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2018 / 公開文章 / 年份 / 文章 / 評析

IBM 併購 Red Hat — 錯過趨勢的亡羊補牢

閱讀時間 10 分鐘

早安!

謹此紀念連載寫作的前輩查良鏞(金庸)先生逝世,享年 94 歲。身為連載界的後輩,我格外欽佩您的成就。

今天討論雲服務領域重大的併購案。由於離一般人較遠,因此我整理幾篇資料,以較好理解的方式說明此一併購案的始末。

進入正題。


IBM 併購 Red Hat

這是科技史上第三大併購案,僅次於 Dell 併購 EMC 以及 JDS Uniphase 併購 SDL(不考慮 AOL 與時代華納的併購案)。根據中國雷鋒網報導:

今天 IBM 和 Red Hat(紅帽)共同宣布,兩家公司已達成最終協議,根據該協議,IBM 將收購 Red Hat 所有已發行和已發行的普通股。每股 190.00 美元現金,總企業價值約 340 億美元。

. . . 收購完成後,Red Hat 將被併入 IBM 的混合雲部門。

大部分人聽過 IBM 與 Red Hat,但可能不太清楚他們在做什麼。要理解合併的理由,需要先理解兩家公司的定位。這要從電腦出現的那一天說起,以下是大幅簡化的歷史。

IBM 的角色轉變

有一天,電腦出現了。其巨大的運算能力迅速成為重要的競爭武器,企業紛紛採用。初期的電腦體積大、價格昂貴,只有大型企業能夠採用,稱之為大型主機(Mainframe)。而最重要的大型主機供應商便是 IBM。

因此,IBM 自始便是以「協助企業使用電腦」為核心宗旨。當時 IBM 不但販售大型主機以及其上的軟體,也必須協助企業營運。這是今日 IBM 技術顧問服務業的濫觴。

快轉數十年,英特爾發明微型晶片,電腦體積大幅縮小,成本也大幅降低。進入了 PC 時代。電腦從「大企業的武器」,轉為「每一個員工桌上都有一台」。中小企業也可以用電腦跟大企業競爭,一般員工的生產力隨之大幅上升。

電腦市場擴大,IBM 的角色卻縮小了。IBM 率先銷售個人電腦 PC,卻不熟悉個人用的作業系統,找了一個外包商寫程式,那就是微軟。如我在紀念 Paul Allen 時所提的:微軟在簽外包合約時放棄了授權金,換得了更有利的條款 — 允許微軟的作業系統能用在 IBM 以外的 PC。

結果正如微軟預期,PC 市場爆發,無數 PC 生產商出現,最終甚至消滅了 IBM 的個人電腦業務。反觀微軟的作業系統因享有網路效應而成為壟斷。

幸好,IBM 的大型主機生意仍健在,並穩健成長。企業仍然需要「公司的電腦」來運算、儲存、傳遞各種資料。而且此一需求蓬勃成長,持續至今。

大部分企業仍不擅長利用電腦,可是 IBM 擅長 — 當初正是 IBM 幫這些企業建電腦的。因此 IBM 找到新的立足之地:作企業的顧問,協助「無電腦企業」轉型為「有電腦企業」。IBM 延續過去打下的企業關係,除了銷售大型主機(在此也可稱之為伺服器)與 PC 之外,也開發各種軟體工具,協助企業管理電腦。

網路衝擊

網路問世,串連起所有電腦,帶來新一波的衝擊。忽然之間,人們可以自由交談,也期待企業「上網」,與顧客直接溝通。員工之間與企業之間的協作也更緊密、頻繁,所有人都隨時隨地連線。這是新的典範。

舊的企業電腦架構再次不敷使用。企業頭痛該如何管理隨時隨地連線「上班」的員工,以及要求即時回應的顧客?網路開放、破碎,有各種協議與標準必須遵從,包括 www、app、email 等,更讓企業暈頭轉向。

這時 IBM 又適時地出現在企業身邊,說:「別怕!我們再來幫你!」上一次 IBM 協助企業由「無電腦」轉向「有電腦」,這一次 IBM 協助企業由「數位企業」轉向「網路企業」。

IBM 開發了各種中介軟體(middleware),連接網路與公司內部的電腦。如果整個網路是一張大網,企業內部是一張小網,那麼 IBM 就是小網的管理系統,與大網連接。

電腦變成雲

隨著網路頻寬不斷加大,企業意識到電腦不用放在地下的機器室,而可以移到外部;只要透過網路使用就好。接著企業乾脆把電腦集中在一起,將運算資源出租。如此一來不用每一家公司都自己蓋電腦。

換言之,電腦有規模經濟。規模越大,其水、電、晶片等單位成本越低。而透過集中管理,可以更有效地調派運算資源 — 東岸的人睡覺,就出租給西岸的人使用。大家都省錢。這就是雲服務(cloud)。

其中,有些雲是開放給所有單位租用,有點像台電供電給所有家庭一樣,是公有雲(public cloud)。目前的領先者為亞馬遜的 AWS、微軟 Azure 與 Google Cloud。

另外也有企業專用的雲服務 — 可說是「大型主機」的子孫 — 叫做私有雲(private cloud)。就像台塑或中鋼有自己的發電廠,只供自家使用。

然而本質上雲就是電腦,或者說是運算能力。有些企業喜歡用自家的電腦,有些企業喜歡跟別人共用電腦。自家電腦的好處是安全、隱私,可以高度客製化。而共用電腦的好處是便宜、有彈性。例如 Netflix 新上線一部熱門影集,流量爆衝,就可以緊急租更多電腦應付。私有雲就辦不到了。

IBM 也推出 IBM Cloud,但市佔率敬陪末座。它沒有及早投資興建公有雲,現在也追不上了。更深刻的問題是有了雲服務,企業也會漸漸捨棄 IBM 的陪伴 — 既然我的「電腦」是 AWS,何不用 AWS 提供的軟體就好,何必找 IBM?

找出新立足點

IBM 亟需一個新的立足點。它手中握有百年累積的企業客戶名單,包括銀行、能源、農業等大型企業,還有國家、政府、軍隊、醫院等。但它卻逐漸失去服務的切入點。

今天 IBM 想到一個新的定位。有點類似當年在網路時代協助企業管理「破碎的網路」,只是改為面向雲:IBM 要協助企業管理各種雲服務。

電腦對企業越來越重要,因此企業不希望資料被雲服務掌握。但雲服務有規模效應,今天已經只剩三家。企業如何避免被 AWS 給綁死?

同時,企業希望游移於公有與私有雲之間。例如把珍貴的資料放在私有雲,把一般資料放在公有雲。就像台塑一部分由台電供電,另一部分靠自行發電。這稱之為混合雲(hybrid cloud)。

貨櫃與開源軟體

要讓資料與軟體可以輕鬆的跨越雲服務平台,或是在私有與公有雲之間移轉,需要新的技術。那就是「容器」(container)技術。不過 container 譯為「貨櫃」更好理解。

在實體世界,貨櫃是用來切割船載空間的工具。貨物放在貨櫃中,船主可以輕鬆地分配船艙空間,不用管貨櫃裡的貨物長什麼樣子。同樣的,貨櫃裡的貨物也不需要「知道」隔壁貨櫃裡是什麼東西。

在雲服務中,「貨櫃」是指軟體與資料裝在一個固定通用的格式裡。這個貨櫃就很容易跨平台,或是從私有雲移到公有雲。

IBM 希望協助企業把資料移到雲上,同時不受制於雲服務廠商。因此 IBM 需要一套廣受信賴的「貨櫃」工具。它找到了 Red Hat。Red Hat 是當初率先公佈「貨櫃」技術的領導廠商之一。IBM 併購 Red Hat 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取得一個「貨櫃」的軟體開發平台,叫做 OpenShift。

Red Hat 與開源軟體

Red Hat 與微軟約略同期,原本是「反微軟」的代表。其主要的產品核心為 Linux,是一套開源(open source)的作業系統。

開源指的是多人共同協力開發。任何人都可免費使用,但任何修改必須貢獻(attribute)回到社群。Android 即是開源軟體。Red Hat 的營收來自販售 Linux 的服務。

「咦,你不是說開源軟體是免費的。怎麼 Red Hat 又靠賣 Linux 服務賺錢?」

好問題。Red Hat 賣的不是軟體本身,而是軟體相關的維護與協助 — Red Hat 與 IBM 都是技術顧問服務業。

而由於 Linux 最初想要替代 Windows,因此 IBM 一直相當支持 — 記得 IBM 痛心被微軟反客為主嗎?雖然微軟在 PC 領域勝出,但 Linux 卻成為大型主機與雲服務上的主流。今天大部分的雲服務是在 Linux 上運行。許多雲服務商提供的軟體也是 Red Hat 產品的「再包裝」。

合併的綜效

現在兩者合併,IBM 取得了有力的雲服務產品,Red Hat 則獲得眾多大型企業客戶,可以加速推動混合雲。根據 IBM 新聞稿

此一併購案結合了最好的混合雲供應商,並將讓企業能更安全地將企業應用移到雲上。今日的企業已經在使用多種雲服務。然而,研究顯示 80% 的企業工作還沒移到雲上,因為擔憂今日雲市場的私有化。這限制了資料的轉移以及跨雲服務的應用,危害了多雲環境中的資料安全以及一致的雲管理。

IBM 與 Red Hat 將能強力的處理此一問題並加速混合雲的採用。雙方合力之下,他們會協助顧客更快的開發雲原生的應用,催生更好的資料攜帶性,並確保資料與應用在跨越公共與私有雲的安全性,同時保有一致的雲管理能力。他們將發揮在重要技術上的領袖地位,包括 Linux、容器、Kubernetes(按:一種管理容器的應用)、多雲管理,以及雲管理和自動化。

拿下 Red Hat,IBM 就能後來居上嗎?不容易。IBM 沉痾已久,前兩位 CEO 追逐財報數字、缺乏願景,錯失雲服務的趨勢因此營收連年下滑。原本寄望的人工智慧華生(Watson)也被「踢爆」過度膨風、缺乏實用性,被新一代的人工智慧(以 AlphaGo 為代表)後來居上。

雲市場也非常擁擠。三大雲服務都推出自家的混合雲服務,並支援「貨櫃」。其中,IBM 最大的敵人還是微軟。微軟經營靈活、客戶名單不輸給 IBM、軟體系列產品深入企業,還有 Azure 雲服務作為強力的奧援,領先 IBM 一大截。微軟今年也併購開源社群 Github 來強化開源軟體的實力。

比較樂觀的看法是 Red Hat 被併購後將「反噬」IBM,取代 IBM 文化。許多人傳言 Red Hat 執行長將接替 IBM 執行長的位子。那就真的是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了;誰能想到「宅男」開源工程師們會領導西裝畢挺的 IBM 大軍?

回到本質,IBM 的角色沒變,仍是在協助企業使用電腦。只是電腦的市場不斷擴大,從大型主機、PC 到雲,使得 IBM 的角色逐漸弱化。從壟斷的電腦供應商,落到如今只想做好中介的管理者。IBM 必須再次放下百年的光榮,舞動起沈重的身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