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6
2019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健身新創 Peloton 申請上市 — 健身界的蘋果 + Netflix?

閱讀時間 10 分鐘

 我家沒有第四台,所以我很少機會看到行車紀錄器新聞或是重播電影。但每週有一次例外:在健身房踩飛輪機的時候。很奇怪,健身房都不願意裝 Netflix?

重點其實不是 Netflix 或第四台,而是騎飛輪機基本上很無聊。除了看內建的第四台之外,頂多只能看看窗外,或聽自己的音樂。甚至我覺得健身房大部分的個人練習都蠻孤單且單調的,只有上團體課或是一對一的教練課比較有趣。

健身房尚且如此,在家自主訓練就更不用說了。許多人買了飛輪機或是跑步機,最後只淪為掛衣服的大型衣架 — 就是因為一個人運動太寂寞了。然而有一家健身新創卻突破此一瓶頸,吸引用戶熱誠地在家運動,幾乎像教徒上教堂一般的忠誠,那就是 Peloton。

Peloton 申請上市

我曾經從媒體的角度分析過 Peloton。正好其最近申請公開上市,讓我能進一步觀察它的財務表現。

Peloton 的營收包含兩大部分。最大的營收來自銷售硬體,特別是下圖的飛輪機。其去年也開始銷售跑步機。一台飛輪機單價約 66,000 台幣,包含一個連網的高解析度螢幕。去年 Peloton 硬體銷售營收 7.2 億美金,佔總營收 79%。


圖:Peloton

第二大營收是內容訂閱,可以想像成「健身課程的 Netflix」。用戶每月付 1,200 台幣,可以任選平台上近 1 千種課程,或是參與由紐約總部正在直播的課程,跟其他數千位用戶一起踩飛輪。平台提供用戶互動機制,例如可以互相「擊掌」或是競賽等。線上課程依據強度、風格、教練、音樂類型等方式分類。

「等等,」你說:「先付 66,000 元台幣買飛輪機,還要每個月付 1,200 台幣,也太貴了吧?」

單價的確高,不過打中了一群人的需求。首先是想要健身但生活繁忙,或是住在郊區(沒有健身房)、寒冷地區、山丘或是雨多的區域的人。他們無法隨時外出運動,進出健身房也太花時間,Peloton 就是替代方案。我舉例過 Peloton 有「5am 女醫師」社群,就是一群早出晚歸的值班女醫師,相約同時間在 Peloton 上一起運動。她們在傳統健身房很難找到夥伴。

另一群喜愛 Peloton 的是專業單車騎士、三鐵運動員等。過去他們想要在家練習肌耐力,必須買一個超過 4 萬台幣的碳纖維腳踏車,裝在一個不便宜的訓練台(trainer)上。這樣成本已經與一台 Peloton 相差不遠;但佔地面積較大,也沒有記錄心跳、里程、客製化課程以及互動功能。

最後,Peloton 單價與飛輪課程比也有競爭力。一般健身房年費也超過 2 萬台幣;可是飛輪課程不多,可選的時間更有限。Peloton 最大的競爭者 SoulCycle 一堂課單價就要 30 ~ 45 美金。Peloton 可以「想到就上」,相較起來就不貴了。

你可以說 Peloton 是健身界的 Netflix,只是「機上盒」要破 6 萬台幣。顯然,Peloton 打的算盤是硬體不賺錢,靠未來的訂閱營收賺錢。那 Peloton 的表現如何呢?

可圈可點。

Peloton 的單位經濟

首先,Peloton 賣硬體幾乎沒有賠錢。在下方的損益表中,我標示了三個紫色橫線,說明硬體銷售的營收 7.19 億美金,約略正好等於硬體成本(4.10 億美金)與「銷售與行銷」費用(3.24 億美金)的總和。

 圖:Peloton 上市申請書(以下同)

換言之,賣硬體的毛利差不多正好抵消廣告與行銷的成本。這是賣高價商品常見的困境:由於飛輪機很貴,需要花很大力氣廣告。而且買家也會期待很漂亮的展示間,以及很精緻的售後服務。因此 Peloton 一手包辦展間、遞送、安裝、指導使用以及售後服務,由 Peloton 員工親自安裝與指導顧客第一次使用。結果就是賣硬體不賺錢。

但更重要的是 Peloton 賣硬體也沒有虧錢!這表示 Peloton 的現金流比較健康,而且未來訂閱的利潤不用先拿去「補洞」。

Peloton 靠硬體獲取顧客,要靠訂閱賺回錢。而 Peloton 的訂閱表現非常優秀。其平均月流失率(churn)僅約 0.65%,可換算成平均一位顧客會留存 13 年。若以月費 1,200 元台幣計算,平均每一位用戶為 Peloton 帶來的訂閱終生價值(Lifetime Value, LTV)超過 10 萬台幣!

換言之,當 Peloton 取得一位顧客,其在硬體上不賺不賠,但用戶會訂閱 Peloton 13 年,並貢獻總共超過 10 萬台幣收入。而 Peloton 後續的服務成本,基本上只有營運 app 跟提供課程內容而已。看起來真是印鈔機啊。

不過這個數字有些過於樂觀了。首先 Peloton 創業不過 7 年,還得實際觀察用戶是不是真的會留存 13 年 — 而這 13 年是用流失率推算的。此外,過去 Peloton 有分期的「綁約方案」,讓用戶可以「零元買新機,綁 3 年訂閱」,就像電信商的「零元手機」方案一樣。而那些用戶還無法解約,可能壓低了流失率。

不過,更驚人的數字還在後面。

運動頻率是領先指標

Peloton 用戶不但留存率高,而且運動頻次也越來越高!

從上圖可見,Peloton 的訂戶數每年約翻倍成長(左上),但健身次數卻是每年成長近 2 倍(右上)。平均每月運動次數也持續增加。(中間下方)

下圖描述類似的現象。2016 年加入的會員,其運動量由每月 6.1 次成長到 2019 年的每月 8.4 次!

這是匪夷所思的數字,完全違背健身業常識。大部分的健身產品是使用頻率逐漸的下降。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在新年有新希望,跑去健身房簽約或是發誓一年要讀 20 本書。但慢慢地欲振乏力,逐漸怠惰,直到下一個新年再重新許願。

然而 Peloton 的數字卻反其道而行。我只能推測幾個可能性:

  1. 數字有詐
  2. 初期使用者是真正的健身愛好者,或是高度需求用戶(女醫師:「我終於有伴運動了!」)
  3. Peloton 放在家中,由單人變成多人使用(Netflix 有類似效果)
  4. 真的可以鼓勵人們運動

Peloton 的流失率低、使用率持續成長,又不用大燒錢取得顧客,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最後看其訂閱制帶來的毛利率,也是健康的 42.7%。

 Peloton 強調其內容製作成本並不高。因為只需要教練與教室就行,內容也有很高的重播性,可以輕鬆地規模化 — Netflix 應該很羨慕吧。

有趣的是,Peloton 自製內容最大的難關是音樂授權。其在申請書中花了近 8 頁篇幅討論授權的不確定性。騎飛輪需要音樂助興,因此唱片業就有插手的餘地。而唱片業又處於寡斷狀態,使得唱片業就可以膨脹授權金,「壓縮」相關產業的利潤。因此我上一篇分析說明了 Peloton 併購音樂公司,顯然要往自製音樂或是動態嵌入音樂(替換課程的背景音樂)發展。

軟體、硬體與內容的整合

Peloton 的數據真的那麼完美嗎?當然不可能。所有申請上市的公司都免不了會「臨時抱佛腳」,在上市前一兩年努力「衝」出好看的數字。最重要的是做出好看的營收,以及有潛力的未來。而 Peloton 去年的研發、行銷與行政成本都大幅增長,就是為了趕快推出新產品線(跑步機),以及衝高營收。這也導致去年有近 2 億美金的虧損。

此外,前面提到 Peloton 創立僅 7 年,銷售飛輪機 5 年,其實看不出長期的顧客留存率。萬一碰到經濟衰退,這種高價產品是否就無法再成長了?大家為了省錢會改騎真正的腳踏車?

但我覺得 Peloton 的數字相對紮實。尤其是硬體的前期虧損很低,出人意料。網路上的實際風評也很好,看得出用戶是真心誠意地熱情擁載 Peloton。這都顯示 Peloton 是一個專注開發產品,提供高品質體驗的企業。

許多人會把 Peloton 與蘋果相提並論。兩家都是針對高消費族群,結合軟體、硬體與服務的企業。蘋果擁有明星開發者,而 Peloton 擁有明星健身教練。兩者最大的差異是 Peloton 仍在產業的初期,還沒有出現有力的競爭者。

那麼 Peloton 是否能像蘋果,靠著更好的使用體驗,對抗未來一定會出現的低價競爭者呢?其中一個常被提到的競爭者是 Zwift。Zwift 提供飛輪課程的 app,可以用 iPad 使用,也可以投射到電視上。其號稱用戶可以拿任何自己的飛輪機或腳踏車,就能享受類似 Peloton 的社交健身體驗。有點像開源的 Android 之於 iPhone 的位置。

Peloton 能夠維持差異化嗎?我認為是可以的。軟體、硬體與內容的高度結合,可以提供更好的體驗。乍看之下體驗的差異不一定明顯 — 好像都是腳踏車加上螢幕嘛!— 但在高頻率的使用下,就會慢慢凸顯出來。

例如,許多女性(以及疲倦的男性趨勢分析作家)不見得想要花力氣選購腳踏車、訓練器,還要自己安裝腳踏車與電視。更不要說還要研究適合的課程。她更希望「It just works」,只要下一個訂單,就能夠有一套高度整合的設備。只要按一個鈕,就能參加她的朋友已經在參加的課程。在訓練完畢之後,可以更方便地分享結果,跟朋友討論成效。

誰都知道純賣內容當然毛利比較高,也比較「輕資產」。事實上 Peloton 一開始也只做線上內容,並沒有硬體。但銷售時發現沒有配套的硬體,用戶感受不到效果,就是推不動。因此 Peloton 先推出平價飛輪機,基本上就是螢幕「黏」在一台標準的飛輪機上。結果顧客反應「太便宜了,體驗也不夠好。我們願意買更好的」。使得 Peloton 意識到用戶要的是完整的軟硬體與內容整合,才推出高價位飛輪機。

今天「賣硬體配訂閱制」是顯學。許多新創知道光賣硬體不長久,很快就會被類似的「深圳版」或是「開源版」產品給淹沒。因此都希望能附加一個訂閱制的服務,可以長期鎖住顧客。最近的例子有咖啡機(訂閱膠囊)、電子菸(訂閱煙油)、刮鬍刀(訂閱刀片)以及閱讀器(訂閱電子書)等。

Peloton 證明了只要附加價值夠高,硬體的單價不是問題。Peloton 刷新居家健身領域,用網路讓內容能規模化,也讓用戶不孤單 — 這是最原始的需求之一。此時高價硬體非但不是用戶的門檻,反而是其他企業的進入門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