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正在經歷巨大的改變,我們這一代人可以睜大眼睛見證。除了軟體與服務端發展快速之外,製造端也已經進入短兵交接。Tesla、傳統車廠與電池業,各有不同的劣勢與策略。
中華電信 MOD 延伸討論 — 長期來說,趨勢在 MOD 這邊,只要 NCC 不要錯誤的干涉商業機制。矽谷的性騷擾風波延燒,但已讓科技業重新理解自己的侷限。
中華電信 MOD 由套餐制改為「單點」(a la carte)頻道收費以及按照收視率的分潤方式。聽起來很進步 — 像是 App Store 的收費方式 — 卻忽略了傳統套餐模式的優點;蘋果的延長保固方案 AppleCare+ 無法落地台灣 — 新的商業行為又碰上舊的「分類」問題。
WeWork 不以二房東自居,而是要「承包」新創團隊所有辦公室服務,但「工作空間即服務」(Workspace-as-a-service)的想像是否足以支撐 170 億美金估值?傳統媒體商業模式崩壞,蘋果日報的對策是增加內容「外包」,作法與貝佐斯的記者平台所見略同。
歐盟認為 Google 利用搜尋的壟斷優勢,打壓其他的競爭對手,藉此拉抬自家的比價服務,因此罰款 24 億歐元。而壟斷沒有任何問題,問題在於隨意濫用,但要如何認定濫用?特別是網路市場的特殊性,才是困難之處。
從網路書店起家的亞馬遜,何以能夠成為八爪章魚的大型集團?這是因為亞馬遜將「服務優先」思維灌注在企業文化。而這一切可以從執行長貝佐斯在 2002 年的內部信談起。
台灣新創 MoneyBook 在本月初宣佈停業,許多使用者不僅惋惜甚至表示願意付費,說明 MoneyBook 的確滿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只可惜台灣銀行業看不到 MoneyBook 的價值,其利用聯合打壓避免競爭,只是離消費者越來越遠。
台灣舊媒體的傳統勢力正逐漸崩解,但作風新穎又充滿創造力的新媒體仍苦於找不到足以支撐的商業模式。在中國,新媒體的商業模式已經進入百花齊放的階段。為此我訪問了資深媒體人胡采蘋,聊聊中國新媒體面臨的困境,以及是如何擺脫陣痛期。
台灣是全世界最適合開發新型態交通服務的國家之一,除了常見公共交通運輸外,新型態的隨選服務例如 Uber、WeMo 也都十分蓬勃。而美國按時計費的租車服務 Zipcar 也在今年加入台北戰場,這次我訪問了 Zipcar 台灣董事長,看科技如何影響交通,以及他們的市場策略。
從 Uber 企業文化檢討報告,看出不在乎人資、漠視「細微」錯誤的代價,最終為 Uber 帶來一連串災難;WWDC 上,蘋果表示將提供更多 Podcast 「部分」聆聽數據,讓播客們更了解使用者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