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
2020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舊金山「就地避難」的空襲警報|英國人「群體免疫」的事實前提

閱讀時間 10 分鐘

早安!

昨天主要討論疫情的經濟衝擊,今天比較兩地的防疫政策。

再一次強調,我很清楚自己不是防疫專家,不完全適合直接討論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但目前我還沒看到台灣較穩定的分析討論;因此我就毛遂自薦,盡量為大家釐清資訊。也歡迎大家(在會員社群)推薦更專業的電子報或社群,我很樂意在島讀幫忙推薦。

另外,由於這一篇與疫情直接相關,我決定設為公開閱讀。也歡迎各位轉寄分享。雖然稍微減損會員的獨家權益,但我相信大家能夠體諒。也再次感謝會員付費支持。是你們讓我能貢獻一己之力。

進入正題。


舊金山人就地避難

包含舊金山市的 6 個行政區宣布實施「就地避難」(shelter in place)。簡單的說就是大家都待在家。由於指令涵蓋矽谷,也進一步預告科技業將逐步邁入停擺。根據官方指令

. . . . 舊金山的脆弱族群 — 60 歲以上或已生病者 — 必須待在家。其他人除非有必要理由,例如取得食物、照顧親戚或朋友、獲取必要的醫療照護,或是其工作內容是提供基本服務,否則也必須待在家。你可以出門,但不可以是一群人,且必須與其他人維持至少 6 呎(182 公分)的距離。本命令有效至 4 月 7 日。

這一份指令延續了義大利、捷克等地的封城措施,規範相當詳盡,甚至可以說是人性化。它不是完全的封城,而是要斷開社群間的連結。人民仍有相當的自由

. . . . 你可以出去散步,或是去大自然 — 只要跟其他人至少相隔 6 呎。你可以待在自己的後花園,去超市買食物,帶寵物去看獸醫,去藥局或是看醫生 . . . 你可以幫助他人取得必要的東西。如果你是醫療業或必要的政府人員,你應該要去上班 . . . 除非你生病了。其他人若是沒有出門取得基本服務的必要,就應該待在家。

這是一種「巷戰」措施,與台灣目前「防守邊境」的階段不同。台灣由於沒有明顯的社區傳染,因此防疫重心擺在「攔截」外來帶原者,從而維持境內安全。

但美國邊境已經失守。舊金山地區更加危及,這 6 個行政區已知有病毒正在蔓延。甚至有幾個行政區已經觀察到醫院負荷正逐步增高。因此為了拯救醫療系統,舊金山「斬斷」社區交流 3 個星期,希望將疫情「扼殺」於小社區之中,而不要全境擴散。

舊金山的措施在美國已經是最嚴格的。其他地方,如紐約市,仍然只限制暫停餐廳內用。但還可以外帶,也不限制人們外出。

台灣人看,大概會覺得美國的反應太慢了。不過台灣也經歷過類似階段。在疫情之初,台灣人爭搶衛生紙、口罩與酒精時,其實發動了自發性的就地隔離,使得路上與餐廳為之一空。台灣是一個較集體的密集社會,人民可以很快地集體採取行動。但美國人講求自由,而且社會較鬆散,因此必須等到有明確的法令才會出現集體行動。

從中國的斷然封城、台灣的自發隔離,到歐洲、美國發布的明文指令,可以看到防疫知識逐步累積,政策也更加精細。舊金山的指令中包含 Q&A,連很細微的狀況都考慮到了。例如一般企業也可以有限度地活動

20.3 如果我的公司不屬於必要服務呢?我是不是得關門?

答:你和你的員工可以進行「最低基本營運」(Minimum Basic Operations),前提是員工之間盡力維持至少 6 呎距離。包括:
1. 維持公司存貨、安全或相關功能的最低活動
2. 促使員工能在家中遠距工作的最低活動

換言之,管轄區內的商家不能營業,但還是可以清點存貨、打掃巡邏,或是安裝視訊軟體,讓其他員工可以遠距工作。

雖然詳盡,但這仍然是暫時性的措施。只能遏止擴散,無法消滅病毒。而且舊金山之於美國,相當於義大利之於歐洲,都是無法完全關閉「邊境」的。因此當命令在 4 月 7 日到期(可延期),病毒仍有機會再次侵入。這份指令比較像是舊金山政府手中的一桶冷水:在疫情將爆發的時刻澆下去,暫時冷卻蔓延速度。但只要柴火不熄,就得一直把水桶拿在手中,準備再一次實施。

未來這種臨時措施可能會成為常態。城市會「時鬆時緊」:在疫情冷卻時放鬆管制,讓大家互相聯絡。當疫情上升時再度收緊管制「澆冷水」。我會比擬為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空襲警報。人們平時可以唱歌跳舞;當警報響起,大家都要放下手邊的東西,躲進地下室。


英國的群體免疫策略

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戰遭受嚴重空襲,以堅忍不拔聞名的英國,此次卻採用了迥異的抗疫政策: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

英國首相 Boris Johnson 上週五舉辦記者會,說明英國防疫政策。其中提到的大部分措施與舊金山以及主流作法差不多,包括要求人們盡量在家上班、不要出入公共場合等。但言詞卻透露了完全不同的防疫思維 — Johnson 明顯地排斥以政策手段規範人民行為,而只是「勸誡」人們採行安全的作法。並且「馬照跑、舞照跳」,也幾乎沒有規範公共集會。

同時他在記者會的開頭提到「更多家庭將有親人夭折」,暗示接受疫情將在英國擴大的結果。隨後,首相的防疫顧問團隊的說明更引發渲然大波。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的說法最具有代表性。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

英國政府健康問題顧問等人提出的所謂「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防疫政策,是打算採取放任民眾染病、繼而普遍取得免疫的防疫政策。也就是讓全國約 6 成民眾染病,痊癒後普遍獲得群體免疫力。這些專家的目標是利用夏天這幾個月讓疫情慢慢傳播,從而避免在下次冬季來臨前再次出現新冠病毒的 2.0 版。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瓦倫斯(Patrick Vallance)9 日說:「你辦不到且不應去做的,就是想徹底壓制疫情。若只想全力壓制,後果就是年底疫情捲土重來,屆時正是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最吃緊的冬季,然後就會以麻煩不斷告終。」瓦倫斯表示,要想達成群體免疫,英國需要約 60% 甚至 70% 的民眾染病且痊癒後獲得免疫力。

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防疫邏輯。簡言之,該團隊認為現行的封城、自我隔離方式無法長久 — 人們一直待在家會覺得無聊。而長期封城會帶來經濟蕭條,導致更多失業與遊民出現,整個社會無法承擔。當封城「破功」,病毒在冬天捲土重來,反而會碰上醫療資源最吃緊的時刻,造成更多病患無法得到醫療。結果是更多病患得不到救治、經濟蕭條、遊民更多死亡,以及更多人失業(長期也會提高死亡率)。

因此該團隊提出的作法是分隔人群。讓老年人在家自我隔離;而年輕人「該做什麼做什麼」,就會「自然得病」。由於年輕人較少重症,帶來的醫療壓力較小。最終目標是全國 60% 以上的人擁有抗體,達成「群體免疫」,就能連帶保護老年人。老年人之間不會有大幅度的傳染,也不會集中重症或住院。

當然,政府也不可能放任所有年輕人同時染病。醫院仍然會吃不消。因此政府還是要「宏觀調控」感染以及住院者的數量。但怎麼宏觀調控?該團隊沒有明講。但外界推測是透過關閉學校。目前認為幼童的症狀最輕,是適當的「可控帶原者」。當政府看到醫院過載,就會關閉學校,減少傳染;反之則開放學校。透過鬆緊調放,控制住院的人數。讓醫院穩定的接收病患。

會員請我分析此一策略。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實在沒有資格判斷對錯。不過我可以看出此一策略是建立一套疫情模型之上,而模型又是建立在許多前提之上,例如以下:

事實前提

  1. 無法徹底壓制疫情
  2. 感染者會得到長期抗體(至少到冬季)
  3. 病毒不會變異(至少同一抗體仍有效)
  4. 有抗體者的傳染力較弱
  5. 疫情捲土重來時是冬季,且到時候仍來不及擴充醫院

此外,此一模型還建立在許多政治假設之上。政治假設是一種價值判斷,也就是認定某個結果「利大於弊」。以下是其中一些假設:

政治假設

  1. 封城的經濟損害大於「放任」疫情造成死亡的經濟損害
  2. 失業、遊民增加的壞處大過於老人死亡率增加的壞處
  3. 年輕人早一點獲得抗體的好處大過於早一點染病的風險

許多人批判英國的政策太殘酷、不近人情。我倒是覺得其帶來許多值得思考的新面向,例如考量了人民的惰性、封城的經濟衝擊,以及病毒捲土重來的情境。這值得其他國家借鏡。在台灣,我自己也看到許多人警覺性越來越低。這一方面是因為台灣抗疫相當成功,另一方則是因為我們也有點累了。人類畢竟是群聚動物。因此英國對於隔離的悲觀也有道理。

然而,醫療專家對英國的最重要抨擊有三項。第一項是缺乏證據。WHO 專家 Anthony Costello 便質疑,為何不先觀察中國的情形再做決定?說不定封城有效,就不用採用這麼冒險的方式。以及,說不定種種防疫措施,能有效降低感染率、重症率?說不定人類比我們想像的更堅忍不拔,能夠忍受更長期的隔離?

第二項是破壞其他國家的努力。誰還敢讓英國人入境啊?

第三項質疑是倫理問題。難道政府不應該先全力壓制病情,同時全力衝刺開發疫苗?等到真的開發不出疫苗,才採用風險較高的「自然抗體」法?

相較於其他地方採取步步為營、走一步算一步的策略;我個人覺得英國的方針太「聰明」了。設想太多前提,大大提高了犯嚴重錯誤的風險,也限縮了應變的可能性。這有點像創業家推出超前時代的完整產品,說「我確定 10 年後的世界是這樣那樣」。結果發展趨勢稍微走偏,產品就沒用了。

話說回來,英國的思考邏輯仍然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英國政府面對強烈反彈,剛剛宣布大幅度調整防疫政策,往更嚴格的隔離政策靠近。

其實所有政策都會有假設跟判斷。重點是有沒有檢驗假設,以及跟大眾說明判斷標準。如果政府有做到,那就會獲得專家的支持,以及人民的信任。台灣人民不能放鬆抗疫,台灣政府也不能忘記爭取人民的信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