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2017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蘋果與微信之爭|亞馬遜訂閱商城|亞馬遜在台招商

早安。下週一逢勞動節,將停刊一天。先預祝大家勞動節快樂!

連續幾天單篇的長分析,今天嘗試多篇短分析,換換口味,也趁機追上一些之前來不及討論的新聞。


微信移除其在 iOS 上的打賞功能

根據端傳媒報導:

微信宣布,因應蘋果公司 App 內支付規則變更,iOS 版微信公眾平台及表情平台的『讚賞』功能被迫關閉,而 Android 等其他系統版本的微信則不受影響。

在此之前,達到一定標準的微信公眾號運營者可以在文章末尾添加『讚賞』按鈕,接受讀者自願贈與的金額,俗稱『打賞』。評論人士指出雙方分歧在於,微信認為打賞是讀者鼓勵原創作者持續創作而給予的『小費』,但蘋果認為這是讀者購買文章閲讀的行為,且必須通過蘋果應用商店的支付渠道購買。

在 iPhone 上購買數位內容產品時,例如下載 app 或是在 app 內購買(in-app purchase, IAP),商家都必須分給蘋果 30% 的蘋果「稅」。可是微信則認為在公眾平台上的「打賞」功能不是買東西,而是送東西,應該不用付。

雙方談判了一年,微信先拿掉了打賞功能,改為要求打賞者透過 QR Code 匯錢,也就是類似親朋好友之間的匯錢路線。但兩天後連匯錢功能都拿掉了,理由是蘋果仍然認為不符合 IAP 的規範。這是兩大通路的衝突,也反應了訊息平台正在逐步向作業系統商爭取定價權。

從蘋果的立場看,它堅守 30% 分潤是為了維持公平,畢竟蘋果擔心其他 app 跟著微信造反。

許多人聽到「打賞」可能會直覺覺得「對啊,打賞應該比較接近匯款還不是購物吧,我匯給朋友錢還要被蘋果抽 30% 太過分了。」可是不妨想想看,直播 app「17」上的主要商業活動也是打賞。你覺得 17 上的打賞比較接近匯錢,還是購物?消費是換取產品或服務,贈送是換取好感,兩者之間的界線有時很模糊。

此外,隨著 iPhone 的銷售成長趨緩,蘋果看起來在全力推動服務業務(Service Business),包含 IAP、iCloud 等收入。因此蘋果必須證明它有抽稅的能力,不能輕易對分潤鬆口。

而從微信的立場,自然不甘心犧牲用戶的利益,為蘋果做嫁。打賞是一種「微支付」,而微支付是微信的創新,其他已開發國家幾乎看不到。在其他地方,光是信用卡組織與銀行所抽取的手續費,就足以讓微支付不划算。微信自己也沒有從打賞中抽成,而是靠其他的商業模式來支持。所以微支付從技術到商業模式,都是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外來的企業水土不服挺正常的。

而且微信營收的一半以上來自遊戲,所以自己也要繳稅給蘋果。iOS 玩家如果在遊戲內購買虛寶,同樣要被蘋果抽 30%。所以微信作為遊戲發行商被蘋果剝一層皮,作為平台仍然要被蘋果剝一層皮,可以想像它的憤恨不平了。

神仙打架,倒楣的是附近的土地公。最可憐的是原本仰賴打賞的微信自媒體,接下來就不容易收到 iPhone 用戶的打賞了。而 iPhone 用戶又比較有錢,對媒體是格外的痛。兩強拉扯的結果,未來恐怕自媒體會萎縮,微信傾向服務 Android 用戶,而蘋果手機在中國的價值降低一些。

蘋果看起來是「通路的傲慢」,但微信也半斤八兩。微信平台也拒絕接受競爭對手淘寶網的購買連結,或是使用支付寶打賞,同樣是通路的傲慢。微信的強勢,反映了訊息平台逐漸開始向手機廠爭取定價權。而訊息平台的優勢在於跨裝置,能服務每一個人;不像蘋果只服務一部分人。我們可以另外觀察 Facebook 在美國是否會有類似的動作。


亞馬遜推出訂閱商城

根據數位時代報導:

亞馬遜週一推出新的訂閱服務商城『Subscribe with Amazon』,數位內容供應商可將各種定期訂購型產品,如新聞報紙、影音直播、線上課程等,輕鬆放上平台,銷售給數千萬亞馬遜用戶。
對消費者來說,『亞馬遜訂閱商城』就像 App 商店,將各種定期付費服務集中在 Amazon.com,一目了然,訂購或管理都很方便。如果需要更新信用卡付費資訊,就不必到各個網站一一輸入,也不怕忘記訂閱了哪些服務。此外,亞馬遜也提供 iOS、Android、Amazon Fire 跨平台服務,用戶可用任何支援的設備開啟訂閱內容。

這是非常標準的「綑綁」(bundle)。綑綁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獲利策略,其根源在於瓶頸的限制。比如說,過去資訊的遞送很昂貴,是瓶頸,因此報紙綑綁了不同的主題內容,包含政治、經濟、社會、體育、影劇等,而有線電視綑綁了新聞、綜藝、電影、宗教、體育等。

過去這類綑綁是水平的,目的都是讓所有人購買同一套方案,例如同一份報紙,或是同樣 200 個第四台頻道。

而到了網路上,瓶頸是選擇太多,此時新的綑綁是垂直的、沿著個人需求設計的。例如 Netflix 會針對不同人推薦不同的電影。今日頭條有「千人千面」,也就是每一個人看到的新聞都不同。網路時代的綑綁,目的是讓每一個人購買客製化方案。

而亞馬遜訂閱商城即是新的綑綁類型。比如說,如果我對健康生活有興趣,我就可以在訂閱商城上訂閱瑜伽的電子報、每週寄送的生鮮水果以及健身房會員等。這些服務形式都不同,有媒體、食材跟實體活動,但都圍繞著我的興趣,是只有我有興趣的「綑綁」。

而運轉這個綑綁的中心是資料。亞馬遜掌握了消費者的身分與購買習慣,才能推薦適合的訂閱服務。而這些資料亞馬遜已經掌握了 20 年之久,形成深厚的競爭壁壘。

至於獲利方式,顯然亞馬遜會從提供訂閱產品的商家身上抽提取分潤 — 又是亞馬遜「稅」。除此之外,亞馬遜也可以重施過去在電商平台(Amazon Marketplace)的故技,偷偷推銷自己的 Amazon Prime 訂閱服務;或是看到別家的訂閱產品表現受歡迎,就推出類似的產品打壓(如對付 Diapers.com)或是收購(如 Zappos),直到所有的店家都上繳亞馬遜稅為止。


亞馬遜來台招商

根據 udn 報導:

亞馬遜『全球開店』今天宣布在台灣成立常駐專業招募服務團隊,提供台灣賣家、品牌經營者和製造商全球線上出口通路,幫助賣家連接個人消費者和企業與機構買家。

亞馬遜希望吸引從台灣的賣家上架它的全球銷售平台。不過奇怪的是台灣的主流媒體報導本新聞時,卻會忽然話鋒一轉,轉為討論亞馬遜商城將來在台灣上線,可能是因為比較熟悉國內的電商市場吧。例如另一篇 udn 的報導:

全球電商龍頭亞馬遜宣布來台設點,且預備舉行亞馬遜『全球開店』台灣賣家高峰會,法人指出,亞馬遜對供應商招手以外,未來台灣站商城上線的機會也較過去提升,若切入台灣網拍市場,對 PCHome、富邦媒威脅最大;對物流業者如宅配通、大榮等,則可能是利多。

PCHome 的確會受到威脅,不過不是在國內消費市場,而是在跨境外銷上的競爭。而亞馬遜端出最有吸引力的亮點,是美國的企業採購。

亞馬遜指出,在亞馬遜『全球開店』專業團隊奧援下,台灣企業賣家除可直接銷售給美國廣大的消費者外,還可透過Amazon Business,直接接觸到美國各個類型和規模的企業客戶,包括小型企業、跨國大型公司、學校、醫院、政府機構與非營利組織等,搶占商機巨大的商業市場。

過去台灣要銷售給美國企業,多半要從「一卡皮箱走天下」開始,經歷層層的介紹與會展,逐步打入客戶的採購流程,並且進入該企業的核准名單才行。而每一家企業都要進行同樣的審核,就會衍生出額外的通路成本與重複浪費。

Amazon Business 整合這些採購程序,降低企業採購的成本,也提高了外銷企業的效益。如此一來,台灣的企業可以更快的接觸到美國企業,美國企業也可以擴大採購的來源。

而消失的是原本的眾多中介者(middle man),改為由亞馬遜的系統取代。亞馬遜利用軟體大幅度的提高買賣雙方的選擇,同時加速交易進行,自然也可以從中賺一筆「稅」。

在分析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股東信時,我曾提到亞馬遜的核心策略就是利用網路的規模經濟優勢,不斷的利用在一個產業的壟斷,逐步擴張到上下游環節。它的長期布局令人敬畏。

面對亞馬遜這類網路型企業,我的一個建議是不要仰賴資訊不對等。因為網路最擅長消滅資訊不對等。過去習慣仰賴資訊不對等的企業,例如代理商,會持續流失優勢,並面對來自原廠直營的壓力。這是網路殘酷的一面。

但另一方面,原本受限於資訊而難以拓展的企業,則有機會在網路上更快成長。例如台灣非常有競爭力的汽車配品廠商,就應該會對亞馬遜樂見其成。根據東森新聞報導:

而早一步在台深耕 B2B 業務的 eBay . . . . 從跨境電商出口發現,2016 年汽配商品交易額 (GMV)稱霸所有品項 . . . . 凸顯台灣汽配賣家運用跨境電商外銷逐漸形成風潮,以及海外市場對 MIT 汽配產品的需求。

透過 eBay 外銷出口超過 10 年的汽配賣家、迅匯董事長吳善宇指出,台灣汽配產業具有少量多樣、彈性製造的優勢,透過海外倉儲的運用,大型且笨重的汽配商品已經能透過跨境電商平台銷往海外。

好消息是,在一個資訊對等的世界,優秀的企業也會很快的被所有人知道。現在是打造差異化產品的最好時代。

 

 

本篇為科技島讀公開文章,想獲得更多科技商業趨勢分析,可直接點擊下方黃色小島圖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