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
2018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加密貨幣的跨越鴻溝時刻

閱讀時間 8 分鐘

早安!

很榮幸介紹一個新的知識服務 — 區塊勢

區塊勢由我的朋友許明恩主持。他是台大電子所碩士,後來全心投入區塊勢。我最欣賞的是區塊勢的主軸「說人話的區塊鏈電子報」,非常符合我對專業內容的期待。過去台灣有談論加密貨幣操作或炒作的社群,但缺乏面向大眾、深入淺出的長期論述。區塊勢填補了這個空白,帶領一般人踏入這個嶄新的領域。

難道科技島讀不寫區塊鏈了?當然不是。區塊鏈潛力太大,我不可能忽視。我跟許明恩學習的同時,也會從自己擅長的角度切入討論。就像今天的內容。

進入正題。


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營收達 10 億美金

創立於 2012 年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傳出去年營收達 10 億美金。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 . . Coinbase 不僅在去年八月順利完成 D 輪融資,成為虛擬貨幣交易平台第一隻獨角獸 . . . 2017 年的營收突破 10 億美元,讓許多外部投資者紛紛聯絡 Coinbase 股東搶著要投資。

目前 Coinbase 用戶超過千萬,是全球造訪量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約有 200 名員工,是美國第一家持有正規牌照的比特幣交易所,2017 年也通過了紐約金融服務部門(NYDFS)的比特幣交易牌照申請。

注意,不是交易量(GMV)10 億美金喔。是 Coinbase 本身的營收達 10 億美金。

Coinbase 的營收主要來自手續費。Coinbase 公司旗下有兩個交易所,一個是同名的 Coinbase,另一個是 GDAX。在兩者平台上可以用法幣買賣比特幣、以太幣(Ether)與萊特幣(Litecoin)。差別在於在 Coinbase 交易所內,用戶的交易對象是 Coinbase 自己。換言之 Coinbase 自己會買賣加密貨幣,再與顧客交易。而 GDAX 則是媒合平台,媒合買賣雙方,自己並不直接拿幣出來。

根據 Recode 報導,手續費約在 0.25%~1% 之間,視市場需求而定。10 億美金營收就是由這些 1% 的手續費累積而成。

Coinbase 的利潤應該非常驚人。根據上述報導,假設 Coinbase 有 200 名員工,每位員工假設年薪 10 萬美金,再假設人事成本佔公司總成本的三分之二(非常寬鬆的軟體公司假設),則 Coinbase 2017 年毛利率接近 97%!我不知道 Coinbase 的「存貨成本」多高,但無論如何利潤還是很可觀。

難怪一位 VC 猜測 Coinbase 2017 年的利潤超過市面上所有獨角獸的利潤的總和。

圖:Leo Polovets

除了令人眼紅的利潤,更可怕的是成長速度。根據 Recode 得到的消息,原本 Coinbase 直到去年 9 月底都還評估全年營收「僅」6 億美金,沒想到卻衝上 10 億美金。代表最後 3 個月迸出了 4 億美金的營收,是跟著聖誕假期的比特幣飆漲而來。

飆漲吸引更多投資人,因此成長速度持續加快。我剛稍微看了一下,GDAX 過去一天的交易額約 6.8 億美金。照此速度,若依平均手續費 0.25% 計算,Coinbase 今年的營收將是去年的 5~10 倍。也難怪 Coinbase 公開表示不再接受注資 — 已經躺在金山銀山裡了。

Coinbase 的好日子不會永久。它的確有技術跟法規上的壁壘。它是少數擁有銀行執照,且符合美國以及紐約市規範的交易所,甚至還投保美國聯邦存款保險(FDIC)。因此它可以方便的連結美國既有的金融體系,可說是掐緊了「一般大眾買賣加密貨幣入口」的關鍵位置。

但獨佔必然引來競爭與迴避。加密貨幣本質上是軟體,因此交易所相對容易建立。許多新一代的交易所紛紛冒出,不是切割垂直市場,就是採用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專攻日圓、韓圜或人民幣的交易所;或是免手續費,改收「廣告刊登費」或是從「承銷 ICO」的業務賺錢(類似傳統承銷 IPO 的投資銀行)。

跨越鴻溝

我恭喜這些交易所創辦人賺大錢,再次證明在掏金熱潮中,最賺錢的是賣鐵鍬跟牛仔褲的,例如 Levis 牛仔褲的創辦人。不過從長期趨析的角度,我更關心報導中一個較不醒目的數字 —「目前 Coinbase 用戶超過千萬」。

這代表有超過千萬人申請了 Coinbase 的帳戶。假設 6 成來自美國(因為一開始僅串接美國金融系統),則代表已有近 2% 的美國人擁有 Coinbase 帳戶。

2% 大約是一個新科技由「創新者」擴散至「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的階段。請參考下圖。這是由英特爾創辦人 Geoffrey Moore 在其名著《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所提出的架構,用來分析高科技業產品的生命週期。

圖:protypr

在「創新者」時期,新科技是一項玩具、嗜好,是一小撮人在實驗室或車庫裡自娛娛人的東西。然而進入了「早期採用者」時期,其他人受到吸引而加入,開始試著開發一些商業應用。科技會繼續擴散,直到碰上關鍵的「鴻溝」,也就是跨入「早期多數」(early majority)的階段。新科技的存活,取決於能否一躍而過這道鴻溝。

從 Coinbase 的用戶數可以粗略的認定區塊鏈已經渡過了「創新者」階段,進入「早期採用者」階段。另一項證據是頻繁的 代幣眾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 。每一個 ICO 都是一種應用的嘗試。據統計 2017 年全球共有 430 項 ICO,不乏由著名公司發起,例如訊息軟體 Telegram 影像公司 Kodak。在在顯示區塊鏈正快速的擴展中。

區塊鏈的核彈攻擊

對照網際網路(internet)的發展史,也可以看出區塊鏈仍在發展初期,還需要幾場泡沫推升。

網際網路(internet)誕生於美蘇冷戰期間。科學家為了降低重要機關組織的「集中性風險」,避免一發核子彈就癱瘓全國的狀況,因此開發了「去中心化」的網際網路。

然而網際網路很長一段時間停在學術與政府機構內,沒有擴散。直到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與 Netscape 瀏覽器的誕生,才普及了網路的應用,讓每一個人都能使用。

然而,如紐約時報在最近一篇精采長文「超越比特幣泡沫」中所說,網路加速了資訊交流,卻遺漏了一個關鍵部分:身分。網路上無法確認彼此的身分。結果掌握用戶身分的企業又重新集中了權力。Facebook 掌握了社交圖譜,亞馬遜掌握了消費流程,Google 掌握了興趣圖譜。於是我們只好聽從這些企業的控制。

如今我們又遭受權力集中的苦果。Facebook 最近連番道歉,因為其助長假新聞、影響選舉,造成國家的對立。但不論 Facebook 如何難過,其絕不可能釋出使用者的身分資料。因為那是其權力來源。

比特幣是對集中型組織的再一次反撲。其誕生於 2008 年,正逢金融海嘯;此時人們驚覺金融機構「大到不能倒」,權力大到比市場還重要。因此比特幣啟發了一種新的機制,讓人們可以重新設計網路底層的協議(protocol)。

紐約時報所舉的例子來說明區塊鏈的願景:

. . . 想像有一家公司要創造一個交通運輸的協議。就像 GPS(憑著發送經緯度)讓我們可以分享與發現彼此的位置,此一新的協議只發送一個需求:我在 A 點,想去 B 點。一個分散式的帳本可能會記錄所有使用者過去的旅程、信用卡、最愛位置等。我們就叫它「交通協議」吧。

發出交通需求的標準將完全開放:任何人都可以建一個 app 來回應此一需求。城市可以開發交通 app 來讓計程車回應需求。共享腳踏車業者、黃包車司機也可以。開發者也可以設計市集(marketplace),讓所有潛在車輛競標你的車程。當你走到街道上招車時,你不需要向單一的業者輸誠(按:例如 Uber)。你只要宣布我想從麥笛遜街與 67 街交叉口到聯合廣場,就會有各種回應紛至沓來。

我們還沒到這一步。許多開發者宣稱要做這些項目,但很多是詐騙,不過也有許多人願意投資。這正是從「創新者」走向「早期採用者」的轉折。

台積電的加密貨幣泡沫

不但開發者越來越多,基礎建設也越建越快。台積電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根據經濟日報報導:

台積電上次法說首次揭露虛擬貨幣單季營收達 3.4 億到 3.5 億美元。台積董座張忠謀昨天坦言,今年虛擬貨幣相關特殊應用晶片,和其他具備核心深度學習、高速運算的繪圖晶片等,將是台積今年成長最強的領域。

不過,張忠謀在詢問財務長何麗梅的意見後,決定不對外揭露任何虛擬貨幣所需的高速運算晶片,占高速運算營收占比,避免外界過度聚焦在市場波動劇烈的虛擬貨幣上。

. . . 台積電昨天雖然保持沈默,但釋出將全力支持這批來自大陸的嬌客的態度,主因這批龐大的訂單,補足高階智慧型手機銷售不佳所導致訂單下滑的缺口

最後一句頗有啟示。晶片的需求由手機轉移到挖礦機,代表電腦應用從個人使用轉移至社會群體的共同使用。我想到的前例是蒸汽機。一開始蒸汽機用於小作坊或小工廠。很快的,蒸汽促成了生產力的集中、規模化;蒸汽機也被移到大型組織手上。一般人不需要再擁有蒸汽機,就能夠享用乾淨的水、火,以及火車與輪船。電腦的運算能力也正從個人移向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許多人看到 Coinbase 與台積電的成長爆發,或許會貶低為泡沫。但泡沫就是過度投資,經常是下一波爆發的鋪墊。

記得在 2000 年網路泡沫之前,上網要靠撥接,非常痛苦又昂貴。而且每一個人都只有 hinet 帳號(在美國是 AOL)。

泡沫之後,過度投資的電纜奠定了寬頻網路的基礎。這給了下一代網路公司茁壯的土壤,例如 eBay、Google、YouTube 等,更不用說後來的 Facebook。

今天人們也只有 Coinbase 一個帳號,而挖礦速度緩慢。我們還在撥接時代,可能正在迎向第一個泡沫。有些擅長衝浪的人能在泡沫中賺到一筆,再次恭喜他們。但更值得期待的是泡沫之後的「寬頻時期」,會迸發哪些重要的應用。

或許 Coinbase 在 15 年內會像當年的 AOL 一樣倒下。但到時我們會發現已經沒有區塊鏈公司,因為所有公司都將是區塊鏈公司。

註:因此建議大家訂閱區塊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