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2018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川普用關稅制裁中國科技業|如何閱讀 IMD 世界競爭力排名

閱讀時間 10 分鐘

早安!

提醒信末有 podcast 題目投票喔。

有一位長期會員對台灣深懷感情,寫信問我(原文英文):

什麼商業模式可以讓台灣的中小企業起飛?什麼生意可以在台灣運營,也能進入中國市場?

台灣的中小企業需要解決方法,不只是新創或是幻想能成為獨角獸。

我擔心台灣正逐漸成為第三世界國家。

他的憂心躍然紙上,我感同身受。我會探索解決方法,寫科技島讀即是探索路上的經濟與知識支柱。但這需要一些時間。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 — 每一個國家都必須找到自己的路。胡亂套用其他國家的例子,或是選錯對手,都會越走越迷路。

進入正題。


川普用關稅制裁中國科技業

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不時還穿插川普與金正恩相見或不見的支線情節。最近川普突然拉高壓力。自由時報報導:

中美貿易戰宣布停火不到 1 週,今日美國白宮又聲明將繼續對中國採取進一步的制裁行動 . . . 表示 6 月 15 日華盛頓將公布價值 500 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清單,計畫 6 月底前課以 25% 關稅。

白宮今日的聲明指出,為了應對中國的智慧財產權竊盜行為,美國總統川普正在計畫收緊對中的出口管制。

動作囂張,實際上顯示川普陣營嚴重缺乏協調。一下子熄火,一下子又開砲,看不出章法。中國商務部也俐落的酸回去,說:「我們對白宮發布的策略性聲明既感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這顯然有悖於不久前中美雙方在華盛頓達成的共識。」

有些人把擺盪歸咎於川普本身的民粹個性,動輒隨輿論而翻臉。也有人指出川普陣營內部意見分歧,分成鷹派(以美國貿易代表 Robert Lighthizer 為首)與鴿派(以美國財政部長 Steven Mnuchin 為首)兩方。導致川普心情一週數變。

不過至少有一件事談成:中興解套了。川普表示將允許中興繼續向美國採購零件,條件是加強安防措施、更換執行團隊與董事會,並且付 13 億美金的罰款。只要川普別再改變心意?

從白宮這次關稅制裁出手,可以看到中美交鋒的核心利益就是科技業智慧財產權白宮的聲明標題便是《保護本地科技與智慧財產權不受中國歧視性與繁重貿易行為之聲明》。

聲明共三個重點:

  1. 限制敏感科技對中輸出或是接受中國投資
  2. 向 WTO 申訴中國保護智財權不力
  3. 向中國進口的科技商品課徵 25% 關稅,特別是屬於《中國製造 2025》範圍內的科技

這完全符合我過去分析,美國不滿意的是全球化未竟全功

很多人誤解全球化(globalization)就是貨暢其流,讓生產效益最大化。中國無疑是過去 20 年此 WTO 架構下的最大受益者。但那只是全球化的一半。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另一半是資本與技術也應該全球流動。開發中國家輸出勞力與產品,已開發國家輸出技術與資本,才是全球化的「全套」。

但中國卻透過各種有形無形壁壘,阻擋美國的資本進入。美國認為中國已經強大到不能再逃避責任,貿易逆差也高到忍無可忍。此次才會要求中國開放市場、停止盜竊或是逼迫外資轉移技術,並保護智慧財產權。

當中國喊出「中國製造 2025」時,美國開始意識到中國科技業即將邁向「獨立」,但美國的資本與技術卻沒有獲得很大回收。因此展開對中國科技業的多線夾擊。

第一個戰線是貿易戰,也是金額最大的戰線。第二個戰線是 WTO 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另一個戰線是在 5G 發展上,美國與歐洲國家隱隱形成同盟,以國家安全為由排拒中國企業的進入。第四個戰線是牽制中興(以及潛在的華為),理由是中興多次違反對伊朗與北韓的禁運協議

相反的,中國對美國貿易依賴深,還擊的手段不多,主要是以增加農產品、石油、汽車、飛機採購,以及核准高通與 NXP 的併購釋出善意。雙方為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也是彼此最大的進出口國,很難想像會戰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僵持個一到數年免不了。

那麼,是否可以說川普談判比較優秀,從中國身上能榨出一些利益;過往的總統如歐巴馬卻坐視中國佔美國的便宜?

這題有點超過本電子報的涵蓋範圍,但我試著回答。以賭場比喻的話,歐巴馬的做法是做莊家。也就是透過國際組織、國際協議訂規則,然後要求中國遵守。以及借助一些普世的意識型態,例如自由市場、勞動人權、開放貿易等,佔住制高點。例如歐巴馬任內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TPP),本質上就是再建一個賭場,然後跟所有玩家說「是你們自己同意參加的,不要犯規喔。」

而川普則是直接下場做玩家,跟中國玩家直接對抗。雙方就是比拚實力,幾乎無視國際規範或是普世價值,反正誰拳頭大誰贏。我曾比喻為「機會主義的國家對上沒有中心思想的商人」,兩者就像鏡中的反射。

對美國來說,好消息是美國的確籌碼比較多,因此川普可以逼出利益。壞消息是這種赤裸裸的「鬥爭」其實中國更擅長。華爾街日報直接說川普已經落入「中國遊戲」(China Game);雖然或許選民看得很爽,但失去了同盟國的信任 — 沒有人相信美國做莊了。

此外,川普這次用禁運晶片來扼殺中興,等於使出絕招。有一句話是「絕招還沒用時威力最大。」因為對方永遠不知道你何時會出手。如今美國絕招出手,也敲醒了中國的警覺心。

聖鬥士星矢說:「同一個絕招對我是沒用的!」(今天引用的素材比較廣)中國也會臥薪嘗膽。習近平表示中國必須在科技上自給自足。馬化騰與馬雲也分別表示將「投資半導體」以及「盡快發展自己的 AI 能力」。川普拿走了對方的籌碼,卻可能養出更精明的玩家。

中國與美國正在高來高去,擺弄科技業的棋局。台灣應該單挑誰呢?


如何閱讀 IMD 世界競爭力排名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再度公布國家競爭力成績單。台灣總排名 17,比去年退步 3 名。聯合新聞網報導: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18 年 IMD 世界競爭力年報」,我國在 63 個受評比國家的世界競爭力排名第 17,較上年下降三名,且名次落居中國大陸之後

這裡先打住。請大家猜猜,以下報導有何共通點?

對的,大家都把台灣跟中國比。但仔細想想這很奇怪,兩個經濟體是完全不同類型,不論人口、土地、自然資源、經濟發展階段都大不相同,其實很難相提並論。

事實上在 IMD 報告的四大指標中,「基礎建設」項目中就涵蓋了自然資源、市場規模等指標。在這方面中國有先天優勢,台灣幾乎永遠追不上。例如中國在「經濟成長」、「就業表現」、「勞動力資源」都排名第一,台灣已經過了高速發展階段,人力成本也高,怎麼比?

IMD 的「常見問答」 中,也提到人口規模扭曲排名的價值。因此 IMD 另外推出了篩選人口的排名:

我們多年來的經驗與研究發現經濟體的規模越來越重要,而人口多的經濟體與少的有不同的競爭力模型。因此,根據人口數(以 2 千萬人為界)能讓同尺寸的經濟體站在有同一起跑點上。

很不幸的台灣人口超過 2,000 萬人,因此仍然被 IMD 分在中國、美國同一群體。但我們自己知道「差很大」就好啦。

事實上 IMD 報告的主持人 Aruto Bris 在官網上解釋了競爭力並不是一個你輸我贏的數字;「當兩個國家競爭,兩個國家的競爭力都會提高」。台灣不須擔憂中國競爭力的提高,只需要關心台灣競爭力的下降。如果看另一家著名的 WEF 競爭力報告,則台灣尚領先中國 12 名 — 也不重要。

台灣應該跟類似狀態的國家相比。國發會專門委員李秋錦曾研究去年的 IMD 報告,指出荷蘭(今年第 4 名)的規模與發展狀態,比較適合台灣比較。在東亞,香港、新加坡、南韓,也都比中國更適合對照。


今年的 IMD 排名。圖:IMD

那麼,究竟台灣什麼地方退步呢?同樣是聯合新聞網報導:

IMD 世界競爭力排名係分為「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四大類,我在這四項排名全數下滑;其中企業效能較去年下滑五名,成為 20 名,主要原因之一是勞動市場排名退步 12 名,至第 38,反映我國工時縮短、企業環境未能吸引外國高階人才。

根據國發會的解釋,退步最多的項目如下:

  • 經濟表現
    • 國際貿易:10 名退到 19 名(-9)
    • 國際投資:29 名退到 41 名(-12)
  • 政府效能
    • 體制架構:15 名退到 22 名(-7)
  • 企業效率
    • 勞動市場:26 名退到 38 名(-12)
    • 經營管理:4 名退到 9 名(-5)
    • 行為態度及價值觀:16 名至 23 名(-7)
  • 基礎建設
    • 基本建設:30 名退到 39 名(-9)

詳細討論可以參照去年李秋錦的分析。非常簡言之,台灣勞動市場條件漸趨嚴苛、高階人才不足、還有缺水缺電的疑慮,再加上對外不夠開放,使得國際投資不足。在國際貿易上,台灣的貿易日趨集中至前 5 大出口國(也日趨集中科技產品),沒有分散風險。此外,台灣企業不夠重視社會責任或是多元價值觀,導致「企業效率」排名後退。

不過,大部分媒體只關心今年「退步」的項目,是因為可以用來檢討執政黨的表現。合理。不過我覺得更有價值的是理解台灣長期的優勢與劣勢項目。這一點國發會也整理出來了。

我國的優勢集中在財務健全、稅低、股市活躍、企業家有活力、有科技敏感度、科技建設與研發比例高、教育程度高等。

而我國的劣勢集中在生活成本高、外資少、外資自由度低、高齡化、勞動規範嚴苛、缺乏社會凝聚力、缺乏高階人才、金融業僵硬、缺水、電、再生能源、公共教育支出、醫護支出等。

說實話,我還蠻訝異 IMD 透過蒐集數字與高階經理人的問卷,就得到一個很符合本地觀感的結論。但問題清楚,解決卻不容易。有些項目比較明確,「相對」好解決,例如缺水、電、再生能源等;這也是可以學習荷蘭的地方。有一些如「凝聚社會共識」、「逆轉高齡化」就是難題了。

從科技業的角度,我覺得李秋錦委員的一項建議會有實質的效果:聯合外資併購活動、佈局全球。

台灣的國際投資非常低。這不但降低台灣企業的國際視野,逼國際人才出走,也壓低了台灣員工薪資。新加坡與香港在這方面都更加積極。若能促進併購,一方面證明台灣金融業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增進科技業活力。例如 Google 併購宏達電的手機團隊。不但立馬活絡了台灣科技業,也有助於產生有全球視野的經理人才。台灣越來越多新創(甚至包括 PChome)都志在取得國際資金,也可算是外資注入,應該鼓勵。

雖然被併購是利潤出走,成為服務全球級「帝國」企業的一員,但至少留下了人才。因此實務上李秋錦建議促進外資的併購,甚至適度鬆綁陸資。

所有台灣人對考試、排名都有痛苦的回憶。因為學校的排名是零和競爭,我要贏,你就必須輸。但國際市場不是,所有國家可以一起成長,排名只是一種人為的呈現方式。因此拿到 IMD 的「考卷」時,第一個要思考的是該爭取哪些項目、放棄哪些項目。然後千萬不要選錯假想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