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2018 / 公開文章 / 年份 / 形式 / 文章 / 評析

不無聊的 CES|華為與 AT&T 合作破局

閱讀時間 8 分鐘

早安!

由於這兩天我白天上課,因此今天和明天出刊時間會延遲至下午。

去年底我們做了問卷調查,探尋會員對科技島讀的想法。今天我們公布結果。另外在 Facebook 上也公布了一些會員的推薦詞。這些都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再次謝謝你的支持。

進入正題。


不無聊的 CES

我上週參加了消費性電子展(CES),但遲遲沒有提筆寫,是為了等待真正的高手發表看法 — Steven Sinofsky。他過去是微軟的 Windows 部門總裁,後來加入創投基金 Andreessen Horowitz 並在哈佛商學院教書,可說是從產品出身的商業領袖。

Sinofsky 長期參加 CES。以前是作為廠商參展,現在是作為創投來看展。而且他固定會在展覽結束後發表 CES 心得分享,是所有必須回公司交報告的參展者的最好參考資料。

他歸納出今年的 CES 的五大主題:聲控、家用電子、汽車、無線,與太複雜的終端裝置。不過還沒進入展場前,他(以及我)觀察到的第一個變化在場外。我們發現拉斯維加斯所有的旅館都規劃了 Uber 與 Lyft 載客專區。

圖:The Points Guy

這大幅降低了 CES 所帶來的交通壓力。這次 CES 有 20 萬人參展,分布在三大展區。拉斯維加斯的大眾運輸系統又很貧乏;造成所有人的移動困難。有了 Uber 與 Lfft 情況改善很多。對照台灣因為計程車業的反彈而對 Uber 充滿敵意,拉斯維加斯的第一要務是討好旅客,因此不得不擁抱叫車平台。

實際進入展場,迎面而來的是嘈雜的科技業大拜拜。許多人在會前說「CES 越來越無聊」、「最重要的科技產品 — 手機 — 在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蘋果、Facebook 都不參展」。然而 Sinofsky 覺得穩定前行、百花齊放正是 CES 的特質。CES 的特色不是巨大的突破,而是涓滴的進步。

聲控

聲控今年無所不在。幾乎每一個消費性產品都加上了聲控功能。到處都可以看到「支援 Google Assistant」或「支援 Alexa」的商標。兩強爭霸似乎已成定局,蘋果 Siri 缺席。三星有推出自己的技術。

更激烈的競爭則在場外。Google 這次大手筆的在全城灑廣告,四處推銷「Hey Google!」的聲控指令。不論是單軌列車塗身、展場內的大型扭蛋機,或是賭城大道上的廣告看板,全都是 Google 的身影。

圖:vozisneas

圖:reviewjournal

圖: spark

這個強力行銷相當成功。等於 Google 一次性的跟所有科技業人士宣示地位,讓開發廠商都不敢忽略支援 Google,反而忘記了目前領先的是亞馬遜的 Alexa。

不過誇張的聲控廣告也顯示了這種介面還不成熟。語音辨識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因此大部分參展者都同意聲控有用,但能夠用在哪裡?怎麼用?都還不明確。

另一個問題是破碎化。光是聲控介面就至少有 Google Assistant、Alexa、Siri 三種系統。裝置安裝後又必須跟家中其他裝置和平共處,不會打架。而使用者還得記住各式各樣的指令。

最後,廠商要怎麼靠聲控賺錢?連結服務,例如冰箱空了自動訂購新的牛奶?提供介面的亞馬遜、Google 以及蘋果的利基在哪?目前都還不清晰。這些糾結會在未來的 CES 中逐漸釐清。

家用電子裝置

這是 CES 傳統的強項,包括電視、洗衣機、濾水器、居家安全等。也是比較成熟的領域,由大型集團宰制。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但始終有穩定的進步。

在電視上,可以看到尺寸越來越大。三星推出了一個可模擬牆面的電視,平時播放磚牆的畫面來隱藏自己 — 誰想要家裡放一面電視牆的?而新力推出了用面板播放聲音的技術,讓整面電視都是音箱,也還蠻酷的。

Sinofsky 觀察到在這個領域,原本領先的日本(Sony、Toshiba)與美國(GE、Whirlpool)廠商正逐漸讓出領導地位,改由韓國主導。我這次最印象深刻的是 LG 展場,非常完整,展現了驚人的產品線。而在韓國背後的,則是中國的虎視眈眈。中國廠商的數量非常多,而且品質與日俱進、信心越來越強,將是韓國的最大對手。

汽車

過去幾年汽車逐漸成為 CES 的主角之一,反映了汽車業越來越像科技業,成為「有輪子的電腦」。然而,大部分的汽車廠商只是在 CES 表現出「我也很科技喔」的表象。真正有意義的創新不多。福特總裁是今年的主要講者,但描述的多半是空泛的未來願景。

在這領域比較有實質進步的是晶片與資料系統開發商。前者包括 NVIDIA、NXP,以及高通與英特爾。後者包括圖資系統商 Here 與百度。

無線(wireless)

Sinofsky 觀察到 CES 再也沒有人展示「線」的相關產品了。所有產品都是無線的。USB、HDMI、電源、數據線等主題產區都不復見,而相關的廠商也都消失了。這種不知不覺之間的淘汰,就是科技業持續進展的痕跡。

太複雜的終端裝置

雖然線消失了,但產品並沒有變得更簡單。本次 CES 的另一個特徵就是終端裝置都太複雜了。當每一個冰箱、汽車、相機、門鎖都變得「智慧」,便都多了螢幕、使用者介面,甚至還有各自的 app。使用者越來越手忙腳亂。裝置之間彼此也缺乏整合。所有的裝置都連上網了,但還沒說好要如何合作。

今天的消費者大概不知道家中已經被裝了多少支麥克風、監視器,隱藏在電視、遙控器、冰箱與音響中。未來還會繼續增加。如果沒有一套共同的標準,繼續複雜下去,反而將激起消費者的反彈,逼得消費者繼續選擇「不智慧,但易於理解」的
產品。

我補充一點我自己的觀察。這次 CES 我待最久的攤位其實是音響類,包括 Sennheiser 與 Blue。能夠安安靜靜的聆聽音樂,在喧鬧的展場中是一種奢侈。而耳機與擴大機的使用方法簡單,都是類比式的旋鈕,在眾多觸控螢幕、聲控介面中也讓人耳目一新。

當複雜的科技被整合在裝置的背後 — 例如 Apple Music 整合了唱片資料庫 — 前端的裝置就可以變得簡潔、美麗。這是 CES 上各種新產品的理想未來。

AT&T 拋棄華為

CES 最大的兩個議題都發生在場外。一個是上面提到的 Google Assistant 灑廣告力壓亞馬遜 Alexa。另一個則是華為與 AT&T 合作破局。根據中央社報導:

華為與 AT&T 合作在美銷售 Mate 10 手機的消息原本預料本週在拉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展(CES)宣布。不過「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和彭博(Bloomberg)引述知情人士報導,這項夥伴關係已經落空。

華為仍計劃不透過特定電信公司銷售 Mate 10 手機。然而,未能取得與 AT&T 或美國電信巨擘威瑞森(Verizon)銷售合約,已大大限制這家大陸企業在美國市場的拓展成長。

華為是第一個向美國叩關的中國主流手機業者。接下來小米、中興陸續排隊,也正跟美國電信商談判中。這次破局無疑將更加拖慢進入美國的速度,也等於把市場拱手讓給韓國與日本業者。

而 AT&T 臨時抽手是源自於美國國會的壓力。美國國會認為華為長期涉嫌盜取美國商業機密,背後也有中國政府的身影,可能監測在美銷售的手機資料。因此美國國會要求 AT&T 等電信商拒絕與華為合作,也不與華為共同開發 5G 的電信設備,否則就無法爭取美國政府的開發案。

我在 CES 期間把玩了一下華為的 Mate 10 手機,的確非常有競爭力。最大的賣點是採用 Leica 鏡頭,而且相機內建的軟體(「人工智慧」)可以自動判讀 10 種場景,調整攝影模式。這些都是亮眼的創新。但現在華為卻無法獲得電信商的補貼與綑綁銷售,在美國註定沒有機會。也難怪華為的 CEO 忍不住在 CES keynote 上批評美國政府

中國也馬上抗議這是保護主義。這說法也的確符合川普當選以來的言行。過去中國電信業者以華為為主,也長期抱怨美國排擠中國品牌,偏愛美國與歐洲廠商。

然而從美國這一頭看,這只是以牙還牙而已。美國科技廠商在中國的處境也不好。Facebook、Google、Twitter 等科技公司不是進不去中國,就是被要求「落地」與中國企業合資,或是必須引入重要技術。而在企業雲端市場,中國更是力推「去 IOE」,指的是不再使用 Intel、Oracle 與 EMC 的產品。其他許多有形無形的打壓傳言更是曾出不窮,包括在海關、法院、反貪瀆上的差別待遇。

最近又「不知從何處」湧起了要求外國企業不得把台灣、香港列為國家的「反分裂」浪潮,讓外國企業措手不及。即便美國不抬出監測問題,恐怕也會質疑中國批判的保護主義是自相矛盾。

美國阻擋華為,與中國「去 IOE」都是豎立一種新的壁壘 — 資料壁壘。過去貿易的是商品,因此保護主義的壁壘是關稅;未來的交易是資料,因此壁壘也是阻擋資料流出。上至雲端資料庫、下至手機等終端裝置,都將是政府角力的戰場。

2018 年全球的保護主義將繼續延燒。科技帶來的財富重分配是跨國界的,帶來的傷害也是全球性的。每一個國家的人民都在憤怒工作減少、貧富差距拉大,因此會更加自我封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