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擴張」(blitzscaling)是一種競爭策略,有時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策略。然而當追逐規模成為目標,企業真正的存在意義卻遺失了。
矽谷的顯學「閃電擴張」(blitzscaling)講求快速募集資金與人才,搶到壟斷的有利位置。然而其反映的價值觀與產生的副作用卻令人不安。
台灣新創 FunNow 在三年內就募得超過 2 億台幣。本文專訪創辦人陳庭寬,探討其創業歷程、成長策略,以及台灣團隊的成功方程式。
本文探討新創電商 iFit 如何成功的抓住一次風口,又如何應對風口消失的電商環境。
亞馬遜成長強勁,唯有現金流的短缺需要靠三大成長引擎來彌補。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成為網路零售品牌的搖籃,卻面對日漸嚴苛的電商環境。
網路洗衣服務 KumaWash 創業兩年後吹起熄燈號,引發忠誠用戶的聲聲惋惜。我專訪創辦人林宜儒,請他分享由網路跳入 O2O 服務的創業心得。
維持網路中立性的報酬是保障中小型企業,代價是犧牲競爭。台灣遲早將碰到美國走上的兩難。韓國訂房平台 Yanolja 從汽車旅館切入,一路擴大勝利的果實。
今年的 iPhone X 最引人注目的新功能就是 Face ID,而要在手機上完成瞬間判讀解鎖,仰賴的是裝置端的人工智慧。終端人工智慧是一個新興領域,耐能(Kneron)公司則是此中的矚目新秀。我訪問到來自台灣的 CEO 劉峻誠,探討人工智慧的發展、Kneron 的策略,以及台灣在人工智慧產業的位置。
從 Y Combinator 2017 夏季班的 101 個創業團隊中,我選出 20 個團隊討論。這些都是在台灣有可能想到的點子,矽谷先做出來了。
台灣是全世界最適合開發新型態交通服務的國家之一,除了常見公共交通運輸外,新型態的隨選服務例如 Uber、WeMo 也都十分蓬勃。而美國按時計費的租車服務 Zipcar 也在今年加入台北戰場,這次我訪問了 Zipcar 台灣董事長,看科技如何影響交通,以及他們的市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