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127
音頻

[Podcast] 誰在用我的數位身分證?

收聽時間 32 分鐘

身分證即將從紙本轉為數位,為何反而讓人害怕?因為紙本的傳遞能力有限,數位資料卻容易逃出控制。人類的實體活動沒有紀錄,數位身份的活動卻無所遁形。身份數位化之後,自然會與更多資料結合,產生更強大的功能。這讓政府更容易管理,卻讓人更難監督政府。在釋放強大的科技之前,政府應先賦予人民控制科技的權力。

特別感謝 sofasoda 贊助本集播出。sofasoda新型態線上職涯課程平台,協助用戶以「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改造職涯。sofasoda 將於 2021 年推出線上訂閱課程,每一季針對當前趨勢,邀請業界專家提供實務的影音課程。只要在 2021 年 1 月 30 日前成為創始會員,還可以參加全日的「用戶成長進化論」大會。

現在島讀聽眾成為 sofasoda 會員可享 9 折。請輸入優惠碼 GITDAODU。

sofasoda 官網:https://sofasoda.co/home/daodu
用戶成長進化論活動:https://sofasoda.co/growthintech/daodu

 

本集討論議題

  • 誰規定一定要有身分證?
  • 換數位身分證的有力理由
  • 身分證具有「可辨識性」(legibility),讓政府更容易管理
  • 在可辨識的基礎上建立的系統才能規模化
  • 資料有網路效應,傾向聚集在一起
  • 中國示範數位足跡的危害
  • 數位身分證的資安風險明確,因此容易處理
  • 數位身分證的隱私風險模糊,因此難以回應
  • 台灣跳過了數位身分證的磨合階段
  • 保護隱私權需建立權責關係與透明化流程
  • 完美的制度與完美的設計不存在
  • 命名 — 辨識 — 代表理解;真正的恐懼無以名狀

主題文章:數位身分證 — 完美是一種脫離現實

  • 首月一元訂閱即可看網站全文
  • 文章中提到,但未於 podcast 中討論的議題:
    • 詳述可辨識性(legibility)的意義
    • 詳述科技如何推動可辨識性
    • 軟體如何辨識過去無法辨識的東西,並轉為變現的標的
    • 可辨識性在現代約略等同於數位化
    • 台灣數位身分證的三種資安風險:硬體、軟體與供應鏈風險
    • 風險控管思維
    • 島讀對推行數位身分證的建議
    • 可辨識性帶來規模,規模卻會使個體無力掌握
    • 可辨識性只是理論描述,並非真實;忽略真實的細節的系統,最終會崩塌

延伸閱讀

  • 數位身分識別證說明簡報 — 內政部(PDF
  • 臉書買廣告為小企業發聲|蘋果限制辨識碼的動機|個人化還是垂直媒體 — 科技島讀(會員
  • Facebook 國會聽證 — 科技發展與隱私權的根本衝突 — 科技島讀(會員
  • 掌握複雜系統的利器 — 抽象化思考 — 科技島讀(公開
  • 螞蟻服了 — 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監管 — 科技島讀(會員
  • 2018 科技三大主旋律:主權、隱私、資料,與台灣的機會 — 科技島讀(公開
  • 從 Fitness+ 到 Apple One — 大綑綁策略開花結果 — 科技島讀(公開
  • 接觸追蹤 — 台灣推社交距離 app|蘋果與 Google 開發 API|假警報與地理資訊|推廣瓶頸 — 科技島讀(會員

科技島讀推出超優惠方案:現在訂閱科技島讀,首月只要 1 元!

訂閱島讀,聰明掌握科技的商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