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家中應該囤積什麼物資? 檢視身邊的 6 大必備物資,會發現全都仰賴更複雜的基礎體系的支援。這些基礎體系就像是供應給心臟的血管,維持每一個人的生存。此次疫情凸顯了這一套血管系統的兩大弱點:人與集中性。
科技產業從大型主機(mainframe)、PC、網際網路到手機,大約每 15 年就有一次大躍進。下一個大躍進的將會是什麼?這個寶貴的答案卻非常難以猜中。分析師 Benedict Evans 試圖探索這個難解問題,並檢驗目前已知的線索。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席捲全球,首先檢驗各國的醫療體系與社會互信。接著衝擊經濟,減低供給與需求兩端,甚至帶來連鎖金融風險。此時病毒的威脅已知,但每一個國家「吃補品」的經濟刺激措施帶來的副作用未知。
當年 VISA 制定金融資訊互換的標準,建起了銀行、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三方交易市場平台。 60 年後,Plaid 集結銀行的金融資料,希望成為 API 標準的制定者。
「商品」產業受到科技的推波助瀾,不僅產值持續提高,從業人員也獲得豐厚的回報。奇妙的是這連帶的推升了「服務」業的薪資。最痛苦的卻是兩頭落空的弱勢者。
2019 年最「熱」的媒體,正是近年隨著無線耳機以及 podcast 而快速竄起的媒體:聲音。在你耳機中的輕聲細語,卻更深刻的改變個人,以及整個社會。
許多人唸書時忙於準備考試,失去了學習的胃口,也修不到想唸的課程。直到畢業後才認知自己的不足,重新發現學習的快樂。Hahow 如何弭補教育的斷層,找到企業的需求,讓所有人再次樂於成為學生?
為何我這麼勤奮,卻賺不到什麼錢?為何我的公司努力擁抱科技,卻越來越邊緣化?秘訣在於掌握稀缺。科技消弭舊的稀缺,創造新的豐盛。
Google 創辦人 Larry Page 與 Sergey Brin 宣布辭職。長期深居幕後的兩人,搭上網路最蓬勃的 20 年,創造了 Google 的盛世。然而正如同所有的英雄旅程,在達成夢想之後等待的是現實的煩擾。聰明的二人選擇適時地交棒。
你要看廣告,還是花錢不看廣告?Spotify、YouTube、Apple Arcade 以及越來越多網路服務都開始提出兩種方費方式,一種收錢,另一種收時間。當貧富差距體現在網路服務上,富人擁有更多的不只是時間,更是意志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