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bnb 命運多舛,創業時多次瀕臨絕境,申請上市又碰上疫情。然而困境培養出韌性。Airbnb 在驚濤駭浪中證明了平台的適應力,有望解放更多的價值。
科技造成密室逃脫進入整併與規模期,私人飛機越來越便宜,以及知識平台與搜索引擎的結合。
Gogoro 推出共享機車服務 GoShare,投入競爭激烈的「最後一哩」共享載具市場。同時顯現其耗時多年打造的平台策略,成為擴張的有力靠山。
Uber 上市申請書公開,顯現無比巨大的價值以及虧損,也更新了科技業對平台特質的理解。
WeWork 獲得新一波融資,拓展國際市場的速度彷彿前幾年 Uber 的翻版。本文討論共享工作空間的的競爭策略。種族主義再起,反而凸顯區塊鏈的價值。
共享的說法眾說紛紜。其實與其拘泥在一個混亂不清的名詞及正當性,不如直接分析商業模式,更能輕鬆理解趨勢以及政府該採取的態度。
共享單車新創估值屢創高峰,新加坡新創 oBike 卻在台灣水土不服。其實共享單車的爭議與 Uber 十分相似。你是否認同 oBike,取決於你是否相信為了達到它所揭示的未來,值得忍受過渡期的混亂。
台灣是全世界最適合開發新型態交通服務的國家之一,除了常見公共交通運輸外,新型態的隨選服務例如 Uber、WeMo 也都十分蓬勃。而美國按時計費的租車服務 Zipcar 也在今年加入台北戰場,這次我訪問了 Zipcar 台灣董事長,看科技如何影響交通,以及他們的市場策略。
東南亞叫車服務商 Grab 於新加坡推出 GrabShare 汽車共乘服務。GrabShare 配對相同路線的乘客共乘,每趟行程最多限兩名乘客,以避免繞遠路。預計共乘的乘客比單獨搭乘省 30% 的車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