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中國孤立,美國包圍,印度得利 — 台灣的選擇?

閱讀時間 12 分鐘

20 種題材

限制激發創意。因此中國影劇業應該是最有創意的。中國微博上流傳了中國廣電總局發佈的「20 類題材審查及規避」,令人大開眼界。例如以下幾條:

  • 穿越故事要符合科學解釋及正能量
  • 愛情劇禁太甜蜜
  • 現實題材禁拍社會黑暗面,要拍正常人美好生活
  • 同性戀題材點到即止,要轉為友情
  • 重拍經典劇要表現正能量

什麼樣的內容符合「美好生活」與「正能量」?我第一個想到的是 TikTok。

TikTok 的標語就是「度過愉快的一天」。許多人表示滑 TikTok 讓人感覺溫暖、歡樂,不像臉書總是充滿憤怒,也不像 Instagram 強調自我耽溺。

我解釋過這有幾個理由。在形式上,影音天生比較「直白」(比較「熱」),訊息更單純,不像文字容易藏有多重寓意。技術上,TikTok 與其母公司「字節跳動」擅長只根據用戶行為來推薦內容,不考慮社群關係,因此降低了用戶累積社交資本的動機。用戶在 TikTok 上追求的是單純的娛樂,而不是他人的認可。

更遠期的原因是 TikTok 誕生於中國。中國的媒體限制 — 以前述 20 條指引為例 — 逼迫其發展出更「純」的娛樂平台。美國人的娛樂是講政治,中國人的娛樂不可以是政治。

然而孕育 TikTok 的中國背景也成為其重擔。美國的網路平台承載政治言論,無法進入中國;溫暖的 TikTok 卻席捲中國以外。這引來歐美的警惕。中國「國 / 民一體」的制度,讓所有中國企業都無法甩開「受中國政府控制」的嫌疑。演算法難以監督,因此美國無法確定 TikTok 上的資料是不是「直送」中國政府,也無法確定 TikTok 是否會試圖影響輿論,例如推播為特定總統候選人助選的影片。

TikTok 聲嘶力竭地強調自己「不會接受」任何中國政府的命令,但沒有人相信。也不重要。美國對華為的指控也是莫須有;因為國家安全的目標不是罪證確鑿,而是防範於未然

因此繼華為之後,看來 TikTok 將成為美方的下一個打擊目標。美國國務卿 Mike Pompeo 說「正嚴肅地考慮在美國封鎖 TikTok」。支持封鎖 TikTok 的聲音在矽谷圈也越來越大。不過相較於華為,美國禁止 TikTok 的理由是更薄弱的。TikTok 並沒有為伊朗洗錢,或是資助伊朗的電信建設(大家都忘了這才是美國打擊華為的明面理由)。

不過美國卻多了一個意外的奧援 — 印度。印度因為與中國的邊境衝突,率先宣布封鎖包含 TikTok 在內的數十個中國 app,為美國立下示範。

印度參戰

印度參一腳令人意外,但其實不應該令人意外。印度同樣有豐沛的人力資源,也急需「脫貧」,自然眼紅中國的製造業。

因此印度近年喊出「Make in India」,與「中國製造」是注定的競爭者。印度希望從中美對抗中獲得最大利益。對印度來說,接軌美國市場,建立製造業可以帶來財富與就業。透過矽谷的協助,則可以打造與中國微信、阿里巴巴匹敵的通訊平台、電商平台,降低對中國科技業的依賴。雙方的邊境衝突看似擦槍走火,實則是區域大國崛起必經的摩擦。

對矽谷來說,進入中國市場無望,印度是所剩無幾的成長機會。印度有 7 億人上網,商機巨大。更驚人的是還有 7 億人尚未連網,是有潛力的大型單一市場。

更棒的是印度講英文,基本上是民主政體。雙方語言相通,金流與資訊流就更容易相通。

美國與印度一拍即合,感情在中美貿易戰後迅速升溫。在科技業格外明顯。印度電信集團 Jio Platforms 接連獲得臉書、英特爾與高通的巨額投資。Google 宣布將在印度投資 100 億美金。蘋果則推動富士康在印度投資 10 億美金,擴大 iPhone 的組裝廠。而在矽谷這方,上述公司幾乎都有 CEO 或高階主管來自印度。雙方溝通密切。

今天美中對峙已經很接近過去美蘇的冷戰。以美國為首,隱然形成了對中國的包圍網。核心是五眼聯盟(Five Eye),即美、英、加、澳、紐。外圍是四邊安全對話機制(QUAD),包含美、澳、日、印。歐盟搖擺中。

現在弄到這麼大陣仗,應該連川普都很意外。川普是商人,一開始只是想要平衡貿易逆差,賺一點選票。甚至在貿易戰初期,川普還一直樂觀的以為「很快就談完了」。他忽略了中國深層的意識形態。

中國的改朝換代恐懼

冷戰是中國發起的。過去 20 年來,中國豎起境內的網路長城,逼迫外資轉移技術、交出合資企業的控制權,出口大量貨物,卻沒有對應的開放資本與服務,是冷戰的遠因。習近平上台後更加大控制國內言論環境,建立維吾爾族集中營,提早撕毀香港基本法「一國兩制」協議,粉碎了西方對中國「加入世界秩序」的期待。

但為何中國要如此極端?世界上的民粹領袖不少,如印度總理莫迪(Modi)也常被如此批評;但除了北韓之外,很少國家如中國般如此阻隔外部,以及徹底控制自家人民。

澳洲中國政策顧問,亦是中國「太子黨」長期觀察家 John Garnaut 去年在澳洲政府內部演講,指出中國式極權主義的根本,是對「改朝換代」的恐懼。他在演講的一開始簡介主要論點:

以下我將說明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的歷史基礎的幾個大觀點 . . . .:

– 共產主義在中國不是自然長出的。而是移植到一個既有的意識形態體系 — 傳統的中國朝代系統。

– 中國異乎尋常地尊敬書寫文字以及其訓示價值。

– . . . . 毛澤東所理解的共產主義,是一個完全的意識形態。政治不正確的說,就是極權主義(totalitarian)。

– 習近平正在振興此一意識形態,程度超過文化大革命以來的任何時刻。

演講很長。非常的簡言之,中國(共產黨)最底層的意識形態 — 比共產主義更底層的 — 是「朝代史觀」。中國人永遠都在閱讀朝代故事。而毛澤東觀察到,所有朝代都會由盛轉衰,由充滿活力轉為腐敗、僵硬。被替代的王朝總是家破人亡,從歷史上消失。

為了避免共產黨踏上同一命運,毛澤東從共產主義引入了「鬥爭」的概念:唯有不斷的清洗、鬥爭,王朝才能常保活力,免於衰落。

同時也引入了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也就是全社會奮鬥的終點。極權主義(totalitarian)原文中的 total 就是「完全」的意思 — 政府、人民、組織、媒體等全部必須為此目的服務。原本共產主義的終極目標是「烏托邦」。在當代中國則置換為愛國主義,終極目標是中國的強大

「鬥爭」與「終極目標」互相依存。只要終極目標尚未達到 — 中國尚未強大 — 那就一定是有敵人從中作梗(當然不會是共產黨的問題)。因此要不斷的鬥爭。鬥爭對象是西方勢力、黨內腐敗分子(通常是政敵)、分裂人士等。

由此可以理解共產黨認為媒體、言論都應該為「終極目標」服務,也就是為共產黨服務。言論不是探索真相、表達感情的載體,而是打造戰士、打擊敵人的工具。例如習近平 2014 年於延安的文藝座談上,提出: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是靈魂的工程師

這呼應了毛澤東最知名的一首詞《雪》:

. . . .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換言之,政權不能光有武力,還必須利用文字。作者是工程師,必須遵循黨的工程藍圖。

我引用這些是要說明,中國對言論與整個社會的控制,不僅是出於貿易保護主義,更是其意識形態導致的唯一結果。極權主義國家的未來是寫定的,只有一個可能:中國的強大。全社會必須對準此一目標前進,自然不容許其他人、組織在境內挑戰其地位。所有「出海」的組織,如 TikTok,也必須遙遙服膺此一意識形態。

自鄧小平到胡錦濤,上述說法不完全適用;中國的言論環境相對開放,有許多思想上的激盪。這也讓西方相信中國會隨著富裕而慢慢開放社會,轉向民主與自由。因此中國得以加入 WTO,享受了 20 年的和平紅利。

然而一般判斷習近平承繼毛澤東的遺志,回到動員全社會、服膺單一意識形態、鼓勵鬥爭與壓制言論的路線。再加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又成為全球疫情的眾矢之的,因此更加孤立,也與西方越行越遠。

台灣的選擇

若中美是意識形態之爭,就沒有和解的可能。中國永遠無法證明中國企業,如 TikTok,能「獨立自主」,因為那就必須同意接受某種外部的監督;這是極權主義無法接受的。而中國也會認定美國是干預中國達成終極目標的敵人。雙方頂多短期的妥協,但長期仍然會衝突。

對台灣來說,這明確的劃下了應對的底線。既然現在的中國政府不可能放棄吞併台灣 —「統一」是「中國強大」的代名詞 — 台灣就必須提防中國。

首先台灣必須順應現實。很多決策不是台灣能決定的。例如美國下令,台積電就得停止供貨給華為,以及到美國設廠。

但在內部,台灣應該效仿英國,後者宣布於 2027 年之前完全將華為從 5G 網絡中排除。台灣也應該攤開核心基礎設施,包含從電信、金融、通訊到媒體服務等,標出脆弱的環節,並設定將依賴中國的部分「排除體外」的時間表。

對外,台灣當然也應該順勢加大對印度的投資,分散仰賴中國的風險。

然而同時,台灣也必須擔憂對美國的過份依賴 — 把資料都交給美國的企業,會比交給中國的企業好嗎?台灣必須建立某種機制,確保交出資料的同時仍保有自主性。TikTok 只是挑戰美國網路霸權的第一槍。未來會有更多新興的網路平台不是來自矽谷。因此台灣不能仰賴美國的善意與雙方此刻的利益一致。

根本上,美國與中國的差異是意識形態。美國的政治體制基本上尊重個人,認為未來是開放的,是由眾人個別的決定激盪出的結果。因此美國保障言論自由,而且理論上所有人,包括台灣在內,都有一絲絲說服美國輿論支持的機會。而中國則必須追求唯一的未來 — 中國的強大 — 因此沒有從外動搖或改變的機會。除非台灣自願,否則中國也必須強迫台灣服膺於同一意識形態。這是為何中國急於粉碎香港自治的念頭,也是為何中國廣電總局規定影劇作品只能傳達「正常美好生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