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島讀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 登入
  • 關於
    • 關於島讀
    • 出刊日程
  • 內容索引
    • 文章
    • Podcast
    • 常見標籤
  • 會員滿意度
    • 2020 調查
    • 2019 調查
    • 2018 調查
    • 2017 調查
  • 訂閱
    • 成為會員
    • 免費電子報
    • 常見問答?

科技島讀 科技島讀

最新會員限定文章
  • 2021-05-26 週三 Google I/O 2021 — 工作軟體 Workspace|人工智慧模型 MUM 與 LaMDA|Google Shopping
  • 2021-05-25 週二 簡訊實聯制大獲成功|開放設計|校正回歸與規模化
  • 2021-05-19 週三 東南亞獨角獸 Gojek 與 Tokopedia 合併|華納媒體與 Discovery 合併
#512

2020-11-12 週四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隧道中的曙光 — 疫苗後的新世界

閱讀時間 13 分鐘

紛亂的 2020 終於出現一線曙光。首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苗即將完成臨床試驗,而且效果令人振奮。根據中央社報導:

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和德國夥伴 BioNTech 今天宣布,它們聯手研發的 2019 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苗第 3 期臨床試驗初步分析顯示,對 COVID-19 的預防效果超過 90%。

根據初步結果,接種兩劑中第 2 劑的 7 天後以及接種第 1 劑的 28 天後,達到保護病患效果。

輝瑞今天表示,這種實驗性疫苗對 COVID-19 的預防效果超過 90%,這是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重大勝利,疫情肆虐全球已造成超過 100 萬人喪命,並重創全世界經濟和打亂人們的日常生活。

若疫苗順利於 12 月上市,將是破記錄的開發速度。一般藥物從開發到驗證完成大約要 5~8 年。但疫情爆發至今約 9 個月,顯現全球生醫業的動員能量。

以下我用 12 題 Q&A 來討論此一科技突破的意義。順帶一提,我是生物學的碩士,懂疫苗的基礎。但我不是醫師或免疫學家。


1. 發生了什麼事?

德國醫藥新創 BioNTech 與合作夥伴輝瑞合作開發的疫苗即將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初步資料顯示效果卓越。

其中,BioNTech 負責開發疫苗。其原本研究針對癌細胞的 RNA 治療方法。後來創辦人夫妻檔 Ugur Sahin 與 Oezlem Tuereci 眼見疫情嚴重,選擇用同樣的概念研發 COVID-19 疫苗。

而輝瑞大藥廠(Pfizer)是醫藥巨頭,負責疫苗的規模化與商業化。其除了注資之外,主要負責執行臨床試驗、執照申請、公關行銷、量產及上架。任務不亞於 BioNTech。

2. 疫苗效果如何?

很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要求疫苗效果至少達要50% 才行。BioNTech/輝瑞團隊(以下統稱「輝瑞」)宣布目前觀察效果為 90%,是高分通過。90% 約略與小兒麻痺疫苗相當,遠高於流感疫苗的 40%~60%。

3. 90% 有效是什麼意思?

是指能降低 90% 的感染機率。在「同樣的狀況」下,如果未接受疫苗的人有 10 個染病,接受疫苗的只有最多 1 人染病。

實際的作法是輝瑞招募志願者注射疫苗。其中一半受試者為試驗組,施打的是真的疫苗。疫苗共兩劑,相隔 21 天。另一半為控制組,注射的是安慰劑(但受試者與施打者均不知情)。

注射後,受試者就回家過生活。受試者需定期回報狀況,例如有沒有感染、副作用等。回報資料則交給外部獨立的「資料監督委員會」(Data Monitoring Committee, DMC),輝瑞本身看不到集體資料。

當感染病例累積到一定數目,資料委員會就會像大選開票一樣,把門關起來,掀開「彌封」,一一比對感染者是屬於試驗組還是控制組。

在本例中,當 94 個人在注射第二劑疫苗的七天後感染病毒,委員會就做第一次的「開票」(interim analysis)。輝瑞宣稱疫苗有 90% 的效果,因此可推論其中最多 9 位病人是屬於試驗組。

4. 疫苗安全嗎?

還不能確定,但苗頭不錯。本次分析包含 43,538 位志願者接受試驗,而輝瑞說「未觀察到嚴重的安全疑慮」。但英國報導了有暫時性的暈眩。

不過目前的資料僅限於打完第二劑疫苗後 7 天。接下來輝瑞還要追蹤施打後 14 天,一直到施打後 2 年的狀況。

5. 有疫苗就能消滅疫情嗎?

不行。首先,從疫苗上市到普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後面會討論。

其次,輝瑞只提到疫苗讓人不生病,但並沒有說能預防受試者帶原,或傳播病毒。

6. 這支疫苗如何發揮效果?

疫苗的作用是讓身體提前「遇上」致病物質(pathogen),發動免疫機制,培養出能快速產生對應抗體的細胞。等到身體有一天碰上真正的病毒時,就能快速反應。

輝瑞採用 mRNA 疫苗。我們複習一下高中生物學。生物的蛋白質編碼於 DNA 之中。DNA 先轉錄為 mRNA(messenger-ribonucleic acid, 訊息核糖核酸)。mRNA 催動細胞質內的蛋白質生成機制,轉譯出蛋白質。

本次的 mRNA 疫苗是根據遍布新型冠狀病毒表面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所設計(見下方示意圖)。當此一 mRNA 被注入人體,人類的細胞會將之轉譯出棘蛋白,免疫系統就會辨識:「出現外來蛋白!很像以前碰過的壞東西!快產出抗體對付它!」於是人類有了免疫能力。

本次疫苗的兩劑分別模擬不同的棘蛋白,以提高疫苗效果。

RNA 疫苗是新技術。傳統的疫苗包含注射已削弱的致病物質(如小兒麻痺疫苗)、部分碎片(如 B 型桿菌疫苗)或是已死的致病物質(如流感疫苗)。RNA 疫苗的優點是生產快速、安全,以及已在一些癌症上證明有效。但這將是首次用於流行性疾病。

7. 疫苗的缺點?

最大的問題是 RNA 在室溫會溶解。因此這個疫苗需保存於 -70℃ 中,略高於乾冰(-78.5℃)的溫度。輝瑞將必須建立冷鏈(cold chain)物流,確保從生產、運送、保存、到施打都符合標準,是一大挑戰。(如下圖)

台灣醫療水準高、人口密集,疫苗不必離冰庫太久或太遠,施打疫苗應該不是問題。但發展中國家或偏遠地區缺乏冷鏈設施或合格的醫療人員,施打品質就令人擔心。

在這一點上,輝瑞充分展露了商業夥伴的價值。其從一開始就信心十足,不但提出積極的臨床試驗時程,同時邊試驗邊擴大生產與物流規模、籌備冷鏈物資;並且還拒絕美國政府的投資(只接受預購),維持銷售上的自主權。這些大膽的投資讓輝瑞順利領先群倫。

8. 說到這個,其他疫苗的開發進度如何?

根據《自然》(Nature)雜誌 9 月的統計,全球有 166 個疫苗正在開發的路上。其中 29 個已進入或將進入臨床試驗期。

輝瑞是第一個足以公布第三期臨床試驗數據的團隊。緊追在後的是 Moderna 與劍橋大學/AstraZeneca 團隊。再往後有 Johnson & Johnson、Novavax、Sanofi-GSK 與 Merck 等,正將跨入第三期測試。

中國有 4 個疫苗也進入臨床試驗,但尚未正式公布第三期試驗結果。其中一家剛被巴西命令暫停試驗。

好消息是領先的三家都是用 mRNA 疫苗針對棘蛋白。其他的 26 家也大部分都是針對棘蛋白。因此如果輝瑞的疫苗有效,其他疫苗也很可能有效,只是效果與安全性不同。輝瑞的 90% 將成為一道低標;未來遠低於 90% 的疫苗都不容易取得核可。

更好的消息是 Moderna 的疫苗只需要 -20℃ 保存。劍橋大學/AstraZeneca 的疫苗只需冷藏,且據說儲備產能已達一年 2 億支。因此有可能第一個抵達台灣的不是輝瑞的疫苗。

9. 俄羅斯不是已經有疫苗上市了?

俄羅斯於 8 月核准疫苗上市。普丁更命名為 Sputnik V,取名自蘇聯率先發射至太空軌道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 1 號」。

然而就在輝瑞發佈結果的隔天,俄羅斯才公布第三期臨床試驗的初期結果 — 共 16,000 位受試者 — 並宣稱 Sputnik V 有 92% 效力。換言之,疫苗還未完成臨床試驗就上市了。

其實疫苗的開發時間都差不多,真正的考驗是臨床試驗的速度與執行水準。俄羅斯提前上市時間,是用一般人代替志願者承擔風險。

10.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輝瑞的「資料監督委員會」將在出現第 164 個病例時做最後一次「開票」。輝瑞預期是下週。諷刺的是,試驗進度飛快是因為歐美疫情爆發,受試者被病毒環伺。相對的,台灣、紐西蘭與中國的疫苗開發者比較吃虧,因為無法快速累積病例。

委員會將根據第二劑疫苗施打後 14 天的反應分析疫苗的效果與副作用。若一切良好,輝瑞將向藥品監管單位申請加速審查。

同時輝瑞將加緊量產與運送,收購冰箱、液態氮、保溫箱等設施。輝瑞預估將於 2020 年底生產 5,000 萬支疫苗,供 2,500 萬人施打(一人兩劑)。在 2021 年生產 13 億支疫苗。

接著要解決兩個問題:

  1. 哪一些國家先獲得疫苗?
  2. 哪一些人先施打疫苗?

前者取決於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協議。目前已知歐盟跟 Pfizer 預訂了 2 億劑,有權加購 1 億劑。日本預定 1.2 億劑。美國預訂 1 億劑,可加購 5 千萬劑。英國預訂 3 千萬劑。這表示 2020 年的產能已經分光了。台灣要到 2021 年才有機會取得。

個人的施打疫苗順序可參考下圖。急診人員、救護車司機等是第一優先。老人、身體虛弱者其次。再來是身處高風險環境的,如教師、監獄中的老年人等。然後是青少年、兒童,任職於旅館、餐廳、工廠的人。最後是其他人,如電子報作家。我有心理準備明年也打不到疫苗。

11. 疫苗對科技和商業有何影響?

如前述,這是一場綜合性的競賽。從開發疫苗起跑,現在進入了臨床試驗的最後階段。接下來比生產、遞送,以及分配。哪一個政府能盡快談判價格、取得疫苗,以及安全的施打疫苗,就能率先恢復經濟運轉。

另一個綜合性的問題是人員管理。BioNTech 創辦人預期疫苗效果能維持至少一年。這表示接下來兩年內,將同時存在 4 種人:

  1. 已施打過疫苗
  2. 染病後痊癒因此有免疫力
  3. 未施打過疫苗
  4. 施打過疫苗但失去免疫力

前兩類人顯然應享有較大自由,可以旅遊、聚會等。因此需要某種數位認證,能快速辨識已有免疫力的人。這套系統必須適用機場、車站,也必須能跨國使用。許多企業應該也樂於採納 — 我相信迪士尼樂園會感激涕零的掛標語「熱烈歡迎有免疫力者蒞臨!」

另外,要如何檢驗出第 4 類,施打過疫苗但失去免疫力的人?因此診斷工具也必須持續精進。同時藥物(therapeutics)是治療的第一線,在疫苗普及前也不能荒廢。診斷、藥物與疫苗是三位一體,政府、企業與人民必須三方合作。

12. 疫苗對社會有何影響?

人們對未來有了希望。台灣疫情處理得宜,大家對疫情的創傷感受不深。但在疫情嚴重的地區,反覆的封城、大量的死亡與限縮的生活圈,讓人民精疲力盡,也對政府充滿猜疑、不滿。社會上陰謀論四起。人們看不見未來,變得悲觀、憤怒。

疫苗將重振人們對未來的期待。人們將再次想像移動、旅遊,「挑戰未知」。實體經濟(如迪士尼樂園)有望重啟。企業將由蟄伏改為進取,開始加大投資,或順勢內部改革,以預作準備。

但影響也不全是正面的。人們會因為疫苗而減少對立,轉向非零和(zero-sum)的思考?我不確定。至少爭取疫苗本身是一場零合競爭,將激化國家的敵對關係,也考驗社會的團結。經濟刺激措施將逐步停止;經濟將像停用類固醇的病人一樣,頓失依靠。

在疫情期間累積的新仇舊恨不會隨著疫苗問世而淡去。反而會在短暫的狂歡之後重新浮現。對政府失望的人將在解禁後用腳投票,奔走他鄉。

疫苗也可能讓人民更急切,對政府的期待更高,失望也更大。過去染病死亡是天災;未來染病死亡會歸咎於沒有取得疫苗,那就是人禍了。(因此如果輝瑞徵求我此時的建議,那就是四個字:戒慎恐懼)

如果疫苗成功控制疫情,那將是全球生醫產業的里程碑,當代的「曼哈頓計畫」。原子彈示範了人類科技的毀滅性,而疫苗則示範了科技的價值。在隧道中終於看到光線時,反而是最容易自亂陣腳的時刻。此時需要定下心,按部就班。把握這次危機,建立醫療體系的韌性,準備面對下一個挑戰。

Ep. 120

2020-11-09 週一

音頻

[Podcast] 馬雲槓王岐山 — 科技與監管衝突中國版|特別來賓 胡采蘋

特別感謝前中國《財經》雜誌資深記者,前阿里巴巴子公司《天下網商》執行主編胡采蘋參與討論。

中國金融環境素來寬容,培養出螞蟻集團的金融科技巨頭。然而螞蟻集團上市倏然喊停,馬雲與中國政府的嫌隙也無可彌補。馬雲砲打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將金融業與科技業的衝突赤裸裸的攤在大眾面前。究竟是系統性風險的安危比較重要,還是用新方法服務傳統金融沒有服務到的顧客比較重要?

Ep. 119

2020-11-02 週一

音頻

[Podcast] 讓天下沒有難收的錢 — Stripe 與台灣的支付整合|特別來賓 新零售行銷創辦人王建民

美國支付平台 Stripe 估值達 350 億美金,是美國最受注目的金融獨角獸。Stripe 把全球破碎的支付方式,簡化成工程師使用的程式碼,大大的簡化了商家收錢的複雜度。未來支付方式將 10 倍成長,還包含數位貨幣、紅利點數、儲值、回饋折價等方法。店家將需要科技的幫助。線上與線下的支付整合平台 — 或稱第四方支付系統 — 讓資料回到店家手中,也讓店家掌握自己的生意。

#506

2020-10-29 週四

2020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Stripe 併購 Paystack — 世界越亂,它越賺

閱讀時間 10 分鐘

美國支付平台 Stripe 上週以超過 2 億美金併購奈及利亞的 Paystack,是奈及利亞史上最大科技併購案。根據 TechCrunch 報導:

Stripe 宣佈併購一位於奈及利亞首都拉哥斯(Lagos)的新創 Paystack,其就像 Stripe,提供透過 API 整合線上與線下交易的支付服務。

Paystack 自稱為「非洲的 Stripe」,頗以與 Stripe 相提並論為豪。矽谷創投教父 Paul Graham 最近也公開盛讚 Stripe 將是下一個 Google。

Paul Graham 是 Stripe 的早期投資人,對 Stripe 的佳績理當十分欣慰。但把 Stripe 抬到 Google 的地位 . . . 究竟 Stripe 提供什麼服務,又有什麼潛力呢?

讓收錢變容易

想像你要開一家店。你需要收錢。如果你是開早餐店,只收現金,那好辦。可是如果收的不只現金,還有信用卡、記帳卡(debit card)、掃碼支付等,就複雜了。你不但要搞定自己用的金融系統,也要確保能串接顧客所使用的金融系統。

這些金融系統破碎、複雜,而且有不同的規範。每一條金流路徑可以想像成軌道(rails)。錢在各種軌道上跑。你的銀行可能只接收幾種軌道,而且與你顧客用的軌道不同。

如果你開的是網路上的店,就更複雜了。顧客來自世界各地,使用貨幣千奇百怪,支付系統也五花八門。別說你自己搞不定,通常你的銀行也處理不來。這還沒有談到防盜刷、退費、明細、個資等需求。

Stripe 提供的就是一個整合的支付平台。它打通了各種「軌道」,把上述的破碎、複雜性用軟體整合,最後提供給店家一個簡潔的程式碼。店家只需要在購買頁上使用這個程式碼,就自動嵌入了 Stripe 的支付入口。接下來的支付就由 Stripe 代為處理。

下圖是一個代表頁面。可以看到用戶其實看不出支付是由 Stripe 經手,而店家可以在後端監控支付數據。

打通這些軌道是艱鉅的任務。Stripe 就像是串接金流軌道的路由器(router):顧客只要輸入付費資料,Stripe 會自動導引金流「流」過正確的軌道。今天 Stripe 已經可以接受 135 種貨幣,支援信用卡、支付寶、微信支付、行動支付(如 Apple Pay)以及銀行代收代付(ACH)等。而且持續串接中 — Stripe 剛剛宣布又串接了一些歐洲的支付系統。

Stripe 從每一筆交易中分潤。Stripe 的抽成不算低,但它解決了重要的痛點,店家甘心付錢。Stripe 將顧客支付資料加密,店家不必碰顧客的支付資料,更安全。而店家不只省下前置成本 — 只有出現交易時才需要分錢給 Stripe — 也省心。從此店家有支付問題,只要找 Stripe 就好(如下圖);不用自己披荊斬棘、挑戰金融體系。

今天亞馬遜、微軟、Zoom、Uber 等大型企業都已是 Stripe 的客戶。這些客戶不需煩心支付的瑣事,可以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

從工程師切入市場

不過 Stripe 爭取企業客戶的方式與傳統軟體相當不同,它行銷的對象是工程師。

Stripe 原本的名稱為 /dev/payment,可見其一直以服務開發者(developer)為使命。Stripe 的產品優秀之外,更著名的是其軟體文件齊全、介面簡潔,客戶支援快速確實,被譽為軟體業的標竿。再加上產品本身有自助使用(self-serve)的特性,光靠新創之間的口耳相傳便獲得第一波的顧客。

靠著工程師,Stripe 也得以攻入更大型的企業。過去決定採購金流系統的是公司的財務長(CFO)。CFO 通常不是貨比三家,或是請合作銀行推薦系統。然而隨著科技滲透商業,支付系統升為用戶體驗的核心,此一決定逐漸轉由工程師、CTO 決定。工程師當然選擇好用的、「只要複製貼上就行」的 Stripe。

當然工程師不會說是為了省麻煩;採用 Stripe 還有許多積極理由 — 因為 Stripe 也是一種新的服務方式。

API 即服務

傳統的 B2B 軟體服務業者,例如微軟,其標準產品是「軟體即服務」(Software-as-a-Service, SaaS)。例如 Office365:顧客用多久,就付多少錢。Stripe 採用的可稱之為「API 即服務」(API-as-a-Service),通常是根據使用 API 的次數收費。

API 是指「應用程式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可以參考《了概》的介紹。簡言之,API 是一個資訊的通道。其預先定義了「什麼資料可以輸入」,以及最後會「生出什麼樣的結果」。有點像自動販賣機:你知道投入什麼(25 元)就會得到什麼東西(一瓶黑松沙士)。

Stripe 的支付平台是 API。店家知道只要完成申請、把 API 寫入網站程式碼,就會得到一個支付「入口」。未來只要顧客在入口中輸入資料 — 不論是信用卡號或是支付寶帳號 — 錢就會進入帳戶。

(「API 即服務」是「軟體即服務」的子分類。最大的差別是前者是在平台(如 Stripe)的伺服器上運行,而後者是在客戶的電腦上運行。)

對客戶來說,API 比傳統的 SaaS 更「自成一體」。API 是一種「全程」(end-to-end)的軟體服務,其已經把整個 Stripe 的價值包含入 API 之中了。打開了就能用。企業客戶不需下載、安裝、維護,不用更新,也不用擔心 Stripe 的程式碼跟自家程式碼「糾纏」。

同時,API 可以持續更新、進化。客戶等於享受 Stripe 所有最新知識與技術的集合。API 也提供客戶更多擴充的彈性,例如可以串接 API 串接到自家的系統之中。就像在辦公室裝了自動販賣機。它不但會慢慢增加「掉」出來的品項,如蘋果西打或是可口可樂;還可以串接後續的功能,例如「掉出可口可樂就分給產品部;掉出蘋果西打就分給行銷部」。

膨脹的企圖心

從「幫企業收錢」開始,Stripe 現在已經延伸出許多產品線。其貫穿的主軸是協助企業處理金流。目前已發展出兩大平台與 4 大應用(如下圖),我簡述如下:

平台

  • Payments:即前述的支付功能,是 Stripe 的出發點。
  • Connect:協助網路平台與市集,如 Shopify、亞馬遜等處理多角色的支付功能。

應用

  • Radar:偵測可疑金流、盜刷。
  • Sigma:資料庫工具。
  • Billing:提供單次購買以外的收費方式,例如訂閱制。
  • Atlas:協助外國企業在美國設立公司。

此外還有許多測試中的新功能,包括提供企業貸款 Capital、協助企業內部分帳(例如 Uber 匯錢給 Uber 司機)的 Issuing、企業點數卡 Corporate Card,以及線下支付的 Terminal 等。

然而這一切的基礎,是藏在上圖中底層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Stripe 的實力奠基於其整合、打通各種金融系統的累積,讓支付變成一道指令。

Stripe 的潛力

宏觀的看,Stripe 的長期潛力源自三點:

第一,全球金融系統的破碎、複雜,就是 Stripe 的機會。而且這種破碎化與日俱增。

金流的處處受限,與資訊在網路上的自由流通形成極大反比。這對 Stripe 是雙重優勢。一方面,網路打開了全球市場,提高店家對接受全球支付的迫切性。另一方面,打通全球的複雜度成為 Stripe 的護城河。

第二,科技的價值持續提高。工程師開始吞食原本「非工程」的領域,包括行銷、財務等。許多企業無法成長,卡在找不到足夠的工程師上,就格外需要像 Stripe 這樣的軟體服務。

第三,Stripe 專注於服務企業,特別是網路企業。隨著網路企業規模增加,替代傳統企業,Stripe 也會跟著水漲船高。

換言之,Stripe 賭的是整個網路經濟的前景。Stripe 主要服務新創或是善用網路的企業。當 Stripe 的客戶做得越好,Stripe 就賺越多錢。從這一點看,Stripe 不是下一個 Google,而是下一個 AWS。

而 Stripe 最基礎的優勢,是兩位年輕的創辦人 Patrick Collison 與 John Collison。兩人是兄弟,哥哥才 32 歲,弟弟 30 歲。兩人不僅都天才洋溢、博覽群書,而且合作無間。更難能可貴的是心志堅定、手腕老到,使得 Stripe 不僅產品出眾,而且執行力強、營運穩定,幾乎沒有傳出過醜聞、重大紕漏或是人事動盪。可說是獨角獸中的異數。

年輕人的抱負遠大。Stripe 現在已不自限於服務企業,而是要「提高網路的 GDP」(increase the GDP of the internet)。換言之,Stripe 要服務任何能用網路做的生意(business)。因此 Stripe 也協助打造群眾募資工具、支援過比特幣支付(後因結算過慢、幣值不穩而取消)。今天網路經濟仍只佔全球經濟的個位數比例,因此 Stripe 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

對 Stripe 來說,過去 10 年只是起點,併購 Paystack 只是一小步。也因此創辦人 John Collison 在 估值達 350 億美金時說 ,Stripe 才剛剛進入「擴張期」呢。

Ep. 118

2020-10-26 週一

音頻

[Podcast] 科技不會放過聲音|特別來賓 Firstory 共同創辦人于子軒

錄製音樂受到科技的幾番鍛鍊,從廣播、CD、下載到串流,其商業模式與內容型態不斷改朝換代。然而相較於其他受科技衝擊的產業,如影音、遊戲,聲音的產值並沒有因科技而提高。今天的 podcast、有聲書的體驗跟過去仍然差不多。在科技「放過」聲音多年後,現在終於又回來了。從硬體、通路、軟體、商業模式到聽眾群,聲音的創新百花盛開,進入高度成長期。

Ep. 117

2020-10-19 週一

音頻

[Podcast] 別為了 5G 換 iPhone

蘋果推出 iPhone 12 手機,以 5G 為全系列賣點。但在發表會上蘋果 CEO 庫克讓版位給 Verizon 的 CEO,後者卻說不出什麼 5G 的消費性應用。蘋果如何在價值不明的狀況下全面支援 5G,同時穩住利潤,還要為未來做準備?

  • « 前一頁
  • 1
  •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53
  • 下一頁 »
科技島讀
  • 關於我們
  • 常見問題
  •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COPYRIGHT © 2025 DAODU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 Mail
  • Messenger
掌握最新科技趨勢,你可以 訂閱科技島讀 或 收到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