 開發熱潮。許多國家紛紛推出自己的接觸追蹤 app,連蘋果與 Google 都共襄盛舉。但這些 app 有共同的問題,並且需要線下的配合才能真正推廣。
疫情衝擊媒體,但結果大不相同。有些媒體多了流量少了廣告。有些少了聽眾但多了開發者。還有些公司逐步切割硬體事業。
矽谷知名加速器 Y Combinator 推出 2020 年畢業新創團隊。越是動盪的年代,越需要新血挺身而出。
Google 改版搜尋結果頁面,最重要的目標是隱藏廣告以及推銷由 Google 掌握的行動流量。不論再有理想性的企業,似乎都難逃追求成長而變得平凡的命運。
瀏覽器霸主 Chrome 將停止支援第三方 cookie,跨站追蹤與精準廣告將走向黃昏?中國與美國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真正的輸家卻不在檯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