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5-26 週三 Google I/O 2021 — 工作軟體 Workspace|人工智慧模型 MUM 與 LaMDA|Google Shopping
  • 2021-05-25 週二 簡訊實聯制大獲成功|開放設計|校正回歸與規模化
  • 2021-05-19 週三 東南亞獨角獸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華納媒體與 Discovery 合併
#468

2020-07-16 週四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中國孤立,美國包圍,印度得利 — 台灣的選擇?

閱讀時間 12 分鐘

20 種題材

限制激發創意。因此中國影劇業應該是最有創意的。中國微博上流傳了中國廣電總局發佈的「20 類題材審查及規避」,令人大開眼界。例如以下幾條:

  • 穿越故事要符合科學解釋及正能量
  • 愛情劇禁太甜蜜
  • 現實題材禁拍社會黑暗面,要拍正常人美好生活
  • 同性戀題材點到即止,要轉為友情
  • 重拍經典劇要表現正能量

什麼樣的內容符合「美好生活」與「正能量」?我第一個想到的是 TikTok。

TikTok 的標語就是「度過愉快的一天」。許多人表示滑 TikTok 讓人感覺溫暖、歡樂,不像臉書總是充滿憤怒,也不像 Instagram 強調自我耽溺。

我解釋過這有幾個理由。在形式上,影音天生比較「直白」(比較「熱」),訊息更單純,不像文字容易藏有多重寓意。技術上,TikTok 與其母公司「字節跳動」擅長只根據用戶行為來推薦內容,不考慮社群關係,因此降低了用戶累積社交資本的動機。用戶在 TikTok 上追求的是單純的娛樂,而不是他人的認可。

更遠期的原因是 TikTok 誕生於中國。中國的媒體限制 — 以前述 20 條指引為例 — 逼迫其發展出更「純」的娛樂平台。美國人的娛樂是講政治,中國人的娛樂不可以是政治。

然而孕育 TikTok 的中國背景也成為其重擔。美國的網路平台承載政治言論,無法進入中國;溫暖的 TikTok 卻席捲中國以外。這引來歐美的警惕。中國「國 / 民一體」的制度,讓所有中國企業都無法甩開「受中國政府控制」的嫌疑。演算法難以監督,因此美國無法確定 TikTok 上的資料是不是「直送」中國政府,也無法確定 TikTok 是否會試圖影響輿論,例如推播為特定總統候選人助選的影片。

TikTok 聲嘶力竭地強調自己「不會接受」任何中國政府的命令,但沒有人相信。也不重要。美國對華為的指控也是莫須有;因為國家安全的目標不是罪證確鑿,而是防範於未然。

因此繼華為之後,看來 TikTok 將成為美方的下一個打擊目標。美國國務卿 Mike Pompeo 說「正嚴肅地考慮在美國封鎖 TikTok」。支持封鎖 TikTok 的聲音在矽谷圈也越來越大。不過相較於華為,美國禁止 TikTok 的理由是更薄弱的。TikTok 並沒有為伊朗洗錢,或是資助伊朗的電信建設(大家都忘了這才是美國打擊華為的明面理由)。

不過美國卻多了一個意外的奧援 — 印度。印度因為與中國的邊境衝突,率先宣布封鎖包含 TikTok 在內的數十個中國 app,為美國立下示範。

印度參戰

印度參一腳令人意外,但其實不應該令人意外。印度同樣有豐沛的人力資源,也急需「脫貧」,自然眼紅中國的製造業。

因此印度近年喊出「Make in India」,與「中國製造」是注定的競爭者。印度希望從中美對抗中獲得最大利益。對印度來說,接軌美國市場,建立製造業可以帶來財富與就業。透過矽谷的協助,則可以打造與中國微信、阿里巴巴匹敵的通訊平台、電商平台,降低對中國科技業的依賴。雙方的邊境衝突看似擦槍走火,實則是區域大國崛起必經的摩擦。

對矽谷來說,進入中國市場無望,印度是所剩無幾的成長機會。印度有 7 億人上網,商機巨大。更驚人的是還有 7 億人尚未連網,是有潛力的大型單一市場。

更棒的是印度講英文,基本上是民主政體。雙方語言相通,金流與資訊流就更容易相通。

美國與印度一拍即合,感情在中美貿易戰後迅速升溫。在科技業格外明顯。印度電信集團 Jio Platforms 接連獲得臉書、英特爾與高通的巨額投資。Google 宣布將在印度投資 100 億美金。蘋果則推動富士康在印度投資 10 億美金,擴大 iPhone 的組裝廠。而在矽谷這方,上述公司幾乎都有 CEO 或高階主管來自印度。雙方溝通密切。

今天美中對峙已經很接近過去美蘇的冷戰。以美國為首,隱然形成了對中國的包圍網。核心是五眼聯盟(Five Eye),即美、英、加、澳、紐。外圍是四邊安全對話機制(QUAD),包含美、澳、日、印。歐盟搖擺中。

現在弄到這麼大陣仗,應該連川普都很意外。川普是商人,一開始只是想要平衡貿易逆差,賺一點選票。甚至在貿易戰初期,川普還一直樂觀的以為「很快就談完了」。他忽略了中國深層的意識形態。

中國的改朝換代恐懼

冷戰是中國發起的。過去 20 年來,中國豎起境內的網路長城,逼迫外資轉移技術、交出合資企業的控制權,出口大量貨物,卻沒有對應的開放資本與服務,是冷戰的遠因。習近平上台後更加大控制國內言論環境,建立維吾爾族集中營,提早撕毀香港基本法「一國兩制」協議,粉碎了西方對中國「加入世界秩序」的期待。

但為何中國要如此極端?世界上的民粹領袖不少,如印度總理莫迪(Modi)也常被如此批評;但除了北韓之外,很少國家如中國般如此阻隔外部,以及徹底控制自家人民。

澳洲中國政策顧問,亦是中國「太子黨」長期觀察家 John Garnaut 去年在澳洲政府內部演講,指出中國式極權主義的根本,是對「改朝換代」的恐懼。他在演講的一開始簡介主要論點:

以下我將說明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歷史基礎的幾個大觀點 . . . .:

– 共產主義在中國不是自然長出的。而是移植到一個既有的意識形態體系 — 傳統的中國朝代系統。

– 中國異乎尋常地尊敬書寫文字以及其訓示價值。

– . . . . 毛澤東所理解的共產主義,是一個完全的意識形態。政治不正確的說,就是極權主義(totalitarian)。

– 習近平正在振興此一意識形態,程度超過文化大革命以來的任何時刻。

演講很長。非常的簡言之,中國(共產黨)最底層的意識形態 — 比共產主義更底層的 — 是「朝代史觀」。中國人永遠都在閱讀朝代故事。而毛澤東觀察到,所有朝代都會由盛轉衰,由充滿活力轉為腐敗、僵硬。被替代的王朝總是家破人亡,從歷史上消失。

為了避免共產黨踏上同一命運,毛澤東從共產主義引入了「鬥爭」的概念:唯有不斷的清洗、鬥爭,王朝才能常保活力,免於衰落。

同時也引入了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全社會奮鬥的終點。極權主義(totalitarian)原文中的 total 就是「完全」的意思 — 政府、人民、組織、媒體等全部必須為此目的服務。原本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是「烏托邦」。在當代中國則置換為愛國主義,終極目標是中國的強大。

「鬥爭」與「終極目標」互相依存。只要終極目標尚未達到 — 中國尚未強大 — 那就一定是有敵人從中作梗(當然不會是共產黨的問題)。因此要不斷的鬥爭。鬥爭對象是西方勢力、黨內腐敗分子(通常是政敵)、分裂人士等。

由此可以理解共產黨認為媒體、言論都應該為「終極目標」服務,也就是為共產黨服務。言論不是探索真相、表達感情的載體,而是打造戰士、打擊敵人的工具。例如習近平 2014 年於延安的文藝座談上,提出: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

這呼應了毛澤東最知名的一首詞《雪》:

. . . .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換言之,政權不能光有武力,還必須利用文字。作者是工程師,必須遵循黨的工程藍圖。

我引用這些是要說明,中國對言論與整個社會的控制,不僅是出於貿易保護主義,更是其意識形態導致的唯一結果。極權主義國家的未來是寫定的,只有一個可能:中國的強大。全社會必須對準此一目標前進,自然不容許其他人、組織在境內挑戰其地位。所有「出海」的組織,如 TikTok,也必須遙遙服膺此一意識形態。

自鄧小平到胡錦濤,上述說法不完全適用;中國的言論環境相對開放,有許多思想上的激盪。這也讓西方相信中國會隨著富裕而慢慢開放社會,轉向民主與自由。因此中國得以加入 WTO,享受了 20 年的和平紅利。

然而一般判斷習近平承繼毛澤東的遺志,回到動員全社會、服膺單一意識形態、鼓勵鬥爭與壓制言論的路線。再加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又成為全球疫情的眾矢之的,因此更加孤立,也與西方越行越遠。

台灣的選擇

若中美是意識形態之爭,就沒有和解的可能。中國永遠無法證明中國企業,如 TikTok,能「獨立自主」,因為那就必須同意接受某種外部的監督;這是極權主義無法接受的。而中國也會認定美國是干預中國達成終極目標的敵人。雙方頂多短期的妥協,但長期仍然會衝突。

對台灣來說,這明確的劃下了應對的底線。既然現在的中國政府不可能放棄吞併台灣 —「統一」是「中國強大」的代名詞 — 台灣就必須提防中國。

首先台灣必須順應現實。很多決策不是台灣能決定的。例如美國下令,台積電就得停止供貨給華為,以及到美國設廠。

但在內部,台灣應該效仿英國,後者宣布於 2027 年之前完全將華為從 5G 網絡中排除。台灣也應該攤開核心基礎設施,包含從電信、金融、通訊到媒體服務等,標出脆弱的環節,並設定將依賴中國的部分「排除體外」的時間表。

對外,台灣當然也應該順勢加大對印度的投資,分散仰賴中國的風險。

然而同時,台灣也必須擔憂對美國的過份依賴 — 把資料都交給美國的企業,會比交給中國的企業好嗎?台灣必須建立某種機制,確保交出資料的同時仍保有自主性。TikTok 只是挑戰美國網路霸權的第一槍。未來會有更多新興的網路平台不是來自矽谷。因此台灣不能仰賴美國的善意與雙方此刻的利益一致。

根本上,美國與中國的差異是意識形態。美國的政治體制基本上尊重個人,認為未來是開放的,是由眾人個別的決定激盪出的結果。因此美國保障言論自由,而且理論上所有人,包括台灣在內,都有一絲絲說服美國輿論支持的機會。而中國則必須追求唯一的未來 — 中國的強大 — 因此沒有從外動搖或改變的機會。除非台灣自願,否則中國也必須強迫台灣服膺於同一意識形態。這是為何中國急於粉碎香港自治的念頭,也是為何中國廣電總局規定影劇作品只能傳達「正常美好生活」。

Ep. 104

2020-07-13 週一

音頻

[Podcast] 哈佛的尊貴與中等大學的危機

疫情迫使美國大學轉為全線上授課,但哈佛大學的學費不見減少,顯現其真正產品不是教育,而是文憑。

Ep.103

2020-07-06 週一

音頻

[Podcast] 賺錢容易留錢難

賺錢光靠自我成長不夠,也要觀察外部的趨勢變化。辛苦賺來的錢,也可能一點一滴的被政府偷偷的「稀釋」甚至「刪除」。

#462

2020-07-02 週四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如何賺錢、信用與數位貨幣

閱讀時間 12 分鐘

如何賺錢

知名 YouTuber 搭檔「老高與小茉」最近發了一則影片「學校永遠不會教給你,錢是什麽以及如何賺錢 」,引發我的朋友圈一小波熱潮。其受歡迎程度證明賺錢果然是歷久彌新的題目,值得討論。

人如何賺錢?如果不偷不搶,腳踏實地的方法就是解決問題,提供價值。比如說我釣到魚,賣給鄰居 — 我解決他肚子餓的問題,他付我錢。

解決的問題越大、越難,賺的錢越多。我把魚做成清蒸魚,提供更精緻的感受,鄰居會付我更多錢。假如我是米其林名廚江振誠,不但做清蒸魚,還提供氣氛、服務,與社交上的心理滿足,那就可以收幾千元。我累積的錢,代表我曾為他人解決過的問題。

但我一天能釣的魚有限。或者說光靠個人能力,用時間換錢,終究會碰到天花板。想賺更多的錢,必須創造一個「在睡覺時持續為他人解決問題」的東西。我曾稱之為放大器。它可以是一個可複製的內容,例如影片;一個持續運轉的機器,例如工廠或軟體;或是一個組織,例如創辦一家企業。

有些「放大器」賺到驚人的錢,足以留給後代。富二代們要感謝祖先過去解決了很大的問題。

你說:「不對啊!我認識一個房東,30 年前在台北買了一間房子。後來房價就一直漲,他就一直躺著賺房租。他沒有解決更多人的問題,或是創造更多價值啊!」

雖然房子是同一個,但其提供的價值持續提高。台北的環境持續改善,有了捷運、乾淨的下水道、更多餐廳、公園,台灣政治也逐漸穩定、治安優良,增加了更多工作機會等,都讓房子的價值提高。房子解決了「想住在好地方」的問題。而且城市人口越多,房子越稀缺,價格就持續提高。

信用良好

努力的人會持續解決更大的問題 — 生產力提高。同時會累積另一樣東西:信用。

信用是別人相信你會還錢的程度。生產力高的人有更多信用。例如假設張忠謀突然被洗劫一空,資產歸零。他站在台北街頭說:「誰願意給我 10 億?我要做一個新的創業。將來我再分潤。」我相信他一天之內就能募資完畢。因為他有信用,大家相信他還錢沒問題。

信用是經濟運轉的核心。它的好處是把未來的錢提前拿來用。回到釣魚的舉例,我跟鄰居說:「你先付我 20 隻魚的錢,我將來還你 22 隻魚」。拿到錢之後,我可以買更好的漁船。順利的話,我不但可以更快釣到 22 隻魚,未來還可以每一天多補到 2 隻魚 — 生產力提高。

我可以用信用買釣具,釣具店可以用信用買桌椅,桌椅店可以用信用建工廠。一層層傳下去,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用信用進行。如此一來信用擴大了經濟,深化分工,讓社會更有生產力。今天大部分人買房子是用信用,不是現金;大部分企業投資是靠信用,不是現金。銀行也可以把信用組合、分拆、轉售。全球經濟價值絕大部分是信用,只有少部分是貨幣。

到此可以發現,錢(money)不等於貨幣(currency)。錢是抽象概念,貨幣是錢的一種。一般人想到的「有錢人」,其實大部分的身家都不是貨幣,而是股權、房地產、智慧財產權、信用等。張忠謀就算資產歸零,光憑信用就還會是「有錢人」。

不過大部分人的主要資產都是貨幣,或者說法幣(fiat currency)。股權、房地產等也多半是用貨幣估值。這就需要引入一個新角色:政府。政府深深地影響貨幣的價值,進而影響個人的錢。

政府提供貨幣平台

政府控制貨幣的供給,也影響銀行提供信用的成本(此處政府涵蓋央行 / 聯準會等)。當政府印鈔票,貨幣供給上升,貨幣的購買力就會減少。我原本補一隻魚換來的貨幣可以買一個漢堡,現在只能買到 0.9 個漢堡。這是通貨膨脹(inflation)。

適度的通貨膨脹不是壞事。人們知道貨幣未來的購買力將下降,就會提早消費、投資,刺激經濟轉動。反之若貨幣供不應求,購買力持續上升,人們可能就會守著錢不花。這會降低貨幣的流動性,反而造成經濟停滯。

政府透過金融政策,可以調整市場上的貨幣與信用供給,同時影響所有經濟活動。不論是買方或賣方、借方或貸方,都可以看成是在使用政府提供的「貨幣平台」。就像我發 email 給你,看似只是你我之間的互動,實際上依賴電信系統與郵件協議等平台。

而全球最大的「貨幣平台」是美金。美元霸權(dollars hegemony)至少包含兩大支柱:第一,美國掌握全球銀行的清算體系 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因此掌握跨國金融。第二,美元是最大的流通貨幣。全球約 60% 的外匯存底是美金,90% 的國際交易是用美金,包括原油、原物料、農產品交易等。

你我身在「新台幣平台」上。當我們要跟「日幣平台」上的用戶交易時,就必須經過「美金平台」。這給了美國無以倫比的影響力。美國可以經濟制裁北韓、伊朗,讓它們無法做國際交易,也不能買石油。台灣政府的外匯存底也主要是美金計價的資產;因此若是美國印鈔票,也會降低台灣外匯存底的價值。

但美國單方面的強權不僅讓中國、北韓、伊朗憤怒,就連「盟國」如歐盟、日本也受不了。因此許多國家一直試圖掙脫美元霸權。最新一招是中國即將試辦的數位人民幣(Digital Currency / Electronic Payment, DCEP)。

數位人民幣 DCEP

中國五月宣布將試用 DCEP,發射了全球央行數位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CBDC)的起跑槍。台灣則宣布會 . . . 按照自己的步調走。

不過中國的 DCEP 並不是傳統的加密貨幣。其只取用區塊鏈部分技術,是一個由中國央行「人民銀行」直接發行、集中管理的數位貨幣。若放在台灣,可以想成是台灣央行建了一個很大的資料庫,上面記載了所有「數位新台幣」的交易紀錄。所有用戶的數位錢包裡的「數位新台幣」都記錄在此一巨大資料庫之上。

DCEP 的首要目標是取代人民幣「現鈔」,就是你我皮夾裡的錢,因此不能做為存款或儲蓄。其不提供利息,有法償效力,所有人跟店家都必須接受,也跟現鈔一樣。

此外,目前 DCEP 規劃的發行方式也跟傳統貨幣一樣:由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或是網路平台(如支付寶)發行,再由後者提供一般人兌換。如下圖右邊「雙層式」。


未來中國用戶的手機中會同時有支付寶與 DCEP 數位錢包。支付寶比較類似銀行的帳戶,錢要進出都必須經過支付寶的「同意」,跨平台交易必須經過雙方機構的清算。而 DCEP 則是直接登記在人民銀行的資料庫的錢,可以直接點對點的交付。

DCEP 有何好處?對人民來說,除了等同現鈔,能即時交易之外;人民銀行宣稱能「可控匿名」。意思是我付 DCEP 給你時,你不會知道我的身份或資料(例如在計程車上付費)。交易雙方的手機、網路平台或 POS 機都不會取得個資。唯有人民銀行擁有資料庫,因此有紀錄可以追蹤。

挑戰美元霸權

對中國政府來說,更重要的好處是 DCEP 是一個新的平台。由於所有 DCEP 都在同一資料庫上,因此任何數位錢包都能彼此交易,不分距離、國家。換言之,用 DCEP 可以避開 SWIFT 的箝制。所有與中國貿易的企業,或「一帶一路」上的國家,可以直接用 DCEP 清算。

此外,既然是軟體平台,自然也可以擴充。例如中國可以讓伊朗、北韓建構搭建在 DCEP 上的數位貨幣,直接在後端整合金融體系。

對內,政府可以抓回貨幣的主控權。過去幾年中國的現鈔增長緩慢,大部分零售交易都移至網路平台之內,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這削弱了政府的控制;政府必須透過網路企業才能「看」見市場動態。DCEP 將跟其他支付工具競爭,也讓政府「一覽無遺」經濟活動。

降低交易成本

放大來看,不論是中國的 DCEP,或是各國未來的 CBDC,都將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經濟活動。

想像一個從鼎泰豐到稻農的供應鏈:鼎泰豐向小盤商買米,小盤跟大盤買,大盤跟米農買。這中間的資訊傳輸經過重重關卡,金流更是緩慢。如果鼎泰豐碰到端午節,必須提早預測叫貨量。而米農也要提早猜測價格應該要調高多少。

當貨幣數位化,錢與資訊能同步移動,會是不同的光景。買米會更像在交易所競標股票:鼎泰豐在「米交易所」輸入需要的數量,其他餐廳的需求也同步更新。標到了,費用瞬間交付。市場更有效率,解放更多機會。

同樣的,信用也會切割得更細,更動態。信用取決於資訊。過去銀行發放信用是相當二分法(binary)的:企業審核通過,放款 1,000 萬。地主審核通過,放款 3,000 萬。一次審核,以月分派 — 例如每月給 10 萬元。

但數位貨幣可以把審核與發放都數位化。例如電商的信用隨其營業額隨時調整,取用時間也動態決定,甚至可以每分鐘分派。反正一切由電腦管理。

過去貨幣有兩大里程碑:一次是轉為金本位,另一次是轉為美元本位。兩者的共同點是大幅度降低了交易成本,擴大貨幣的使用規模,提昇了社會的生產力。貨幣的本質則從「信任黃金」轉為「信任美國」。

現在貨幣成為一種資訊,可以跟其他資訊同步移動,就可以程式化(programmable)。DCEP 是貨幣程式化的先聲。而程式化會降低交易成本,產生現在無法想像的新型態交易。

對於數位貨幣,人民信任的是「國家 + 科技」。下一個貨幣霸權將來自經濟穩定,且有先進科技支撐的國家。

富有是選擇

數位貨幣將帶來更多的影響。首先,國家可以更直接地控制貨幣,不必透過中介機構,例如銀行。銀行的存款業務可能將消失。技術能力強大的「銀行 – 網路平台複合體」則將脫穎而出,成為另一個集中權力的組織。

政府的權力擴大,且決策影響速度極快(一按鈕就完成),但運作方式卻更「黑盒子」。人民如何節制政府?人民(國會)必須發展出對應的監管機制 — 恐怕必須用電腦來監控電腦。

更長遠的看,當人們習慣了數位貨幣,恐怕會開始質疑「國家」背書的意義 — 何不直接「信任科技」就好?換言之,大企業與社群會發起「聯盟幣」,直接繞過國家發行的數位貨幣,同時避開政府的官僚與貪腐。這以比特幣以及臉書的 Libra 為代表,都在挑戰國家的主權。

賺錢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就算你解決了許多人的問題,最後還要擔心錢被政府「稀釋」甚至「刪除」。要真正賺到錢,還必須有完善的政治與司法體系來保障個人的財產。

而錢本身也不是最終目的。不論是貨幣或信用,都不能吃也不能穿,還是要換成某種實際的東西,例如健康的身體、安全的房子或是心理的愉悅。我個人定義富有(wealthy)為擁有選擇性(optionality):擁有越多選擇的人越富有。

比如說貝佐斯可以選擇週一到週三分別去巴黎吃飯、東京泡溫泉、芬蘭看極光。我週一到週三得坐在桌前寫電子報。所以貝佐斯比我富有。我只好想辦法去解決更多人的、更大的問題了。

Ep.102

2020-06-22 週一

音頻

[Podcast] WWDC — 史上最強的 Mac 電腦|特別來賓 Maktar 創辦人陳良信

每一次蘋果切換處理器架構都反映了運算典範的轉折點。如今 ARM 與台積電的攜手合作,可望逐步突破英特爾在電腦的稱霸。

Ep.101

2020-06-15 週一

音頻

[Podcast] 具體的抽象化

人類善用抽象化(abstraction)化繁為簡,提綱挈領。抽象化堆疊起來創造豐盛,進一步建構更複雜的系統,於是又需要再次利用抽象化。然而一點一滴的,穩定的世界正慢慢趨於失控。

  • « 前一頁
  • 1
  •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 53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