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Maps 的壟斷實至名歸,用戶是最大贏家。然而壟斷的副作用 — 缺乏創新、忽略少數族群、反競爭手段 — 也逐漸浮現。其餘科技巨頭、新創與政府逐漸合攏,要撼動 Google Maps 的地位。
美國 FTC 想要「翻案」臉書 8 年前消滅競爭的策略,在法律上與技術上都非常困難。政府想壓制科技巨頭,無視短線作法會帶來長期的成本。
美國司法部控告 Google 濫用壟斷地位。這份訴狀主題聚焦、立論清楚,是探討當代最重要科技問題 — 軟體的壟斷 — 的絕佳起點。
科技業四大天王至國會聽證,強調自己沒有壟斷。然而反壟斷的確不是解決當今問題的最佳手段。聽證會的正面意義是迫使人民與科技業意識到互相指責無濟於事,必須積極的討論如何塑造未來。
蘋果 App Store 與 Hey 郵件 app 對峙,也引來歐盟與美國反壟斷單位的關切。當蘋果需要成長的新動能,就不自覺的犧牲創新,改為反競爭行為。
Google 改版搜尋結果頁面,最重要的目標是隱藏廣告以及推銷由 Google 掌握的行動流量。不論再有理想性的企業,似乎都難逃追求成長而變得平凡的命運。
YouTube 在台灣推出訂閱服務,與廣告模式並行。是廣告不夠賺錢?還是 YouTube 不擔心兩種商業模式並行太複雜?
Spotify 控吿蘋果不公平地扶植 Apple Music,但實際上卻是平台進入壓縮期。
2018 是動盪的一年。在科技業有 3 個貫穿全年的重要主題:政府的主權、人民的隱私、企業的資料。本期音頻討論台灣獨特的挑戰與機會。
今年有三個主題重複出現:主權、隱私、資料。本文整理這三個議題的發展,並提出台灣的應對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