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三個主題重複出現:主權、隱私、資料。本文整理這三個議題的發展,並提出台灣的應對建議。
Facebook 趕在年終傳出新的醜聞,公司作法雖然於法有據但不近人情。美國國會通過政府資料應以電腦格式開放,台灣應該比照辦理。
微軟退出瀏覽器之爭,使得網路的生態將更加脆弱。LINE、中華電信、樂天爭搶台灣的網銀執照,但最值錢的業務還未浮上檯面。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過去幾年十分熱門,但很少人說得清楚是什麼意思。要正確的掌握物聯網,首先必須認清此一概念的侷限。
網路將席捲受管制的服務業,也就是需要執照的行業。執照與認證的目的是創造信任,但今日許多數位工具已能部分替代執照的功能。服務業人士該如何因應?
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出生,代表人類往「神人」的演化更進一步。中國與矽谷都在擴大分數的範圍,無聲無息地左右人的行為。
網路燦爛發展 20 多年,現在高速成長期結束,大型平台紛紛變得封閉、僵硬。原因不是市場飽和了 — 恰恰相反 — 而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
美國政府控告福建晉華、聯電與三名台灣人共謀商業間諜,凸顯台灣在中美貿易戰中選邊站該拿捏的分寸。蘋果停止公布硬體銷售量,朝轉型邁向關鍵但痛苦的一步。
你是否有時上班無聊的在滑手機,有時下班後卻得加班?兩者有些矛盾,但都屬於一種無效率。隨著科技進步,知識工作者將必須越來越有效率。最強大的企業,如《原則》一書中描述的橋水基金(Bridgewater),更像是一套電腦在運作。工業時代的人們抱怨自己只是「巨大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未來人們將抱怨自己只是「巨大電腦中的一顆 CPU」。
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在其《原則》一書中所描述的企業,預言了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