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
2019 / 公開文章 / 文章 / 評析

臉書挖掘隱私的利潤

臉書執行長馬克佐伯格上週做了一件冷門的事:發布臉書網誌(Notes)。這一篇超過 3 千字的網誌,題目為《一個重視隱私的社交網路願景》(A Privacy-Focused Vision for Social Networking)。

一開始大家還以為佐伯格恍然大悟,悔悟今日的臉書不重視隱私。細看才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新產品公告。佐伯格的第一段寫到:

在過去 15 年,臉書與 Instagram 幫助人們接觸朋友、社群與不同的興趣,就像「數位的公民廣場」(town square)一樣。但人們越來越希望能在「數位的客廳」中與人私下聯絡。當我思考網路的未來時,我認為一個重視隱私的通訊平台,將會比今天的公開平台更重要。隱私將給人們做自己的自由,與他人的連結也將更自然,這也是我們建立社交網路的動力。

他認為未來屬於「重視隱私的通訊平台」的。說來諷刺,臉書於 2012 年上市時,開宗明義寫下公司的理念為「讓世界更公開與連結」(Making the world more open and connected)。現在他卻要致力讓世界更私密了。

臉書推「隱私策略」有明確的戰略目的,也有搭配的商業模式。但可懼的是其將帶來的社會衝擊。以下我分別討論。

臉書的隱私策略

首先要釐清,佐伯格沒有要改變臉書與 Instagram 等「數位公民廣場」的運作方式。他要提供的是一系列新產品。根據他與 WIRED 的訪談:

我的想法是世界上應該有兩種平台:一種是較公開的,就像數位的公民廣場讓你可以一次跟多人互動。那主要就是現在的臉書與 Instagram。另一個是私密空間,數位的客廳。我們的基礎是 WhatsApp、Messenger,並從此建立這個平台。

「數位客廳」將有 6 個特質:

  1. 私密:用戶可以決定跟誰互動
  2. 加密:用「點對點加密」(end-to-end encryption),確保連臉書都無法看到訊息內容
  3. 非永久(reducing permanence):採取類似「限時動態」(stories)的「閱後即焚」(ephemeral)訊息,過一段時間訊息會自動消失
  4. 安全:平台應確保用戶資料的安全
  5. 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打通所有訊息平台後台,從 Instagram 可以發訊息給 WhatsApp 用戶,反之亦然
  6. 安全的資料存放:不把資料中心放在有人權疑慮的國家內

簡單地說,就是今天的臉書「動態牆」(newsfeed)的相反。用佐伯格自己的話

我相信通訊的未來將持續地轉向私密、加密的服務,使人民能信任他們說的話會很安全,且其訊息與內容不會永遠存在。這是我想協助創造的未來。

我還蠻佩服佐伯格可以正經八百地說:「未來將長得跟我當初預想的完全相反」。或許是因為用戶渴望隱私正是為了反擊佐伯格所創造的「一切都公開」的世界,因此他格外敏感?

這個新策略是順著臉書核心利益的自然結果,具有「防禦」與「攻擊」兩大目標。

防禦目的

隱私策略可以用來抵擋外界的質疑。

首先可以抵擋投資人的質疑。過去 2 季臉書成長進入瓶頸。主要是因為廣告版位已滿,同時用戶互動與內容分享數應該是持續下跌。臉書對相關數據守口如瓶,但大家應該都有感覺臉書越來越「難看」。

佐伯格的文章間接承認了瓶頸不可解決,因為用戶「持續地轉向私密、加密的服務」。他等於告訴投資者:「我已經找到解法,接下來要專心開發。先不要問我臉書的狀況。」短期內臉書還是會賺很多錢,但成長不會好看。

其次,高舉「隱私」大旗可以對抗政府的壓力。當訊息都被加密了 — 連臉書都看不到 — 自然臉書也可以脫下管理的責任。假新聞同溫層?種族霸凌?「我不知道啊。我根本不知道大家在討論什麼,怎麼管?」

用上週「社交資本論」的分析架構,可看出臉書要降低平台的社交屬性,增加實用性(utility)。當大家都看不到彼此的言論,自然也難以比較影響力。

攻擊目的

隱私策略也可以攻擊競爭者、擴張版圖,不過比較間接。這主要靠第 5 點「互通性」與第 6 點「安全的資料存放」。

「互通性」指的是臉書打通旗下訊息平台 WhatsApp、Messenger 與 Instagram Direct 的後台,甚至串接 SMS 簡訊(僅限 Android 用戶)。讓用戶可以從任何平台發訊息到所有平台,例如從 Messenger 到 WhatsApp,或是 Instagram 到 SMS。

打通後台可以省重複的開發成本。另外 Messenger 與 WhatsApp 涵蓋不同的人口族群,再加上 Android 上的 SMS 網路,就形成中國以外的最大人際網路。若臉書全面引入點對點加密,區域型訊息平台如 LINE、KAKAO 等就更加相形失色。

而「安全的資料存放」是指佐伯格主張「資料中心不該設在有人權疑慮的國家」。一般認為這是指中國、北韓、中東國家等。

有趣的是,佐伯格兩個策略打擊的競爭者都是蘋果。佐伯格先是在「互通性」上對蘋果放一槍,說:「我們在 Android 上可以為 SMS 訊息提供點對點加密,但在 iPhone 上不行。因為蘋果不允許我們取得 SMS 訊息。」而第 6 點不言可喻地也是暗指蘋果把資料中心放在中國,讓中國政府能夠取用。

然而上述兩個主張都較薄弱,因為跟隱私其實無關。臉書本來就想打通訊息平台;而臉書沒進中國更非出於自願,而是被迫的。再說,如何判斷政權的開明程度?不到半年前,臉書才宣布在新加坡設立新的資料中心 — 新加坡是一個尊重人權的國家嗎?

重大的策略必然有取捨(trade off)。但佐伯格提的新策略看不到取捨,其實就不是根本性地改變。

有些人或許會問:「臉書不是靠資料賺錢嗎?現在臉書看不到訊息內容,豈不是有重大的損失?」

其實損失並不大。

隱私的商業模式

的確,今日臉書 98% 的營收來自廣告。而廣告主之所以青睞臉書,是因為臉書比任何媒體更加擅長:

  1. 知道用戶要的東西
  2. 投放廣告到用戶面前,以及
  3. 確認用戶有看到廣告

要達成以上三點都需要有用戶資料。不過,不一定需要看到訊息內容。只需要「元資料」即可。佐伯格說

其實我們現在也沒有根據訊息的內容來投放廣告。我們也不打算這樣做。所以並不是說我們建了點對點加密系統 . . . 就會傷害廣告業務。只短暫地保留元資料(metadata)會有一些影響;但我樂觀相信我們的系統可以只取得一小部分資料,就能提供大部分的價值。

元資料(metadata)是指「資料的資料」。例如我發 Messenger 訊息給我太太。臉書雖然看不到訊息內容,卻能知道我跟她訊息的頻率、時間、位置。而且臉書(透過網站裝的感測器)知道我發完訊息後,兩個人都點了一篇痞客邦上的彰化遊記。這時臉書就能知道我們打算去彰化旅遊,可以投放彰化的旅館廣告。

因此,臉書移除了訊息內容,卻同時提高了元資料的價值。而臉書是擁有最多元資料的企業。若能因此吸引更多人用臉書的訊息平台,稍許的資料損失不算什麼 — 還不用承擔「知情」訊息內容的各種風險。

除了靠廣告賺錢,臉書還可以開發隱私的另一種商業模式,也就是「微信模式」。或者在台灣對應的是 LINE 模式。只要訊息平台成為未來人與人,以及人與企業之間的「電話」,臉書就可以向企業收取通路費。等到建立金流功能(記得臉書幣?),還可以做信用卡、市集、交易所甚至是銀行。

你的隱私不是隱私

這個策略最奇妙的地方是臉書屏蔽訊息內容,反而推升了自己的價值。這是因為越少人知道資訊,知道的人就越重要。而臉書就是剩下的知情者之一。

以下是點對點加密的示意圖,由開發者 Paul Watson 製作:

Paul Watson WhatsApp E2E encryption (1).jpg

圖:@Paul Watson

左邊(黑皮膚女性)是發訊息端,右邊(白皮膚女性)是收訊息端。可以看到訊息「流」經了許多服務。其中,點對點加密只屏蔽了紅框內的部分,阻止電信商(如中華電信)、網路基礎設施商(如華為的塔台、AWS 的伺服器)等加以「攔截」。

但紅框以外的企業仍「看」得到訊息內容,包括手機硬體商(如三星)、作業系統商(Android、蘋果),以及 app(如圖中的 WhatsApp)。

那麼,你相信三星、Android、蘋果或是臉書沒有偷看你的內容嗎?你相信就算政府要求,它們也會拒絕安裝「後門」嗎?

隱私最大的威脅不是駭客,而是集中於單一的組織身上。這個組織有無上的權力,同時也會受到各方的壓力,脅迫它交出資料。當臉書全面內建點對點加密,吸引所有用戶使用臉書的訊息平台,也同時集中了權力與風險。

過去我們擔憂「公共討論」集中在臉書身上,現在臉書希望私密討論也比照辦理。

轉瞬即逝的平行時空

更令我擔心的是臉書要全面內建「轉瞬即逝」(ephemeral)功能。更多訊息將「閱後即焚」,無法追回。這將進一步擴大臉書的權力,更會加劇現有的社交平台問題。

首先,當訊息「閱後即焚」,代表只有臉書(可能)擁有訊息的複本。若是出現爭議,只有臉書擁有最終證據。若臉書承受不住政府壓力,或被駭客突破,交出的就不只是私密資訊,還包括用戶以為已經消滅的影像。

而且閱後即焚會放大社交平台的既有問題。你覺得假新聞、假科學、同溫層、言語霸凌很嚴重?等著看當言論都被加密,遁入無數個小圈圈後的狀況。若再加上人工智慧,如 Duplex 或是 OpenAI 的技術,將使得有心人可以同時跟上千萬人用客製化的語氣對話。有心人將可以「各個擊破」不同小圈圈 —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偶爾政治人物對核心支持者的私下談話會外流,讓大眾覺得怵目驚心「原來他們私下講的話是這樣!」網路會放大此一效果,讓有心人可以同時對 1 萬個小圈圈說話,在每一個圈圈的說法都不同。

最後,有了閱後即焚,這些對話將來都會「消失」。說話的人更不用負責任,被騙的人也更難舉證。

從極端擺盪到極端

公開的社交平台帶來種種問題,導致另一個極端的替代方案浮現,但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社會動盪。我們還沒有適應「任何發言都能瞬間影響大眾」的世界,就很快地要進入「任何發言都不需要負責任」的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臉書想掌握越來越多的資訊,擁有越來越大的權力。

推薦閱讀