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Nokia 重出江湖的最大贏家 — 鴻海

連著兩日,鴻海參與了一個複雜的三方交易,催生 Nokia 手機的復出。由於我過去多次分析微軟的轉型(1, 2),又牽涉到台灣代工業的方向,因此我今天快速的分析一下這個交易。

要特別說明一件事。我本月曾受邀去富智康演講。但我未收酬勞(哎呀可惜),也並未因此獲得任何內幕消息。鴻海集團並未干擾或審閱我的寫作 — 他們根本不知道我要寫這篇。任何錯誤也是我的責任。

首先快速了解一下背景。

背景

2014 年,微軟花了總共 55 億歐元(約 73 億美金),併購了 Nokia 手機的硬體部門,並獲得一個 10 年的專利授權合約。

這個併購是一場災難。可以跟更早之前 Google 併購摩托羅拉的災難相互爭輝。併購之後,微軟的 Windows 系統手機在手機市佔不但沒有起色,甚至拖累整個公司的財報。導致執行長 Steve Ballmer 下台,出身雲端部門的 Satya Nadella 上任。

Nadella 上任後,先是認列了這次併購的損失。接著確認了微軟轉向水平服務、著重生產力(productivity)的方向。這時巨大又虧錢的手機部門顯得越來越礙眼。

而 Nokia 在 2014 年的交易中,賣掉了手機的硬體製造部門,也把功能型手機(feature phone)的商標完全賣斷給微軟。此外,Nokia 被禁止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 2 年。

後來 Nokia 一分為三。另外兩家,一家從事地圖圖資,後來賣給德國車廠。另一家發展通信技術市場。留存的這一家 Nokia Technologies 雖然還是在個人裝置市場,但轉為以授權 IP 為主的商業模式,類似手機晶片業者高通(Qualcomm)。

各自的算盤

到了今天,微軟新任執行長看來是不想做手機了,想要脫手。而 Nokia 則過了智慧手機的禁止期,打算讓品牌重出江湖。

但微軟手中有一部分的商標、專利、製造能力,以及銷售通路。Nokia 雖然可以進入智慧型手機市場了,但沒有製造與銷售能力。而這兩家雖然都是鼎鼎大名的國際企業,但有可能也對智慧型手機慘烈的紅海(咦),嚇到成為驚弓之鳥,不想再大手筆投入了。

此局何解?因此出現了這兩天的三方交易。我們從三方各自的角度來看。

微軟的角度最簡單:快點讓我脫離苦海!它基本上是賣方。

Nokia 的角度最「投機」。Nokia 想要重新進入手機與平板市場,但它基本上已經轉型為一家 IP 授權公司,並不想再回鍋沾手「重資產」的製造、行銷業務。因此對它最有利的方式,是只出商標與 IP 授權,由其他公司做苦工。

鴻海的角度則是開發新業務。隨著智慧型手機進入高原期,鴻海也有遠憂。因此鴻海急於在代工之外,拓展新的業務,參與新的環節,而不是只限於設計、製造、物流、出貨等。

如此我們可以來看這個三方交易了。這個三方交易的三方分別為微軟、Nokia 與一個新公司 HMD。HMD 是由 Nokia 與微軟的高階經理人,聯合不知名的資金合作成立的。整個交易分成兩段。

第一段是銷售協議。HMD 與鴻海旗下的富智康(FIH,亦是 iPhone 的主要代工廠)合資 3.5 億美金,向微軟買回手機的硬體製造業務、功能型手機的商標,以及一些相關專利的所有權或使用權。

MS_HMD_featurephone_TM_Sale

圖片製作:有物報告。資料來源:FIH Limited

其中 HMD 出資 2 千萬美金,買的是功能型手機的商標授權。鴻海(FIH)出資 3.3 億,買的是硬體製作以及銷售能力,包括越南的一個工廠。這個第一段交易完成了微軟的「賣出」。

第二段是一個合作框架協議。神祕的新公司 HMD、富智康,以及富智康的境外子公司 TNS,另外與 Nokia 達成協議。由 Nokia 提供智慧手機的商標與專利授權,為期 10 年。作為回報,Nokia 獲得 HMD 的一個董事席位。這可能是為了避免 HMD 做出有損 Nokia 品質的產品,也可能代表佔股。此外,HMD 每賣出一台 Nokia 產品,就要付給 Nokia 授權金。

Nokia_HMD_FIH_Framework

圖片製作:有物報告。資料來源:FIH Limited

很聰明吧?Nokia 用專利與商標換到未來的授權金與董事席位,還不用去做辛苦的製作及銷售。

如此一來,「HMD – 鴻海聯盟」手中就有了完整的商標、專利權、製造能力,以及銷售通路。HMD 負責產品設計。富智康負責設計、生產、製造、出貨。鴻海的另一子公司 TNS 負責市場通路、銷售。

Nokia 品牌正式重出江湖!

積極的鴻海值得肯定

許多人批評鴻海只會做代工,沒有做更高價值的品牌、設計等環節。這固然是事實,但罵錯人了。企業本來就該專注在擅長的地方。鴻海應該專心代工;品牌與設計是新一代公司該努力的。而且鴻海做得很極致。從某方面來說,Nokia 與微軟都不想碰製造,也證明了鴻海巨大的規模優勢讓其他企業難以競爭。把製造交給鴻海,大概就跟水往低處流一樣自然。

因此這整件事若沒有鴻海的促成,成本會大上許多。而透過這個合作案,鴻海有機會切入價值鏈的新環節,從原本擅長的製造、出貨之外,進一步切入通路與銷售。甚至不排除真正的研發與設計也都是由鴻海提出(HMD 資金額與身分不明)。在鴻海的藍圖中,似乎以後品牌只要負責設計產品就好了,剩下的從製造、出貨到銷售等,都交給鴻海。

而趁著微軟的低迷與 Nokia 的怯步,鴻海在這個案子中從代工廠的角色,一躍為「共同出資人」的身分。主動程度不一樣,話語權也不同。雖然鴻海出的錢最多,做的事最累,但主動出擊值得肯定。

新 ‧ Nokia 手機

這倒不是說新的 Nokia 系列手機會成功。重新出發的 Nokia 手機將面對比 2014 年更競爭的市場。在傳統手機市場,Nokia 仍然有巨大的市佔率。富智康董事長在天下雜誌的專訪中也提到了「第二支手機」的市場可能性。

然而在智慧型手機領域,新的 Nokia 手機要面對眾多來自中國,做得很好又很便宜的平價手機的競爭。只是這一次,Nokia 手機不再堅持小眾的 Windows 系統,而將投入有競爭力的陣營 — Android。

或許最終,手機只會分成兩種。平價的低成本手機,都是鴻海的「貼牌」機。高價手機則必須用軟體(iPhone)或是尖端的 R&D(相機、螢幕等)做出差異化。但不論是哪一種,最好通通都由鴻海代工?

鴻海往服務擴張的策略,正好呼應蔡英文在今天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到的「 . . . . 舊的代工模式已經面臨瓶頸,整個國家極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當然,尋找新模式的責任不在鴻海身上。鴻海從擅長的地方尋找突破點,才是盡它的企業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