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2019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中國的感情貿易壁壘

閱讀時間 12 分鐘

過去一週內,有三家美國企業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

NBA

首先是 NBA。休士頓火箭隊總經理 Daryl Morey 在 Twitter 上貼出一張「為自由而戰,與香港並肩」(Fight for Freedom, Stand with Hong Kong)的圖片,引發中國的輿論抨擊。根據 BBC 中文網報導:

Morey 的言論在中國引發軒然大波。中國 [中央電視台](CCTV)和騰訊(Tencent) . . . 宣布暫停新賽季的兩場 NBA 中國賽轉播。在社交媒體上,許多網民對 NBA 也是罵聲一片。

隨後 Morey 道歉。火箭隊老闆道歉。火箭隊的明星球員 James Harden 也道歉。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 NBA 總裁 Adam Silver 沒有懲處 Morey,反而先後發布兩次聲明,強調支持 NBA 工作人員的言論自由

. . . . NBA 不會規範球員、員工與老闆能說或不能說什麼。這樣我們無法營運。

但中國人不滿意。他們覺得 NBA 應該懲處錯誤的言論,以及言論不可以傷害中國人的感情。以中國央視評論為代表

. . . . Morey 的錯誤言論不尊重中國的主權和民族尊嚴,Silver 的態度更沒有體現出平等的姿態,反而是在袒護蓄意挑釁他國主權、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言論,「其言其行不是維護 NBA 的價值觀,恰是瓦解 NBA 的價值觀」。

NBA 同時在微博上發布的中文聲明,姿態卻放得更低。對 Morey 的指責也更明確:

我們對休士頓火箭隊總經理 Daryl Morey 表達的不當言論感到極其失望,他無疑已經嚴重傷害了中國球迷的感情。Morey 現已澄清他的言論不代表火箭隊和 NBA 的立場。. . . .

這種應對方式似乎已是一種套路。等一下會再次看到企業先是自我審查,接著用中英文聲明呈現不同立場。

蘋果

同一週內,蘋果因為核准一個香港的 app 而遭到中國抨擊。根據 BBC 中文網報導:

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週二發評論點名蘋果公司上架一款「為暴徒導航」的應用程式(App),質問蘋果「為暴力亂港之徒大開中門,是有意要做『幫兇』嗎?」這款 App 名為 HKmap.live,可以用來追蹤警察的動向。

蘋果 . . . 下架了這款地圖 App,開發者在 Twitter 上稱,蘋果指其軟體的使用方式危害到執法人員和香港居民。

在蘋果遭到美國國內輿論抨擊後,CEO 庫克寫了一封公開的員工信,說明下架該 app 是為了保護警方:

. . . . 該 app 允許民眾舉報、標誌警方的檢查哨、抗議熱點與其他資訊。光看資訊本身並沒有害。然而在過去幾天,我們收到來自香港網路安全與科技犯罪署(Cybersecurity and Technology Crime Bureau)的可靠消息,以及來自香港的使用者的舉報,說該 app 可被用來惡意攻擊落單的警察,以及在沒有警察的地方攻擊個人與財產。因此該 app 違反了香港法律。同樣的,也違反了 App Store「禁止傷害個人」的規範。

約略同時,蘋果也在中國的 App Store 移除了新聞媒體 Quartz 的 app。一般相信是因為 Quartz 持續報導香港的抗議行動,彷彿是 2017 年移除紐約時報 app 的翻版。同時,Google 也移除了手遊《時代革命》。該遊戲允許玩家扮演香港的抗議人士。

暴雪娛樂

第三個傷害中國人感情的是遊戲企業暴雪娛樂(Blizzard Entertainment)。引發爭議的是直播主的言論。根據關鍵評論網報導:

. . . . 知名電玩遊戲「爐石戰記」的香港選手「聰哥」(遊戲名稱 Blitzchung)因為在遊戲官方職業賽後採訪中高呼「光復香港,時代革命」,而遭遊戲公司「暴雪娛樂」禁賽、兩位賽評也被懲罰。暴雪此舉引起美國、港澳選手不滿,紛紛號召「抵制暴雪」。

12 日,暴雪娛樂發布新聲明,強調禁賽懲罰與中國無關,但省思後決定對玩家「減刑」,聰哥由禁賽 1 年改為禁賽半年,賽評「偷米」和「易先生」則由「終止合作」改為「未來半年暫停合作」。

暴雪總裁 Allen Brack 發布的第二次聲明堪稱公關界的經典負面教材。不但言不及義、前後矛盾,更被指出充斥「中式英文」,像是由中國人操刀撰寫。例如主文採用「自問自答」的結構,夾雜兩種語法,彷彿是由一位(美國)人設題目,再由另一(中國)人填寫答案。許多用詞是中文的直譯,不符合英文文法,更不像是 Allen Brack 的口氣。

不過不論如何,至少該英文聲明強調暴雪容納各種聲音。但暴雪在官方微博上的中文聲明卻是清楚地擁護一個立場:

我們對上週末爐石亞太比賽中發生的事件表示強烈的憤慨與譴責,並堅決反對在任何賽事中傳播個人政治理念。涉事選手將被禁賽,涉事解說將被立即禁止任何官方工作。同時,我們也將一如既往地堅決維護國家尊嚴。

向中國道歉

這些事件有 3 個共通的步驟:

  1. 中國政府或媒體抨擊外國企業「傷害中國人的感情」。揚言「想賺中國人的錢,就要顧及中國人的感情」— 言下之意是不懲處就抵制。
  2. 外國企業自我審查。
  3. 外國企業為安撫國內反彈情緒,發布中英文的不同聲明。

身為台灣人,對於這種「向中國道歉」的場景自然再熟悉不過。從周子瑜事件,到航空公司、旅館、電商平台被迫將台灣改為「中國台灣」等例子,台灣人領先世界嚐過「中國人感情」牌的威力。

台灣人也早已籠罩在自我言論審查的陰影之下。台灣藝人與企業家大多避談兩岸政治。我身邊所有跟中國有生意往來的人,幾乎都會避免公開批判中國政府。不是只討論中國的優點,就是只討論政治以外的議題。許多人也好心的建議我提到中國「要委婉些」。

不過,本文不會詳細討論上述主張的可議之處,諸如:誰能證明多數中國人的感情被傷害了?傷害感情違反了哪一條法律?為何支持香港人士的五大訴求等於支持香港獨立?為何 HKmap 標識香港警方集結的位置,卻會造成個別的警察被攻擊?為何兩願的交易變成是一方另一方的錢?

不討論是因為中美有根本上的價值觀差異,幾乎難以說誰對誰錯。而雙方的價值觀差異,正好可以從兩位台灣人的不同態度中對照出來。

蔡崇信與 Mark Kern

蔡崇信是阿里巴巴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與 NBA 籃網隊總裁。Mark Kern 是前暴雪《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首席設計師。兩人都在台灣出生,在香港工作過。後來蔡崇信隨阿里巴巴在中國發展,而 Mark Kern 在美國做遊戲設計。環境不同,使得兩人對中國的看法便南轅北轍。

蔡崇信理解中國人的感情。他在臉書上發表文章,從鴉片戰爭、八國聯軍與對日抗戰講起,指出中國人對於主權議題與分裂國土格外敏感。因此任何觸動此一底線的言論都會深深傷害中國人的感情。

而 Mark Kern 則將中國視為威脅。他在 Twitter 上指出中國正用資金與市場為籌碼,支配美國的價值觀,逼迫遊戲與電影業者自我審查。

兩人具體呈現了中美兩大價值觀衝突:國家主義個人自由。中國的國家利益高於一切(而黨等於國家),不允許任對政權、政黨或政治形式的挑戰。而美國重視個人自由,因此對於言論的自我審查格外的敏感。雙方座標不同,難以溝通。中國覺得美國容忍挑戰主權的言論,而美國覺得中國想要控制個人自由。

兩種價值觀的衝突讓跨國企業變得「人格分裂」,必須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例如蘋果在美國以捍衛隱私、表彰弱勢權利為豪,甚至不惜跟政府打官司。但到了中國,卻順從地下架眾多 VPN app、移除中華民國的國旗圖案,交出 iCloud 的私鑰

囚徒困境

其中,目前中國較擅長利用美國體系的弱點。中國用人民的感情形成一種隱性的貿易壁壘,讓美國企業陷入了囚徒困境(prisoner dilemma)。

例如中國施壓外國企業要求更改台灣名稱,外國企業很難拒絕。如果外國企業能聯合起來,足以抵抗中國的壓力。但既然有競爭,遲早會有一家企業低頭。只要一家企業可能低頭,最終所有企業都會低頭。

NBA 恰是證明。NBA 之所以稍微能「挺直腰桿」,是因為 NBA 具有獨佔地位,沒有競爭。從某方面來說,NBA 近似中國的「國營」組織,反而能一致對外。但蘋果、Google、暴雪就沒有辦法。

隨著美國逐漸理解中國的策略,也開始討論如何突破囚徒困境。有些人主張將「中國人的感情」牌視為貿易壁壘,應該以牙還牙地對付在美國的中資企業。也有人主張由政府立法,劃定企業的底線 — 例如不得犧牲用戶的言論自由 — 形同由政府主導的聯合行為。

不過這些主張還在討論階段,也不符合崇尚個人自由的價值觀。畢竟崇尚個人自由就是鼓勵競爭,而競爭就會落入囚徒困境。但隨著中美衝突擴大,會有更多美國人支持聯合陣線。

美好願景的落空

今日的中美衝突可說是徹底的反轉了 2000 年代的樂觀氛圍。當時歐美世界對民主、貿易與科技的威力無比樂觀,認為是不可逆的趨勢。這以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歷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為代表。他認為人類的歷史已經確定,民主與資本主義必將勝利。

隨著這種樂觀的情緒,美國也在 2000 年主導中國加入 WTO。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相信貿易將帶給中國財富,而富裕將使得人民追求政治上的自由。他也相信中國無法遏制網路的顛覆性,網路將讓中國人民享有更多政治權利。

如今我們知道這些預測都只對了一半。貿易的確帶來經濟繁榮,但並沒有加快政治改革。科技反而強化了中國政府的管制力量。中國只完成了進入 WTO 時承諾的一半:開放硬體製造業,卻限制軟體與服務的進口。中國經濟在 20 年間高速的發展,但看起來卻是更加封閉。

歐美國家意識到過去的期待落空了。接下來會如何?

抉擇

既然是價值觀的衝突,就難以調和。中國與歐美的衝突會越演越烈。中國也受自己價值觀的制約,必然不斷地試圖控制外國企業的言論與行為。這會加深歐美民眾的反感,進一步促使歐美政府防範中國。

在軟體與服務領域,世界將更加涇渭分明。中國將對外國的軟體與服務業戒慎恐懼。而歐美國家也將還以顏色,將中國的軟體與服務業拒於門外。網路成為至少兩個世界。

硬體領域比較複雜,會形成恐怖平衡。外國企業一時無法撤離中國,而中國也需要工廠帶來的就業率。因此雙方會打打談談,卻又不會真的撕破臉。直到外國企業找到替代國家,或是中國完成產業升級為止。

在中國與歐美的內部也會各自持續演化。中國內部的情形外人很難了解。不過科技與財富的確有可能催化政治改變,只是時間或許會拉得更久。中國對言論管制的持續收縮,或許也反映內部情勢的緊張。

而歐美的企業將持續沿著個人自由的主軸演化。重視理念的人才對於跨國企業的「人格分裂」越加不滿,將更激烈的在企業內抗議、陳情。甚至進一步組織成更具有理念的新型企業,開發保護自由的新科技 — 區塊鏈產業是明顯的例子。

兩種價值觀的激盪越來越無法迴避。台灣身在衝突的最前線,選擇格外困難。一方面台灣是硬體重鎮,高度仰賴中國的供應鏈;同時有許多台商深耕中國市場。另一方面台灣崇尚個人自由,台灣人也普遍缺乏國家主義的熱情(連國家認同都很混亂了)。那麼台灣的選擇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