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5-26 週三 Google I/O 2021 — 工作軟體 Workspace|人工智慧模型 MUM 與 LaMDA|Google Shopping
  • 2021-05-25 週二 簡訊實聯制大獲成功|開放設計|校正回歸與規模化
  • 2021-05-19 週三 東南亞獨角獸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華納媒體與 Discovery 合併
#454

2020-06-11 週四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掌握複雜系統的利器 — 抽象化思考

閱讀時間 10 分鐘

你最近會不會常常覺得心神不寧,似乎原本運轉順暢的世界脫軌,每天都出現新狀況,讓人不斷地焦慮呢?

我會。例如前天我在臉書上先看到中國的蘇愷 30 戰機進入台灣東南區域,接著看到美國軍方的運輸機沿台灣西部飛過。臉書不停地更新消息,伴隨各方的謠言與揣測,我也跟著人心惶惶。

這不是錯覺。我們看到的是世界的混亂本質,只是過去被隱藏起來了。現在卻慢慢地露出來;就像掀開汽車的引擎蓋,會發現外觀優美的車子,內部卻是黝黑、醜陋的線路。

但過去是怎麼被隱藏起來的?這可以從 iPhone 來理解。

賈伯斯在 2007 年首次發表 iPhone 時,並不是直接先公開 iPhone,而是先討論了當時存在的「智慧型手機」。他指出這些「前智慧型手機」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有實體鍵盤。


實體鍵盤是好東西,功能明確,反應快。當時的我還在用黑莓機,已經熟練到可以把手機藏在會議桌下,「盲打」訊息。

但賈伯斯指出,實體鍵盤的問題是無法更換(見上圖)。而 iPhone 就沒有鍵盤:


當然 iPhone 有的是虛擬鍵盤。或者說,鍵盤由硬體變成了軟體。

軟體鍵盤其實比較沒有效率 — 我到今天還是常常輸入錯誤,氣到想摔手機。但是軟體的優點是更彈性,有更多發展空間。軟體代表使用者的輸入介面從實體中「解放」,由鍵盤轉為整個螢幕,發展出多彩多姿的形式。今天最常用的輸入不是打字,而是滑動、放大、縮小、圈選等。就算是打字,也可以選用手寫、語音辨識、表情符號或是 GIF。在遊戲中,還有連擊、「劃西瓜」、「拉弓」等輸入方法。

醜陋的鍵盤被隱藏起來了,人們看到的是光滑的 iPhone。可是鍵盤沒有消失,它的本質仍然以軟體的方式存在。只是現在變成眾多輸入選項之一。同時也有更多虛擬鍵盤的供應商出現,例如 Google 的 Gboard。

這大大增加了系統的複雜度。想像一下如果上述的新輸入方法都以實體按鍵來執行,那麼 iPhone 下方的「鍵盤區」會變得多長!因此必須想辦法來降低管理的複雜度,那就要靠抽象化(abstraction)。

抽象化

在電腦科學中,抽象化是指「將資料與程式,以它的語意來呈現出它的外觀,但是隱藏起它的實作細節。抽象化是用來減少程式的複雜度,使得程式設計師可以專注在處理少數重要的部份。」

延續上述的例子,iPhone 不需要讓 Gboard「看」到作業系統的所有程式碼,只需要讓 Gboard 看到跟輸入相關的部分就好。而 Gboard 也不需要讓作業系統知道自己是怎麼運作,只要讓作業系統知道 Gboard 會獲得什麼資訊,輸出什麼資料就行。iPhone 將 Gboard「抽象化」成只是另一個 app,而 Gboard 也將 iPhone「抽象化」成只是另一個作業系統。

靠著抽象化,iPhone 可以支援數百萬個 app,數千種鍵盤與輸入法,建構一個複雜的系統。而 Gboard 也可以支援不同的作業系統。

中文將 abstraction 翻譯為「抽象化」不太貼切。這裡的 abstract 比較接近「摘要」,因此翻譯為「摘要化」或「本質化」會更精準。摘要的目標是提綱挈領,找出系統的核心,是具體的;而不是像「抽象」聽起來是模糊、不具體的。但本文還是沿用「抽象化」的翻譯。

抽象化帶來的優點是彈性、發展空間大,但代價是犧牲了效率。實體鍵盤只做一件事,因此做得特別好。但 iPhone 要支援成千上萬的使用方式,必須容納更多的無效率。

但這個交換是值得的。有更多使用方式、更複雜的系統,iPhone 就創造更多價值。更多使用方法也代表 iPhone 變得更直覺、更好用。抽象化是用效率換來彈性與易用性。

生活中其實處處可見抽象化。我們需要「抽象化」複雜的系統,才能有效的管理,也才能分工。例如我過去是神經生物學家,研究神經細胞的運作。但我不需要深入知道化學、物理的所有知識。例如我不需要知道蛋白質內部的結構;我只需要在細胞的層次理解蛋白質的交互作用,就足以產生價值。我把化學「抽象化」了。

抽象化的系統一層一層的堆疊,最終可以堆出非常神奇的應用,像變魔術一樣。賈伯斯在 2007 年就說觸控用起來就是魔術。


科幻小說作家 Arthur Clarke 則說:「任何充分進步的技術與魔術沒有差別」(any sufficiently advanced technology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魔術師可以從帽子中變出兔子;我可以按一按手機,門口就出現一台車來接我。我能辦到,是因為 Uber 以及底層的所有技術,包含手機、晶片、電信、地圖、支付、衛星等,全部都抽象化了。每一「層」的開發者都能方便地取用其他「層」的技術,組合起來就成為魔術。

抽象化帶動進步

抽象化也推動科技的發展。一個系統抽象化了之後,就有更多人可以用更多方式使用,創造更高的需求。這就刺激技術不斷地前進。

半導體業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就是一例。半導體的效能每 18 個月增加一倍,而其驅動力就是軟體的不斷「浪費」。90 年代科技圈的玩笑是「(英特爾 CEO)Andy 給的,(微軟 CEO)Bill 就會拿走」(what Andy giveth, Bill taketh away)意思是不論 CPU 發展多快,多餘的效能都會被軟體用光。因此再強大的電腦,過了 5 年之後總是開始運作遲緩。

這是因為多了新的效能,軟體就能抽象化更多功能,吸引開發者嘗試更多應用。於是 CPU 又跟不上,必須繼續創造的更高效能。不斷發展的結果是電腦功能越來越多、使用越來越直覺、用戶越來越多,價格卻越來越便宜。30 年前只有工程師會用 DOS 電腦算數字,一台 PC 單價 5 萬元以上。今天一位阿嬤可以用零元手機付帳、拍照、視訊會議。

社會建立在抽象化上

抽象化不僅限於電腦科學,也出現在所有的人為系統中。人們要處理社會的複雜議題,同樣需要仰賴抽象化。經濟學家 Ronald Coase 說(PDF)現代生活仰賴三個抽象化:企業、市場與法律。例如「個人所得稅 30%」這一條法律把人民與國家的權利關係「抽象化」了。我不需要知道人民與國家拉扯權利義務的歷史,只要知道這一條法律就知道該怎麼調整。

同樣的,看到好市多賣 iPhone 11,我也不需要知道 iPhone 背後的生產過程,或是好市多的產業鏈。市場把所有資訊「抽象化」成一個價格。我只要看著價錢,決定是否有錢購買?是不是比其他手機划算?

當抽象化藏不住了

然而,再好的抽象化也會有一天撐不住。有時抽象化會破洞,就像電線露出線頭一樣,讓我們一窺系統底層的原始、複雜,甚至是醜陋。例如當你找不到預定的 Uber 車子,就得回到原始狀態,手忙腳亂地打電話給司機。

前面提到抽象化會犧牲效率。有時抽象化堆疊很多層之後,已經犧牲了太多效率。此時回頭檢查「地基」,重新來過,反而會別有洞天。以 Elon Musk 的說法叫做回到「第一性原則」(first principles)。

Elon Musk 有一天意識到火箭是唯一無法回收的交通工具,很奇怪。他研究後發現,那是因為傳統火箭建立在重重疊疊的舊假設上;但科技已經能夠做到回收推進器,而且發射成本能降到原本的 1%!於是他創建了 SpaceX。

最可怕的狀況是抽象化突然不再成立,因為底層本質已經完全改變。這時堆疊起的抽象化依序崩毀,就像大廈倒塌一樣。

網路就帶來這樣一股力量。網路衝撞了資訊傳遞的本質。過去人們透過大眾媒體來「抽象化」世界。世界雖然複雜但不混亂:世界的變化存在於每天早上的報紙與少數電視新聞台之中。政黨與大眾媒體共生,藍色、綠色各自排隊站好。政治的變化率先反映在大眾媒體的輿論之中,接著反映在國會席次消長,以及執政權力更迭之上,波盪中帶著井然有序。

但網路讓所有人都能互相傳遞資訊。消息繞過了大眾媒體,像洪流一般的湧來。而我們尚未找到新的「抽象化」的方式。最有潛力的「抽象化」守門人是臉書跟 Google,但它們不想承擔這個責任。

而傳統的政治結構也為之動搖。崛起的政治人物透過社交平台直接跟特定的選民「喊話」,順勢接管政黨。各種新的路線、立場興起,擺脫傳統的框架 — 你是左 / 右 / 自由 / 保守 / 市場主義 / 社會主義 / 多元文化 / 單一文化 . . . 有多少分類?這些分類又有什麼意義?

美國黑人 George Floyd 被白人警察虐死,影片一夕之間席捲全美。觀眾看到的不再是報紙的一張照片,或是電視台的主播的評論,而是所有人的看法,源源不絕的冒出來。接著,後續的示威、暴動,以及警察反制示威、暴動的影像,也繼續伴隨所有人的意見源源不絕的湧來。我們無力處理,只能跟著憤怒或是憤怒。

美國的種族問題一直都在,但過去被一層層抽象化給隱藏起來。可是現在露出來了,逼迫人們直視它的醜惡。人們感覺無力的同時,也更加不信任過去隱藏的結構。大廈倒塌。

抽象化是人類掌握複雜系統的利器。當人類抽象化資訊、知識或是系統,就能更方便的取用,以及擴張用途。人類也才能分工。抽象化創造更多需求,帶動技術的進步,擴大系統的價值。抽象化層層疊疊,可以蓋出驚人複雜的系統。然而抽象化也會強化底層的偏見,隱藏混亂、複雜的本質。等到再也堆疊不上去,或是受到外力衝擊,本質就會重新露出,逼迫人們再次開發抽象化的方法。

Ep. 100

2020-06-08 週一

音頻

[Podcast] 不熄燈的書店

台灣第一家 24 小時書店誠品敦南店關門,書店從輝煌期步入黃昏。誠品要用「全通路策略」取代書店,成為服務顧客的第一線接觸點。

Ep. 99

2020-06-01 週一

音頻

[Podcast] 島讀如何賺錢

Podcast 欣欣向榮,卻很難避免重蹈部落格與 RSS 被社交平台替代的歷史。

#448

2020-05-28 週四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Podcast 億萬富翁

閱讀時間 13 分鐘

直接而難用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東西叫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當時網際網路才剛開始,書籤(bookmark)當道。使用者要看到網站的內容,必須一個一個去瀏覽個別的網站。

網站老闆為了穩定傳遞新消息給使用者,合作開發了 RSS。RSS 就像一個「水管」。使用者只要訂閱了網站的 RSS,一旦網站有任何新動作,就會從水管直接「流」向使用者的電腦。

很快的,RSS 變得豐富,也出現了協助使用者管理 RSS 的軟體,叫做 RSS Reader。最出名的是 Google Reader。現在最主要的應該是 Feedly。使用者可在 Feedly 上瀏覽各個 RSS「流」過來的資訊,就不必去各個網站了。網站來說也從等待使用者上站,變成可以「推」送內容給用戶。

然而 RSS 內容持續爆炸,使得其缺點也日益顯著。主要有三個缺點。

第一,資訊良莠不齊。每一個網站開始「吐」出大量內容,有長有短、有好有壞。使用者無法篩選,就難以負荷。例如我訂閱的 36 氪 RSS,每天吐超過 500 則消息!大部分我都沒空看。

有些 RSS 則開始夾廣告,使得「雜訊」更多。很快的,打開 Feedly 變得像打開 email 一樣成為苦差事。

第二個缺點是使用介面不友善。有些 RSS 的支持者反駁:「RSS 是自己訂閱的,應該要自己管理啊!就像飲食要自己負責。你應該慎選 RSS 來源,時不時地汰弱淘強,才能攝取最多營養。」

但那還是太困難了。每個人都知道健康飲食重要,但大部分人還是吃餐廳、叫外賣。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最渴望科技的人性是惰性。需要「勤勞」的科技總是被「懶惰」科技給取代。

管理 RSS 不僅要自律,還需要一點科技知識。但大部分人不想理解什麼是 RSS,或如何篩選內容。大部分人要的是一點開螢幕就看到喜歡的內容。

科技分析師 Daniel Miessler 寫文章呼籲大家繼續用 RSS,並驕傲地展示自己的 Feedly 頁面。但我覺得反而證明了為何一般人不想用:

RSS 的第三個缺點是無法賺錢。特別是無法賺廣告錢。

我談過數位內容的邊際成本為零,因此價格也會趨近於零。同一則新聞,若 A 網站收 1 元才願意提供消息,B 網站就會免費提供。結果是大部分網路內容免費,改從廣告獲利。因為廣告要觸及最多人,而免費內容可以觸及最多人。

然而 RSS 廣告有一個先天缺陷 — 不可控。RSS 就像 email,是單方向的資訊遞送。廣告主無法知道廣告是否被看見了?看見的狀態,以及效果?說不定廣告被 Feedly 屏蔽了?說不定使用者根本沒打開?

對內容業者來說 RSS 也無法優化廣告利潤。例如東森新聞雲寧願用戶上它的網站。在網站上東森可以丟蓋版廣告、橫幅廣告、置入性行銷、追蹤器(tracker)等,用各種方式賺錢,而且成效全部記錄下來。RSS 上不行。

最終,Google 關閉了 Google Reader。一般網站也不再投入 RSS。許多在 RSS 內僅提供部分內容,剩下的部分「請到網站閱讀全文」。RSS 仍然健在,可是僅有小眾的科技人士使用。

95% 的人轉移到另一個地方:社交平台。例如臉書。

間接但好用

其實臉書的動態牆(newsfeed)也是一串內容流(feed),由眾多來源的資訊組成。你的牆上有家人、朋友、意見領袖與社團發表的內容。臉書克服了 RSS Reader 的三個缺點:

  1. 過濾資訊:透過朋友的按讚、分享來過濾雜訊,凸顯你有興趣的內容
  2. 介面友善:阿嬤都會滑
  3. 可以賺錢:提供動態的廣告版位

最後一點需要稍微解釋一下。臉書的廣告比傳統網路廣告更好。因為臉書的廣告是針對個人,而不是搭配內容 — 內容只是協助臉書更精準地瞄準用戶而已。臉書根本上拆解了「GQ 雜誌搭配西裝廣告」的概念,反而創造了一批新的廣告主。

臉書整合了破碎的網路,從內容的託管(hosting)、篩選、排序、遞送一條龍打通。也打通了商業模式。現在廣告主可以規模化地觸及消費者,使用者也能規模化地應付巨量資訊 — 只要往下滑就行了。

但失落的是創作者。臉書沒有直接為內容業者創造收入(YouTube 在這一點做得比較好)。更重要的是網站要觸及使用者,必須經過一位第三者 — 臉書。臉書賺走了大部分的廣告錢。

資訊的集中也帶來其他副作用,如侵犯隱私權、洩漏個資、言論審查、缺乏監督機制等。最近知名團購粉絲團「486 先生」與吳念真的粉絲團突遭無預警關閉,多年投資付之一炬。將顧客推付給平台,有一天就可能被平台帶走。

但沒有人可以關閉網站,或是截斷 RSS。因此近年新一代的創作者興起,改以網站與 email 為核心,搭配 RSS 輔助。網站(http)、email(SMTP)、RSS 都建立在開放的協議上,可以直接聯繫使用者,突破大平台的箝制。科技島讀也是其中之一。

現在另一個媒體形式即將經歷同一個過程,而且同樣是從 RSS 出發:Podcast。

Podcast 走向聚合

什麼是 podcast?其中文名稱未定。有人說是「音頻」,也有人稱之為「播客」。不過英文「podcast」的定義其實也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指的是用 RSS 遞送的聲音內容。

而就像 RSS 帶來 Feedly,podcast 孕育了用戶端的播放器。其中最重要的是蘋果同名的 Podcasts app(以下「Podcasts」指的是蘋果的 app,「podcast」指的是內容形式)。

Podcasts 是一個目錄,本身並不託管檔案。只有在用戶點選下載時,才會沿著 RSS 去向發佈內容的源頭下載檔案。例如島讀的 podcast 檔案放在 SoundCloud。任何支援 RSS 的播放器,不論是 Podcasts、SoundOn、Castbox 等,都能透過 RSS 從島讀下載節目。

而隨著 podcast 日漸蓬勃,播放器也將逐漸碰上 RSS Reader 當初碰到的問題,包括內容爆炸、介面不友善等。越來越多良莠不齊的內容,越來越多廣告,將會壓垮用戶。

而最重要的問題還是無法賺錢。特別是廣告。雖說 podcast 的廣告市場日有起色,但與其佔據的注意力仍不相稱。就我所知,台灣的 podcast 廣告也停留在節目與廣告主個別商談的階段。不但創作者談起來很累;廣告主也會覺得跟其他程式化廣告(programmatic advertisement)平台相比,在 podcast 只是買「幾十萬次觸及」的交易成本好高。

同時,創作者與廣告主也容易互相懷疑。因為沒有平台檢驗廣告的觸及效果,廣告主很難確定到底多少人真的聽到了廣告。廣告就無法出現「市場行情」。

現在 Spotify 想要仿效臉書,一統 podcast 江湖。把託管、推薦、遞送、廣告投放全部掌握在手中。由 Spotify 植入廣告,也由它稽核廣告成效,解放創作者與廣告主。

聚合者 Spotify

Spotify 要仿效臉書,第一步是聚集巨大的用戶數。那臉書當初怎麼辦到的?靠明星。準確的說,臉書先聚集了大學生眼中的明星 — 哈佛學生。臉書先對哈佛開放。再開放長春藤聯盟大學的學生。接著是所有大學生、高中生,以及開放全世界。

Spotify 的出發點比較擁擠,podcast 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因此 Spotify 直接挖 podcast 界的明星(iThome):

全球音樂串流龍頭 Spotify 宣布,已與知名播客節目《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簽署多年的獨家協議,自今年 9月起,《The Joe Rogan Experience》就會 . . . 成為 Spotify 平台上的獨家節目。. . . 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來源報導,該交易價值超過 1 億美元,成為播客商業史上最大的交易之一。

. . . . 該節目不只出現在 Rogan 的專屬網站上也同時現身於 YouTube 及蘋果平台上,且皆可免費觀賞。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播客節目之一,它在去年的單月下載量就達到 1.9 億次 . . . .

不久前 Spotify 也推出了動態插入聲音廣告功能,完全仿效臉書的商業模式。最明顯的證據是 Spotify 在上一季財報中,宣布將開發 podcast 的成本認列於「廣告」業務之下,而不是「訂閱」業務。說明這些投資的目標是驅動廣告營收。

這對我個人來說有些扼腕。因為我比較想做收費制的 podcast。我原本期待 Spotify 把 podcast 歸於訂閱之下,如同 Netflix 投資原創內容來擴大訂戶。現在得重新思考。

不過不論如何,Spotify 意圖統整 podcast 對整個產業是好事。若 Spotify 能從 podcast 賺到大錢,代表廣告主也從中獲益,就會有更多錢投入 podcast。再加上製作門檻不斷降低,使得 podcast 內容不斷推陳出新。最近台灣每週都會出現一兩個新節目,podcast 爆發可期。

Spotify 一統江山的勁敵是蘋果。有人估計蘋果 Podcasts 佔所有 podcast 聆聽時間超過一半,遠超過 Spotify 的 9%。但蘋果是一個緩慢的壟斷者。其對 podcast 一直無精打彩,對廣告更是發自內心的排斥。壟斷者的不作為拖累了整個產業的發展。

同一個 podcast,現在放上 Spotify 可以賺比較多錢,放上 Podcasts 可以觸及更多聽眾。因此創作者會兩頭押寶,把廣告內含於節目之中。等到 Spotify 市佔超過 50% 時,才會有更多 podcast 遵從 Spotify 的規格,交由 Spotify 植入廣告。

Podcast 的未來

不過,我始終不覺得 Spotify 是聲音內容的「完成體」。現在打開 Spotify 仍然是一個過於主動、刻意的行為 — 不夠「無意識」。 現在的 podcast 內容也太專業,太有目的性了。聽完很有收穫,但也有點累。比較接近 Feedly 而不是臉書。

相較之下,滑臉書、打開 Instagram 是更加無意識、更沒意義的動作。滑臉書就是打發時間。我們優先想看的是社交動態、閒聊、八卦,讀到專業評論或深度報導只是順便而已。這才是 95% 的人想用的平台。

因此未來的聲音平台的基礎應該是某種社交應用。聲音社交 app Clubhouse 產品都還未上市,就已經估值 1 億美金,正是因為投資人看好聲音社交。未來的人沒事時就會戴起耳機,先聽聽朋友的胡說八道、暗戀對象的心情嘀咕,以及「聲音網紅」又說了什麼驚人之語。接著才會穿插一些正經的 podcast。

而獨立創作者又將必須再次努力突破大平台。他們可以像付費電子報一樣,推出「付費 podcast」。只要 podcast 符合 RSS 規格,就可以在大部分播放器中收聽。就像你家接上自來水管;只要你付錢給自來水公司,水就會流出來。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訂你的水。有那麼多免費的水可以喝,幹嘛付錢?但有一小部分特別喜歡這種水的人會願意訂。而你賣的不是偶爾調出的「絕妙好水」;而是穩定、乾淨,可以長期喝的健康水。

Ep. 98

2020-05-25 週一

音頻

[Podcast] 在家吃米其林|特別來賓 Taster 創辦人高琹雯

疫情來襲,餐廳只能關上大門。餐飲業者赫然發現餐廳竟如此脆弱。有一些米其林餐廳別出心裁,推出在家就能享用的精緻餐盒。許多餐廳也開始正視外送市場,重新思考用新的工具呈現獨特的體驗。

Ep.97

2020-05-18 週一

音頻

[Podcast] 不想回家工作

遠距與在家工作正式成為主流選項。許多人為此興奮,更多人感到擔憂。

  • « 前一頁
  • 1
  •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 53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