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
2018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微軟併購 GitHub|WWDC 2018 — 蘋果的蓄力

閱讀時間 11 分鐘

早安!

非常湊巧的(?),微軟選在蘋果的開發者大會 WWDC 前宣布併購最大的開發者社群 GitHub。這就是競爭。

進入正題。


微軟併購程式碼代管服務 GitHub

暨 Linkedin 之後,微軟又併購了一個社群。這一次的目的是一次抓住一大群開發者。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一如外界所預期,微軟確定以 75 億美元收購軟體原始碼代管服務平台 GitHub . . . 預計在今年底前完成。

. . . 2008 年 4 月上線的 GitHub,目前擁有超過 2,300 萬名用戶、150 萬個組織機構,雖然擁有不少開發者社群以及企業用戶,但 GitHub 卻從未真正賺錢。

Git 是一個版本管理工具,被許多軟體團隊用來管理軟體專案。有點像我打這一篇文章需要一個版本管理工具,以免粗心大意又過於熱衷挑錯字的編輯不小心「覆蓋」了我寫的東西。

Git 也是一個開源(open source)軟體,誰都可以拿去用。但如果每個開發者各自使用,檔案就會變得分散,團隊很難協作。而且參與開源專案的開發者也無法輕鬆的「跳」到別家專案上討論。所以有了 GitHub。它是一個集中代管程式碼的服務,把眾人的程式碼都集中在一起。

可以想像 GitHub 是軟體開發者的 PTT。大家在上面瀏覽彼此的程式碼,進行編輯、討論。這種社群有網路效應 — 越多人齊聚一堂,討論更豐富、專案效率越高。在 10 年之內,GitHub 成為全球最大的開發者社群。

而其商業模式則是常見的「免費加值」(Freemium)。公開的開源專案不用錢,私人專案必須付費。若企業希望在私有雲裡建立 GitHub、使用進階的協作以及安全工具,同時還能方便的參與社群,就必須付更多錢。不過目前 GitHub 還在虧損中,仰賴創投的錢支撐。

除了獨立開發者使用 GitHub,科技巨頭也參與 GitHub,包括蘋果、亞馬遜、微軟等。這些大公司不但希望借助社群的力量,也希望能吸引優秀的開發者。而 GitHub 過去維持獨立,形成巨頭之間的「中立區」,也讓其他公司願意「託付」程式碼。

問題是被微軟併購之後,GitHub 還能維持中立嗎?許多人擔心 GitHub 將開始「偏愛」微軟的工具,打壓競爭者的專案。

為此,GitHub 下一任 CEO、微軟高管 Nat Friedman 寫了一篇文章,強調會維持開放中立

我理解工程師社群有健康的懷疑,因此我要清楚表明兩件事:

– GitHub 將會是獨立的社群、平台與生意。也就是 GitHub 會維持其開發者優先的價值,特殊的文化,以及開放的延伸性。我們將永遠支持開發者選擇的所有程式語言、授權方式、工具、平台、或雲端服務

– GitHub 將保留其產品哲學。我們熱愛 GitHub 對工程師的深度關懷與體貼,深入工程師體驗的每一個層面。我了解並尊重這一點,而且將致力於建立工程師熱愛的有品味、迅速、精緻的工具。

還有許多人質疑微軟會搞砸 GitHub,就像過去搞砸 Skype 與 Hotmail 一樣。甚至出現了開發者的「出走潮」。

不過今天的微軟比較沒有誘因搞砸了。過去微軟擁有壟斷 — Windows 作業系統 — 因此一切併購都是為了服膺於 Windows。這導致微軟買什麼都想要「Windows 化」,變成 Windows 套餐的一部分。結果是產品失去了開放性,並且受到 Windows 的種種掣肘。

今天的微軟沒有壟斷了 — 手機數量已遠遠超過 PC。在作業系統上,微軟錯過了手機與伺服器的機會。所以微軟在 Nadella 的領導下,捨棄圍繞 Windows 的思維,轉成一個致力於提供「生產力」(productivity)的企業。意思是微軟現在最大的屏障是其累積多年的企業客戶;因此微軟的任務是提供這些企業向網路、雲端轉型所需要的各種工具。

而今天的企業不可能只用微軟的工具。企業希望能用公有雲、私有雲,或是分佈在不同的雲端服務上。企業也希望能用開源的軟體。微軟要好好服務,就必須協助企業採用這些工具,而不能只是一昧地推銷自家的 Azure、Office 365 與 Outlook。事實上微軟最害怕的是新一代的企業直接越過微軟,採用各種雲端工具 — 這是 Windows 為王時代所無法想像的。

在下一段分析的 WWDC 的一開場,蘋果放了一段搞笑的影片,用《國家地理頻道》的口吻描述開發者是一群「不斷遷徙的大型動物」,每年 6 月都會聚集到蘋果門口。照此比喻,那麼微軟這次就是直搗源頭,買下開發者聚集的「水源地」。現在微軟可以在水源地就近觀察、訪談開發者,甚至投資或併購有潛力的新星。

當然,微軟也有直接的獲利模式,就是在水源地豎立廣告看板,推銷產品。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對其策略直言不諱

微軟對開源軟體是全梭(all-in)了 . . . 我們看到與 GitHub 合作的三個未來機會:

首先,我們將協助軟體開發每一個階段的工程師 — 從想法到協作到佈建於雲服務。

第二,我們將透過我們的企業業務與合作通路,以及全球的雲基礎架構與服務,加速企業開發者使用 GitHub。

最後,我們將把微軟的開發者工具與服務推向新的族群

獨立很昂貴。水源地也需要財務支持,特別是設備新穎、服務完善的水源地。而 GitHub 原本營運得並不好,內部人員浮動,甚至 CEO 職位已虛懸 10 個月,也持續虧損。而微軟有錢,但缺少開發者。接下來微軟必須盡快說服開發者信任微軟,否則就白花錢了。而開發者必須決定是要繼續遷徙到另一個獨立(但虧損)的平台,還是試著跟大企業合作。


蘋果 WWDC 2018 揭露的多年計畫

今年的蘋果開發者大會沒有特別突出的消息,但反映了蘋果的優勢、劣勢與長期計畫 — 算是正常表現。隱隱約約中,可以看出蘋果正在為一兩年後的重要產品蓄力。

以下我挑選特別值得討論的幾個亮點。首先是最重要的手機作業系統 iOS 12 更新。

手機效能不斷提高

有一個數字 iPhone 遠遠領先同儕,領先到大家都沒感覺了,那就是效能。根據 INSIDE 報導:

蘋果公司軟體副總 Craig Federighi 介紹 . . . iPhone 6S 的 app 啟動速度將會快上 40%,鍵盤開啟速度快 50%,並且拍照的速度更是快上 70%;iOS 12 這些更新是直接從晶片開始重新優化,而且會自動在電力表現和電池壽命中找到平衡。

「iOS 12 更聰明了,當使用者在滾動和啟動 APP 時需要提升運算效能時,iOS 就會立即將晶片性能提升至最高狀態,但同時又能保持電池壽命。」

永遠用最強的優勢開場。而蘋果最強的就是軟硬整合。軟硬整合代表蘋果沒有破碎化問題,而且可以不斷提高效能、節省電力。相比之下,Android 無法控制硬體,又沒有規模優勢,幾乎不可能追上。(Android 的開場優勢是裝置數)

Siri 客製化

同樣來自 INSIDE

. . . 使用者如果不喜歡在 Siri 使用特定的詞組或關鍵字,就可以將其 [訂製]。

接下來蘋果開放給第三方開發者提供 Siri 支援快捷鍵「Shortcuts」的權限,開發者可以在他們的 APP 中製作一個「添加到 Siri」的按鈕,讓自己的 APP 支援快捷鍵。例如有人問「嘿 Siri,我的鑰匙搞丟了」,Siri 就可以跟 Tile 這個 APP 溝通,並發出鑰匙地理資訊。

但蘋果有另一種破碎化問題:Siri。我分析過 Siri 不像 Google Assistant 是一個雲端的服務,而是存在手機端的服務。這符合蘋果賣手機的商業模式,也符合尊重隱私權的理念;但缺點是 iPhone、Mac 與 HomePod 上的 Siri 能力各自不同,彼此也無法溝通,更無法與其他人的 Siri 一起交換、學習。因此此許多人覺得 Siri 比競爭對手「笨」。

而蘋果提出客製化 Siri 與自定義「工作流程」(workflow)的功能,有點類似把難題拋給用戶,說「不然你自己設計 Siri 的功能好了。」例如用戶可以設計一組工作流程: 當用戶說「我起床了」,Siri 就會執行開燈、煮熱水、報天氣與新聞等一系列行動。這些指令就可以存放在 iPhone 裡。

成立嗎?我懷疑。一般用戶不會想模仿開發者,自己設計流程。不過跟 Google 的對比日益明顯:蘋果希望讓用戶與 app 開發者自行溝通 Siri 的用法,而 Google Assistant 卻希望一切全包 — 直接搞定一切(it just works)

多人 FaceTime

根據 INSIDE 報導:

在 iOS 12 中,FaceTime 終於新增最多可達 32 人同時通話的群聊功能,而且 FaceTime 還會自動感應誰在說話,自動放大他的影像框,甚至可以把 Memoji、相機濾鏡套用進去。

圖:蘋果官網

我覺得這技術十分驚人。不但能支援多達 32 人同時群聊,而且同時仍維持端對端的內容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介面設計也很有挑戰性,必須在小小的螢幕上合理的呈現 32 個頭像,同時還要強調發言者的畫面。再加上動態貼圖與濾鏡,可說是一出手就大幅拉高訊息軟體的標準。

不過,可惜的是 FaceTime 僅限蘋果用戶使用。否則跟 iMessage(也僅限蘋果用戶)搭配會是有力的社群工具。去哪裡找到 32 個都用 iPhone 的人?

macOS

macOS 我看到兩個重要發布。第一個是對廣告科技(adtech)發起全面攻擊。根據科技新報報導:

蘋果表示,即將推出適用 iPhone 和 Mac 電腦的軟體版本,阻擋來自 Facebook 按「讚」(like)鍵的 cookie 用來追蹤用戶瀏覽網站活動。

蘋果軟體工程資深副總裁費德里吉(Craig Federighi)告訴現場約 6,000 名開發者:「關掉可用來追蹤大家的『讚』鍵和『留言』領域,今年我們就是要把那個封鎖。」

根據費德里吉,預定今年稍後推出的新 macOS Mojave 和 iOS 12 系統,也會讓人更難用追蹤系統蒐集裝置使用相關資訊,創造「獨一無二的指紋」。費德里吉說:「資料公司辨識大家的裝置然後追蹤,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蘋果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是阻擋網頁的追蹤器(tracker)。Federighi 以 Facebook 舉例,提到許多網頁上的「Facebook 分享」按鈕中藏著追蹤器,會記錄用戶資料並賣給其他廠商。正是這些資料讓用戶覺得廣告似乎「如影隨形」。Safari 瀏覽器將預選阻擋這些追蹤器。

第二,蘋果會模糊化用戶的裝置資訊,讓追蹤器看起來「每一台都是一樣的 Mac」。廣告科技公司就無法整合多個來源的資料,組合出「這位用戶年齡 35~40 歲,喜歡科技內容,常常搜尋腕隧道發炎相關資料」的資訊。

Facebook 安全長(Chief Security Officer)Alex Stamos 隨後在 Twitter 上表示,他基本同意蘋果的作法,但他懷疑蘋果能公平的對待所有追蹤器。言下之意是擔心蘋果特別針對 Facebook。

蘋果與 Facebook(以及 Google)是理念之爭,也是商業模式之爭。一方銷售硬體,一方銷售廣告;因此一方希望提升用戶的安全感,另一方則希望更加了解用戶行為。很難說對錯,但越來越針鋒相對。

macOS 不會與 iOS 合併

另一個重點是電腦的未來。當被問到電腦作業系統 macOS 與手機作業系統 iOS 是否會合併,Federighi 很乾脆地回答:No.

原因是電腦有它獨特的價值,包括鍵盤、觸控板等都難以取代。因此蘋果不會硬把兩套作業系統合而為一。

不過,蘋果卻打算利用 iOS 生態圈來擴大電腦的 app 數量。根據 INSIDE 報導:

不過蘋果倒是提供了包括鍵鼠、拖拉等操控更簡易的支援,讓 iOS app 也能快速移植到 Mac 上。蘋果自己的新聞、語音記事、Home 等 app 就將在 Mojave 上現身,並保持與 iPhone 無縫接軌的使用。預計 2019 年就會開放給所有開發者。

Federighi 提到把 iOS 的 app 引入電腦是蘋果未來幾年的目標。這可以簡單看成是希望擴大 Mac 的開發者數量。有點類似把動物從豐沛的水源地吸引到較小的水源地。

但也指出另一個可能的長期策略,就是蘋果持續擴大 iOS 產品線,甚至支援鍵盤,最終「吞噬」掉 Mac 大部分的市場。這接近微軟 Surface 以平板為主,鍵盤為輔的路線。

換句話說,就是手機取代電腦。蘋果最理解手機與電腦的消長,因此已經開始在為此未來做準備。

你可能會質疑:「手機替代電腦?那怎麼打字、繪圖、做 Powerpoint?」但這些都是少數人的需求。絕大部分人只需要手機就夠了 — 中國就是如此 — 電腦已經退為一種專用裝置,而不是泛用裝置。

以照相為例,今天的人可以輕鬆用手機照出看起來很專業的照片,不需要專業的相機與電腦後製。

攝影愛好者可能會說:「還是有差啊!單眼照的還是比較好,Photoshop 調整比較細緻」沒錯。但大部分人照相只需要上傳 Facebook 或 Instagram。其朋友也都是在手機上瀏覽。換言之,當裝置開始替代,使用情境也會替代。

當人們可以用 emoji 表達情感(或是直接直播),就不需要鍵盤打字。當老闆可以直接從後台看資料,員工就不太需要印報表、做投影片。

未來手機可能會替代電腦,但自己也可能會被替代。許多人猜測蘋果另一個多年計畫是用「智慧眼鏡+手錶+耳機」替代手機。蘋果這次也更新了 watchOS,其功能可能已經不輸給 10 年前的 iPhone。配上無線耳機,蘋果只缺眼鏡了。等到推出的那一天,就是爆炸性的 WWDC 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