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佐斯在位的 27 年裡,每天都保持著「第一天」的心情工作,他對理性、創新的追求創造出了橫跨電商、雲服務、物流、智慧裝置與實體零售的巨擘。
Clubhouse 一飛沖天,重演當年 Gmail 與臉書擴散的盛況。當聲音經濟普及,又會發展出什麼新應用、新產業,以及新文化?
散戶透過網路論壇集結,成功做多 GameStop 股價,釀成「軋空」,順帶擊垮了放空機構與對沖基金。這是新網路平台給予弱勢的散戶更大的力量,或只是華爾街勢力換個場地交鋒?
科技業者有志一同一齊進攻汽車業。汽車業能夠靠傳統的優勢維持主導權?還是其產業結構將逐步鬆動,而車廠將退至代工業者的位置?
Twitter 認定川普煽動暴力,永久封鎖川普帳號。當民主與自由風雨飄搖,應該優先保護哪一個價值?
Google Maps 的壟斷實至名歸,用戶是最大贏家。然而壟斷的副作用 — 缺乏創新、忽略少數族群、反競爭手段 — 也逐漸浮現。其餘科技巨頭、新創與政府逐漸合攏,要撼動 Google Maps 的地位。
台灣內政部力推數位身分證,卻遇到重重反彈。資安風險嚴重但明確,更深層的疑慮是如何保障人民的隱私。人民真正的擔憂是當資料被捲入巨大的系統之中,同時也失去對自己的掌控。
台灣獨角獸遲遲難產,讓人擔憂輝煌的半導體與電子製造業後繼無人。相較於以色列、芬蘭、烏克蘭、新加坡等在軟體領域各據地盤,台灣軟體業至今無法破繭而出,更啟人疑竇。島讀邀請成功創業家黃耀文,一起從產品定位、資本、人才等面向,分析台灣新創的錯過與值得。
你是否隱隱覺得:
1. 有許多重要的事正在發生,你卻無法掌握狀況?
2. 你覺得重要的事,只引發一些小漣漪,就煙消雲散?
3. 你在網路上很容易跟人聊起來,和家人的共通話題越來越少,也越來越淺?;
關鍵是我們的腦活在虛擬世界,身體卻在實體世界。實體世界資源的限制,決定了有階層、有組織,也有秩序。然而虛擬世界是自由、匿名、無階級的,因此也是分散的。當人們不再有共同的關注焦點,就失去了集體的背景知識,也沒有集體性。即便是同一層樓的鄰居,其「大腦」可能活在南轅北轍的世界。世界越加缺乏秩序,人就越沒有安全感。
Salesforce 以 227 億美金併購 Slack,為軟體史上第三大併購案。Salesforce 如何將網路的概念引入產品,啟發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App Store 以及 「無程式碼」(No code) 等趨勢?Slack 作為訊息軟體,是否有可能成為企業軟體環境的新作業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