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Twitter、Spotify 與蘋果相繼參戰,付費內容躍升為主流的媒體商業模式之一。平台下一個階段的競爭是深化服務內容創作者,並從中賺取超額的報酬。
台灣健身器材大廠喬山進軍智慧健身業,也進入做內容的大坑。Peloton 成長強勁,卻意外被疫情與疫苗兩頭波及。
Zoom 發佈財報,震撼業界。這不只是例外的曇花一現,而是長期趨勢的加速發展。Medium 發佈重大改版,同時調整自身定位,從演算法轉為技術平台。
蘋果日報訂閱制名存實亡,不讓人意外但讓人感嘆。訂閱與廣告支撐媒體的價值不同,因此差異化策略也不同。更重要的問題是深度調查報導如何存活?
Netflix 拜疫情之賜快速成長,更舉債 10 億美金作為拉開差距的準備。臉書推出多人視訊功能,重演抄襲限時動態的致勝策略。
外送平台 Deliveroo 退出台灣,集中資源回防母市場。加密貨幣交易所龍頭幣安(Binance)大手筆併購價格平台,在蕭條的景氣中顯得獨樹一幟。
疫情衝擊媒體,但結果大不相同。有些媒體多了流量少了廣告。有些少了聽眾但多了開發者。還有些公司逐步切割硬體事業。
你要看廣告,還是花錢不看廣告?Spotify、YouTube、Apple Arcade 以及越來越多網路服務都開始提出兩種方費方式,一種收錢,另一種收時間。當貧富差距體現在網路服務上,富人擁有更多的不只是時間,更是意志的自由。
YouTube 在台灣推出訂閱服務,與廣告模式並行。是廣告不夠賺錢?還是 YouTube 不擔心兩種商業模式並行太複雜?
你吃豆花喜歡自己選三種料,還是直接點店家招牌?「綑綁」與「拆分」是企業永恆的兩大招數,但用起來人人不同。Google、中華電信與 Gogoro 示範各自的巧妙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