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
2019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2019 網路趨勢報告 — 進入後文字時代

閱讀時間 11 分鐘

不再有純網路

「網路女王」Mary Meeker 上週發表了 2019 年的網路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9)。這一向是網路圈的大事,我每一年都會挑重點討論(2017, 2018)。

但讀完今年的報告,我卻只覺得空虛。洋洋灑灑 333 頁內容,看不出明確主軸,也沒有針對特定領域的深入專題。就連投影片都如出一轍。很多都採用同一格式:左邊引用企業創辦人的引言,右邊搭配一個「向右向上」的用量增長圖。只看見一些快速成長的企業,但看不出串連的趨勢。

為何 Meeker 聲譽日隆,報告也受到史無前例的注目,內容卻乏善可陳?一個原因可能是 Meeker 自立門戶,剛成立 Bond Capital,還沒有找齊有力的助理研究員?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網路已經不再是一種「科技」。就像水、電一樣,已經「融入」背景中,不再是一個新鮮的領域。這從報告一開頭的投影片就能看出:全球上網人口比例首次突破 51%。換言之,上網已是大眾行為。


圖:Bond Capital(以下同)

網路融入背景,就很難再定義何謂「網路業」— 所有產業都是網路業,所有企業都是網路企業。此時「網路趨勢報告」其實就是一般的企業趨勢報告。

於是 Meeker 就陷入尷尬的位置。如果深入探究特定領域,就不像網路業趨勢報告,可能也無法跟該領域的專業報告相比。但談普世性的網路動態,又顯得太淺、太狹隘。結果就像今年的報告,只能回歸 Meeker 最擅長,也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網路 — 消費性網路。包含電商、媒體、軟體即服務(SaaS)與遊戲等。反而新興的區塊鏈、電動車、自駕科技、資安、人工智慧等都付之闕如。

以下我討論報告中的四個亮點:電商、媒體、遊戲與教育。

電商 — 實體成為關鍵

電商成長不稀奇,實體零售成長比較稀奇。事實上實體零售一直穩定地成長。例如美國實體零售每年都有個位數的成長率。也因此雖然電商每年成長超過 10%,但 80% 以上的零售仍發生在實體。


而傳統的實體零售商,例如 Walmart,也很快地學習做電商。因此「純」電商其實已經沒有什麼新策略,反而是實體零售有更大的創新空間。零售現在可說是取決於誰更會利用實體。

而在這方面最領先的是中國的零售業。Meeker 用一張圖比較了中國的幾種零售策略,包括盒馬鮮生是一條龍的複合式超市,自營實體與外送。每日優鮮(Miss Fresh)則是自營生鮮倉儲,但透過第三方物流遞送。而興盛優選(Xingsheng Youxuan)則是用微信的小程序舉辦團購,送到鄰里的加盟取貨站,由顧客自行取貨。美團僅接單與遞送,由本地店家提供商品。


從以上可以看出,現在的電商必須思考在線上通路、物流、店面上要自營還是利用第三方服務,要送貨到府或是讓顧客取貨,以及實體店面是要外包還是要自營並提供差異化的體驗。「純」電商的空間將越來越小。

媒體

Meeker 在媒體的部分著墨甚多。我分成兩部分討論。

1. 廣告紅利期結束

下圖是 Meeker 當年一砲而紅的投影片的更新版,比較了用戶停留時間與廣告營收。以前網路的用戶停留時間高,但廣告預算的分配比例遠低傳統媒體如電視、報紙,證明了廣告平台如臉書和 Google 有很大成長潛力(左圖)。

但到了 2018 年已經沒有落差了。用戶每日在桌機上花 18% 時間,在手機上花 33% 時間,而廣告預算分配正好也是 18% 與 33%(右圖)。


這反映兩件事。第一,廣告平台如 Google 與臉書的紅利期結束。接下來短兵相接,必須互搶廣告預算。

第二,廣告主的紅利期結束。以前企業花一點點錢,就能買到許多網路用戶的注意力,CP 值很高。現在所有關鍵字都充分競爭,顧客取得成本(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CAC)也水漲船高。電商不用付房租給實體店面的房東,但付給網路平台的「租金」卻節節上漲。

2. 進入後文字時代

另一個媒體趨勢是進入「後文字時代」。過去人們用文字傳遞資訊。文字的優點是方便轉移、承載與規模化地擴散資訊。例如數學課本利用數學符號,可以用很少的紙張印刷給許多學童。


但文字是一種習得的能力,並不是人類的天性。人的天性是面對面溝通:用圖像與聲音溝通。

手機的普及,代表每個人隨身都有相機與螢幕。於是人們又可以回歸到天生的溝通模式。報告引述了 Instagram 創辦人 Kevin Systrom:

人類一直都是視覺的 — 我們的腦袋設定為視覺取向。寫作只是一種修改(hack),一個分岔。人類一開始用圖像文字(pictorial language, 例如象形文字)來溝通,現在我們又回到原點。我們回到最自然的形式。Instagram 一直是一個溝通平台,而不是一個影像分享的工具。

Instagram 挑戰美是傳統的、藝術性的 . . . 其實跟美醜無關,重點是你要說什麼故事。

Instagram 的按讚、留言回饋讓用戶不斷精進自己的溝通技巧。

人們不再需要用文字、訊息來溝通,而可以錄影、錄聲音。最明顯的證據是短影音近年爆發式地增長。臉書旗下的 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 與 WhatsApp 增長最快的內容都是短影音。兩年內使用人數迅速成長至近 16 億人。

短影音在中國的更是火箭般飆高,帶動了抖音、快手與好看視頻等短影音 app 的竄起。


另一個回歸自然的溝通形式是 podcast — 聲音的溝通。近年 podcast 快速成長。美國每月至少聽一次 podcast 的用戶已達 7 千萬人,約三分之一人口。


此外,收聽的場景也快速增加。如智慧音箱 Amazon Echo 銷量一年內成長了 2 倍(下圖)。無線耳機亦是成長最快的電子產品之一。今天的每一個人都有隨身螢幕,未來每一個人都會有隨身喇叭。

有些人開玩笑說:「Podcast 是新的部落格」。我會再加一句「短影音是新的推特(Twitter)」。科技降低溝通門檻,讓更多人用更自然的形式表達。像我這類鍾情文字的老摳摳,也得學習 podcast 的新把戲。如果你抱怨現在資訊爆炸,那我要告訴你現在其實只是文字爆炸;接下來還有影像與聲音的爆炸。

後文字時代的遊戲 — 有目的的社交

理解了從文字到後文字時代的轉變,就可以預測其他領域會如何隨之轉變。報告裡提到兩點:遊戲與教育。

文字時代的社交典範是臉書,那麼後文字時代的社交典範為何?我覺得不是 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或 YouTube 的直播,因為那仍是單向的體驗。真正的社交平台應該有多對多的互動。我會賭遊戲。

今天的遊戲不但多人連線、提供聲光效果與角色影像,並讓玩家能口語對談,已經成為年輕人的社交平台。此外,遊戲有共同的目標 — 破關、打倒魔王等 — 可以更大規模地凝聚社群向心力。例如《要塞英雄》(Fortnite)在遊戲內,舉辦現場演唱會以及新關卡公布的活動,有超過 1 千萬人同時觀賞,不輸給大型體育賽事。


未來遊戲與社交平台的界線會更模糊。玩寶可夢的人到底是在玩遊戲,還是為了跟別人有共同話題?看館長直播的人到底是在社交互動,還是在參與一場遊戲?今天的人害怕在臉書上得不到按讚,下一代的人會害怕在遊戲中無法跟別人組隊。

後文字時代的教育 — 融入生活

在文字時代,教育的典範是學生到學校,圍繞著老師學習書中的知識。這是因為書承載文字,不容易自學吸收,需要老師當面傳授。這導致需要集中老師與學生,才最有效率。缺點是教室的座位數有限,學生也有可能「衝堂」無法多修。另外學生必須暫停工作或是生活,甚至遷移住址才能讀書。

但在後文字時代,教育透過影像與聲音,更自然,也更符合人天生的學習方式。網路也把課程推向學生所在的地方,讓學生不需要中斷生活就能求學。

同時也不用再擔心課程「滿堂」。大家都能選想要的課。這導致線上教育出現頭部集中的現象,真實地反映需求的分佈。


現在大家也可以組合自己最喜歡的「學程」,不需受限於教室的分配。同樣的,根據 Coursera 的資料,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選擇商業、技術與語言課程。


報告中另外提到許多教育新創更進一步,利用網路媒合家教、助教,讓學生隨時都能找到人問問題。當然許多都是用視訊與聲音溝通。我們正快速地由文字學習回到透過對話與視覺學習,由集中、線性的學習轉為彈性的、客製的學習。

以上是本次報告最具有連貫性的主題。我不確定明年還會不會專文分析此一報告。就算不分析,也不是因為網路不重要,而是因為網路已經無所不在,無法單獨觀察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