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欣欣向榮,卻很難避免重蹈部落格與 RSS 被社交平台替代的歷史。
疫情來襲,餐廳只能關上大門。餐飲業者赫然發現餐廳竟如此脆弱。有一些米其林餐廳別出心裁,推出在家就能享用的精緻餐盒。許多餐廳也開始正視外送市場,重新思考用新的工具呈現獨特的體驗。
遠距與在家工作正式成為主流選項。許多人為此興奮,更多人感到擔憂。
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總有一天員工必須跟企業說再見,或是企業必須要求員工離開。特別是當疫情襲來,裁員更是無可避免的手段。如果分別的雙方能好好的說再見,有一天再碰面時雙方都可能已經變得更好。
物資短缺會帶來恐懼、自私,以及人民失去對政府的信心。當台灣在一月出現口罩短缺時,一群公民駭客與台灣政府合作,確保口罩能快速且公平的分配給國人。隨著情勢順利扭轉,台灣邁向成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矽谷領袖 Marc Andreessen 為文呼籲美國靠建設走出困境。他指出阻礙社會改善的是缺乏想像力與甩脫政治束縛的決心。然而也凸顯另一個問題:為何過去 30 年的投資與創新都集中在軟體?
疫情衝擊迪士尼重要的實體遊樂園,人們躲在家,只能去虛擬遊樂園 — 多人線上遊戲。遊戲已逐漸成為開放的「世界」。
疫情暴露了維持社會運轉所「必要」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照顧,從事「非必要」工作的人則深陷加班與缺乏自我實現的漩渦之中。企業、家庭到個人都缺乏韌性,在衝擊下搖搖欲墜。
全球首屈一指的加速器 Y Combinator 在全球經濟烏雲籠罩的時刻,發表了 2020 冬季的畢業團隊。這一批新創面臨最艱難的環境,但存活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新一代支柱。
疫情來襲,家中應該囤積什麼物資? 檢視身邊的 6 大必備物資,會發現全都仰賴更複雜的基礎體系的支援。這些基礎體系就像是供應給心臟的血管,維持每一個人的生存。此次疫情凸顯了這一套血管系統的兩大弱點:人與集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