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2017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經濟部挺高通|那斯達克拒絕 ICO(但 ICO 需要那斯達克嗎?)

閱讀時間 8 分鐘

早安。

以下先簡短的延伸討論昨天的分析,再進入區塊鏈的正題。


經濟部挺高通

針對公平會對高通的裁決,台灣經濟部表示反對

有關 . . . 公平交易委員會針對高通(Qualcomm)的處分,經濟部尊重公平會身為主管機關的立場。惟考量經濟之安定與繁榮,本部身為產業主管機關,期盼產業發展與交易公平能相互調和,對於本次調查與裁決過程、公平會新聞稿所公告之決議,及處新台幣 234 億元罰鍰等,本部深感憂慮。

基本上經濟部的說法與杜紫宸差不多,最終都是擔憂會影響高通的在台投資。因此我好像應該跟著批評經濟部?

但我反而覺得經濟部的發言是合適的。因為經濟部不是公平交易委員會,其職責不是維持市場公平,而是發展產業。因此經濟部可以「偏心」,從發展產業的角度發言。

舉一個誇張一點的例子,台灣也長期受到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聯合壟斷的影響, 但公平會可以對 OPEC 開罰鉅額罰金嗎?萬一罰了,OPEC 威脅不賣油給台灣,經濟部肯定要第一個跳出來,為台灣的石化以及各種仰賴石油的產業發聲。有時候形勢是比人強。

因此雖然我不同意經濟部這一次站的邊 — 特別是為了政府的專案而犧牲市場公平 — 但至少經濟部師出有名。相反的,杜紫宸要公平會保護我國產業,卻是完全搞錯對象,只會傷害公平會的公信力。

公平會與經濟部同屬行政權之下。因此兩方意見衝突,最後會由行政院長(或總統)做最後裁決。這種行政權之下的「內鬨」不是壞事,亦不少見。因為維護市場公平與發展產業本來就是經常衝突的兩個目標。讓雙方提出意見,由民選代表做出最後決定,符合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

重點是不要隨便動用保護主義,干涉公平會的專業判斷。這樣就算行政院長要去跟高通談判,起碼公平會「扮黑臉」也會比較受人敬畏。


NASDAQ 宣告不碰代幣眾籌

那斯達克的 CEO Adena Friedman 最近表示 NASDAQ 會避開代幣眾籌。她批評代幣眾籌(Initial Coin Offering, ICO)缺乏對投資者的保護,也沒有明確的資訊揭露規範:

我會稱 ICO 為一種「需要流血」的創新(a bleeding edge type of construct)。NASDAQ 不太參與這種創新。

NASDAQ 的考慮完全合理。ICO 還處於西部蠻荒期,騙子與賭徒遠比正常人多,NASDAQ 要保護菜籃族投資人的想法非常容易理解。

先複習一下,代幣眾籌有點類似群募(crowdfunding),但不是用預售產品來募資,而是發行數位的加密代幣(token)來募資。我曾用一家「新創夜市」為例說明(老會員可以跳過):

想像有一個人打算創業,開一家「南港夜市」。為了籌措資金,創辦人規劃了一種新的夜市。將來在南港夜市內,所有的交易都只能用「南港幣」進行。南港幣的數量有限。創辦人並把 10% 的南港幣先拿出來賣給投資者。

投資者為何要買呢?因為南港幣不但可以在南港夜市買雞排跟珍奶,而且還可以依持有比例,分享南港夜市的總利潤。如果南港夜市生意興隆,大家紛紛來南港夜市消費,那麼南港幣就會升值。

當投資者買光了這 10% 的南港幣,創辦人不但賺得了第一桶資金,可以拿來付給員工、買設備,也同時獲得了一群希望南港夜市成功的投資人。

如果認購南港幣的投資者很多,把南港幣的價格推高,那麼創辦人手中剩餘的 90% 南港幣的價值也水漲船高,可以在二級市場換錢。

現在據說已經有上百種加密貨幣發行,而且每天都在增加。例如中國的李笑來推出了 PressOne,一個「去中心化的內容分發平台」。我曾分析過這個募資基本上是一種傳銷。更別提要在一個言論管制的國家內創造「去中心化的內容分發平台」,只能說是 . . . 富有理想吧。但,它在一個月內就靠著 ICO 募到了 2 億美金。

但對 NASDAQ 來說,蓬勃的 ICO 市場就像是在嘲笑傳統交易所(exchange)的緩慢。如果李笑來可以瞬間跟中國網民募到 2 億美金,又何必去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IPO)?

交易所的壟斷正在鬆動。過去交易所壟斷了股票的買賣雙方。想要獲得流動性溢價(liquidity premium)的企業,必須讓股票登上交易所才能接觸到最大的顧客群。而想要交易股票的投資客,也唯有在交易所才能即時的以市價交易。(債券、原物料、選擇權等亦類似)

因為壟斷,因此需要嚴格的管制。由於一般菜籃族只能在交易所買股票,因此能登上交易所的股票必須品質優良。政府設下了各種會計與資訊規範,確保菜籃族不會買到風險太大的股票。但缺點就是只有少數企業能夠上市,享受到募資的機會。而股民也無法投資到中小型或是高風險的企業。

ICO 的衝擊一:網路

ICO 代表對交易所的兩波衝擊:網路與區塊鏈。先說網路的部份。

網路讓資訊能夠點對點(P2P)流通,不再需要交易所的仲介。於是私募變得越來越容易,IPO 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許多企業延遲上市,例如 Uber、Airbnb 等,光靠私募就足以成為獨角獸了。

這對交易所當然是壞消息,對菜籃族也是。因為菜籃族買不到未發行的股票。結果最大的利潤都被 VC 與私募基金賺走了,造成資本分配越來越懸殊。

同時當企業不再以 IPO 為目標時,就開始對公司架構反思:或許我們不需要都長得像上市公司一樣?

Long-Term Stock Exchange

例如,最近一群矽谷人士由 Eric Ries(《精實創業》作者)帶頭,向美國監理單位申請成立一種新型的交易所。取名為「長期股票交易所」(Long-Term Stock Exchange, LTSE)。LTSE 的核心在鼓勵長期持有股票,有三大特色

  • 股東持股越久,投票權越多
  • 管理層的報酬與公司長期表現掛勾
  • 企業有權知道誰是長期投資者,投資者有權知道公司的投資決策

這個設計乍看能避免華爾街過度追求短期利益的問題,但也有明顯的缺點。例如這種股票的流動性較低,會壓低股價,較難吸引公司上市。此外,很可能出現投票權的二級市場,也就是股東只是代持股票,但私下把投票權賣給別人。

不過重點不在 LTSE 的優劣,而是新型交易所出現的這件事。有了網路,切換交易所就跟切換網頁一樣方便,自然可以發展出各式各樣的交易所。

回到根本,其實公司本來就不一定要有統一的架構,只要投資者、經營者、員工的誘因能一致就行了。過去是交易所的壟斷造成大家都照著同一個規格設計。

ICO 的衝擊二:區塊鏈

區塊鏈則帶來對交易所的第二波衝擊。網路讓資訊可以點對點的複製,而區塊鏈則讓價值(錢)可以點對點的傳遞。換句話說,網路讓新創可以把募資簡報複製給一萬個投資者,而區塊鏈讓一萬個投資者可以瞬間匯錢給新創。

兩者相加,代表新創可以跟所有網路鄉民簡報,也可以直接收取報酬。這就是 ICO。

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 ICO 根本不適合 NASDAQ 這種傳統交易所 — 何必多一個中間人呢?

ICO 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區塊鏈原生的交易平台。

ICO 的歸宿:去中心化的交易所

現在我們要放眼更遠一點的未來。未來世界上或許會有成千上萬種加密貨幣。這些都是數位的代幣,也就是程式碼。許多代幣之間不僅有「匯率」上的關係,更有實際應用價值的連結。就像兩個 app 之間會互相連結一樣。

因此這時需要的「交易所」,會是代幣之間彼此互通的;不像 NASDAQ 上的股票,都必須先換成美金才能再重新購買。比特幣、以太幣、萊特幣 . . . 等都能夠互相「兌換」,可能的兌換方式非常的多。這個「交易所」會更像是一套 API 集合,而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組織。

我想到的舉例是 PChome vs. 蝦皮。兩者都是市集。不過傳統的交易所就像過去的 PChome,是一個集中的、壟斷的通路,所有人必須在此交易。而區塊鏈原生的交易所則更像蝦皮;它實際上是搭配臉書社團與 LINE 群組,協助完成交易的工具。

而且這個「交易所」本身也會是去中心化的系統,也發行自己的 ICO。因為唯有全部交由軟體執行,才能處理各種代幣之間繁複的兌換與連結。

在這個新世界中,NASDAQ 的角色會非常的小,或許只能執行法定貨幣與代幣之間轉換的功能。這是舊典範在新科技下的宿命。唯有完全原生於新科技的組織,才能真正搭上浪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